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3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给定原则 与 至德妙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1:2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16-5-9 11:26 编辑

给定原则 与 至德妙法
吴鸣镝

      按中国儒家话语体系,厚德载物,德育万物。德的功用是产生与维持丰硕的成果,并且由此而产生皆大欢喜的和谐效果(致和)。而至德,也就是指取得了这两项效果(硕果与和谐),这就是中用,致和的中用,就是妙用,就是古人所指的中庸之道。

      按儒家经典《中庸》的阐述,这种致和中用(妙用)之道,也就是妙法,包含的内容,首先是率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起码是不压抑人的天性,只有率性才有至诚。然后是如何成功地率性(也就是修道),只有成功才是至善。成功的基础是好学、明察、睿智、笃行、自助者天助,再加敬鬼神,也就是敬仰天地化育之奇功。这就是中庸之道(也就妙法)的全部内容。

      按儒家话语体系,上述的说法就是: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至诚 ,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力行近乎仁。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不明乎善。不诚乎身。反求诸其身(自助)。等等。与上一段意义重合,这也是中庸之道(也就是妙法)的全部内容。

      泰伯的至德是“三让王位,民无得而称”,意思是没有给出硕果,民众没有直接得到泰伯拿出来的硕果,民众也称赞点赞,也皆大喜欢。这也是德,而且是最高的德,德的终极结果---致和,皆大欢喜,君王欢喜,君子欢喜,小人也欢喜。可见泰伯名至实归,名实相符,可谓至德到位,至德之号,不是白给的。

      仲雍的至德,同样是在于中庸之道(妙用之法)。仲雍随兄而去,立国化越,如此行为举措与决策,父亲(古公亶父)高兴,兄长(泰伯)高兴,小弟(季历)高兴,子孙(吴国王位的继承者)也高兴,父兄弟子都欢喜,可谓皆大欢喜,可谓致和,同样是大家都称赞点赞,仲雍之至德,也是名至实归,名实相符,至德到位,至德之号,也不是白给的。

      以上表述了至德妙法,致和中用之道(中庸之道),而从一般的道理上讲,给定原则(给钱的制定游戏规则)同样是这种致和中用之道(中庸之道),也就是至德之妙法。在给定原则之中,给钱阶层因为称心花钱而志得意满,而收钱阶层如果是正直的君子,也因为替大家做事为人民服务并且让人民知道所有详情(包括财务细节)而清爽高兴,如果收钱阶层是不正直的小人,因为给钱阶层所决定的游戏规则之约束,也会在约束之下,把事情做功,在给钱阶层的满意之中,这些收钱阶层的不正直的小人也逐渐的成长成熟起来,品德也高尚起来。所以说这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可见给定原则是至德妙法,是致和中用之道(中庸之道)。

      然而在现实的宗亲活动之中,有的时候给定原则不见得引起重视,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是因为给钱阶层不当真。当收钱阶层高唱正能量博爱谦让和谐开拓等等口号的时候,叫得很好听,叫得如同花一样,简称叫花子,如同乞丐在行乞之时在喊大爷大叔老板发大财一样,叫得好听,所以称之为叫花子。在他们在做叫花子的时候,没有人将叫花子的话当真,但是叫得好听,就扔几个硬币过去,而从来不举起什么“给定原则”,也不在乎叫花子集了很多人的硬币,回去之后买奔驰宝马洋房别墅三奶四太。因为这种不当真,不在乎,不在意(英语叫做 no care),所以这些给钱阶层不想麻烦,搞什么给定原则。

      二是因为给钱阶层太大意。实际上这种大意也是一种不在意,以为那些把正能量博爱谦让开拓和谐叫得好听的叫花子们,叫得好听的就是可以信任的,而可以信任的就是可以放任的,所以也想不起来要搞什么给定原则要一大把一小把地塞钱。这种大意,近乎于暂时的失心症患者,似乎是行尸走肉猪脑子,而其实是暂时的梦游而己,只要轻轻的唤醒,他们立刻从梦游走肉之迷糊状态成为清醒的人,操起给定原则。

      三是因为给钱阶层的奴性,由于在专制社会呆太久了,做奴隶做惯了,以为收钱者都是主子,从来也没想到要对主子设立什么给定原则,这种给钱阶层常常对收钱者只有耳提面命,唯命是从,并为此屁颠屁颠地乐此不疲。这对于这种情况,仅仅提醒他们,可以暂时解决问题,但要彻底的解决问题,则需要铲除专制制度,才可以从心理上让他们抛弃奴性,重新做人,获得真正的和谐,从而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普及给定原则这一种至德妙法,可以避免不当真,而是讲究至诚,普及给定原则,可以避免糊涂迷糊,而是讲究明察睿智,普及给定原则,可以避免奴性,认清自我的合理合法的权益。

      所以说,普及给定原则,可以弘扬至德精神,可以弘扬中用致和的皆大欢喜的妙用之道(妙法---中用之道 中庸之道),从而也就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精华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1:37:11 | 只看该作者
给定原则没有普及,是有这几个原因,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傻子太多,骗子根本不够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9 01:49 , Processed in 0.28672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