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青龙 于 2016-6-15 23:05 编辑
从吴英《行间纪遇》、《威略将军传》浅析吴英在收复台湾中的功绩 暨 以“吴文化”促两岸和谐双赢共圆“中国梦”
论述吴英的平台功绩 李光地作《行间纪遇》序一曰:“靖海将军施公,既衔命而来,乃亟引公来助。公与施公里戚也,言无不尽,而施公亦委以听之。自有明天启初载,而海患萌孽至是六十余年矣,四世相继,树本深坚。又既踞台湾之远,扼澎湖之险,舟揖便习,风潮飘忽,哓哓者大以为非官军之利。及二公断以不疑,以六月发铜山,众又以为天时地利盖两犯之。然二公算既定、谋既合、自始接至于破敌才七日间,尽烧其舟船,夺其岛屿。海之骁桀精锐一朝歼焉。又复大开恩信,纵释陈浮使之还,谕兵民动以祸福。一面为倾巢进取计,贼穷迫无所奔窜,遂稽首纳款,举土降附。斯役也,论者谓自古海外立功,盖至我朝仅见也。”①从大学士李光地对吴英在台海战役与施琅共同运筹帷幄、料敌无遗、算计行军无误,仅七日便歼郑军精锐、释俘施恩、迫郑克塽稽首纳款,举土归降,使台湾回祖国怀抱。其“自古海外立功,盖至我朝仅见也!”这两句就是李光地对施琅与吴英二人在台海战役中功绩的最大肯定。 翰林院侍读陈迁鹤在《行间纪遇》序二载曰:“及乎决计东征、攻破澎湖、与靖海侯施公誓于有众,不报仇,不斩掠,资遗俘系之贼以归,布国恩,怀德慕义,人无逆行,拒命之志,顿赖内向,师不血刃,遂定台湾。”② 陈迁鹤在序二中高度赞扬吴英与施琅在东山誓师时对天立誓:“此去收复台湾,一不公报私仇、二不杀降、三严禁抢掠。”的三大纪律,犯着必重处之。从中可以看出施琅、吴英的“至仁至善”的天性和忠怨宽容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就是“泰伯、仲雍、季札”公至德至让精神的延伸,同时是我中华吴氏的以“德让传家、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内中包涵着统一性、和谐包容性,这也是化解海峡两岸矛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金钥匙。 黄湂序三中的“亲矢石、躬甲胄、试其身于艰危险阻之中”③这句黃湂文章高度凸显出吴英将军在台海战役中,冒着枪林弹雨、无畏牺牲的指挥员崇高形象,同时是“忠贞爱国“的精神的突出体现。 颁布政令,安抚台民 吴英亦武亦文,他曾配合施琅颁布了《晓谕澎湖安民示》。入台后,又颁布《安抚谕诚示》、《谕台湾安民生示》和《严禁犒师示》等一系列告示。因镇抚台岛虽非容易,但吴英却十分有信心和有把握。 吴英将军身体力行,实际访察社情民意,实行了“村落巡礼”。因为他知道,遭受战火与贫困波及的人群乡社,欲治脱贫困,就必须依靠生产自救。所以他在第一次“村落巡礼”之后,立即颁布了免除三年徭役税赋,大大激发了生产力的空前高涨,也出现了从城镇到古老的社区复出了一线的曙光。 吴英生在一个历史嬗变和民间信仰内容庞杂的时代,他为鼓励慈善来缓解社会矛盾,用乐善好施来解决“富助贫”的软法子,以减少当时由于战争所造成的贫病孤老、残疾与遗弃所带来经济负担的现实问题。 弘扬妈祖文化 他研究了台湾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多方面因素,他得出了江南半壁江山,尤其台湾列岛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宗崇拜、英雄崇拜同后起的儒、道、释三教的神佛系统融和掺杂在一起,是历史不衰的民间信仰。因此他大力弘扬妈祖文化,传播社会崇尚善良,布施风行一时。借此,让那些达官贵人、巨商富贾解囊公益,救济百姓,扶贫济困,不但大大减少了吴英这个初任抚台长官的经济困扰,相对也缓和了仇富的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抢夺、械斗等不稳定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妈祖文化风盛一时,延至今日。
提倡慈善,创办书院 自然提供了慈善,也就开展了捐资助学的风气。把德惠学子的口号提到社会层面上,立即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宣导书塾先生培育学子,进而惠及周边邻里的贫困孩子也或多或少地得到学习文化的机会,为后来捐资兴学,建校育才奠定了社会基础。他创办台湾东垵书院,延师课督。后卫台楑任台湾知府,每月延诸生分席讲艺,亲定甲乙,多士奋兴,正是继承吴英办学兴教的精神。 拓路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由于山地、丘陵地带影响通商与文化交流,吴英亲率官兵到一些乡社大力鼓励“拓路自救”。他谓庶民曰:“路是人走出来的,路愈宽,地步亦愈宽。这样行人、车马往来就十分方便,有了方便的道路就可以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贸市,无论物产和生活用品就能得以交流。一个亦商亦农的贸易市场就可以给周边百姓带来物品、货币的流通,这就是促进经济发展。利用互通有无进行解困,实行经济自救。”④他的一番番大道理和一次次不失时机的说教,大大促进了一些本来十分不发达的穷乡辟壤的开发。由于开拓大路,促进了交通发展、繁荣社会。 促进两岸交流 吴英还发动官兵曰:“我们大多来自闽浙,气候与台湾相宜,汝等如有知道家乡农作种子在台湾没有的,或者在大陆没有的台湾品种都可以作交流引进。如果引进出现效果的,报呈本官备案,一经核实,一并发给奖励并准予回乡探亲。”他的话激发了士兵想方设法支援农垦运动,对当时台湾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与发展的作用,就晋江吴英故里大浯塘就有一种番薯来自台湾的。吴英将军在海峡两岸重归统一的过程中,起着“承先启后”的推进作用。 作者:泉州市宋状元宰相吴潜学术研究会秘书长——吴绵普 吴绵普先生简介 吴绵普 字声雄,号东吴居士,晋江龙湖吴厝人,生于1944年,初高中就读于南侨中学。学历不高,但勤于钻研,办事任劳任怨,为人公正。生平从事族谱和诗词楹联的撰写,曾数十次为海峡两岸同胞的寻根问祖做无偿服务。首先同民革福建省委、莆田政协、民革莆田市委及林玉霖副主委、海峡两岸任人志士、海外华侨华人,共同拉开“吴英涉台文物保护与文化研究”的先河和序幕。2003和2006年,曾先后两次受晋江政协文史办之聘请,编撰陈、吴、许、李、苏、郑、庄、钟、等二十多姓源流。2009年,又受晋江市方志办聘为《晋江姓氏志》“源流文稿”编审,并编撰吴、李、苏、郑、庄、钟、佘、余、徐、涂、龚、邵、邓、安、柳、詹十六姓文稿。主编撰出版的《一代贤相》、《闽台四句精品集》、32回版与60回版的《威略将军传》二册、《晋邑吴氏春秋》、《闽台民俗礼仪集暨声雄诗词联四句汇编》、《台海英雄传》以及《话说李五》、《中华吴氏潜公派下通谱》、《泉州吴氏大宗谱》五卷(参编者吴清泉、吴震霖)等。现为晋江市政协特聘文史委员、晋江市历史文化研究总会副会长、晋江市谱牒研究会副秘书长、宋状元宰相吴潜学术研究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