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2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夫差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20:2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吴文化交流会  吴恩
(以下文字很長,但請留意,有關「夫差」在日本的文章,就謹此一篇而矣!沒有耐性看完的敬請略過)   
各位親愛的宗親,我是吳恩,日本吳文化交流會會長,「解開古吳國之謎」的作者,此書第三版即將出爐,已經有更多更新證據搜集到!將免費奉上給每一位吳人,因為那是吳人的故事,不是我個人的故事,我留著它對我完全沒有好處的,所以我極願意把那書公開,讓吳人參考參考,作為吳人茶餘飯後的話題而矣,喜歡這故事的,多謝您!那我花十多年青春去硏究的心血沒有白費了,有不喜歡這故事的,請把它放下或略過吧!
我寫這書的目的,既不為金錢,也不為名利(這兩樣東西我早就己經有了!)我是一名業餘考古「硏究人」,曾經硏究過古代的項目包括「埃及金字塔的奧秘」,其結論在美國電視台發表過,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亦硏究過項目包括北、中、南美洲的土著,與中國古代商朝的関係,影響很深!後來無意中把自己的「吳」姓,放入電腦,螢幕出來的故事引起我硏究「吳」的興趣,於是我不斷的搜尋吳氏資料,古文獻等,從祖先 泰伯公一直到夫差最後的一段日子⋯尤其是夫差在古倭(吳)國的最後的一段日子,引起我硏究的高潮!!
「夫差」是年號(真名是⋯?),年號「夫差」這位君王究竟是自刎或被殺?「夫差」墓在那裡?(人們踏平卑猶山也找不到他的墓)等等很多要思考的問題,對於我來說是非常有興趣的!
另外中國古代記載這段「夫差的最後日子」的文獻,有幾個版本之多,各有不同版本!各説各的「吳越」故事,二千四百多年前,當時文字完全不發達!吳國能留下來的文獻極少!但在「夫差」事件之後的幾百年後,歷史小說例如「吳越春秋」,作者把「夫差自刎」的最後一幕,居然像直播一樣,把埸面和對白寫得一清二楚!當時在場的只有「夫差」、勾踐、范蠡、文種等,是國家級的機密!作者寫到好像是他本人在現場做直播!我自己一直在懷疑那些「歷史文獻」的可信程度!
另外「夫差」把剩下的吳國搬到倭地的另一邊,另起爐灶!「夫差」搬去另起爐灶的倭地,在當時仍然是倭(吳)地的一部分!(參考班固,王充們對倭地的理論!),技術上「夫差」沒有搬離倭(吳)國!「夫差」坐船渡海撤離到倭地的另一邊,(當時能造大船出海的只有齊國,越國和吳國),他們落腳的地方,他們自己的古代文獻一直都稱自己為「倭」國!(因為還在倭之地方)!直到公元550AD,這個「倭」國把政權讓給另外的一個倭國,於是幾個小倭(吳)國大統一!之後在公元600 AD 由「倭國」改稱為「日本」囯,一直沿用至今!後來人們把「夫差」們落腳的倭地,改稱為九州鹿兒島!!不再是倭(吳)地的一部分了!
他們落地生根的地區,人稱太伯山,倭囯(後改稱日本)早期很多天皇葬在該區,所以又稱「諸塜太伯山」,日本古代文獻有詳細記載!現在的鹿兒島神宮,原是參拜太伯的神宮,附近城市有「太伯小學」,有城市每年還舉辦「太伯節」(即梅節)等等⋯!
日本文獻記載到最早期坐大船到日本的開囯者,共六十四人,全部有名有姓,大多數人的名後有個「命」字,「命」字是指王子等王族成員!證明當年從古吳囯撤離的多數是王族人員。落腳之後,日本古文獻稱這批人是「隼人」的祖先,即是日本最原始的原住民!之後有一天這批人的後代,坐大船去古代中國訪問,例如「魏書倭人傳」説當時的倭囯(後來的日本)統治者姓「卑彌」,卑彌的發音是‘He-Mee”, 姬氏的”姬”, 日本發音就是”He-Mee”!!! 還有其他很多很多很多証據,三天三夜也説不盡⋯⋯就此擱筆!
日本文獻有記載到夫差故事的,有四十多本以上⋯⋯我本人發現全世界近來綱上看到的所謂「吳人在古代日本」的歷史文章,全部都是千篇一律地「抄冷飯」,人們在綱上收集資料,東湊西湊就成為一篇「日本考古文章」,完全沒有最新的消息!
經硏究之下,原來硏究日本「吳文化」要具備以下條件:(1)先要放下成見,在囯內,你只要提到「日本」兩個字,有些人立即「口吐白沫」像瘋了一樣!在日本,你只要一提到有關中囯的,人們面色馬上⋯對我們這些歷史硏究工作者,真是兩邊不是人!(2)要精通日語,日文字,因為要翻查很多日本古代文獻,歷史,地方誌又要和當地人採訪交流⋯(3)要有時間,要花時間去找遺跡,古墓⋯要去日本古文獻收藏地方,找出那相關文獻閲讀,很多文獻是不能外借的 (4)要懂日本交通,尤其是很多古墓在荒山野嶺,不同地區,有的古蹟極少人到過的 (5)要有經濟能力,日本交通費,住宿伙食費等等都很貴的 (6)除了中國歷史和文學要精通、尤其是吳越歷史,還要精通日語,日文,日本歷史之外,最重要還要懂「河洛」語,因為日本古代文獻,有很多是從「河洛」語音譯出來的。。。從以上的原因之下,可以理解到這麼多年了,還是只有我和本書的編撰者  須能朋子,親自赤膊和自費上陣,跑遍日本古代的遺跡!目的是找出多一點証據給大家分享分享!
如果想看更詳細的故事,可以到「當代吳氏」网站,(或「華廈吳氏」網站?)可免費閲讀「解開古吳國之謎」一書,或到以下綱址,完全免費的閲讀此書(第三版)www.bigstoryofwu.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20:26:32 | 只看该作者
松野与松本
昊  鸿声点灯  2019-12-06


吴人东渡日本,早就被中日两国史料所记载,并得到近代以来史学家们的肯定。现据日本国在福江岛到平户岛之间的大小岛屿上,至今尚留下的许多遗迹和传说,推测吴人是曾流入五岛列岛和平户岛之间的大小岛屿上的。如在福江岛的西北角之井乐小巷还遗留着日本古人望乡的遗址。望乡遗址在港口西边一个高坡的顶上(港口向北)。据传此地就是吴国灭亡后,吴人通过战舰、战船,进入茫茫大海,流浪到日本五岛列岛和平户岛登屿处。



吴人到达日本列岛九州时,日本正处在绳文时代的后期,约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400年。这正如唐史官金履祥在他所编写的《通鉴前编》中提到:“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日本《新编姓氏录》也记载着:“松野,吴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正是这样,吴人就像一头老黄牛开始在这个原始、荒芜、未名的列岛上,忘我地、不怕牺牲地、前仆后继地、一代又一代艰辛地开拓!



据《古事记》(简称《记》)和《日本书纪》(简称为《纪》)(两书合简称为《记、纪》)记载,神武天皇是日本第一代天皇。他与中国古吴始祖吴泰伯有值得探研的地方。26代天皇是在日本国继承和延续了吴泰伯家族的历史和“皇”位的!日本神武天皇就是吴泰伯的谥号,吴泰伯既是古吴国的始祖,又是海外衍生国———日本天皇家族的始祖。《记、纪》)中有很多隐语,其中说:神武天皇是来自“高天原”,指的是古吴国。按古吴语和古日语的词义解。“高天原”不是指“天”,而是指“高于天上的地方”。这暗示“口在天上,丞之以天”的“吴”字的吴国。整句的解释,神武天皇是来自高于天上的地方,即来自遥远天一边的古吴国。另外,日本的建国纪念日与始祖吴泰伯的诞生纪念日是同月同日。据说,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阴历正月初九统一日本,建立日本国,这正是吴泰伯的诞生纪念日。后来日本明治天皇改为阳历的2月11日。



倭国是古代日本众多大小国家中的一个小国。他们是由中国江南避战乱的移民,先是到达朝鲜半岛南部生活了一段,后一部分再由半岛南部,渡过海峡来到日本北部的九州。他们带来的稻作生产和其他方面的先进技术,给列岛生活方式起了一个很大的变革,同时也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础。为了生存和发展,组建了自己的小国家。“倭国”与古吴语“吴”与“倭”音相连。



日本历经了绳文时代,又迈进了弥生时代后期,公元一世纪左右,日本列岛各地分别建立了100多个小国家。其中较大的为邪马台国,他与中国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曾得到魏明帝赐给的“亲魏倭王”的封号和金印紫绶。公元3世纪,近畿大和(今奈良县)一带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大和国。这一地区是大陆先进文化输入的门户,又是大陆移民把中国和朝鲜的铁制农具,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养蚕、织绢和其他手工业技术带到大和,使大和国发展强盛,4世纪中叶,大和国征服了九州在内的100多个小国,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列岛(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大和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吴国的吴人(自称),即是姬姓华夏族人与荆蛮倭族人长期融合,混血的一种特殊标志的称呼。而日本的“倭人”、“倭国”被称及后改为“大和国”、“大和人”,日语的“和”,是“吴”的谐音,春秋时中原的华夏族也把南方的吴越族称为“倭”。“和国”可以说是“吴国”的谐音。“大和”国只是在“和国”的前面加个“大”字,其字义,语言也是一样的。“倭”和“和”的实在人,也就是吴人,都是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吴语,是一种地方话。古吴语原是长江下游荆蛮(倭)族人的一种民族语言。“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这是三国魏代人鱼豢在其所编写的《魏略》一书中所记载的一段话。这里所说的“旧语”,指的就是“古吴语”;“自谓泰伯之后”,说的是吴泰伯东渡日本的裔孙——吴人;“倭人”指的是“吴人”,被贬称为倭人的吴人;“鲸面文身”指的是“倭人”的传统生活习俗。《魏略》书中所记载的是三国魏朝出使日本的特使张政所言。这一史料,中日史学界都认为是真实的。日本的古日语来源于古吴国这一历史事实,是不能怀疑的。从语音的结构上来看,古日语与古吴语的语音结构有着非常密切不可分离的地方。古日语与古吴语都拥有同一个特征。即古吴语和古日语中多发声和尾声。如,古吴语“句吴”的“句”,和“于越”的“于”,都是发声。又如,古日语:“ヴマ”(马),“ヴ”是发声,“マ”(马)才是本声,“ヴマ”源出于古吴语。日本现存最早最古的史书《古事记》绝大部分就是用汉字编写的。公元9世纪后,日本的遣唐使者,留唐19年回国的吉备真备,便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日本楷书字母——片假名。接着,是曾经到唐朝研习佛教的名僧空海,回国后即模仿汉字草体创造了草体字母——平假名。从此,日本就有了自己的文字和国语了。总之,古吴语和古日语是同根相连的。



和歌与吴歌。吴歌,是长江下游吴地区吴人的一种民间歌谣,俗称“唱山歌”、“江南小调”。和歌,是日本从古流传至今的一种歌谣。但“和歌”是“吴歌”的谐音,日本的和歌是吴人东渡列岛时带过去的,“和歌”在漫长的历史旅程中,既保持了吴人原来的本色,又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和服与吴服。和服,是日本人民传统的民族服装,礼服。日本的和服,出自中国的古吴国,是吴服演变而成的。“和服”就是“吴服”的谐音。吴服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后就消声匿迹了。和服的面料“和服绸”特别被指定为中国的“苏州绸”,苏州成了日本千百年来购买和服绸的专买地,遗憾的是中国至今尚未找到“吴服”的样式和史料记载。



文身断发。文身,是用针器或荆刺等刺的物器,在人体的皮肤上刺出一个个小点点,连结成图案,文字或自然物的形状,然后染上颜色,或不染颜色。吴人的文身习俗,又说是一种在水里活动可以避免蛟龙水禽之害。断发,也是一种习俗。吴人(被称倭人)的文身断发,特别是断发的发型上,与其他民族大不相同。吴人的文身断发,自从吴国亡国后,断发文身就消失了。而日本古代天皇和大官们的发型及其装饰,却与古吴国为王的装饰一模一样。这说明日本古代天皇与吴泰伯有着千丝万缕,不解之缘之谜!



早在3世纪后期魏朝人鱼豢所编撰的《魏略》上记载: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其后:《晋书·倭人传》记载:“日本户有七万,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梁书·倭传》中记:“倭者自云泰伯之后。”宋司马光所撰的《资治通鉴》云:“今日本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元朝时,史官金履祥在其所著的《通鉴前编》中提到:“吴泰伯至夫差25世,今日本国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某支庶入海为倭。”公元814年,日本平安时代嵯峨天皇时,日本人编著的《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我亡始也。”日本著名僧人中岸园月(元朝时曾到中国学佛)在其名著《日本记》中称:“国常立尊为吴泰伯之后”考证日本天皇室,是吴泰伯的后裔。公元1700年,明治维新前,日本学者松下见林,在其所著的《异称日本传》书中又说:“吴之时,其国王姬姓(之后)亡命日本,是日本开国之始。”民国初年,吴氏裔孙吴佩孚将军,曾考证过,他和日本明治天皇同为吴泰伯的第121世嫡孙。据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德国人文贝博士,研究认为,日本大和民族是由阿伊奴、马来蒙古、华韩三个民族混血构成的。日本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日本皇室贵族大多来源于中华人系中的东南沿海一带。据日本著名的体质人类学家长谷部言人博士等对全国280年县市数万名男女日本头型、血型的分析研究,证明日本人种的源流主要来自中国大陆沿海的吴越民族。中国南京博物院于1999年4月4日公布新取得一项科研成果:通过三年比较研究,初步探明中国长江淮河下游地区也是日本弥生时代渡来人的起源地。



中国史学家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中即说:“日本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这批吴姓子孙,大多同化到日本民族中了,有一些则保留了吴姓的标志,演变成“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等姓氏,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吴支炳博士,日本统计学家(“国势普查之欠”)吴文聪,都是吴姓。另外也有完全改姓的,如日本《新撰姓氏录》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近代以来,又有大批吴姓子孙不断移居日本,成为日本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著名日籍华人、围棋大师吴清源、华裔大富豪吴百福、社团领袖吴桂显,日本农业大学教授吴柏堂等。



日本福冈县参议员松本英一,曾专程到无锡梅村祖地来谒祖,自称是泰伯后裔。福冈议员还有松本龙、松本国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 20:26:53 | 只看该作者
吴姓在台湾为第七大姓。台南县吴姓人最多,还有在嘉义、云林、彰化等。明朝末年至清代,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现台北县新店安坑吴姓人家是于顺治年间从福建移居入台湾的打狗(今高雄市),康熙年间平和人吴凤父子到台等。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3:39 , Processed in 0.2044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