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子的有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12 19:3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3-5-13 06:43 编辑

老子提倡无为,五千言的《道德经》通篇都在劝导或劝诱读者守愚、守拙、守弱,通篇都在大谈守愚、守拙、守弱的利益与好处,从玄学理论到具体事例,都在炫染无为的光辉。

然而人们不禁要问:老子提倡无为,为何老子还费力气写出五千字的《道德经》,而且写得还算文采飞扬,后人称之为万经之首。

有人说,不是老子自己要写《道德经》,而是守关的官员逼他写的,不写不给他经过函谷关。但是,既然老子强调无为,为何还要劳动筋骨过函谷关?从洛阳到函谷关有三百里的路程,函谷关以西是秦国的地盘,据说老子还是骑着青牛过函谷关。农史专家指出当时一头牛的价钱相当于100石粟(小米),也就是一万二千斤小米。可见,老子出函谷关是花了血本的。为何提倡无为的老子,如此大费周章,一定要骑牛西去?

难道老子是说一套做一套?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说一套做一套。孔子一生都在提倡仁心,尤其是他做为平民到处游学之时,但是,孔子一旦担任了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政法委书记),就立即杀掉了少正卯。(据说少氏是少昊的后裔,现在并不常见,只有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参谋长名为少剑波)

有人说,这是因为少正卯能说会道,讲学非常吸引人,从而与孔子产生抢夺学生资源的状况,而孔子做为平民的时候,学生的学费是孔子唯一的收入来源。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所以孔子非常痛恨,而且记恨于心。等到孔子当了大司寇之后,立即杀了少正卯,而且暴尸三天。在此决不可以行仁政。

但孔子表示,他杀少正犯的理由有五个: 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总之,少正卯犯了言论罪,在此决不可以行仁政。

老子在孔子眼中的光辉形象是:鸟,我知道能飞,鱼,,我知道能游,兽,我知道能跑。至于龙,我无法知道,它是乘运气而上天的存在。老子,就像一条龙。在孔子眼中如此高大形象的老子,难道也是说一套做一套?

然而,并不是这样。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甲本,与通行本最大的区别是“情”和“静”。“静”字在通行本《老子》中一共在七个章节中出现过,但是在《老子》甲本中,三次写作“情”,两次写作“靓”,一次写作“清”,一次写作“静”。

可见,老子即提倡情,也提倡静。老子非常喜欢水,提倡人要象水一样,要向下流动,要居于下。但是,水向下流动,这就是水的情,是水的有为,水居于下,就是水的静,是水的无为。要想守静,必须由情。如同奥修写过的一本书,书名是《禅静,狂喜的艺术》,这如同佛学中所说的“法乐”,获得了方法之后,非常快乐,使用了有效的方法之后,非常快乐,而且是快乐到极点,是狂喜。然而,获得方法,使用方法,都是有为,而非无为,但是,有为的目标,是静,是无为。

这也如同《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好就是了,了就是好,不好就不了,不了就不好。

这是老子的本意,所以老子要花大价钱,不辞辛苦地要出函谷关西去。老子如此的大有作为,就是因为情之所驱,也是为了达到静的状态。

老子遇到的“情”,史书上有记载,那就是王子朝之乱。

周景王初立嫡长子姬猛为太子。但王子猛生性懦弱,缺少威仪。而庶长子王子朝却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周景王欲废王子猛而立王子朝为太子,但大臣单旗等人竭力反对,认为太子废立乃国之大事,王位传嫡不传贤。公元前520年夏,在孔子31岁的时候,周景王下定决心,欲更立太子之位。但未及颁诏而暴病,周景王自知必死,以大夫宾孟为顾命大臣,遗诏传位于王子朝。周景王去世后,大夫单旗、刘卷认为若立王子朝,他们必然失去权势,于是派剑客刺杀了顾命大臣宾孟,立太子猛(姬猛)为王,是为周悼王。但是,满朝文武对此非常愤怒。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集合家兵,以南宫极为帅,攻打单旗、刘卷,周悼王命令平叛,但他不得人心,王室军队很快被击溃,周悼王逃出洛邑,向晋国告急。诸大臣立王子朝为王。

但是,晋国此时派遣大夫籍谈、荀跞率军队渡过黄河,直逼洛邑。王子朝见晋师威猛,无法取胜,遂带百官迁居于京(今洛阳西南)。晋国军队护送周悼王入居王城。周悼王借兵复辟,不得人心,一日三惊,当年冬天忧惧而死。单旗、刘卷拥立周悼王的同母弟王子匄(姬匄,匄发音为盖)为王,是为周敬王。晋国军队撤退后,王子朝率军攻打王城,周敬王派兵迎战。周敬王的军队不堪一击,王子朝入居王城。周敬王逃到狄泉(又作翟泉,今孟津金村附近)。周王室两王并立,人称王子朝为西王,周敬王为东王。

东、西两个周王互相攻杀,数年不决。公元前516年,孔子35岁的时候,王子朝的大臣召庄公、上将南宫极相继去世。周敬王使人散布谣言,称王子朝之乱,使上天震怒,南宫极是被天雷劈死,于是王城民众人心悚惧。周敬王请兵于晋国。晋国派遣大夫荀跞率兵入周。王子朝率众抵抗,城被攻破之后,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等人,携周朝的国家图书档案馆中的典籍,逃到楚国。

由于老子是周朝国家图书档案馆里的官员,因为王子朝之乱,王子朝将周朝国家图书档案馆里的典籍都带到楚国。这样,老子的职位也就没有什么用了,也就失业,没有工资了。而且周朝首都洛阳的战乱不己。拿不到高工资的老子,无法在此岁月静好,再也不能无为,只好有所作为,骑牛西行,并且在过函谷关之时,被逼无奈,再次放弃无为,而是大有作为,写下了《道德经》。

老子通过有为,达到无为。这就是老子遇到的“情”,通过有为,解决了“情”,而后达到了静,然后可以靠自己的积蓄存款,下半辈子安然度日,达到了无为。

所以说,老子并非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说到做到。对于“情”,不可无视,不可逃避,而是要认真对待,努力作为,认真解决,然后才有静,才有无为。如同水喜欢居下,但必须通过流动,如此有为,才可以居下。

实际上,老子的《道德经》所说的无为,是对统治阶级的成员说的,在老子的心目中,《道德经》的读者是统治阶级的成员,而不是农民、工匠、商人、士兵等等社会底层的人,这些底层的人,要是无为,必定饿死。因为,即使是做乞丐,也还要天天乞讨为生,也还是要有为才行。

而对于统治阶层的成员而言,他们衣食无忧,老子对他们提倡无为,让他们不要大造宫殿,不要声色犬马,不要权斗宫斗,不要兴师攻伐,如此社会底层的人虽然辛苦劳作,但至少可以有一口安稳的饭来填饱肚子。

这就是老子提倡无为的本意。因为老子认为《道德经》的读者是统治阶层的成员。实际上,那个年代,也只有统治阶层的成员才识字,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根本就不识字。那个时代的识字率很低,老子清楚地知道这一点,老子也决不会向不识字的必须缴税的劳动人民提倡无为。

在不得不有所作为之时,如何有为?依照《道德经》通篇谦和的语境可知,老子提倡在有些情况下适宜“低调有为”。毕竟,不是为“有为”而为,而是为“无为”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0:29 , Processed in 0.31737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