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王位是义 无伤害是德 论虞舜与吴祖泰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1:27: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王位是义 无伤害是德 论虞舜与吴祖泰伯


季札公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人,是一位希望立德、立功、立言的人。季札公之所以不愿意挑起国君的重担,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不是长子,这样做不符合周礼,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对他的父亲吴王寿梦自封为王这一行为的不满,认为这不符合周礼,不符合礼制,所以拒绝成为第二个吴王。

司马迁赞美季札公为“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司马迁称季札公为义。

季札公自己在推让王位之时,说的是“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可见,季札称自己让王位的行为是义,而不是德。

与季札公同时代的孔子,称季札公是君子,也未称赞季札公是德或至德。

关于义,其意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利益。而对于人来说,最大的利益是自己的生命。古代为他人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人,有很多,比如各种刺客,他们都被称为义士,而不被称为德。

在孔子之前,推让王位君位的人也有很多,也不见孔子称之为德,更不用说至德。因为他们的行为让自己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伤害),这是义,而不是德。

对于虞舜,《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可见古人称赞舜为有德,虽然舜并没有推让王位。舜在幼年的故事,是二十四孝之首,舜的孝的故事,讲的是舜的忍让求和,不受到别人的伤害,也不伤害别人,更不记仇恨。舜在成年之后,教他人耕耘,善捕鱼,也教他人捕鱼,大家都会捕鱼之后,能捕鱼的水域少了,舜就不再捕鱼,而是去制陶,并将技艺传授他人。可见,舜的所作所为,都是不伤及他人的同时,也不伤及自己。所以称之为德。

也由此可见,孔子称吴泰伯让王位为至德,而不是义,是因为泰伯让王位,不仅没伤害到别人,也没伤害到自己,毕竟泰伯在周国推让王位之后,又在吴国走上了君位。没有让自己受到伤害与损失,没有让自己的心里产生阴影,也因为没有让包括自己的父亲,二弟,三弟,以及其它亲朋好友的心中产生阴影。这种完全做到在各方面都没有丝毫伤害。可见,孔子称之为德,而且是至德,是当之无愧的。

吴氏族人弘扬泰伯精神,本质上是弘扬这种无伤害的至德精神,包括在把事情(尤其是善事)办成的同时,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在保证亲朋友好不受到伤害,在保证亲朋好友不产生心理阴影的同时,也保证自己不受到伤害,以此保证不使亲朋好友产生心理阴影。在这其中,不仅仅需要的是让,不仅仅需要的是义,更需要的是”道“。所以,弘扬泰伯至德精神,万万不可忽视对于”道“的追求。只有真正的得道,才可以做到真正的至德,在事情圆满完成之时,真正的无伤害,或者把伤害降低到最低的极低的水准。

因为,如果出现伤害,哪怕是伤害到自己,那么,这就不能称之为德,只能称之为义。这就不是在弘扬至德精神,只仅仅在弘扬义的精神而己。所以,在吴氏祖训之中,有”保身家“这一要求和训诫,这正是至德精神的体现。

可见,真正的有德之人,是提倡德,并不鼓吹义,在提到义的时候,真正有德之人,会说这仅限于他自己这样做,并不鼓励他人这样做,并不急吼吼地鼓励别人去行义,去牺牲,去送死,如果是这样,可以说这是邪恶的,而不是有德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1:32:41 | 只看该作者
以德载物 传道授业 --- 无伤害是德 解决问题是术与法 无伤害地解决问题是道

在《让王位是义 无伤害是德 论虞舜与吴祖泰伯》一文中,通过对虞舜和吴祖泰伯的行为与评价的考察,提到德的本质是无伤害,无论是厚德载物,还是海纳百川,都是承载与包容,而不是伤害。然而人类行为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这就涉及到无伤害的解决问题,这是自古圣贤所追求的人类文明的最高处世境界。

一般来说,在没有真正文明的世界,丛林法则不可避免是讲求战争法则,也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在圣贤们看来,文明世界是保存自己,也不伤害敌人,或者说也不消灭敌人,或者说把敌人变成朋友。

如同虞舜发明的捕鱼的技术,并把捕鱼的技术教给了民众,捕鱼的民众多了,捕鱼的水域出现拥挤和竞争,从而相互出现敌意,也从而可能会从中产生丛林法则,并开启战争法则。这时,虞舜就不再捕鱼,而是采取“让”的姿态与行为,发明出制陶的方法,去制陶。从而与捕鱼的民众不再是敌我关系,而成为了朋友。这是古代圣贤所认为的最高处世境界---无伤害地解决问题,也就是有“道”,虞舜从而也成为了有道之人。

无伤害地解决问题是道,比无伤害地解决问题次级一点的,是不致死地解决问题,也就是以“不消灭敌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应该是次等的道,虽然有伤害,但是没致死,没有出现大罪。春秋时期的吴国,就是处于这个次等的道的状态,春秋吴国曾经攻取了楚国国都,俘虏了越国国王,打赢了齐国军队,但都没有将楚国、越国、齐国消灭掉。这种次等的道,也是一种德,也许是只有至德名邦的春秋吴国才这样做。

不过这种有伤害而不致死,虽然取得表面的和平,也取得了暂时的“保存自己(自我安全)”,但是没有消弥真正的仇恨,所以,并不能象“无伤害地解决问题”那样,永远地做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把敌人变成朋友)”。所以这并非真正的道的状态。所以,春秋吴国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被自己的宽宏大量的对象---越国,所灭亡。

而秦始皇灭六国以统一天下,不仅是有伤害地解决问题,而且是有致死地解决问题,当然与德无缘,也自然与道无缘,只能说是术或法,准确地说是恶术或恶法。

秦始皇灭六国以统一天下与现在欧洲和平统一为欧盟完全相反。欧洲和平统一为欧盟,并且统一使用欧元,国民之相互出国而不用护照。欧盟的统一,才是道与德的充分体现。欧盟不是灭六国统一天下,而是造福27个成员国(24种官方语言),统一天下(欧洲)。老子与孔子如果活在今天,对欧盟也必然会赞不绝口,不仅称之为至德,而且称之为至道!因为他们无伤害地解决了问题,无伤害地完成了任务,无伤害地达成了目标。

无伤害地解决问题是道,为了无伤害地解决问题而无伤害地布局,而形成无伤害的格局,是善术善法,也是有德之术,有德之法,这也就是道。传道授业,所传的就是这样的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运用这样的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1:34:18 | 只看该作者
以德载物 以道成业 --- 无伤害地解决问题是道

在《让王位是义 无伤害是德 论虞舜与吴祖泰伯》一文中,通过对虞舜和吴祖泰伯的行为与评价的考察,提到德的本质是无伤害,无论是厚德载物,还是海纳百川,都是承载与包容,而不是伤害。吴祖泰伯从推让周国王位,到走上吴国君位,都做到了不伤害任何人,不伤害到任何亲朋好友,同时成就了周国大业,也成就了自己的大业。尤其是在成就大业之时,不伤害到自己,从而不让亲朋好友的心中产生阴影。因为人类行为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尤其是无伤害的解决问题。这是自古圣贤所追求的人类文明与人类行为的最高的理想的处世境界。

一般来说,在没有真正文明的世界,丛林法则不可避免是讲求战争法则,也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在圣贤们看来,文明世界是保存自己,也不伤害敌人,或者说也不消灭敌人,或者说把敌人变成朋友。

如同虞舜发明的捕鱼的技术,并把捕鱼的技术教给了民众,捕鱼的民众多了,捕鱼的水域出现拥挤和竞争,从而相互出现敌意,也从而可能会从中产生丛林法则,并开启战争法则。这时,虞舜就不再捕鱼,而是采取“让”的姿态与行为,发明出制陶的方法,去制陶。从而与捕鱼的民众不再是敌我关系,而成为了朋友。这是古代圣贤所认为的最高处世境界---无伤害地解决问题,也就是有“道”,虞舜从而也成为了有道之人。

无伤害地解决问题是道,比无伤害地解决问题次级一点的,是不致死地解决问题,也就是以“不消灭敌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应该是次等的道,虽然有伤害,但是没致死,没有出现大罪。春秋时期的吴国,就是处于这个次等的道的状态,春秋吴国曾经攻取了楚国国都,俘虏了越国国王,打赢了齐国军队,但都没有将楚国、越国、齐国消灭掉。这种次等的道,也是一种德,也许是只有至德名邦的春秋吴国才这样做。

不过这种有伤害而不致死,虽然取得表面的和平,也取得了暂时的“保存自己(自我安全)”,但是没有消弥真正的仇恨,所以,并不能象“无伤害地解决问题”那样,永远地做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把敌人变成朋友)”。所以这并非真正的道的状态。所以,春秋吴国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被自己的宽宏大量的对象---越国,所灭亡。

而秦始皇灭六国以统一天下,不仅是有伤害地解决问题,而且是有致死地解决问题,当然与德无缘,也自然与道无缘,只能说是术或法,准确地说是恶术或恶法。

秦始皇灭六国以统一天下与现在欧洲和平统一为欧盟完全相反。欧洲和平统一为欧盟,并且统一使用欧元,国民之相互出国而不用护照。欧盟的统一,才是道与德的充分体现。欧盟不是灭六国统一天下,而是造福27个成员国(24种官方语言),统一天下(欧洲)。老子与孔子如果活在今天,对欧盟也必然会赞不绝口,不仅称之为至德,而且称之为至道!因为他们无伤害地解决了问题,无伤害地完成了任务,无伤害地达成了目标。

无伤害地解决问题是道,为了无伤害地解决问题而无伤害地布局,而形成无伤害的格局,是善术善法,也是有德之术,有德之法,这也就是道。传道授业,所传的就是这样的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就是运用这样的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23:30 , Processed in 0.26466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