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族 简 史
吴鸣镝
人类文明的实实在在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科技文明的进步,春秋时期吴国精湛的青铜兵器制造技术,是实实在在的科技文明进步,但是制造这些青铜器的工匠大师们,并没有都被历史记录下来。虽然推动科技文明的人们,比享受科技文明的人,要高贵得多,但历史只记录了很多享受科技文明的人,这些人往往是名见于经传的人。所以,至今,人们只能叙述名见于经传的人们,吴族的历史也是如此。
然而,本篇叙述了五十位吴族的名见于经传的人,第一位是推动科技文明进步的人,这一位,就是吴族的先祖后稷,他由于自幼兴趣的引导,从而精通种植技术,古书称之为“善稼穑”,后稷应该是对中国的农业科技文明有过贡献,而记录于历史之中。另外,随着西方文明进入中国,吴氏族人到西方求学,也出现了如吴有训、吴大猷、吴健雄这样对推动科技文明进步有杰出贡献的宗贤,本篇也予以收录。
本篇叙述的五十位名见于经传的吴族人物有(按出生时间排序):一、后稷,二、泰伯,三、寿梦,四、诸樊,五、余祭,六、余昧,七、王僚,八、阖闾,九、夫差,十、季札、十一、吴起,十二、吴广,十三、吴芮,十四、吴章,十五、吴汉,十六、吴如胜,十七、吴景,十八、吴苋,十九、吴懿,二十、吴范,二十一、吴质,二十二、吴猛,二十三、吴明彻,二十四、吴均,二十五、吴法云,二十六、吴若远,二十七、吴兢,二十八、吴少微,二十九、吴道子,三十、吴筠,三十一、吴宣,三十二、吴权,三十三、吴夲,三十四、吴玠,三十五、吴承恩、三十六、吴三桂,三十七、吴凤,三十八、吴敬梓,三十九、吴让,四十、吴元盛,四十一、吴佩孚,四十二、吴士敏,四十三、吴心圆,四十四、吴蕴初,四十五、吴百亨,四十六、吴有训,四十七、吴庭艳,四十八、吴大猷,四十九、吴健雄,五十、吴清源。
吴族名见于经传的人物当然远不止五十位,只是上述五十位族人对吴族历史与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相当而言比较大,而且,有的是同一时期的吴族人物的代表,比如,泰伯实际是代表了泰伯与仲雍,吴景就代表了吴景、武烈皇后、吴国太姐弟三人,吴懿就代表了吴懿、吴班,吴玠就代表了吴玠、吴璘,等等。另外,本篇不仅如此,本篇还提到了两位当代族人,吴云青与吴闲云,这两位族人的具体情况在篇中自有顺带的介绍。
中国自古以来,男性有姓有氏,有名有字,比如,据记载,早在周朝初年,被人称为姜太公的周朝开国重臣,姓是姜,氏是吕,名是尚,字是子牙。又比如,吴王寿梦时期的伍子胥,姓是芈,氏是伍,名是员,字是子胥。但是,奇怪的是,与姜子牙同一时代的周文王名为姬昌、周武王名为姬发,只有名,没有字。而与伍子胥同一时代的吴王,从寿梦到夫差,都只有名,没有字。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有名有字的吴氏族人是吴广,秦朝末年在大泽乡发动起义的起义领袖吴广,名广,字叔。
春秋时期,中国史记渐渐开始记录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份,比如,虽然春秋五霸之中的齐桓公与楚庄王只记录了卒年,没记录出生年份,但是,春秋五霸之中的晋文公与秦穆公的生卒年份记载得很清楚,然而,据历史记载,第一位完整记录生与卒的年份的吴氏族人,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兼魏文帝曹丕的智囊人物吴质,吴质生于公元177年,卒于公元230,名是质,字是季重。在吴质之前的吴氏族人中的历史人物,包括东汉的吴汉、西汉的吴芮,均是只记载了卒年,而没有记载出生年份。
如果把历史长河中的这五十位族人的稍作分段的话,从对于吴族的影响的来看,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公元154年苏州泰伯庙建立之前的时期,第二段是从苏州泰伯庙建立到吴宣与吴权时期(吴宣与吴权是同一时代的人),第三段是吴宣与吴权时期到当代的吴泉(吴清源)。
因为,苏州泰伯庙的建立表征着吴族的再次崛起,而吴宣与吴权表征着吴族人的开拓与立足,而如果将吴宣吴权之事迹合而为一,那么其事迹就是泰伯仲雍奔荆立国的高让雄风。这对吴族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意义。
如果把历史长河中的这五十位族人分为五段的话,可以从有名有字与有生卒年份,以及影响力较大以及具有现代气息的标志人物来看,分为:一、吴广之前,二、吴广到吴质,三、吴质到吴宣吴权,四、吴宣吴权到吴佩孚,五、吴佩孚到现在。而苏州泰伯庙重建于吴质出生之前的23年。
现在将上述分段方式综合起来叙述,做如下分段
第一:公元154年(吴广之前)
介绍后稷、泰伯、七位吴王、季札、吴起。最后大约是泰伯二十二孙
第二:公元154年(吴广之后)
介绍吴广、吴芮、吴章、吴汉。最后大约是泰伯三十八世孙
第三:公元154年(吴质之前)
介绍吴如胜、吴景、吴苋、吴懿、吴范、吴质。最后大约是泰伯四十五世孙
第四:公元154年(吴质之后)
介绍吴猛、吴明彻、吴均、吴法云、吴若远、吴兢、吴少微、吴道子、吴筠。最后大约是约泰伯六十世孙
第五:公元936年与公元939年之后
介绍吴宣、吴权、吴夲、吴玠、吴承恩、吴三桂、吴凤、吴敬梓、吴让、吴元盛,最后大约是泰伯一百世孙
第六:公元1874年之后
介绍吴佩孚、吴士敏、,吴心圆、吴蕴初、吴百亨、吴有训、吴庭艳、吴大猷、吴健雄、吴清源,到现在,接近现代人的泰伯世序,大约是泰伯第一百零五到一百一十世孙。
公元154年是苏州泰伯庙再建之年,公元936年与939年分别是吴宣离川奔赣与吴权开朝立国的年份,公元1874年是吴佩孚的出生年份(在现代名人之中,吴佩孚的出生年份最早)。
第一:公元154年(吴广之前)
一、先祖后稷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之后,人类出现,钻木取火从而开创人类新纪元的燧人氏出场,燧人氏之子是观天地之象而画八卦的伏羲氏,伏羲氏之子是少典,少典的二子是黄帝与炎帝,到了黄帝的曾孙帝喾(喾发音为“窟”)时期,在黄河龙门以东约70里处(现今的山西运城市稷山县)的效野之中,少女姜嫄看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她踏上这个巨人足迹的大脚趾之后就怀孕,生下了一个婴儿,姜嫄生下婴儿之后,三次抛弃这个婴儿,但发现各种动物都呵护这个婴儿,于是姜嫄就把这个婴儿抱回来抚养,并给这个婴儿取名为弃。后来,姜嫄嫁给了帝喾,这个名为弃的小孩就随帝喾姓姬。长大之后,弃擅长农耕种植,弃的即非同父也非同母的弟弟尧帝让弃主管农业,舜帝在位时,舜帝将弃封在邰地(陕西武功),赐给弃一个名字“后稷”。
后稷的一个后代在夏朝后期称为“不窋(窋发音为‘竹’)”, 仍主管农业,但是因夏朝当时的主政者孔甲不重视农业,不窋失去官职,于是不窋率领部族从后稷的封地(现今的陕西武功),向西北方向迁徙约三百里,到现今的甘肃最东部的庆阳一带。不窋之孙公刘继续致力于农林耕种,后稷的后裔渐渐兴旺起来。公刘死后,其子庆节即位,把国都建在豳地(豳发音为“宾“),在现今的陕西彬县,在庆阳的东南方向约一百里处)。这个时候,中国进入了商朝时期。
二、泰伯
公刘后裔在豳地居住约三百年之后,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武乙(商纣王的曾祖父)主政时期,古公亶父主政豳地,而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就出生在“豳”这个地方。由于此时在豳地附近的戎狄势力逐渐增强,考虑到整个部族的生存与发展,古公亶父决定带着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及其部族,沿着后世汉唐时期的丝稠之路,向东南方向迁徙约150里(二到三天的步行路程),然后又向西迁徙约100里,来到周原,建立周国。这个地方现今是陕西宝鸡岐山箭括岭附近,宋朝时期,吴玠曾与此处击败金兵。
在周原,周太王古公亶父开发沃野,发展农业,同时,古公亶父认为他的第三个儿子季历之子姬昌有祥瑞与圣相,想把王位传给季历转而让姬昌继位,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看到父亲的意愿之后,奔赴荆蛮,纹身断发,荆蛮之民感其德行,归附于泰伯仲雍的有一千多户人家,于是,泰伯自号勾吴,被荆蛮之民立为吴泰伯。
这样,亶父泰伯父子二人,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先后建立了两个国家:周国与吴国。
泰伯去世后,因为没有子裔,二弟仲雍继位,继续经营吴国。仲雍的曾孙周章继承王位之时,牧野之战爆发,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周朝建立了,然后周武王寻找到了泰伯仲雍的曾孙周章,承认了周章的吴国,并封周章于吴国,爵位是子爵,与楚国的爵位相同,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现今山西运城的黄河之畔,建立虞国,爵位是公爵(比子爵高三个等级)。这个地方在周族始祖后稷出生的地方(稷县)以南两百里处。
三、寿梦
五百年后,春秋时期,虞国的第十二任君主虽然拥有一代名相百里奚,但虞君不听百里奚的劝告,被周武王的第三子唐叔虞的第十七世孙晋献公所灭,晋献公俘虏了百里奚,留下了百里奚所述的“唇亡齿寒”与晋献公所做的“假道灭虢”两个成语。在虞国灭亡的同一年,周王室发生更立太子之事件,三年后,姜太公的第十二世孙齐桓公扶助周襄王登上王位,春秋时期进入了争霸时代。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首霸。之后六十年里,又先后出现了三个霸主: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当时的争霸战,伤亡人数不高,对各自国家的实力影响都不大。
楚庄王称霸十四年之后,灭掉虞国的晋献公的第九世孙晋景公,派楚臣巫臣援助吴国寿梦,使吴国走上了强兵之路。这个时候,是吴国国君寿梦即位之后的第二年。寿梦是吴国的第十九任国君,泰伯仲雍的第十九世孙,寿梦是王号,寿梦二字意为经久耐用的网,其姓为姬,其名为乘,乘字意为站在木筏之上,又名为熟姑。寿梦继承国君之位的第二年,就亲自到洛邑(今河南洛阳)朝见刚刚登基的周简王,认祖归宗。这是吴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朝见周天子,也是第一次出使中原。虽然在这之后的第111年,吴国灭亡(道家始祖、《道德经》的创作者老子的生卒时间,与吴国兴亡时间基本重合)。
寿梦即位五年,晋楚两国有一次不成功的“华元弥兵”和平运动,华元弥兵之后,秦晋两国与晋楚两之间又爆发了大战。华元弥兵三十三年之后,在寿梦长子吴王诸樊的二弟余祭继承王位的第二年,晋楚两国又有“向戌弥兵”,这次和平运动之后,晋楚两国结束争霸,直到三家分晋,春秋时代结束,晋楚两国也没有发生大战。
在这两次楚晋弥兵期间,吴楚两国开始了争霸战争,而且吴楚之间的争霸战,与之前的诸侯国之间的“尊王攘夷”式的争霸战不同,吴楚之间的争霸战,有土地掠夺性质的战争,与战国时期的战争相类似,所以有人认为,吴楚争霸之时,中国己经进入了战国时期,吴楚争霸之时,吴国不再是一个偏远小邦。
周朝建立之时,楚国以子爵诸侯的等级被封到偏远蛮荒的在三峡下游不远处的长江北岸,按周朝礼制,子爵国家的面积方圆是五十里。楚国先人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不断艰苦奋斗,到“征伐无道,布施文明”的不停努力奋战,再到“壮大国力,凌弱怀柔”的连续吞并他国,再加上楚人本身的蛮夷出身,使得他们在与这些同属于夷部的小国沟通时更有共同语言,也更不刻意追求去改变他们的文化,还有当时的“灭国不灭祀”的文化传统,所以,到了寿梦成为吴国君主的时期,五百多年之间,楚国己从几百平方公里的小国发展成面积达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南方超级大国,势力己达到大别山以东的淮河地区。
楚国立国二百多年即自封为王,到立国五百多年之后称霸的楚庄王问鼎于周室,楚以横暴侵凌中原,蹂躏东夷,东方各国无可奈何。以齐桓公之强,仅能屈其使臣作召陵之盟,以晋文公之霸仅能挫其锋芒于城濮,晋悼公也仅能制止楚军,使其不能北上与之争夺郑与宋。其间真正使楚国丧师失地而且国势消弱的,只有吴国从寿梦到阖闾的几代吴王。吴国是当时真正新兴的一大强国。
寿梦时期的吴国,通过晋景公派来的楚人巫臣,习得中原战车御射与步兵战阵之术以及晋国“候奄”情报官制,与咄咄逼人的楚国争战。淮河流域各国愤恨楚国的压迫,从而同情与支持吴国的抗楚,处处供给吴人以山川地形信息与军事情报,楚军每一行动,吴人必先知之,楚方将领的性情与军情,吴人无不洞若观火。吴国这一新兴民族,名为夷蛮之国,从三以让天下,到德获义助而立国,到得道多助,志行高远,统帅与各级将士都有积极进取之心,朝气蓬勃之意,活力充沛,团结精诚,谋略精深,机智高迈,情报灵敏,术略周密,行动勇敢,与楚国周旋于江淮之间达一百余年,其兴起之速,战力之强,耐力之久,令各诸侯国括目相看。
四、诸樊
吴王寿梦在位二十五年,吴国与楚国及其附庸国大战五次,寿梦长子诸樊在位十二年,吴国与楚国及其附庸国大战五次,其中一次是吴国使用战车与弓箭,包围并射杀了楚国名将与名射手养由基,留下成语“百步穿杨”与“万箭穿心”。最后,吴王诸樊在攻打楚国的附庸国巢国之时,轻生任死,身先士卒,带头冲锋,被箭射中而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战死的国王。吴王诸樊的名字是遏,又名过。
五、余祭
寿梦次子余祭(吴王余祭的名字是戴吴)在位四年,与楚国大战三次,与越国大战一次。最后被越国俘虏刺杀身亡。余祭被刺的那一年,余祭派遣他的四弟季札出使中原各国,让季札向中原各国展示吴国的文明。
六、余昧
寿梦三子余昧(吴王余昧的名字是句余)在位十七年,听取了寿梦四子季札的劝告,罢兵安民,和好各国,最后因病去世。
七、吴王僚
吴王僚(吴王僚的名字是州于)在位十三年,与楚国及其附庸国大战四次,最后被吴国公子光派刺客专诸刺杀身亡。一般认为吴王僚是吴王余昧之子,也有人认为吴王僚是吴王寿梦的庶子,是吴王余祭的同父异母的庶兄弟。吴王僚曾封季札于州来(安徽凤台),州来也成为季札的封地,所以季札也称为州来季札。
吴王僚被刺杀之时,遇上慧星袭月之景象,之后,吴王阖闾派刺客要离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出现苍鹰撞击吴国宫殿奇观。
八、吴王阖闾
公子光夺得王位之后。成为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在位十九年,开始使用伍子胥与孙武子的计谋,连年小规模攻击楚国,直到吴王阖闾九年,吴国联合蔡国与唐国,以三万士兵手持吴国精湛的兵器(吴戈与吴勾),大举进攻楚国,击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占领楚国国都,后来因秦国出兵援楚,越王勾践也攻击吴国国都,同时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回国称王,所以吴王阖闾撤兵回国。之后楚国又进攻吴国一次,双方打个平手。
向戌弥兵时期,周王室发生内乱,单氏取周,周被灭亡了一段时间,这就是单刘之乱,也称为王子朝事件。周王室的王子朝奔楚国而来,同时带走了周室国家图书馆的大量文献,也许这个时候,周国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老子,在这个时候也随着这批图书来到了楚国,后来,如此浩瀚的文献消失于历史之中,也许是流散于楚国民间,成为了历史之谜。而这个时候,吴王阖闾攻入楚国,可惜的是,吴王阖闾并没有寻找并得到这批文献,不能将这些文献带到吴国,以发展吴国的文化事业。这成为吴族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这种遗憾,比吴国占领楚国国都而没有消灭楚国还要大。
至此,吴楚争霸战,从开始的吴国胜多败少到吴国大获全胜而终,打破了楚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楚国也从此国势日下。最后,吴王阖闾攻击越国之时,受伤而亡。
九、吴王夫差
吴王阖闾之子夫差在位二十三年(一说夫差是吴王阖闾之孙),与齐国大战一次,与越国在大战五次,在吴王夫差与越国第一次战争中,捕获越王勾践,但是当时有灭国不灭祀的传统,夫差并没有杀掉越王,但夫差也没有象楚国经常做的那样,把捕获的国君迁到远方,而是释放回国,之后,吴越之间的战争,以越国胜多败少至越国灭吴而终。留下了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火如荼”。吴国灭亡之后,吴王夫差自杀,吴国宗庙被废,吴国国都苏州巨大的城墙被拆,直到三百年后,才又恢复泰伯庙祀。
这七位吴王历时一百一十一年的争霸,只有两位吴王(寿梦与余昧)得以寿终正寝,这七位吴王历时一百一十一年的奋进,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大批精湛的青铜兵器,而且还成为吴族历史上甚至是中国历史上瑰丽灿烂的一段。而其中寿梦第四子季札的推让王位,更是获到千古传颂。
十、季札
吴王寿梦要求他的第四子季札继承王位,但是季札三次义正辞严的表达了自己推让王位的立场与态度。第一次,17岁的季札在父王寿梦临终时,对父王寿梦说,不可以父子之私有违礼之旧制,第二次是在寿梦长子诸樊主持的寿梦葬礼完成之后,季札对兄长诸樊说,国君并非我的本分,我愿追随曹国子臧以求追比贤圣。第三次是在季札出使各国,余祭被刺身亡之后,34岁的季札对余昧说,我已实践曹国子臧的义举,富贵于我如秋风过耳。
喜欢吃肉、追求做官、而且时常陷入困顿的孔圣人对此惊呼:延陵季子其天民乎!
公元前544年,吴王余祭派季札出使鲁、齐、郑、卫、晋、徐等国考察。在鲁国,鲁襄公请他欣赏周乐与各诸侯国的乐曲共十七首,分别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小雅》、《大雅》、《颂》,还欣赏了《象箾》、《南龠》《大武》《韶濩》《大夏》《韶箾》这六个舞蹈。季子一一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解释。之后,季札又对齐国、郑国、晋国、卫国的政局做出正确的预测,虽然季札没有预测出自己国家(吴国)的前途。季札在这次出访的过程中,有两人去世,分别是徐君和吴王余祭。徐君去世,产生了季札徐墓挂剑之典故。
公元前514年,吴王僚指派季札与季札长子一起出使齐国,季札在这次出访的过程中,又有两人去世,分别是季札长子与吴王僚。季札长子去世时,有孔子观礼之事迹留传于世。
季札曾被封于吴国刚刚占领的楚国大邑州来,后来又被封于延陵,最后在去世的那一年,被吴王夫差派遣带兵救陈国。公元前485年冬,楚国名将子期进攻陈国,吴王夫差派92岁的季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子期说:“吴楚两国君主不务道德,反而仰仗霸道争相号令诸侯,以致使生灵涂炭,人民又有什么罪呢?因此我决定自动退兵,让阁下得到战胜的英名,以便敦品励德安定苍生。您看着办吧。”说罢季札就撤兵回国了,楚将子期闻言,感叹而后退兵,平息了一场战乱。七年之后,楚国再次兴兵,灭亡了陈国。
季札退兵救陈,回吴国之后不久,与世长辞。孔子闻讯,手书“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后人将孔子手迹摹刻于石碑,因铭文共计十字,故称“十字碑”。十字碑现存于江苏丹阳九里村季子庙。
泰伯仲雍的第十九世孙季札不仅后裔繁多,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成语:季札挂剑(松枝挂剑)、秋风过耳(如风过耳)、泱泱大风、自郐以下、叹为观止(叹观止矣)、一见如故、礼尚往来、燕巢于幕、披裘负薪(五月披裘),等等。
十一、吴起
吴国灭亡三十多年后,吴起出生于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卫国是季札在鲁国观乐之时称赞的贤士众多的国家。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之时,吴起创建名闻天下的魏武卒,留下千古留传的吴起兵法,魏武卒被称成为中国历史上十支最强的军队之一,吴起兵法与孙子兵法并称于世。吴起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吴起不仅成就了魏文侯的霸业,在仕楚之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并为楚国创下钦马黄河,南达苍悟的丰功伟业。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杀死吴起。吴起一生,曾被人污有不孝、杀妻、好色、贪名、残忍之名,但是,后人对吴起尊崇不己,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