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兵家孙膑比肩 - 吴玠吴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5-8 12:2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兵家孙膑比肩 - 吴玠吴璘在和尚原

孙膑的故事,历史中记载得比较清楚。孙膑在魏国受到庞涓的陷害而受到膑刑之后,孙膑逃到齐国。第二年,庞涓率魏武卒(魏国使用由吴起首创的选拔士兵标准方法挑选出来的士兵)攻打赵国,在齐国的孙膑创造性地使用围魏救赵的计策,围点打援,并且以示弱的方式诱使庞涓丢掉辎重,轻装回防,最后,孙膑在桂陵伏击庞涓率领的轻装魏武卒,大获全胜,并活捉庞涓,后来又释放了庞涓。
桂陵之战十二年之后,魏国进攻韩国,齐国派兵救韩,齐国庞涓率军进攻齐军。孙膑以边退兵边减灶的办法,再次示弱,使魏军认为齐国的逃兵很多,于是率十万军队加快追击速度。而孙膑在马陵这个地方,以齐国一万弓弩射手设下埋伏,当十万全付武装的魏武卒进入伏击圈之后,齐国一万弓弩射手以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万箭齐发,射死十万魏武卒,包括射死了庞涓。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结束1473年之后,在马陵以西一千公里的地方,陕西宝鸡的和尚原,吴玠吴璘率吴家军,使用了孙膑同样的方式与方法,同样的利用有利地势,同样的使用弓箭,同样的以少胜多,战胜了数万金国军队,金军主率金兀术也受箭伤而逃走。

虽然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孙膑在马陵之战之中如何使用弓箭,但是,吴玠吴璘根据当时的条件,挑选劲弓强弩,在有利的地形之上,使用几千兵力,分番迭射,弓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打退了在此之前与宋兵作战从未失败过的金军。

后来,吴璘后裔迁居江苏镇江,留下了诈输岗这一地名。其中的诈输之意,也就是孙膑当年减灶示弱之意,可见吴玠吴璘与孙膑在术略方面的一脉相承。

和尚原之战八百多年之后,2023年10月31日,吴璘后裔吴氏族人吴春生一行五人,向江苏镇江市史志办公室捐赠润南诈输岗解巷《吴氏宗谱》一套共6册。镇江市史志办为此举行捐赠仪式,并向吴春生等人颁发收藏证书。吴璘是南宋抗金名将,后与韩世忠、岳飞、吴玠等被追封为七王之一。

润南诈输岗解巷《吴氏宗谱》,起修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至民国丁丑年(1937年),跨度320多年。镇江市史志办对吴氏族人的捐赠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表示诚挚的谢意,《吴氏宗谱》不仅丰富了镇江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文献资源,也为吴氏后人寻根溯源提供了详实可查的重要依据。

图片
镇江方志馆(镇江润州区迎江路12号)

吴春生等吴璘后裔赠送吴氏族谱

徽县吴山上的吴玠墓 吴铮强 摄

甘肃陇南徽县吴山上的吴玠墓 吴铮强 摄

甘肃陇南徽县钟楼山,因吴玠墓碑在此而命名为“吴山”

图片
甘肃陇南徽县 吴山广场 吴玠塑像

图片
庄浪吴玠吴璘纪念馆中的吴玠吴璘吴挺吴拱塑像

甘肃平凉庄浪县吴玠吴璘纪念馆中的吴玠吴璘吴挺吴拱塑像

图片
陕西宝鸡神农镇大散关上的吴玠吴璘塑像



[color=rgba(0, 0, 0, 0.9)]相关链接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吴璘后裔所居诈输岗的所在地 镇江 吴国的都城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南宋抗金名将吴璘之裔 吴曦后人:江苏镇江诈输岗吴氏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有谋有勇是吴大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抗金名将吴玠后裔今何在 陕甘大地传家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5-8 12:30:57 | 只看该作者
与兵家孙膑比肩(2) - 孙膑兵法 与 吴玠吴璘的兵法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汉书·艺文志》称“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

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

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入《孙膑兵法》凡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共约一万多字。

图片

关于吴玠的史实,有介绍:吴玠每战,选劲弓强弩,命诸将分番迭射,号“注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敌不能当。

吴璘仿车战馀意,立“叠阵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伤则更代之,遇更代则以鼓为节。骑为两翼蔽于前,阵成而骑退,谓之叠阵。战士心定,则能持满,敌虽锐,不能当也。

吴璘著《兵法》二篇,大略谓,金人有四长,我有四短。当反我之短,制彼之长。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攻矢。吾集番、汉所长,兼收而用之:以分队制其骑兵,以番休迭战制其坚忍,制其重甲,则劲弓强弩,制其弓矢,则以远克近,以强制弱。布阵之法,翼以马军,为左右肋,而拒马布两肋之间。

译文

吴玠每次战斗以前,都选拔能够使用劲弓强弩的射手,然后命令他们分别连续射击,被称为“注队矢”。注队矢射箭的时候连绵不绝,犹如雨下,敌人不能抵挡。

吴璘按照古代战车的理念,创立了叠阵法。每次作战时,就把长枪兵列在兵阵最前排,坐下后就不许再站起来;第二排是射程最远的强弩,第三排则是次强弩,都必须以跪姿等待敌人的进攻,第四怕姿势神臂弓。敌人开始进攻的时候,到了百步之内,神臂弓先行攻击。到了七十步以内,强弓再发动攻击。后面的也是这个思路。

每次和敌人对垒,都以铁链相连的拒马为界限。如果有人受伤了就让人代替,每次代替都会以击鼓为信号。这时两翼的骑兵会上前掩护,代替完毕以后骑兵则会退回。这就是所谓的叠阵。战士们没有后顾之忧,则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力。敌人虽然强悍但是也不是对手。

吴璘曾着有《兵法》两篇,内容大意是说:

金人有四长,我军有四短,所以我军应该避免自己的短处,而想办法制约敌人的长处。

金兵的四个长处分别是:骑兵、坚韧、重甲和箭术。

我们可以将敌人和自己的长处都发挥出来,用小股部队牵制敌人的骑兵,以车轮战来使敌人不能坚韧,以劲弓强弩击穿敌人的重甲,以极限拉扯来克制敌人的箭术。

布阵的要领就是以步兵为核心,两侧用骑兵护卫,而把拒马放置在骑兵和步兵之间。(拒马,也被称为拒马枪,就是大型的尖刺障碍物,主要是用于防御起兵的突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5-5-23 03:48 , Processed in 0.27656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