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4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南大学 吴健雄学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20 21:1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龙 于 2018-6-23 07:43 编辑

http://wjx.seu.edu.cn/


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02年张之洞与其好友两江总督刘坤在江宁(即南京)筹建三江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是清末实施新教育后规模最大、设计最新的一所师范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学堂模仿当时的日本教育体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方针。1906年5月,两江总督周馥变更“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正式停办。1914年8月30日,江苏省巡按使(即省长)韩国钧委任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筹建。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1927年7月,北伐战争胜利后,教育行政委员会明令将原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学奉训令改称江苏大学。1928年4月24日,大学委员会以大学院337号训令,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设文、理、法、工、农、医、教育七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1937年抗战爆发,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松林坡,借用重庆大学校址办学,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1949年8月8日,渡江战役胜利,南京解放,接管委员会将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定名南京大学。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更名为东南大学,校庆日为每年6月6日。现东南大学的南京市玄武区四牌楼校区即是原中央大学旧址。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吴健雄学院是东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学院以世界杰出物理学家、东南大学校友吴健雄女士的名字命名。吴健雄在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受聘为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教授兼任学院院长。

吴健雄学院始终以“汇聚优质资源,培养精英人才”为办学宗旨,秉持“卓越化、个性化、国际化”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发展志向远大、国际视野宽阔的未来战略科学家、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和业界高端引领人才。

学院始于1985年9月创立的少年班,1990年发展成为强化班,2004年正式成立吴健雄学院,2016年在积累了三十年拔尖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学院推出开放式、个性化拔尖人才培养的“工科试验班(吴健雄班)”(简称“吴健雄班”)。

自少年班成立以来,2600余名健雄学子在这里接受“卓越化、个性化、国际化”育人理念的强烈感召,勤奋进取,不负韶华,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成为工科基础扎实、科研能力突出、人格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卓越人才。近五年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学校或学院资助,在校本科生出国(境)学习交流人数约280位。

吴健雄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在国际数模竞赛、Robcup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全国英语竞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621项1196人次,获奖人次占学生人数80%,其中国际奖105项239人次,全国奖203项358人次;一批自主研学项目在各级各类成果展示会上受到社会关注,赢得广泛赞誉;2005年以来学生正式发表论文160篇,申请和授权专利83项、软件著作权3项。

学院85%毕业生迈向更高平台深造,其中接近30%毕业生进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工程学科,55%进入本校、清华、浙大等国内一流院所。

为落实优才优育培养方案,学院积极整合全校优秀教学资源,建设起包含9门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人文艺术精品课、项目型基础实验课、国外教授全英文工程系列研讨课在内的精品课程体系。全面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和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通识教育基础。电子信息类等大类平台课程体系的建立,占据国内领先地位。

一流师资和专业导师制,是吴健雄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支撑。学院拥有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杰出学者20余位,学生导师80%以上具备教授、博士生导师资质。导师制度做到全程、全员覆盖,每年有近100位高水平教师参与指导,12位驻院导师、80多位专业导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22:59 , Processed in 0.2764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