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竹书纪年》中的春秋吴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3 13:4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国时期,盗墓风行。曹操为筹集军费,设有摸金校尉,专司盗墓,曾经挖开梁孝王刘武(曾抗击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的叔叔)之墓,获金银无数,够曹操几十万军队使用很多年。而且孙权也挖开长沙王吴芮的墓,因为吴芮的墓是黄肠题凑的王墓之制,墓中有大量木材,孙权用这些木材为孙坚建一座庙。这件事还引发了吴芮肉身不腐的传说。

据传,公元266年,是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曹操的孙子曹奂禅让,从而建立西晋的第二年,原魏国一个叫吴纲的南蛮校尉,在安徽寿春地方突然遇到一个东吴的老汉。二人一见面,老汉惊奇地打量着吴纲说:“你的身材相貌很像长沙王吴芮呀!只是个头稍矮了点。”吴纲听后大惊,说:“吴芮乃是我16世先祖,已经死了400多年了,你怎么看得出我的相貌像他呢?”老汉说:“实不相瞒,40年前,东吴在临湘(今长沙)欲修孙坚庙,因缺乏木材,就挖了长沙王吴芮的墓,取出棺椁作为建庙的材料。当时我参加了掘墓之事,当棺椁打开后,曾亲眼看见吴王的尸体面目如生,衣帛完好呢!”吴纲听罢,甚是惊奇,对老汉道:“尸体衣服既完好,有没有改换个地方埋葬啊?”老汉答:“换地方埋葬了。”

这个故事的来源散见于多处,正史、野史、地方志、族谱等典籍多有记载。北魏着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湘水注》中,引郭颁《世语》说过此事。

在吴纲与那位老汉的一番对话之后十四年,西晋灭亡东吴,三国时期结束,也就是在这一年,也就是公元280年,三国时期的盗墓挖墓之风还没有结束,在汲郡(今河南卫辉),有一位盗墓贼名为不准(不准发音为否标)盗挖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很多竹简,后来司马炎召集很多学者将这些文字翻译过来,编成书册,称之为《竹书纪年》,也称《汲冢纪年》。

这些竹简被整理成共十三篇,记叙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编年通史。

《竹书纪年》中的很多记载,推翻了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可以说司马炎推翻了司马迁,司马氏推翻了司马氏。有意思的是,八百年后的宋朝,在《竹书纪年》被佚散的时期,司马光写出又一鸿篇巨制的史书《资治通鉴》。

在《竹书纪年》中,魏国史官所记的,吴太伯不是奔吴,而是适越,武王段载:具体内容是“季历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适越,终身不反,弟仲雍从之。”“奔”是出发前就有目的地,“适”是出发前无目标,随遇而安、落地生根。“适越”表明最后到越地定居,到了那里才自称“魚”、六百年后才称“吴”;这与《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史记》及野史《越绝书》、《吴越春秋》等记载不同。“奔吴”是说到吴地,但殷商末年江南并无吴地。显然“适越”之说更符合史实。“奔吴”之称是儒家“为尊者褒”。

《竹书纪年》记载周成王二十四年“於越来宾”,说明越国在西周初年就与周王室有来往。《竹书纪年》还记载周穆王三十七年“伐越,至于纡”,说明此时的越己经强大自立,对中央王朝构成了威胁。可见越国并非到勾践之父允常才出现在历史舞台。

另外,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简《吴命》全篇存简9支,均是残简,全篇约三百八十二字,其中十二字缺,记述吴王夫差率军救陈抗楚,吴王批驳楚国污蔑吴国先王,称吴泰伯是古公亶父的“孽子”(薛子),即庶出之子,说吴泰伯只是“大阿哥”,而不是“王太子”,无继承权,便不存在谦让至德。楚简中,吴王彰扬列祖伟业,表明陈国与吴国是姑伯至亲,一面派州来季子外交斡旋,一面下战书邀战,以强硬态度与楚交涉周旋,终使陈国免于兵灾。这也说明季札三让王位后,并未到延陵并终身不入吴国。实际上季札还接受了夫差的命令去救陈国。

清华简中记载,楚庄王立,吴人服于楚。申自齐遂逃蹠晋,自晋蹠吴,焉始通吴晋之路,教吴人反楚,以至灵王。灵王伐吴,为南潀之行,执吴王子蹶由,吴人焉又服于楚。灵王即世,景平王即位,少师无极谗连尹奢而杀之,其子伍员与伍之鸡逃归吴。伍鸡将吴人以围州来,为长壑而洍之,以败楚师,是鸡父之洍。景平王即世,昭王即位。伍员为吴太宰,是教吴人反楚邦之诸侯,以败楚师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归随,与吴人战于析。吴王子晨将起祸于吴,吴王阖闾乃归,昭王焉复邦。这个记载与《左传》所载基本一致。

1972年出土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的竹简《吴问》记载了吴王阖闾与孙武的问答,为传世古藉所不载。释文是: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曰:“范、中行氏先亡。”“孰为之次?”“智氏为次。”“孰为之次?”“韩、魏为次。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吴王曰:“其说可得闻乎?”孙子曰:“可。范、中行氏制田,以八十步为畹,以百六十步为畛,而五税之。其□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曰先亡。……(智氏)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范、中行氏次。韩、魏制田,以百步为畹,以二百十步为畛,而五税之。其□田狭,其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智氏次。赵氏制田,以百二步为畹,以二百卌步为畛,公无税焉。公家贫,其置士少。主佥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吴王曰:“善。王者之道,□□厚爱其民者也。”

据称,泰伯、仲雍创建的吴国,继承先周文化,近七百年坚持祖制,用鬲不用鼎,没有弃猎为农,延着古公亶父的方向,继续南下,继续狩猎,仍旧游猎(吴字象形,如追逐野兽的狩猎者),坚称吴国,不尊周礼,不唯天命,泰伯到江南后,入乡随俗,改鬲为釜。良渚人将釜加三足,变成了鼎。泰伯后裔也随俗用鼎,但祭祖陪葬却坚尊祖制,用鬲不用鼎。所以凡吴人墓葬必有一鬲,葬鬲小而不实用,地位却非常崇高。吴人祭祀、陪葬用鬲,用粗陶制作,极少用青铜。泰伯趋吴,带着陶艺工人,游猎一路,埋葬一个吴人,留下一只鬲。现在可见,湖北丹江口朱家台出土有连裆鬲,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出土有鬲,江苏句容寨花头土墩墓出土有连裆鬲,常州奄城商周遗址出土有连裆鬲,江阴花山遗址出土有素面鬲,无锡阖闾城北杨家遗址有采集到连裆鬲,澄湖遗址出土有连裆鬲。连裆鬲的轨迹标志着泰伯族团的游猎路綫,是从周原,经丹江口,到句容、溧水、常州到达江阴,无锡及苏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20:01 , Processed in 0.1879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