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7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叔痤 与 吴起父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17:5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兵圣吴起是战国初期卫国人,后来在魏国担任西河守,取得了非常高的声望,同时为魏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率先成为战国七雄。这时魏文侯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担任了国相。吴起对田文说:“请允许我与您比一比功劳,行吗?”田文说:“可以。”

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对国家不敢对魏国有所图谋,您和我比,谁更好一点?”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是什么道理呢?”

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

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

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87年),田文死后,魏国大臣公叔痤担任魏相,并娶魏国公主为妻。公叔痤对吴起非常畏忌。公叔痤有个仆人对他说:“吴起很容易除掉。”公叔痤说:“如何下手?”仆人说:“吴起为人有节操,廉洁而重视声誉,你可以先向魏武侯说:‘吴起是个贤明的人,我们魏国属于侯爵一级的小国,而且和强大的秦国接壤,臣恐怕吴起不想长期留在魏国。’魏武侯必然要问:‘那怎么办呢?’你就乘机向魏武侯说:‘君侯可以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他如果愿意留在魏国就必定欣然接受,如果不愿意留在魏国就必然辞谢。以此就可以试探他的想法。’然后你再亲自把吴起邀请到你的府上,让公主故意发怒而轻谩你。吴起看见公主那样轻贱你,他想到自己也会遭到轻贱,就会辞而不受。”于是公叔痤依计行事,吴起果然看见公主轻谩公叔痤就辞谢魏武侯。魏武侯因而对吴起有所怀疑而不信任他。吴起害怕魏武侯降罪,于是离开魏国而到楚国。从此,公叔痤稳踞相位,多年执掌魏国权柄

魏武侯即位的时候,接手的是一个当世第一强国。但是他用人失察,逼走吴起,而后外交失误,得罪赵国,以至于楚国有机可乘,差点陷魏国于危亡。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没有指定继承人,他的两个儿子魏罃与魏缓相争,各据一方。后来韩赵两国攻打魏国,魏罃趁韩赵不合而赶走了韩赵军队,并杀死了魏缓,自立为国君。

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公叔痤担任将领,率军与韩、赵两国联军在浍水北岸交战,大败联军,擒获赵国将领乐祚。魏惠王得知胜利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亲自到城郊迎接公叔痤,并宣布赐田地一百万亩作为公叔痤的食禄。

公叔痤倒退几步,然后拜了两拜辞谢,不敢领赏。他反复说明,军队英勇善战,具有一往无前的斗志,不避艰险,百折不挠,全赖吴起当年训练有方,是吴起的功劳。而他自己只是看准进攻敌人的时机,便击鼓进军不敢懈怠,这算什么功劳。

公叔痤的谦逊受到魏惠王的嘉许,于是赏赐给吴起的后人二十万亩土地,这时候,离吴起在楚国被杀都已经有十九年了。

魏惠王说:“公叔痤难道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已经替我战胜强大的敌人,还不遗忘贤者的后代,不掩盖能士的功劳,公叔痤怎么能不得到好处呢?”所以再赏赐给公叔痤土地四十万亩,加上起初赏赐的土地一百万亩,使他拥有土地一百四十万亩。

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为国家利益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得多一些。他排挤吴起,是出于保全相位的需要,并不是不知道吴起对魏国的重要性。而荐举公孙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太史公司马迁于此特著一笔,“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很有深意。若过早地推荐公孙鞅,可能会取代他的职位,而在临终时郑重托付,博得荐贤之名,对自身利益也没有什么影响。假如从人才流失的角度来论魏国的成败,公叔痤是应负一定责任。







附  后记

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去探望公叔痤,说:“您的病如有不测,江山社稷将怎么办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有奇特的才能,希望大王将全部国事交给他,听任他去治理。”魏惠王默不作声。

魏惠王刚要离去,公叔痤屏退左右说:下臣一生之憾事,就在于当年让吴起活着离开魏国,以至于让楚军横断河东,饮马黄河,几陷魏国于危亡。卫鞅的本事不在吴起之下。对于这样的人,您要不就予以重用,要不就一刀杀掉,以免为他国所用,后患无穷!

魏惠王没有答应,出来后对左右大臣说,“难道不可悲吗!凭公叔痤的贤能,却对我说在国事上一定要听从公孙鞅,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召来公孙鞅向他道歉说:“今天大王询问可以做相国的人,我推荐你,看大王的表情是没有答应我。我应当先尽忠君之礼,后尽人臣之责,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应当杀死他。大王同意我的建议。你可赶快离开,不然将被捉拿。”公孙鞅说:“魏王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能听您的话杀死我呢?”公孙鞅始终不愿离开。

公元前361年,公叔痤去世。当时公孙鞅得知秦孝公求贤,于是在埋葬完公叔痤后,向西投奔秦国,并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实施其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以普遍授田制(均田制)为基础,发展军功爵制度,秦民可以凭借军功改换门庭,担任朝廷官吏或跻身于有爵的新贵。这被认为是秦军战斗力强劲的主要原因。而其它六国由于分封制所限,不能打破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格局,从而难以实行普遍授田制,从而军功爵制度受到局限,平民上升的渠道很少,从而难以强大起来。

公叔痤去世不久,魏惠王迁都大梁(河南开封),做着春秋霸主的梦。也是这个原因,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魏惠王曾问政于邹国的孟子(所以在孟子一书中,魏惠王被称为梁惠王),

魏惠王在位时期频繁让鲁、宋、卫、韩、邹等国家的国君来魏国朝见,并时不时和赵国国君、秦国国君会盟,时刻以霸主自居。

后来,魏惠王重用庞涓,军事实力大增,然而庞涓陷害同学孙膑,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逃脱后入齐,公元前354年,齐魏发生桂陵之战,魏国战败,孙膑活捉庞涓,公元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大约在此时齐国将庞涓释放,使其回魏国再度为将,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魏国再败,庞涓自杀。魏国军事实力彻底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魏惠王于前335年举行称王大典。这是魏国称王的开始。第二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改元重新纪年,也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2:57 , Processed in 0.2890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