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泰伯创立的句吴国 - 类似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年,古公亶父带领全体族人从豳地来到周原之后不久,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与次子仲雍又带着少量人口从周原来到荆蛮(也称江蛮,或是荆蛮中的江蛮)。在荆蛮,有千余家当地人投奔泰伯仲雍,共同组成一个社会,号为句吴。虽然这一阶段的中国是处于奴隶制社会时期,但此时的句吴显然不是奴隶制社会,因为千余家荆蛮的到来,泰伯仲雍这少量人口不可能奴役他们。泰伯仲雍等在农作与狩猎以及陶器与青铜器皿制造等方面虽然技术先进,但是毕竟人数少,大家一起分工协作,建造城池,开挖河道,才可以走向兴旺发达,可见,在这个情况下,虽然泰伯仲雍是首领,但泰伯仲雍与荆蛮之间的关系必定不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大家在一起共同劳动,平等互助,劳动成果共同分享,呈现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样貌,而且是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的氏族公社中的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共产的本质是共享,包括财富共享和信息共享,这一方面尤其是财富共享方面,泰伯时期的句吴国做到了(毕竟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而且泰伯仲雍以尚义而著称,荆蛮是慕义而来,泰伯自然会展现义举)。   

虽然此时的商朝奴隶制社会流行血腥残酷的人祭与人殉,商代殉人成了一种制度: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但在此时的句吴国是不会有这种极为不平等的事情发生。而且周族文化也不提倡人祭与人殉,这也显示了周族相对于商朝在人文方面的先进性,虽然在其它生产技术和资源占有等方面,周族相对于商朝还处于劣势。

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资治通鉴》也说,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而被人祭被人殉的人,显然是无辜的人,使用人祭人殉,显然是不仁不义之举,属道德低劣、道德败坏,这样的统治者,自然天地不容。

这从考古成果来看,可以证明。在姬姓鲁国的两组墓葬中,只有一组置有一具殉人,其他贵族墓均未发现人殉现象。北京琉璃河的姬姓燕国墓地,极少发现殉人。其中墓主人是燕侯姬克,身为召公之子,墓中亦未见殉人。而且,召公,这位与周公平起平坐的西周太保,其墓中竟无一人殉葬。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周人墓地。山西北赵晋侯墓地和羊舌晋侯墓地鲜有殉人发现。在周人的故乡关中,扶风北吕墓地、凤翔西村墓地等周人贵族墓葬中,也均无人殉现象。甚至在先周的周原遗址、武功郑家坡等墓地,以及关中东部的两处芮国贵族墓地,也都很少发现殉人。目前发现的几个芮国国君墓中更是没有殉人痕迹。早期曾国(南宫适的后代)的墓地中殉人也非常罕见,三门峡虢国墓地亦复如是。还有周公庙大墓(墓主人疑似周公)和洛阳发现的周天子墓,也都未见殉人。

而泰伯仲雍在荆蛮地区,也很好地继承了周人传统,在墓葬中不使用人殉。这从在皖南与宁镇地区众多吴人土墩墓的考古中,可以证明这一点。

后来,武王伐纣,仲雍的两个曾孙,一个封在中原的虞国,一个改封到夷蛮之地,为吴国。到了东周时期,周室衰微,商朝的人祭人殉的陋习在各诸侯国漫延开来。而这一阶段的吴国,在与所谓的先进文明的中原地区的交流中,也对商朝遗留的人殉这一陋习有所模仿。

实际上,商朝的人祭人殉并没有阻止商朝的灭亡,但这一明显的事实也没有阻止后来的统治者对商朝的模仿,可见某些统治者的骄横和愚蠢。

据史料记载,秦国的人殉制度始于秦武公(公元前678年),最初以66人殉葬,到秦穆公时期(公元前621年)达到顶峰,殉葬人数增至177人,其中包含子车氏的奄息、仲行、针虎三兄弟等杰出贤才。这一制度在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被正式废除,结束了294年的殉葬历史。不过,现代对于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其中有殉葬墓群,也就是说有大量人殉。

齐国的人殉规模虽不及秦国,但明显高于邻近的鲁国。考古发现显示,齐国贵族墓葬中常有殉人现象,例如临淄郎家大墓发现9具殉葬遗骸。 宋国作为商朝后裔,人殉传统延续较久。

以仁义自居并号称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商朝后裔),甚至以参加会盟迟到而杀鄫国的国君(曾姓的始祖,夏朝后裔,与越国同宗)来祭天,反映出该国仍保留人祭人殉的习俗。

在春秋战国时期,亡国的国君一般是被软禁、流放、或处死。但是对一般人而言,比死亡更可怕的是生不如死。只是,生不如死是一种个人的感觉,因人而异。而夫差灭越国擒勾践之后,以勾践为奴。勾践对此是不是真的感觉生不如死,只有勾践知道。如果勾践认为这是生不如死,那么显然勾践不会认为夫差对他有仁有义,从而复仇之心更为强烈。

在湖北勋县与河南固始也发现楚国古墓的人殉。《列女传》甚至记载越王勾践之女为了越国崛起而给楚昭王殉葬。

直到西汉以后,人殉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妻妾嫔妃殉葬现象到了明朝的明英宗、朱棣之孙朱祁镇于1464年发布遗诏,才明确废止妻妾殉葬制度。在此之前,汉唐宋元时期,人殉制度都被废止。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又开始人殉,虽然朱元璋对贪官的治理非常残酷,这算是对民众施仁义,但朱元璋在临终前下令:所有没生过孩子的后宫嫔妃,一个不留,全部殉葬。有的解释是朱元璋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类似武则天这样的人出现。之后,朱棣驾崩,有30余位妃嫔被列入殉葬名单,其中包括两位来自朝鲜的妃子崔氏和韩氏。朱棣之子朱高炽死后用5位妃子殉葬。

1987年考古发现,在镇江大港的青龙山春秋大墓(寿梦墓)的墓道两侧出土两具保存完好的随葬奴隶青年男、女骨架。中科院古脊椎古人类研究所根据两个青年男、女完整的头骨,对其形象进行了科学复原。这是目前唯一可见的吴国土著荆蛮族男、女青年真实相貌。

这说明在周室衰微后,吴国也出现了人殉现象,背离了周礼与泰伯之道。《吴越春秋》甚至记载吴王阖闾葬女之时,用众多百姓陪葬的事。但是这件事的真实性存疑。
考古发现的寿梦的人殉现象,说明虽然《史记》记载“寿梦立而吴始益大",并自封为王,但是寿梦在政治上出现了倒退,如同人们评论明朝是一个倒退的帝国。从这一点来看,寿梦时期的吴国与明朝类似。据介绍,明朝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彰显着强盛,但是明朝的倒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废除丞相(导致专制),分封制(引发战乱),恢复人殉(失仁失义的野蛮的文明倒退),禁海令(扼杀经济活力),重农抑商(经济极速“大退步”),八股文(僵化思想)。这些均类似文革模式。

图片
吴国土著荆蛮族青年男女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10-27 15:43 , Processed in 0.2171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