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48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本立:吴王夫差后裔东渡日本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20:1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寻找延续的纽带——《吴王夫差后裔东渡日本考》

中国史籍或日本史籍都查阅不到吴王夫差后裔东渡东海列岛(日本)的历史记载。但是正史如《晋书》《宋书》《梁书》都明确记载:“倭者,自云太伯之后。”
日本《新撰姓氏录》记载:“松野连吴王夫差之后也。”东京国会图书馆收藏:“倭国姬氏松野连氏系图”。东京静嘉堂文库收藏的“松野连(倭王)系图”,该系图指出:第一代夫差,第二代公子忌(孝昭天皇公元前476年至393年)三年来朝住火国山门,时间正好是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这一支夫差后裔流亡到后来称为日本国的岛上。

距今约3000年前,中国的长江流域出现了吴国。吴是周朝的皇子泰伯和弟弟虞仲创建的国家。从泰伯到夫差,吴国延绵25代。公元前473年吴被越国打败,吴国灭亡。吴王夫差的后人历经艰险,有的逃亡到东南亚,有的辗转来到现在的日本列岛开辟新天地。

夫差的后裔们发挥他们卓越的才干,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开天辟地崭露头角。虽然在开拓的岁月苦难万千,但是他们中的一支来到现在的日本列岛之后,创立被称为“东海姬氏国”的王朝,从公元二世纪到五世纪末一直统治了日本300多年。我本人由于研究日本古代史因缘,通过不断的发掘和整理历史史料,虽然还有很多有待研究的地方,但是基本梳理了和弄清了这一日本古代历史的重大事件。

吴本立教授告诉我,在中国的江苏也即是吴文化发祥的故地,每年四月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泰伯后世子孙齐聚一堂,共同举行祭祀先祖泰伯的典礼。出身苏州书香名门的吴教授老骥伏枥,立志在耄耋之年,抒写世界吴氏一族的家族传奇。认识吴本立教授之后,深感此事伟岸,实乃壮举,欣然做序。

姬(纪)氏一族对于日本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丰功伟绩必将永垂青史。我作为研究纪氏的一分子,深深祝福吴本立教授,更为吴老的著作深深感动。

日本国  日本九州历史研究会会长 内仓武久

于日本国大阪府富田林市宫町

2020年2月



公元前473年,春秋吴国被越国所灭,吴国百姓纷纷离乡背井,沦落天涯海角,近至吴地东山西山,远至边疆海疆的夷族之地。其中一支吴王夫差后裔公子忌远走异国他乡,历经千山万水,千辛万苦,最后登上东海列岛(日本),改姓换名,扎根于土著群落生活之中。他们入乡随俗,接受当地百姓生活习俗。为了寻找延续的纽带,与当地人联姻,秉承始祖的血脉,繁衍后代,后继有人,才拓展事业。

岛上的邪马台国卑弥呼女王和倭国的倭五王早在《三国志》《晋书》《宋书》《梁书》等中国正史都有记载。日本东京国会图书馆所藏《倭国姬氏松野连氏系图》和东京静嘉堂文库所藏《松野连(倭王)系图》也有记载。本书经多方面考证卑弥呼女王和倭五王的真实性,由此展开一场日本起源探索的巡礼。

本书的附录刊登多篇当代日本学者撰写有关倭人、倭国姬氏(纪氏)家族和“东海姬氏国”的文章。他们的文章在中国是难得的见闻,也许会满足读者的精神饕餮。

感谢:
东京多元古代史研究会安藤会长、清水淹先生
田昌美事务局长和西坂久和社长等
九州古代史研究会内仓武久会长
熊本的古田史学会古川清久先生和乡土史专家青屋昌兴先生
纪氏(姬氏)后裔高良武信社长
菊池市中原英先生
田晶先生
苏州大学张珊博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20:20:51 | 只看该作者

吴王夫差后裔东渡日本考
吴本立 著
目录

序言 伟大的姬(纪)氏//日本国 内仓武久

第一章 《古事记》里日本天皇的诞生
日本的史书
现在我们对《古事记》简单介绍
日本的《日本书纪》

第二章 中国早期史籍里记载的倭人、倭族和倭国
倭人和倭国
中国的正史《三国志•魏志•倭人传》
中国学者对《三国志•魏志•倭人传》的官名和地名的研究
倭族国家的方位和里程
倭族国家的官职和户数

第三章 中国史籍对日本古代史的影响
日本的阙史时代、随后的日本史书和中国史籍
中国史籍里的著名倭五王

第四章 江南吴人与云贵高原倭人东渡日本列岛
夫差后裔的改姓
日本学者考证日本人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种族融合
倭国时代的环濠聚落和遗址
吴人与倭人的同化产生新的民族共同体
吴音和日语发音的比较
日本学者在中国发表文章话倭人
从日中两国家谱看日本的吴王夫差后裔
中日两国联合调查弥生人与吴人的遗骨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越人、齐人、燕人、秦韩人东渡东海列岛
中国古代越人东渡东海列岛
中国古代齐人东渡东海列岛
燕人卫满灭箕氏王朝建立卫满朝鲜
秦汉人东渡东海列岛
日本《新撰姓氏录》记载中国古代东渡东海列岛的渡来人

第六章 夫差后裔在东海列岛建国
松野连氏谱系图(世系)
古代弥生人的起源

第七章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反映邪马台国的原始社会的体制、生产和生活
卑弥呼女王是领导东海列岛的三十国的大倭王
《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的倭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服装

第八章 卑弥呼女王领导的邪马台国与古代中国的外交往来
最早与东汉王朝通交的倭奴国和倭面土国
卑弥呼女王领导的邪马台国向曹魏王朝遣使朝贡
1962年日本出土的东汉年间铁制大刀的铭文

第九章 倭女王卑弥呼亡,立卑弥呼宗女壹与为女王邪马台国卑弥呼女王历史终结
铜镜和三角缘神镜
日本古坟时代
邪马台国视狗奴国为死敌
卑弥呼已死,再立女王,平息立男王而发生的残杀乱局
传说卑弥呼女王即神功皇后

第十章 邪马台国卑弥呼女王和壹与女王时代结束,倭五王时代开始
邪马台国女王壹与继承卑弥呼女王与中国朝廷通交政策,同时介入朝鲜争霸斗争
本州岛的地方豪族形成大和朝廷
倭王讃和倭王武的上表文

附 录
我是“倭人”//日本国 野岛刚
活跃在日本古代的纪氏//日本国 内仓武久
纪氏挽歌——邪马台诗//日本国 内仓武久
姑苏台上月明天//田 晶
日本纪氏寻根之旅//日本国 西坂久和

后 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20:22:41 | 只看该作者
我是“倭人” (原标题《以“倭”为贵的我》)
​野岛刚

导读

幸好中国的史书中关于“倭人”的记载,使日本人了解到了自己的历史,并且还通过金印知道了自称为“倭”的过去。

日本人喜爱三国志。三国志相关的小说和漫画总能登上畅销榜。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等英雄的名字几乎被每个日本人所熟知。

日本人读的三国志主要是诞生于中国元朝末期的《三国演义》,但很少有人知道,该著作的基石其实是西晋历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后者记录了魏、蜀、吴三国历史。

在《三国志·魏书》的第30卷《乌桓鲜卑东夷传》中,东夷传的最后列有“倭人”条目,日本人称其为《魏志倭人传》。这篇文章并不长,仅有2000字左右,但它的名字在日本家喻户晓。

原因在于,《倭人传》首次将日本当时的社会样貌与传说中的女王——卑弥呼的名字写在了一起。

在这里,希望读者关注一下《倭人传》这个题目。倭人传指的就是日本人。我在中国媒体发表政治相关的文章时,往往会在下面看到带有“倭寇”字样的评论。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魏志倭人传》,感觉自己穿越到了三国时代。

《魏志倭人传》中提到女王卑弥呼之名,称其“事鬼道,能惑众”

倭寇指的是明代时期袭扰中国沿海的海盗,是一个用来批判日本的词语。我也不傻,当然知道这一点。我曾在美国的大学里读过蒋介石留下的日记,每当他表达对日本的不满时,都会使用“日倭”、“倭寇”等带有“倭”字的词语。

如今也是一样,当中国人想贬低日本人时,就会使用“倭”字。另外,还会用“小日本”等蔑称,但“倭”的传统色彩最为浓重。

“倭”由“人”和“委”组合而成,意指个子低的人。个高自然比个低好,所以这的确是个带有贬义的字。

被人用贬义词称呼时,人们一般都会感到不快,毕竟谁也不愿意被人使用蔑称。可对我而言,虽然 “倭寇”不是个好词,但被叫做“倭”、“倭人”也不会感觉讨厌。不仅是我,很多日本人有可能都对“倭人”的称呼并不那麼排斥。

在日本各地,有些餐厅的名字里就带有“倭”字。我曾经走进过东京一家名为“倭”的居酒屋,询问了店长该名字的由来。店长的 回答是,“倭”字的发音(Wa)好听,字形也很漂亮。我当场也表示赞同。

是的,“倭”在日本并不一定是贬义词,而是一个能让人感受到民族历史情怀的文字。日中两国在对这个字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

上个月访问九州福冈市美术馆的经历,让我再次认识到了这一点。

福冈市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是闻名全国的“汉委奴国王”金印。战后,它在福冈市志贺岛的一片农田中被偶然挖出,震惊了整个日本。

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轰动,是因为中国史书《后汉书》中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光武帝向倭奴国王授印。这里提到的“印”,应该就是在福冈市志贺岛被发现的金印。

我以前就听说过这枚金印,但亲眼观看还是第一次。它的尺寸比想象中的要小,反射出明亮的光芒。印上刻有蛇纹,设计十分美观。对于这枚比当今的钻石还要耀眼的金印,当时的日本人想必是无比珍惜。

古时的日本诸国割据,其中的奴国向汉朝派遣了使节,并得到光武帝的授印。“汉委奴国王”这五个字,可解释为“汉朝向倭地上的奴国国王授印”。

顺便一提,“委”通“倭”,古时刻印的文字,有时会进行简化。

我在观察金印时想到,由于日本很长时间都没有固有文字,仅凭日本自己的史料,是无法回顾7世纪以前的历史的。幸好中国的史书中关于“倭人”的记载,使日本人了解到了自己的历史,并且还通过金印知道了自称为“倭”的过去。这枚刻有“倭”字的金印,也是从中国获得地位认可的证明,因而被视为超越国宝的存在。

日本人是在7世纪之后才是用“日本”这一名称的,之前都自称为“倭国”、“倭人”。关于日本为何自称为“倭”,古代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提出了许多种不同的观点,其中较为可信的一种是以发音来进行分析的。

南朝梁,萧铎《职贡图》,图中有倭国使者形象

日本人古时称自己为“吾(发音为Wa)”。别人问“你是谁”的时候,日本人会回答:“吾”。在日语中,“吾”和“倭”的发音是相同的。

与此同时,“倭”又与“和”同音。对于日本人来说,“和”字带有特别的含义。日本人自称为大和民族,还存在着日本等同于“和风”的说法。因此,可以说“和”字代表了日本,其发音“Wa”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日本人身高较矮,所以被中国称为“倭人”。当时日本人对于汉字并不了解,就把“倭”当成一个好名字来使用。

到了7世纪,中国文化大量传入日本,日本人意识到“倭”字并不好,于是把“倭国”改为“日本国”,“倭人”改为“日本人”。《旧唐书·东夷传》中记载:“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

日本知名民俗学家佐原真在著书《魏志倭人传的考古学》中写道,在日本弃用“倭”字之后,无论是朝鲜人称呼16世纪末入侵的丰臣秀吉,还是中国人称呼14-15世纪的日本海盗,用的都是“倭寇”一词。直到1937年的日中战争,“倭寇”的说法仍然存在。

丰臣秀吉侵朝,被称为“壬辰倭乱”

纵观历史,中国始终没有舍弃以“倭”指代日本的做法。

反過來,在日本“倭”是日本人称呼自己的“吾”的词源,后来又被发音相同的“和”字所取代,成为了象征日本这个国家的重要文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倭”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富有传统色彩的关键文字。

日本人把从中国传来的孔子的教诲——“以和为贵”作为为人处世的第一原则。前文也已提到,“和”和“倭”在日语中发音相同,再加上日本人很珍惜“倭”的名字,因此“以和为贵”或许也能写作“以倭为贵”吧。

【注】本文原标题《以“倭”为贵的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20:25:06 | 只看该作者
《吴王夫差后裔东渡日本考》读书笔记

苏州教授吴本立宗长于2019年12月9日 写成的这本书,由日本国九州历史研究会会长内仓武久写下序言。(1933年出生的吴本立教授的本立二字,来自于《论语》“本立而道生”)

本书提供了以下一些信息

一、关于日本史

中国东晋末年,公元402年,日本开始记录史事(用汉字标注日语发音)
中国唐朝初年(李渊登基第三年),公元620年,日本用文字记载史事并成书。
中国唐朝武则天之第四子李旦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第三子唐玄宗李基隆的那一年,公元712年,日本安万侣用汉字标注日本语读音,写成《古事记》一书。
公元720年,《日本书纪》 成书,该书是用汉文写的,较少用汉字标注日本语读音。
公元815年,日本《新撰姓氏录》成书,里面记载:松野连氏,是吴王夫差后裔。
中国元朝时期(公元1300年代),日本僧人中岩圆月写成《日本记》,称吴泰伯是日本皇室始祖,吴泰伯六世孙移往筑紫,成为日本神武天皇。由于这本书否定了日本天皇来自于神,也否定了日本天皇万世一系,所以这本书被日本官方焚毁。
可见,从中岩圆月时期到1946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这个时期,在日本缺乏学术自由。1946年,日本天皇发表《人间宣言》,从此承认自己是人,不是神。
在这之前,在日本国,日本人如同中国历史学家吴思所说的:他们散布谎言,我们伪装相信。很多日本人包括夫差后裔,早就知道日本天皇不是神,只是嘴上不说。
当然,在现代日本,在日本古代史的学术研究方面,日本政府也设置一些障碍,比如,现代日本政府规定不准挖掘古坟,声称对于日本古代史方面的研究,留给以后的人用高科技来处理。
好在日本天皇发表《人间宣言》之后,日本学术自由风气渐浓,欣起了研究邪马台国的热潮。尤其是在日本的《虚幻的邪马台国》一书以及电影出现之后。

二、关于纪氏

《日本书纪》中记载日本向吴国(当时日本称中国为吴国)索求书生与工匠(知识型与技术型的人才)。而当初日本为了编纂《日本书纪》,日本朝廷没收了日本民间的纪氏等18个氏族的活动记录,但当时的纪氏,留下了家谱,包括松野连谱图。

日本的《纪氏家谱》记载了纪氏的六十世的情况,从公元215年记录到现代,是用汉字抄写的。在日本,纪、木、记、基、季、姬,发音相似,纪氏也就是姬氏,是吴泰伯的姓。在日本平安时代(在中国是从唐朝末期到南宋初期的时代),日本诗文中,常出现东海纪氏国。现在的日本九州还有纪氏神社,应该就是姬氏神社。据称,东海纪氏国,存在于公元200年至500年,纪氏的族长是景行天皇。(汉语中,姬与自己的“己”发音相近,表示自我,而吴与“我”发音相近,也表示自我,可见姬与吴,都有表示与彰显以及表彰自己的意思)。

姬(纪)氏的后人,现在有高良家,高良家在现在有一位高良武信,是高良酒造这家公司(株式会社)的社长。他持有记载纪氏六十代的《纪氏家谱》。

三、关于松野

日本语“木”读音为Ki ,与姬发音相近。松即是木公,也就是姬公,松野也就是表示以姬氏为姓,也是吴泰伯的姓。在日本九州的熊本,松野家是名门望族,目前还存有松野榷平的官邸。按日本《新撰姓氏录》记载,松野连氏是吴王夫差的后裔(连表示的是皇族)。

四、关于邪马台

在日语中,邪马台的“邪”并非读“斜”,而是读“牙”。这使中国人想起日本的雅马哈摩托车。邪马台国的女王是卑弥呼,卑弥呼的“卑”,在日语中并非读“碑”,而是读Ki,也“姬”发音相似。所以邪马台国的女王应该是姓姬,也是吴泰伯的姓。从而推论邪马台国女王卑弥乎是夫差后裔。泰伯后裔建立邪马台国。卑弥呼女王年长不嫁,“事鬼道,能惑众”,说明这位女王会向民众制造神秘感,也可能是精通占卜或占星术。女王卑弥乎之后是壹与女王,壹与女王是那个时代的日本最后一次与中国交往的女王,日本与中国再次交往,是几百年后的事了。

五、关于姑苏

在日本九州熊本县菊池市的隈府,有个地方,名为姑苏。
在韩国庆尚道河东郡岳阳面,有姑苏城,位于光州与釜山之间。
实际上,越南有一个海岛县,名字也是姑苏。

六、关于九州的情况

在日本九州的水稻田里,有一种稻科水草,当地人称之为筑紫草,这种草只有中国江南地区才有,而在日本,也只有九州地区才有。这说明吴人给日本带来稻米种植技术,而且九州与中国也有相同的稻米食用方式,即吃粽子。考古表明,中国江南地区种水稻有六千年历史。不过中国古书记载,日本古代没有牛马。也就是说,水稻的耕作需要靠人力。也就是说,吴人没有将牛马传到日本。而且日本人与吴越人一样,也常常捕鱼,并且吃生鱼。

在日本的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是日本出现陶器的时代,上承绳文时代,下启古坟时代),开始使用中国铁器,这是吴人的炼铁技术传入日本的表征。实际上,无锡鸿山泰伯墓所在的鸿山,原名铁山。

在日本九州福冈市博多区,有一条路称为泰伯大道(大博通路),在九州熊本县的球磨地区,有一座“市房山”,“房”的读音,与夫差的读音,在日本语中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在日本语中,“市”有祭祀之意。在熊本县的球磨地区,还有虎丘,如同苏州的苏丘。在九州的菊池市,有五海的地名,在日语中,五海与蚕饲的发音相同,这是吴人向日本传入养蚕技术的表征。日本古书记载,孝昭天皇三年,夫差之子公子忌来到九州菊池。

七、关于语言

有学者发现,鲜卑人的官职名称,与日本官职名称,读音相似。邪马台国女王卑弥乎,“卑”在女真话中,是长官的意思,“弥乎”在鲜卑话中,是蛇或巳。所以,“卑弥乎”一词可能来自鲜卑族(现在的西伯利亚,应该称为鲜卑利亚),而日本的神道教,是来自萨满教(胡人的宗教,按无锡文保所原所长毛剑平先生的看法,胡人也是吴人,包括东胡,是吴泰伯的后裔)。从日本女王这件事来看,日本当时可能是处于母系社会。

另外,吴语与日语,很多字词不仅是音同,而且义近。日本语与吴语、中国西南的纳西族语言,藏族语言、鲜卑锡伯语也相似。日本鹿儿岛的居民,其方言与吴语以及与中国西南纳西族语很相似。在日本本州的纪伊半岛有火把节,与中国西南的彝族相同。而且,日本人有较多的A型血,而且婴儿有胎斑,这与中国西南民族的情况相似。

八、关于中国古书记载

具有卓越才干的夫差后裔,不幸被越国打败,虽然没带走吴国文字,但是在海外崭露头角。对于日本,在中国正史与野史中都有记载。周朝的《山海经》不属于官史,属于野史,里面提到海中的列岛。汉代到唐代,史中都有记载倭人,称其在朝鲜半岛的乐浪海中。

东汉初年的王充在《论衡》中记载,在周成王时期,倭人贡畅(畅是郁金香草)。《后汉书》记载了邪马台国与大倭王,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书》,有记载称倭人为泰伯之后。这比日本僧人中岩圆月称日本天皇是泰伯之后要早约八百年。后汉书还称日本人为东夷人,而孟子称舜为东夷人,而且东夷有九夷,日本是九夷之一。(另外,“夷”字为大弓,“矮”字为委矢,从字的结构上来看,“矮”字的本意表示射箭<反而是“射”字,从字的结构上来看,表示的是寸身,也就是个子矮小的意思,也就是说,射与矮,这两个字,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意思弄反了>,也与弓有关,而以“倭”字表示日本,也有表示日本人的个子很矮的意思,所以称之为倭人,即矮的人,也是委矢之人,即射箭之人,也即是夷人。不过中国古书记载箕子朝鲜与卫满朝鲜的朝鲜人,则是身材高大的人,与倭人不同,但中国古书记载倭人很长寿,很多能活到八九十岁,一百岁)。

《三国志 魏志 倭人传》中记载三国时期的魏国大臣张政及其使团,在日本住了七年,并且帮助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调停战乱。还有记载卑弥乎管辖的人口有七万户,与此同时的在日本列岛上的其它几个国家,人口总共约八万户。

九,关于渡来人

虽然有古书称倭人是吴泰伯之后,但《魏志》也称倭人是夏后少康之子之后,即越王之后。在不同时期,都有渡来人,利用海流或季风,乘船来到日本。其中有吴越人,有鲜卑人,有秦汉人,有新汉人,有唐人。在各个时期的渡来人里面,也有吴氏。而在日本北海道地区的阿伊奴人,有欧洲人的特征,与九州地区的倭人不同。较早来到日本的吴人,遇到当地倭人,应该是如同泰伯仲雍那样,与当地人通婚,从而站稳脚跟。夫差后裔最早到达日本的地方,是日本九州岛熊本县玉名市的菊池。而且这个地区的日本古迹中,有筑城挖壕沟的遗迹,防卫严密,这与吴泰伯刚到吴地之后即开始筑城的举动,很相类似,似为句吴国文化习惯的传承。

从日本的《新撰姓氏录》中来看,很多姓氏是秦王、汉王、吴主孙权等人后代,而标明是夫差后代的姓氏,并不是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田氏代齐之后,田氏王室也东渡日本,在日本姓氏中有“田”字的,不是少见。而且齐人徐福,在日本记载得更多。不过,日本语并非齐国语音,与山东话相差很大。另外,在古代日本,只有上层社会的人物才有姓氏,日本平民直到中国清朝末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才有姓氏。

十、关于金印

1784年2月23日,清朝乾隆四十九年,有日本农民在日本福冈挖到的金印,上书“亲魏倭王”,是三国时期魏国所赐,与1981年在中国扬州出土的玉玺很相似,并且,三国时期魏国还有“亲魏月氏王”等金印,而且都有蛇纹。传说越人的出土文物有鸟与蛇的形象,崇鸟,传说越王勾践受神鸟启示,从而反败为胜。现在的无锡,丽笙度假酒店大堂的醒目处,有一只鸟的图腾塑像,这只鸟的形态,是来自于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鸟的形象。

十一、关于大和

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与汉朝交往的倭奴国,其地位低于邪马台国。倭奴国(伊都国)后来发生内乱,从而卑弥乎女王得以控制整个九州。公元488年,中国南朝的沈约所著的《宋书 倭国传》,没有抄袭前史,而是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况,其中提到中国的南朝政权委任日本国王为安东大将军。这是日本倭五王时期,倭五王之一是武王,被中国南朝政权封为安东大将军,倭五王之二是磐井,后来被熊曾于族后裔所灭,熊曾于族后裔是袁氏,也就是说,熊曾于族后裔的狗奴国战胜了邪马台国,泰伯之后,即太阳之子的卑弥乎王朝,统治结束的时间是公元520年,即磐井被灭的时期。倭五王之二的磐井所在之处,有隈府,此处有一个地方名为神来,即贵人的住宅,还有贵船神社。卑弥乎之后裔是景行天皇。

关于中国南朝宋国,倭五王与宋国对朝鲜有不同态度,倭国与朝鲜的百济国较亲密,要联合百济国攻打新罗与高句丽。所以宋国没有对倭人封王,只封为大将军。来后在磐井时代之后,在征服豪族之后,日本建立大和国。据介绍,大和朝廷比邪马台国更多继承了绳纹文化。到了七世纪,日本人开始自称日本。

在日本,倭有“和”的意思,以和为贵,所以,倭有厚德之征,厚德精神也就是吴祖泰伯的至德精神,也是养德的精神,追求与成就最高道德的精神。大和国是养德之国、厚德之国、至德之国。中国明朝认为海盗是倭寇,但是,实际上倭寇的领导人是中国徽州地区的汪直,日本商人是在与中国明朝通商之中,被明朝政府的禁海令搞破产,这些日本商人,在中国人的领导之下,成为海盗,倭寇中的领导者是中国人,倭寇中的兵卒是日本商民。

十二、关于季札之孙改姓为濮

吴国亡国之后,季札之孙改姓为濮(不知道与后来的吴氏最大郡望濮阳有没有关系。濮姓在一千八百年之后才改为吴姓),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在本书中有提供,并且翻译。
全诗如下:
奚有高山,洪湖袭之,龙蛇即远,夕月朝嬟,穆然而静,凉风未滴,我安造旧,载歌采薇。
奚有高山,可女室家,藏器尊主,心扉有涯,伤羽投林,穷鱼赴夸,祖泽不泯,身隐焉嗟。
奚有高山,以望故都,螓首蛾眉,毒竟治吴,至德弗祀,伤如之何,我为臣仆,甚伤孔多。

这首诗提到“螓首蛾眉,毒竟治吴”,表示夫差亡国是因为一位女子,而出土文物“吴王夫差盉(盉发音为盒)”,据称也是与一位平民女子有关。可见,当初泰伯仲雍立国,是与当地女子通婚而成,而吴国灭亡,也是吴国王室成员与当地女子的婚情有关。吴国兴亡,似乎是天命与天道使然,而与人事无关。如同吴王阖闾柏举之战攻楚,以三万吴军攻打二十万楚军,成功则是伟业,如果失败,攻楚之举则会被称为妄为妄作。实则柏举之战,亦为天道使然,一切前定,从本质上看,成败与当事人不见得有本质上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6:13 , Processed in 0.16266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