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4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泰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12:0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泰伯(古泰通太),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正月初九生,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姬姓,名不详,娶卜氏。立国“勾吴”,以国为氏,吴氏开氏始祖。在位49年,卒于殷帝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

吴太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宗祖。吴人楹联中认为泰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司马迁认为吴是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所著《吴太伯世家》在《史记》的所有“世家”中排第一。

吴泰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的母亲名叫太姜,是有台氏之女,古公亶父的正妻,生太伯、仲雍和季历。

季历和他的儿子姬昌都很贤明,古公亶父因此有立季历为继承人的想法,以便传位给姬昌。太伯知道父亲古公亶父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他于是便和二弟仲雍就逃奔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以表示不可以继承君位,来避让季历。

据说途中曾经经过太行九泉山(今晋城市吴王山),后世为纪念更名为吴王山,山西晋城吴王山,据明代《泽州府志》载“吴神山县西南六里,即晋普之支,庙祀泰伯仲雍。”传说于此广植杏树,淳化民风。一说是曾经经过中条山古虞国舜帝活动的区域,另一说是曾经到达陕西西镇吴山,还有一说是到达皖南横望山(称为横山或衡山)。

相传太伯定都梅里后,修筑城郭名为“故吴”,并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太伯开凿伯渎河,它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

太伯奔吴,给带来周部落文明的种子。而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

不过太伯兄弟有没有到达江南,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说法,将梅里定在无锡,是南朝无锡县令刘昭在注《后汉书·郡国志》时开始这一说法的。以前古籍所说的梅里究竟在哪里,至今一直难以确定。

太伯无子,死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太伯葬于江苏省无锡市梅里东(今鸿声镇)的皇山(后名鸿山)南麓。周武王灭商后,派人找到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君主。

泰伯墓,位于江苏省无锡市东三十里的鸿山(也叫东皇山、梅里山),2012年12月25日,鸿山泰伯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评审,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无锡唯一一个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和“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三个铭牌荣誉于一身的旅游点。太伯墓用青色的大理石砌成,高2米余,直径3米多;墓顶填以黄土,常年绿草如茵。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着“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墓前矗立着两根高大雄伟的华表,华表上雕刻着威武勇猛的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建于公元181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刻有齐彦槐书写的一副对联,歌颂太伯的最大功德,其文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据传泰伯死后葬于鸿山。鸿山又名古皇山,故此墓亦称吴王墩、皇陵。墓在山南麓,依山建造。上面是坟冢,平面圆形,直径约3米余,周围筑青石块护墙,顶部用土覆盖,高约2米多。其侧有泰伯墓碑记两块,一是明弘冶十四年(1501年)立,一为明天启三年(1623年)刻。

无锡梅里泰伯庙是在明清古庙址的基础上翻修重建的。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就曾有《和泰伯庙》一诗颂之:“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司马贞《史记索隐》:“太伯作吴,高让雄图。”泰伯大殿,面阔五间。1983年对泰伯庙进行整修时,塑泰伯像一尊,身高4.5米。两厢塑泰伯、仲雍后裔28尊塑像。1987年,陆定一和赵朴初分别题写“泰伯庙”和“至德高风”匾额。泰伯庙旁,又竖起“江南第一古镇”牌楼,正在兴建“秦伯园”。2006年5月25日,泰伯庙和墓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19:13 , Processed in 0.1630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