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编撰《吴氏文化常识》一书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2:4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编撰《吴氏文化常识》一书的思考
吴先辉 鸿声点灯 9月12日


     信息与交通的现代化,带来了“天涯若比邻”的时代。交流交往便捷而频繁,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感怀,也找到了各种表达与渲染的平台。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正确与谬误都以同样的速度去占领市场。由此看来,这是一把双刃剑。

      为趋利避害,准确地理解吴氏的光荣历史,务必进行一次吴氏文化常识的普及;用苏州吴本立老教授(生于1933年,复旦毕业,身体健朗,思维敏捷而清晰,还在忙着作著书立说)的话是要“开展吴文化扫盲”。

     近年来,各种情形不一的误区常常困扰着我们:

     有:“中国古代姓氏都带有女字旁,但是吴字为姓,并没有女字旁,所以吴氏被称为世家第一,而不是称为第一世家,这是因为吴姓是第一个不是女字旁的姓氏。”这不仅是他个人不懂历史,更是对吴氏光辉历史的极大歪曲与污蔑。当苏州的吴本立教授看到这些信息,便于2020年12月11日在微信上指示我:“我建议你,在你们吴文化研究会开展吴文化扫盲运动,可以列举这些恶例,我会支持你的。”

     有:“泰伯三让:一让季历,二让姬昌,三让仲雍。”之说。

     有:“泰伯公元前11世纪起,为让王来到梅里,断发文身,与当地民众融成一片”。

      然,“三让”之说本有多个版本,说第三让是让给仲雍,实在牵强。太伯逝,不是仲雍接位谁能接?死了的人还能占着王位?逻辑上不通。太伯去逝仲雍任勾吴国君,这算得上让吗?本人认为: 当权者不要说死了,就是身体不行了,

      厉行不了职责而退休,都不是让。站在他个人是无奈,站在社会角度是应然之常识。权力是不可能带入坟墓的。

     有:“公元前11世纪起,为让王来到梅里”。按吴铸奇老宗长论证太伯生于公元前1165年,按吴李才论证太伯生于公元前1285年(目前多用吴李才之论)。何来的“公元前11世纪起”?

     有:“至德精神要适应时代”。我们反思一下:至德精神本来就有它不变的规定性内涵,即道德规范。言之“至德”,至高无上也。崇高就是其地位与境界,崇高者必永恒。只有在任何时代都要弘扬至德精神,岂有相反之理。

     世吴文化委员会秘书吴毅农也感言:“这些谬误经常出现。”

     上例现象,时而见诸书刊网络。有时竟然形成:“群盲煮鱼羹,投鱼不中釜;水沸争相尝,味鲜似牛脯。”之氛围,岂不让人痛心疾首。

     在讲述祖宗故事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真实。“为尊者违”也理解,但决不可凭臆想,更不可造假。“买假药”是谋财害命的事。

      无可厚非的是:宣传祖宗者,思想都是健康的,愿望都是良好的。但是后果并不良好,会让社会笑话。言轻者说“幼稚牵强”,言重者说“瞎胡闹”。由此而造成的对氏族、对祖宗的伤害是巨大的。尝言:对祖宗“有美不扬是灭祖,无功而赞是辱祖。”道理在此。

      在宣传祖宗之时,我们务必在思想态度上理性、严谨,而非凭着感情把好的标签都往老祖宗身上贴。在方法上以逻辑为手段,而非牵强附会。

     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一贯正确的人从来没有,也永远没有。“今是而昨非”,就是很好的状态。这说明我们还不失自知之明,在不断地进取,在不断地前行。固步自封、刚愎自用,既无益于己也无益于人,无益于社会。面对吴氏文化的误区,作为各地吴氏的文化人、各地吴氏组织的主要骨干,尤其是作为世吴文化委员会的一员,是一种使命的召唤。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编撰《吴氏文化常识》一书出力,早日实现吴本立老教授关于“开展吴文化扫盲”的心愿,于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吴氏文化,不断提高家族的人文素养,在实践中永远弘扬太伯至德精神,从而实现整个吴氏家族的繁荣昌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3 04:38 , Processed in 0.1802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