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徽庐江 武壮公祠(吴家大屋) 吴长庆故居(吴帅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4-21 13:5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2-4-21 13:54 编辑


在历史上,名字中有“长”字的吴氏将领,有大兴安岭火灾中的大胡子师长吴长富,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字长白,也可以称吴三桂为吴长白),还有就是淮军将领吴长庆。

吴长庆是安徽合肥庐江人。据介绍,庐江是古代的舒县,三国时期东吴大都督周瑜、抗日名将孙立人,均出生于庐江。庐江是中国何氏之源,有“天下何氏归庐江”之称,何氏堂号称为“庐江堂”,在庐江县的白湖镇,建有何氏太始祖陵园。据史料记载,何氏太祖何瑊,原名韩瑊,为战国时期韩国君韩厘王之次子。秦国并吞六国之时,韩瑊携妻姜氏流寓庐江,为逃避秦始皇的追杀,改姓为何,名何瑊。何氏子孙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

李鸿章的祖上姓许,元朝至正年间从江西湖口迁到安徽,许家将自己的一个名为许慎的孩子过继给李家,改名李慎,李慎的七世孙李文安是清朝道光进士,李鸿章为李文安次子。李鸿章24岁中进士,李鸿章27岁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三年后,太平军攻破安徽的省会安庆,李鸿章开始在家乡合肥兴办团练。李鸿章37岁时,太平军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李鸿章开始在家乡组建淮军。

在淮军将领中,庐江籍的授提督以上的有15人,总兵以上的有40多人,参将以的有上100多人,可以说,庐江算得上淮军将军的“摇篮”。

其中有一位庐江的吴氏族人吴赞诚,是李鸿章哥哥李翰章的儿女亲家,其子孙与李鸿章家族有4房姻亲。吴赞诚后升任福建巡抚兼理福州船政,并两次巡视台湾。

庐江的吴氏名人吴廷香,是吴长庆的父亲。吴廷香身材魁伟,器宇轩昂,静穆刚毅,沉着勇敢,知兵法,习拳术,性任侠,喜交游。由于庐江与安徽桐城相邻,所以吴廷香师从桐城派大师、著名思想家方东树,因此,吴廷香与桐城派的文人戴钧衡、马三俊也是朋友,以文章风节相互勉励。而戴钧衡、马三俊也是曾国藩、李鸿章的朋友。1853年,太平军进攻庐江之时,吴廷香兴办团练,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阵亡。清廷谕旨赐恤,赏云骑尉世职。

现庐江留有吴赞诚墓与吴廷香公祠,以及周瑜文化园、吴武壮公祠、孙立人故居等景点。

1829年,吴长庆出生于安徽庐江沙溪乡(现属泥河镇)胜岗村沙湖山,字筱轩,其子吴葆初,与谭嗣同、陈三立、丁惠康,赞同维新,被人称为“清末四公子”。其孙子吴炎世与孙女吴弱男、吴亚男是同一年加入同盟会,在同盟会的历史上并称“庐江吴氏三兄妹”,吴弱男、吴亚男,与何香凝、秋瑾等四人是最早加入同盟会的四位女性成员,吴弱男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位女党员。  

吴廷香去世的第二年,吴长庆袭职吴廷香的爵位,组建淮军,创立500人的淮军庆字营,赴援上海,首战虹桥取胜,之后又攻克奉贤、南汇、川沙、金山等地。1862年,江苏巡抚李鸿章令吴长庆回乡再招募1500人,组建三个营,并击退李秀成,然后率营返回上海,摧毁太平军营垒,越级升为副将。十月,调往浙江镇压太平军。之后,吴长庆偷袭浙江嘉善,打败太平军,在战斗中,曾经左臂中弹,仍裹创血战,清廷赏力勇巴图鲁名号。

太平军基本平定后,吴长庆率马步队十一营五千多人,随李鸿章纵横河南、山东、直隶,攻击捻军。清廷赏吴长庆穿黄马褂,换瑚敦巴图鲁名号,并正一品封典。吴长庆率部防守徐州。后斩首清军哗变叛军的骨干,平息叛乱。后来吴长庆率部移屯江阴。两江总督沈葆桢奏言:“长庆一军,号令严肃,所驻之处,官民有恋恋不舍之意”,深得清廷赞赏。

1874年,清廷令45岁的吴长庆再扩军两千人,增加四个营,筑江阴、江宁炮台,加强长江防务,并奏请减免六合民众的税赋,还平息了天主教徒与民众的矛盾。并以军力治河,凡事身躬亲,苦干两年,完成河道疏浚,深为民众赞颂。

1880年,51岁的吴长庆升浙江提督,又调任广东水师提督,但是没有赴任,就去山东处理军务,吴长庆率所部屯驻山东登州。在这里,21岁的袁世凯因为他的叔叔袁保庆与吴长庆是朋友的关系,投奔到吴长庆的军中,吴长庆委任袁世凯为营务处帮办,月薪三十两。

1882年,清朝的藩属国朝鲜闵妃当政时期,恰逢大旱,朝鲜禁军叛乱,进犯王宫,杀戮大臣,火烧日本使馆,杀害使馆人员,史称壬午兵变。之后,日本发兵干预。清廷令吴长庆率兵轮前往朝鲜,占领朝鲜王宫,将朝鲜大院君李昰应抓捕并送往天津。清廷赏吴长庆三等轻车都尉,留镇汉城。吴长庆驻朝鲜两年,组织朝鲜民众修路筑桥,救灾恤丧。期间,袁世凯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开启了袁世凯练兵的先河。

1884年,吴长庆回国移防金州时,朝鲜人民作歌相送。不久,吴长庆于闰五月病逝,终年55岁,光绪皇帝下旨“谥武壮”。吴长庆次子、15岁的吴保初袭职。在吴长庆离开朝鲜后,朝鲜发生甲申兵变,留守朝鲜的25岁的袁世凯平息了这次兵变。

吴长庆的“吴武壮公祠”在安徽合肥庐江县城东大街,于吴长庆去世十年之后(1894年)落成,由清朝政府从国库里拨银两兴建的,民间称之为吴家大屋,庭院中昔日所植的桂花树今日犹存。大屋东侧就是吴长庆的专祠--武壮公祠,1997年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武壮公祠布局井然,坐南朝北,蔚为壮观。大门前原建有高大的石坊,门两侧置有大石狮一对,石鼓一对,可惜今已不存。大屋分前后3进,每进5间,正房、厢房对称整齐,大木殿式结构,各有回廊环绕。由照壁、门楼、庭院、廊庑、厢房、寝室、祭殿等部分组成,屋内水磨方砖铺地,雕梁画栋,极其华美,总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祠内集徽派木、砖、石雕和江南苏式浮雕彩绘之大成,以木雕最为精湛。其梁枋、斗拱、平盘斗、隔扇、梁脐等木构件,用各种云纹、花卉图案组成,雕刻玲珑剔透。中进大厅,巨柱驮梁,设计巧妙,气势恢弘。墙基、廊檐及庭院天井地面,均铺设着石板、石条,凿工精细,平整如切,柱基全为雕凿精美的石鼓。专祠内,前堂陈列着吴长庆生前遗物;中进大厅是祭殿,正中是“武壮公”画像,两则有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亲笔书写的对联:“袍泽渐凋零,仗剑有谁怜我老;鼓鼙太悲壮,登坛犹悔用公迟。”

吴武壮公祠的第三进大殿是吴武壮公祠的核心部分,纪念吴长庆的重要场所——祭殿。正中是吴武壮公画像。两侧展柜分别陈列着慈禧太后的《归政谕赐祭文》和光绪帝的《谕赐祭文》,以及复制的吴长庆正一品朝服和正一品战袍。祭殿左侧稍间特设的展区,主要以图片、文字、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形式再现了吴长庆援朝平叛的历史情景。

据介绍,在韩国,至今仍保留有“武壮公祠”。

在庐江县泥河镇胜岗村沙湖村民组(原属沙溪乡),有吴长庆故居,也称吴公庄园,民间称之为吴帅府,始建于1864,此时吴长庆已经创建淮军庆字营,转战江淮各处,所以很少在这里居住。这里主要是吴保初出生地,吴保初也在此度过少年时光。

故居位于沙湖山西南麓,大致是坐西北朝东南,原建为七进三十五间,以及其它一些附属建筑,为仿苏州园林式风格的建筑群,四合院式布局,正屋厅堂共五进,分别是前厅、大厅、鸳鸯厅、诰封厅、堂屋。每进五间,每进院落两侧为厢屋。共有大小100余间房屋,均为砖木构架抬梁式建筑。

府内西北方向有一幢独立的两层小楼,是所谓'清末四公子’之一的吴长庆次子吴保初的读书楼,名为北山楼,当时藏书达10余万卷。府第四周围以高墙,四角筑有内置铁铜大炮的炮楼。府第总面积3500多平方米。

解放初吴公府第被用作粮食仓库,以后陆续遭到拆毁破坏,现存门楼一幢5间(长22.9米宽8.7米高约6米)。故居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房前屋后都被绿树环绕,生机盎然。吴长庆故居的南端,也就是故居的最前方,有一处月牙形的风水塘,保持了旧貌。

故居的大门呈外八字型,两扇门板高大厚实,门槛高(加上下面的石)约60公分,厚约6公分,非常气派奢华。八字墙两侧各悬挂一块文保碑,西壁是庐江县保碑,东壁是巢湖市保碑。2001年8月24日,“吴长庆故居”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庐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1月19日,“吴长庆故居”被巢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巢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变更为合肥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现场未见新的合肥市保碑。

故居内,青砖小瓦马头墙、雕龙画凤木屏凤,随处可见青石板,以及石吼、石鼓、石碑、桂花树、天竺树。门前有一对石狮,屋前的墙角边,还有几块带文字的刻石,刻石残缺不全,内容不易辨认。

据资料介绍,吴长庆故居的修缮复原工程,合同估算价约760万元,计划工期为270日历天,开标时间是2021年12月14日。据网友报告,目前故居修缮复原工程已经动工。

回复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1-9 16:42 , Processed in 0.1938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