查看: 84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麻起义中的吴氏族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16:07: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麻起义发生的地方,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吴楚柏举之战发生的区域,公元前506年,楚国进攻吴国的盟国---蔡国,吴国以围魏救赵之计,派三万军队进攻楚国,以解蔡国之危,吴军进入楚国腹地之后,楚国从蔡国撤军,集结二十万军队,兵分两路,准备围歼三万吴军,吴国军队在吴国国王---吴王阖闾以及兵圣孙武和伍子胥的率领下,撤退到柏举地区,然后反击,发动斩首战术,直攻率领十万楚军的楚军将领囊瓦,楚国军队溃散,囊瓦逃离楚军,逃到郑国,后来在郑国自杀。吴军首战大获全胜,之后吴军乘胜追击。在追击中,再次发起斩首战术,击溃长途奔袭而来准备拦截三万吴军的另一支十万人的楚军,这支楚军的将领沈尹戌战败自杀。之后吴军攻占楚国国都郢,取得辉煌战果。

吴国在柏举之战33年之后灭亡,吴国王室成员四散逃命,并以吴为姓氏,吴氏人口遍布天下,其中在黄麻地区也有很多吴氏族人。在红安(原名黄安)八里湾镇陡山村有一座著名的吴氏祠堂,距离倒水河约六里,有一条流向倒水河的小溪从祠堂门口流过。红安倒水河与麻城柏子山之畔的举水河之间(柏举即柏子山与举水河的合称),即是二千五百年前吴王阖闾携伍子胥孙武带三万军士与楚军相战的柏举之战的发生地。据吴氏家谱记载,此祠始建于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现吴氏祠为光绪廿八年(1902年)新建,历时两年。现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物质遗产。祠内有一棵清同治年间栽种的桂花树,树干粗大,需两人合抱,距今已一百多年,月桂飘香时,方圆十里都能闻到清香。吴氏祠堂其建筑艺术,特别是雕刻艺术,被誉为古武汉的活化石和鄂东第一祠(祠堂有古代武汉的市景图浮雕),是清代木雕专班---黄孝帮的杰作。

发生于1927年11月的黄麻起义,时代背景为苏俄资助以及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1925年,吴佩孚麾下的湖南省长赵恒惕四年省长任期届满后,指使省议会修改法律,规定省长得以无限期连选连任,并且准备大举“裁兵理财”,赵恒惕先拿部下唐生智师长开刀(赵恒惕的湘军有四个师),特意委任唐生智为点验枪支委员会委员长,让唐生智带头裁剪部队。从而湘军的四个师长人人自危,四处联络,与新桂系首领李宗仁、黄绍竑以及革命党汪精卫等见面商谈。1926年,中共领导长沙城内的工农喊出“打倒赵恒惕”的口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讨吴驱赵运动。3月初,唐生智从衡阳起兵向长沙进发,赵恒惕通电下野,唐生智成为湖南省代理省长。

之后,吴佩孚下令赵恒惕反攻唐生智,唐生智退出长沙,并向桂军与广州革命党求援,1926年7月,蒋介石北伐誓师,进攻吴佩孚,北伐战争拉开序幕。

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派兵枪杀了要求选举议会的游行的工人们,成立苏维埃政权,建立苏联,并向各国支付经费,输出革命,传播列宁主义,1921年,中共因此而成立,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汉创建武汉中学、启黄中学,1924年,在麻城蚕业学校上学的湖北黄安箭厂河乡(现属河南信阳新县)青年学生吴焕先、吴先绪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次年底加入中共。

1926年8月,北伐军逼进武汉,吴焕先在箭厂河四角曹门村建立了党小组,发展吴先旺等7人为党员。吴焕先等积极工作,迅速在箭厂河地区建立了8个党支部,并建立革命红学校堂,建立农民协会,发动抗租、抗债、抗税、抗捐、抗粮等“五抗”行动,建立农民自卫军,吸收源于白莲教的红枪会等农民组织,清算豪绅粮款,强行打开地主粮仓以强行借粮,镇压处决了乡村恶霸。并且建立了农民敢死队(包括许世友的炮队在内)。黄安与麻城的农民自卫军是之后的“黄麻起义”的主力。

1927年3月,北伐军攻入南京,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政变并清共,1927年7月,汪精卫开始分共,中共总书记陈独秀被共产国际撤职,中共中央改组,成立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代行中央政治局职权,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1927年8月,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决定并指挥下,以国民党左派的名义,发动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之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选举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有9人,按得票多少排序,这9人是: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澎湃、任弼时。另外,还有候补委员7人,分别是: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李立三、张太雷、张国焘。

随后,1927年9月,共产国际资助一万卢布,以中共的名义,发动了秋收起义,竖起中国工农革命军的旗帜。1927年10月,南昌起义的部队残军丢掉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旗帜,搞土地革。之后周恩来与叶挺等离开军队,渡海来到香港。

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1927年12月,叶挺从香港回到广州,与张太雷等一起,在苏俄资助三十万美元后,发动广州起义,竖起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

在1927年中共发动的四次起义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均是在长江以南爆发。而黄麻起义,是在长江以北爆发。

1927年11月,在八七会议后受委派发动鄂南起义的吴光浩(湖北黄陂人,原名吴光皓,黄埔三期毕业,北伐军铁军第四军的叶挺独立团任营长,但没有参加南昌起义),来到黄麻地区领导起义。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由潘忠汝、吴光浩、戴季英、曹学楷、戴克敏、吴焕先,刘文蔚等组成,潘忠汝为总指挥,吴光浩为副总指挥。1927年11月13日下午,暴动行动指挥部将2万余人的农民自卫军召集于黄安七里坪镇,并组成2000余人的攻城主力部队,吴光浩直接指挥77名攻城突击队员(其中吴焕先创建的箭厂河三堂革命红学会员33人)。

13日晚10时,两万名起义军高唱《暴动歌》,浩浩荡荡从七里坪向四十里外的红安县城进发,14日凌晨4时左右抵达黄安城北门外。

箭厂河义勇队员吴立行第一个攀梯上城墙,刚踏上城墙就被子弹击中,英勇牺牲。这也是这次攻城战斗中牺牲的唯一的一位烈士。吴先恩、吴世安(均为新县箭厂河乡人)等数十名突击队员,临危不惧,前仆后继,登上城头,击溃北门守敌,打开城门。起义军趁势攻入城内,全歼守敌和土豪劣绅,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建立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黄安当地一位书法家在黄安农民政府成立之后,挥毫写下对联:痛恨绿林兵假称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县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

12月5日,国民党军第12军任应岐部1个师夜袭黄安。鄂东军遭受重大损失,潘忠汝阵亡。鄂东军70多人于12月29日转移到黄陂县境内的木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1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为党代表,汪奠川为参谋长,后来,工农革命军第7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共约120人。1929年5月初,吴光浩牺牲。1929年6月11日,徐向前接替吴光浩的工作,1930年2月,黄安县七里坪镇改名为列宁市,七里坪小北门命名为“光浩门”。在后来的发展中,有第三大队党代表吴先筹,第五大队大队长吴心信,第一百团团长吴云山,机炮混成团团长吴荆赤。一九三一年四月,张国焘、陈昌浩来到鄂豫皖,1931年11月成立红四方面军,后来,这里创建鄂豫皖根据地,在张国焘的“大肃反”中处决红军官兵2500余名。红四方面军西征后,建立红二十五军(吴焕先任军长),红二十五军北上后,吴焕先阵亡于甘肃平凉泾川县。鄂豫皖的留守部队成为红二十八军,后来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参加黄麻起义的还有吴立准 、吴若岩、吴传懿(河南光山县南向店西吴鸿村人。曾用名吴传益、吴正华)、吴传山(又名吴传禄,1891年6月生,河南光山县南向店乡西吴堉村人)、父子红军吴先元、吴生敏等,还有烈士吴彩藻、吴大明、吴冯卿、吴光新、吴隆文、吴隆意、吴隆元、吴隆煮、吴维井、吴喜仁、吴先保、吴先筹、吴信行、吴永达等。

当然,在黄麻起义前后被处决的地方土豪与长官等(被称之为恶霸),有也一些吴氏族人,比如吴惠存、吴隆文、吴子俊等。

从黄麻起义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从黄麻起义走出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4位,开国将军25位,其中有吴先恩中将、吴世安少将、吴世恩少将、吴振挺少将、吴杰少将、吴林焕少将,以及军官吴昌恒、吴大奎、吴大胜、吴茂福、吴庆海。在黄安(红安),新一代的少将有吴晓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16:08:06 | 只看该作者
箭厂河木城寨 吴焕先 吴先筹

清初有个武举人叫王学举,在此设厂造箭,箭厂河的地名由此而来。大别山腹地箭厂河于1933年10月被划归新设的经扶县,经扶县以刘峙的字来命名,以对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改名为河南新县,地方包括河南光山南部五个里(八水里、五马里、沙城里、长潭里、青山里)、十七个保(神留桥、朴风山、沙窝、永阳赘等),湖北麻城县三个区,黄安县两个区(相当于现在箭厂河乡)。

木城寨是一座由树木围建而成的古寨,据传是元朝末年红巾军余部所建,位于箭厂河乡(原属湖北黄安)与湖北红安县(原黄安县)七里坪镇檀树岗交界处,独立成峰,海拔300多米,峰顶是天生的营盘。

1926年,吴焕先等在木城寨下箭厂河乡建立了三堂红学。1927年5月27日,光山县桥南八保红枪会二千余人,在盖灵寺和新集两处聚集。5月30日新集之敌向箭厂河进攻,气焰嚣张。

吴焕先、吴先筹等率领“三堂红学”及农民自卫军于深谷林密处设伏,红枪会败退。陈日辉不甘失败,胁迫三万余农民,分三路向木城寨进攻。吴焕先、吴先筹等集结“三堂红学”会员与群众近万余人,并请求麻城农民自卫军驰援。

      6月2日拂晓,红枪会大举进攻木城寨。麻城农民自卫军与武汉来的学生军一百多条步枪和二挺机关炮一齐开火。战斗进行两个多小时,红枪会全线溃退。

1927年11月14日凌晨,三万余农民自卫军和群众攻打黄安县城,爆发了举世闻名的黄麻起义,成立了农民政权,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由于敌强我弱,12月5日,黄安县城又被敌人攻破,起义领导人潘忠汝、王志仁牺牲,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吴焕先等率领队伍冲出重围。12月下旬,突围队伍昼伏夜行,辗转来到木城寨。

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吴焕先、石生财、戴季英、吴先筹等人,在木城寨召开领导人紧急会议。吴光浩提出到木兰山活动,大家一致赞成。决定留下吴焕先、陈文侯、吴先筹、石生财、詹以贤等留在木城寨,其它突围人员在箭厂河东南太平寨山下闵氏祠堂集结,共有七十二人,四十二支长枪、八支短枪,在吴光浩带领下,奔赴木兰山。

12月29日,部队到达木兰山,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为党代表。木城寨会议保存了革命力量,是鄂豫皖革命斗争史上一次关键性会议。

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由吴焕先和徐海东率领五千余人在此歼敌两个团两千余人。

红二十五军杰出领导人、军魂吴焕先,中将吴先恩,父子红军吴先元、吴生敏,都出生在木城寨下箭厂河乡竹林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16:11:19 | 只看该作者
中将吴先恩

吴先恩(1907-1987),湖北黄冈黄安县紫云区四角曹门(今河南信阳新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吴先恩中将曾任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红9军供给部部长,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53年,他任志愿军后勤第一副司令员,在金城战役中,由于他组织得力,赶运的各种弹药物资是第一至第五次战役总和的两倍多,为促使美国在和平协议上签字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年困难时期,吴先恩任北京军区后勤部长,掌握着物资分配调度大权。但他家也和普通百姓家一样,一切凭票供给。由于营养不良,他的女儿全身浮肿。

1962年,吴先恩的儿子吴铁壁高中毕业,又遇蒋介石准备反攻大陆,在上大学和祖国需要的选择中,报名入伍。吴先恩积极支持儿子:“当兵就要当好兵。一是当步兵,二是上前线。”他把儿子调到准备参战的部队。
1987年11月1日,吴先恩在北京逝世。
------------------------------------------------------


吴先恩将军回忆录 节选《逃难》

过了一会,父亲望着痛哭的全家,哀叹了一声劝道:“光哭也没用,有口气就得活着。来盘算一下往后日子怎么过吧。”

母亲拉起衣襟,擦了擦哭红的眼睛,说:“天底下哪有穷人的活路,有什么好盘算的!路不是明摆着:一是卖光家里的东西,叫上租子,全家子等着饿死;二是接了‘大加一’,再给三老爷拉磨。”

父亲没有作声,忽然两眼环视着屋子四周,望了下屋子里摆着的破箱子、破罐罐,咬了咬牙,说:“在家是没有活路了,依我看没法把租子交齐,我们出外逃难吧!”
“逃难总比饿死好。”一晚上都没有说句话的哥哥望生,吐了这么一句。
“要这个穷家做什么,说走就赶快想法子!”我接着哥哥的话说。
谁知病在床上的老奶奶,听这一说可慌了,挣扎着起来,围着破被子,忙说:“你们要外出,我可不走哇!”

我想老奶奶不愿走,一定是担心年老有病,走不了路。于是我劝道:“奶奶,走吧,要不咱一家都得饿死。你路上走不了了,我和哥哥背着你。”

老奶奶摇了摇头又说:“不管怎么说,我可不走,要死我死在家里。可不能把骨头扔在外头,落个外丧鬼。再说我老了,又有病,路上白给你们添麻烦。”越说越难受,说着就要撞去寻死。

父亲是个孝心人,见老奶奶坚决不走,又要撞头寻死,忙凑到奶奶身旁,安慰道:“妈,你别难过了,我们不去逃难了,一定在家里守着你老人家。”

说话间,忽听外面有人敲门,一家人大眼瞪小眼,不知又有什么大祸临头——在那种年月。穷人们被逼租讨债的砸门声弄的像惊弓之鸟,只要门声一响,便胆战心惊。

父亲从奶奶身旁站起来,惶惶出去开门。门声一响,随着父亲走进一男一女,原来是吴先头哥哥和他的老婆。

先头哥和先头嫂坐下后,没有开口说话,便低着头簌簌流起泪来。我们全家人同病相怜地望着他俩口,知道他们出了大祸,可是谁也不敢去问。过了好一会,还是母亲开口问先头嫂:他嫂子,出了什么事?”

“大叔,大婶,我们是来告诉你们一声,明天......我们一家......就出外逃难啦。”先头嫂说到后半句,早已抽搭得话不成声了。

老奶奶刚被父亲安慰的安下心来,又听说先头哥一家也要出外逃难,忙劝阻道:“你们年轻人就是心野,受不了一点灾难。老天爷今年不下雨,明年还会不下吗?明年说不定是个好年景哪!哪个保得住出外逃难就不挨饿受冻呢?眼看就要入冬了,在家好坏还有间土屋避寒,到了外面可怎么过?”

先头哥两口听了老奶奶的话,越发难过。

“在家和出外还不是一样,反正也没个安身的地方了。”先头哥说。

父亲惊疑地问先头哥:“你这话怎么讲,你的房子呢?”

先头哥长出了一口气,讲起事情的经过——

原来两年前,先头嫂害了一场大病,却没钱请医抓药,眼看就要不行了。先头哥愁得没法,向谁去借钱呢?借了怎么还呢?可是如果他老婆死了,丢下一堆孩子,他怎么过呢?末了狠了狠心,向吴惠存借了五块印子钱。吴惠存当时满口答应,还说不用发愁,用完了只管再来借。两年来,先头哥一直混的喘不过气来,总也还不上这笔债。他心里着实不安,于是逢年过节,都要打些野鸡,采些蘑菇给吴惠存送过去。谁料到在这大荒年的节骨眼上,吴惠存立逼先头哥马上本息还清。吴惠存见先头哥还不起,硬把他的三间房和破烂家具,统统收去抵账。

“唉!现在除了我一家人,房子、东西都变成三老爷的了!”先头哥最后说。
听先头哥这一说,就连老奶奶都不劝留了。
母亲接着问道:“你们打算到哪里逃难?”
“听人说,江西人少地多,我们打算到那里去。”先头哥说。
“路这么远,不是三两天就能到的,你们有盘缠吗?”父亲关心地问。
“七相公听说我们要逃难,昨晚送来了三十斤烟系作盘缠。”先头哥答道。......
父亲听了,禁不住一惊,站起来瞧着先头哥,指着他说:“先头,......你上过一次当,还不够啊!怎么还向富人求借!”

先头哥说的七相公,就是我们村里吴子华的儿子——吴焕先。他家是个破落地主,田地大都自己种,他父亲在村里开着个小烟铺,生活还过得去。听母亲说,七相公和我一般大,也是十八岁。按叔伯兄弟排行,他是老七,又是读书人,所以人们都称他“七相公”。他的几个兄弟都没念过多少书,有的只读了几年私塾。因他长得聪明伶俐,父母特别喜爱,便供他深造,到外阜读学堂。七相公性情温顺,连田里的蚂蝗都怕得要命,小时候逢年过节,看见放鞭炮的,都吓得两手捂着耳朵跑开。平日里沉静寡言,安静的像个姑娘,又加长得清秀,白净的圆脸,浓眉大眼,宽口薄唇,因此婆婆都叫他“七姑娘”。这年秋天,他从麻城毕业回来了。

先头哥听罢父亲的话,泛巴着眼睛,沉了半天才说:“大叔,我起初也是不收,把他送来的烟系扔到门外。可是他又送回来,苦苦说道:‘大哥,我念书人没钱,也不能帮助你几个盘缠,只是从我父亲烟铺里偷了这点烟系,你就收下吧,好在路上变卖着做盘费用。’我说‘不行,不行,我这次出外逃难,不知哪年哪月回来,借了你怎么还?’他摆着手说:‘提这做什么?哪个要你还?这是兄弟的一点心意,快收起来吧。’”

我们全家人对这件事,都觉得奇怪。这时父亲望着暗淡的灯光愣神,不知在想什么,过了半天又说:“先头,我觉得这里面有鬼。你想,世上的官人,哪有不是手黑心毒的。七相公又不傻,怎么会白白拿着东西往外扔呢?”

父亲的话刚说完,忽听街上有人喊着“一二一”,随着一阵通通的步伐声。这无疑是箭厂河的盐狗子,又借查私盐为名,出来敲竹杠。我们一家人正不知怎样应付盐狗子,只见一个头戴军帽,肩扛铜枪的矮个子兵早已闯进门来。父亲慌忙站起迎上去,说道:“老总,请里面坐,里面坐。”

矮个子兵站在门口倒怔住了,接着尖声尖气地叫道:“爸爸!”随着向大家行了个军礼。

我们听到这一声,不禁大为惊讶,定神一看,老天!原来站在门口的矮个子兵,却是十二岁的弟弟冬生。父亲二话不问,上去扇了他一个耳光子,军帽被打了个稀巴烂,原来军帽是用纸糊的。冬生连忙扔掉了木棒枪,躲在母亲背后去了。

父亲大声喝问冬生:“你这是做什么!不学好!”

“我们体操练武”冬生摸着挨了一巴掌的脸,像个放了气的皮球。母亲心疼地摸着冬生,问道:“孩子,是哪个领着你玩这个?”

“七相公。”

“哼!”父亲更气愤了,“大荒年里,我们快饿死啦,他倒有闲心领着孩子们胡闹,你是没饿着肚子!”又指着冬生说:“从今天起,你再去玩这个,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先头哥在一旁劝解到:“大叔,孩子们懂什么,何必生这么大的气。”

母亲摸着冬生的头,说:“七相公又不是孩子,领着你们玩这个做什么?”

冬生眼里滚着泪花,委屈地说:“妈,我们不是玩。七相公说,练这个有大用呢。以后我们要打天下,穷人就不会挨饿了。”

“好大的口气!”父亲哼着鼻子说。“他有金山银山,还有米山,这明明是骗你们不懂事的孩子。”

父亲虽然这么说,看样子他又想到七相公送先头哥烟系的事,沉了半天,像自言自语,又像问别人:“奇怪!七相公这次回来,怎么大变了?他的闷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说话间不觉鸡叫了,先头哥两口子站起来要走。我家......没有别的东西相送,母亲只好给他们一些蕨根饼让他们带在路上吃。先头哥不肯收,说我家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留着自己吃吧。母亲说:“穷家富路,在家总比在外面好讨借。”

天亮了,除了临病的老奶奶,我们全家人都到先头哥家去送行。刚一进门,只见穷邻家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来了不少,......先头哥,先头嫂望着被吴惠存霸占的三间破房,转来转去,暗自流泪,真是“穷家难舍,熟土难离”啊!

送行的人虽然在一旁劝说:“别难过了,动身也求个吉利。”可是劝的人却止不住也跟着掉下泪来。

“众位乡亲,以后逢清明祭日,拜托你们给我爷娘的坟上添把土。烧张纸......唉!父母养我这儿子有什么用!”先头哥吞着眼泪,再也说不下去了。

大家齐声说:“你放心走吧!到了外面,要是日子好混,千万捎个信来,免得大家惦记着,往后我们逃难,也有个投奔。”

有个老婆婆给了先头哥的孩子一双破鞋子,又有人送了几个鸡蛋。先头哥叫他的孩子们给大家磕头道谢,人们忙把孩子们扶起来,摸着他们的头,说不出话来。这时,先头哥挑起箩筐——前面箩筐里坐着他的小儿子,后面箩筐里坐着他的小女儿,走在前面,先头嫂背着小包袱,拉着十二三岁的大儿子跟在后面,一双缠足,吃力地走着。

送行的人们,站在树边,含泪目送。先头哥,先头嫂走几步回回头,一面向大家摇手,一面转过身去擦泪。

父亲凑到先头哥眼前,再嘱咐道:“我们在家也难活下去,你到了那里,要是比咱家乡好过,就捎个信来,等你老奶奶‘百年’以后,我们也好找你们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23:23 , Processed in 0.1727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