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8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绵延的血脉——华夏吴国和暹罗(泰国)吴国 (约9万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09:3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绵延的血脉——华夏吴国和暹罗(泰国)吴国
吴大龙 吴本立


原书在中文书城
网址是 http://www.cread.com/catalog/817100020.html
全书共四十五章


绵延的血脉———风雷激荡的吴国历史故事
https://mp.weixin.qq.com/s/mvIdCu4qs36zncu3IpM23A

吴邦国 题 泰国吴氏宗亲总会
https://mp.weixin.qq.com/s/dHLvX49FjpYgUkPG1z_UZw

读吴本立宗长的《绵延的血脉》
https://mp.weixin.qq.com/s/lyckU8TQSDiR_hQ44KDfbA

Dr T.S.(马来吴氏王国后裔吴大龙)邀请吴本立教授在曼谷吃意大利西餐
https://mp.weixin.qq.com/s/FEB4EpbSBBw0hyT6anJ85Q



序章 上古时期

第一章谱系简介——谱系的乐趣      

第二章谱系简介——中国的谱系      

第三章谱系简介——吴氏世系

第四章吴氏来源——源头追溯  

第五章吴氏来源——周部落诞生      

第六章古公亶父——迁徙岐山

第七章奔赴江南——泰伯的成长      

第八章奔赴江南——周国的传位      

第九章奔赴江南——跋山涉水

第十章建设吴国  

第十一章西周和吴国——灭商建周  

第十二章西周和吴国——泰伯之后

第十三章吴王寿梦——吴国强盛      

第十四章吴王寿梦——传位顺序      

第十五章吴王寿梦——建设同盟

第十六章宫廷政变——公子僚继位 ...     

第十七章宫廷政变——专诸刺王僚  

第十八章宫廷政变——要离刺庆忌

第十九章吴王阖闾——阖闾大城      

第二十章吴王阖闾——干将铸剑      

第二十一章吴王阖闾——孙武练兵

第二十二章南征北战——追求霸权  

第二十三章南征北战  

第二十四章吴王夫差——夫椒之战

第二十五章吴王夫差——卧薪尝胆  

第二十六章吴国陷落——大兴土木  

第二十七章吴国陷落——勾践的计谋

第二十八章吴国陷落——伍子胥之死      

第二十九章吴国陷落——最后的战役      

第三十章长沙王吴芮——吴芮的成长

第三十一章长沙王吴芮——抗秦起义      

第三十二章长沙王吴芮——楚汉相争      

第三十三章长沙王吴芮——西汉长沙王

第三十四章吴氏在暹罗(泰国)的繁衍  

第三十五章泰国南方人      

第三十六章宋卡的起源

第三十七章宋卡和纳宋卡家族  

第三十八章宋卡英雄吴文辉公爵      

第三十九章宋卡勇士吴志从侯爵

第四十章宋卡勇士吴志生侯爵  

第四十一章高祖母古古的传说  

第四十二章吴王庙(素旺奇里庙)

第四十三章吴志仁(文爽)公爵传记      

第四十四章吴绵公爵和吴宠侯爵传记      

第四十五章吴登箴(乃参)侯爵传记


内容提要

远古的殷商时期,泰伯和仲雍放弃周室的王位继承,他们率领一批人马长途跋涉,历经磨难,走过千山万水,从陕西来到了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江南地区太湖流

域。安顿下来后,他们入乡随俗与当地人一起发展生产,建立了吴国。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在吴王寿梦当政的时候,吴国开始富强。后来经过宫廷政变,吴

王阖闾上台,启用名将孙武(孙子)和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又经过南征北战,吴国变得相当强大。但在接下来的吴王夫差当政时期,由于他骄傲自满、生活

奢侈、大兴土木、好大喜功,结果在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吴国人民纷纷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逃往外地避祸谋生,他们以国名吴为姓氏,在异地繁衍

发展……两百多年后的秦末汉初,吴国始祖泰伯和吴氏的第三十一世孙、担任番阳县令的吴芮积极加入抗秦起义。由于战功卓著,他被楚王项羽封为衡阳王,西

汉建立之后又被汉高祖刘邦封为长沙王。此后吴氏的长沙王延续了五代。

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定居在福建的吴姓始祖吴泰伯的第九十六世孙吴让(又称吴阳,泰语名字YiangSaeHao),渡海去暹罗(泰国)谋生,后来他被暹罗统治者

郑信王任命为宋卡城主。他在宋卡创建的吴氏王国,历经八世吴氏城主,绵延了一百多年。吴氏(后来由拉玛四世国王赐予“素旺奇里”的泰语姓氏)已经成为

泰国的名门望族,他们的后代在政界和学界都有建树。



序言

在当选为纳宋卡家族协会主席之后,我的头等大事是立即开始学习和研究纳宋卡家族的来源。有关资料大都来源于历史记载和文献,其中的《黑泰书》记录了自

吞武里王朝郑信大帝当政(1769—1782年)之后的王室诏书和诏令。不幸的是,之前的记录在1767年缅甸入侵期间遭焚毁。幸存下来的记录表明,纳宋卡家族始

于郑信王任命华人吴让为宋卡府城主、并授其爵位“銮素旺奇里”(素旺奇里子爵)之时。后来在拉玛一世(谥号帕佛陀约华·朱拉洛)当政时期,吴让晋升为

丕雅素旺奇里(素旺奇里侯爵)。此后,他的子孙后代一直由王室诏封为宋卡城主,直至拉玛五世废除泰国的分封体系,各省府的省长改由曼谷中央政府委派。

这样算来,吴(Wu)氏家族(根据各地的方言不同,也有发音为Hao、Ng、Ang、Eng或Ing的)及其后裔连续担任宋卡府城主的时间长达120年之久。

前几年,吴本立教授来我的曼谷寓所访问,他告诉我说,根据早期的历史文献和有关文物,包括石刻和竹简,他已经追溯到了丕雅素旺奇里(素旺奇里侯爵)在

中国的吴氏历史。他的发现,把绵延不断的吴氏血脉追溯到了差不多三千年之前,甚至比秦始皇还要早。他的发现使我十分激动,我当即同意与他合写这本题为

《绵延的血脉——华夏吴国和暹罗(泰国)吴国的故事》的英文图书。

我诚挚地希望,本书能为读者提供关于中国和泰国之间历史发展的一些知识,这在其他地方是很难找到的。

岱隆·素旺奇里(吴大龙)博士  泰国前副总理

2017年6月24日



序章 上古时期

本书第一部分关于吴氏血脉的故事,跨越的时间长达令人难以置信的3200年之久,即从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到西汉的吴氏长沙王时期。读者如果不熟悉远古中

国历史的梗概,不妨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从广义上来说,远古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传统历史”和“史实历史”。传统历史包含了在早期的文字记录发明之前的所有民族的传说历史。虽然大量的考

古证据表明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从大约公元前3000年的黄帝开始,但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则要晚得许多,在大约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前期才开始出现。由

此,我们把之前关于远古华夏人类活动的所有历史主张,都称之为“传统历史”,而把自公元前1600年之后根据文字记录的历史,称之为“史实历史”。

传统中国历史: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600年。

为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历史,我们不妨与古代的以色列做一比较。古代以色列的文字陈述只是在公元前1000才有,但希伯来圣经(相当于基督教圣经中的《旧

约全书》)多处讲到了公元前2000年的史前时期历史,还有更早的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诺亚,以及再早期的大约公元前4000年的亚当。为此,历史学家认为,

这些事件是“传统历史”。因此,这些生活在不可能有文字记录的远古时期的希伯来先祖,与现代历史学家所称呼的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更为接近。这些神话

人物通过一些发明和发现,决定了他们后代的命运,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

传统的中国历史学家也同样描述了他们自己开天辟地的先祖,把他们描述为神话人物,也同样声称在中国发明文字之前,他们已经生活几千年。如果说不了解以

色列传说中的先祖,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以色列的文化和信仰,那么同样地,如果不了解相当于亚当、诺亚、亚伯拉罕等人物的传统中国信仰,也不可能理解早期

的中国历史

1.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女娲和炎帝

这些神话人物创建了华夏走向文明所需的一些基本技能。虽然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名的《史记》(公元前91年)中,把他们定为伏

羲、女娲和炎帝。

如果说亚当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中最早的一个人名,那么伏羲就是中国传统中最早的人——但他们的相似也仅限于此。因为我们知道,亚当犯下大错,他违背了神

的命令,于是他的后代失去了乐园。而伏羲干了两件大事,为创建未来的天堂打下了基础:一是据说他发明了家庭制度,把动物般的原始人组建成亲密的具有互

相责任的各个单元,分别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二是据说他驯服了牛,让这种野兽为人们效劳,并为人们提供了牛奶、牛肉和皮革。

在一些传说中,女娲被描述为伏羲的同盟,而在另一些传说中,她被当作伏羲的妹妹。这位女性神话人物据说也为华夏的文明创造另一个财富:养蚕制丝。(在

文字发明之前,几百年来史前的华夏人确实在一直在制丝。)

作为神话人物,炎帝的一生有许多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明了耕作。结合伏羲的驯牛,这种伏羲—炎帝的模式,其重要性并不比华夏民族从旧石器时代的狩猎

和放牧到新石器时代的耕种逊色。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帝和舜帝

司马迁在其著名的《史记》,在从夏朝开始的王室统治时代之前,“五帝”统治了中国。

据说黄帝有许多发明,总的说来,他的发明可与文明本身相提并论:装备于军队和狩猎的弓箭、用于商贸和军事运输的舟车、用于储存食物和饮料的陶器,以及

用于饮用和灌溉的水井。而且由于黄帝首次在黄河流域互相交战的中原部落里实现了和平,把各部落组成了一个民族,因此他被视为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创始人,

也是最早的祖先。

除了黄帝,“五帝”中另两位最著名的是第四位尧帝和第五位舜帝。中国经典哲学时期的儒学和道教都认为他们两位是“圣王”,是理想统治者的典范,在后来

的中国历史上,他们的名字和范例在主要的哲学、政治和历史等各类教科书中得到了反复的提及。

尧帝设计了历法和礼仪,还以智慧、谦逊、教育来进行统治。他用人唯贤,选拔精英人物担任官员。他高风亮节,在老年时没把统治权传给他的平庸的、缺乏领

导能力的儿子。他急于寻找一位能继承他的公平仁政作风的接班人,他要大臣们举荐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推荐了舜,那是一个穷苦的农民,他对盲人父亲和凶

恶后母的孝顺,是大家都知道的。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看看他怎么当丈夫和父亲,在舜通过这些考验之后,尧在晚年让他当了君主,并与之一起统治管理。在

道德、谦逊和领导能力方面,舜与尧是一样优秀的。

2.夏朝、商朝和周朝

夏朝(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约公元前1600)

在统治期间,尧和舜遭遇了一个危机:虽然他们有道德有能力,但一次洪水泛滥使得他们束手无策。与尧一样,舜也要找一个有智慧有能力的人去治水,他选择

了中国第三位“圣王”禹来担任这项任务。

据说大禹治水花了十年时间。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他在中原地区开挖了几条河流。他对工作认真负责,据说那些年他好几次路过家门,但都没有进去探访家人

,而且由于经常浸泡在泥水之中劳作,他的腿毛也褪尽了。

舜十分欣赏禹的道德,与之前的尧一样,他也没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以德才兼备作为选择接班人的标准。舜把王位给了禹。禹把王国划分成九个行政区

,进行了有效的统治管理。听说禹在去世之前,也任命了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一个继任人,但人们强烈呼吁要求禹的儿子接班。于是就开始了夏朝,开始了父子

相传的世袭统治,开创了世袭王朝的先例,从夏朝开始,继之商朝和周朝,历经后来四千年的各个朝代,直至一个世纪前1911年的清朝灭亡。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夏朝延续了十四位帝王。末代国王桀是一位无德的暴君,被成汤所灭。成汤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臣民,在桀的丞相协助下,他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商朝。

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殷商时期晚期著名的“甲骨文”。商朝的君主在占卜的时候,把有关国家大事的问题用可辨认的汉字镌刻在龟壳和牛骨上。几百年来,

商朝的君王和部族首领每天要这样占卜多次,从而为自1899年起的当代考古学家留下了数以几十万件这样的甲骨文。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成汤之后的第十三位君主纣王,对商朝来说相当于夏朝的桀那样荒淫无道。由于他的腐败和残暴统治,诸侯们纷纷投奔周国的君主姬昌及其儿子姬发,即周文王

和周武王,协助周在公元前1046年推翻了商朝。

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其中的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周室开始式微,只保

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控制的能力。中原各诸侯国群雄逐鹿,争夺霸主的地位。

“春秋战国”又可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以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

公元前256年,东周被秦国所灭。

夏、商、周合起来被称为“三个上古朝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09:31:4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谱系简介——谱系的乐趣

自五千年前中华文明的先祖开始,绵延到我们现在,大概是160代人。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对于着眼于未来的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我们在这个世界上

是很孤独的,庞大的谱系我们只知道我们之前的几十年,对于创建了我们生命和生活的先人的故事是不甚了解的。

但毕竟对过去的失忆是很正常的,也不会有什么不愉快。即使在这个孤独的状态下,个人的生活显然已经是够快乐的了;家庭中活着的数量不多的人物——我们

这一代、我们的父辈、短暂相处过的祖辈、甚至还有曾祖辈,以及我们的下一代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足够的乐趣,我们会说:“我们的生活很有意义。”过

上好生活并不需要了解漫长的家史。我们自己的小日子已经过得够滋润了。

然而事实还是:我们先祖的香火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地把血脉从他们的血管泵入了我们的血管;宽广的时间海洋可让我们扬帆起航,我们还可以深入地了解一下

“我是谁”,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本书谨献给所有的吴氏家族和各个分支,包括国外拼作Wu、Woo、Ng、How、Hao、Ang、Eng和Ing等的吴氏后裔,让他们分享和了解他们的根系。

也许我们现在的无根正好能够解释时下的修谱热。例如在英国,“你认为自己是谁?”的电视节目研究名人的族谱,成功地发现了一个澳大利亚的分支。除了文

化名流,普通人也纷纷向宗谱专家、宗谱网站和DNA数据库求助,试图深入寻根,研究自己家族前辈的名字和故事,了解不仅仅是几十年前,而且是几百年前甚至

是几千年前的先人的生活。

已知当今世界上古老家族的勒维谱系,可以追溯到令人惊讶的三千年之前的先祖,从中世纪的德系犹太人朝代开始到现在,追溯到了公元前十世纪的以色列大卫

王时期。较为现代的人物有心理学元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还有奥地利伟大的神学家和哲学家马丁·布伯。可以肯定,具有悠久历史和家族荣誉感的勒维后裔

,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很丰富的,他们的身份意义是很深远的。



第二章 谱系简介——中国的谱系

在世界上的文明中,或许中国系谱的资源最为丰富。《剑桥古代中国史》称赞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是有原因的:其早期的文字记录,即大约公元前1600年

著名的商代“甲骨文”,显示了王室对系谱的走火入魔般的着迷。商朝的帝王每天要占卜好多次——现代的考古学家发现了几十万片这样的甲骨——把国家的重

大事件通过提问的方式篆刻在龟壳和牛骨之上。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不是直接针对商王,而是针对他们的先公先王;由于这些先祖被认为是商王的信使,所以

活着的帝王都能够正确无误地记住他们的先祖。祈祷仪式的不经意的错误——例如先王排位顺序的错误,或者是漏下一位主要帝王的名字——会惹恼先祖,致使

商王做出不利的反应。因此从一开始,系谱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在千年之后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时期,系谱更是成为华夏文化的核心。从商朝继承和发展过来的尽孝和祭祖仪式,到了周朝时期更是达到了顶

峰。通过教育、公益和善举,人们保留了先祖名字和他们的事迹。由此给中国的系谱学家留下了无数的档案和记录。

更令人高兴的是,对于今天大多数不懂经典古文的大陆读者,以及许多海外华人和其他不懂汉语的人来说,许多重要的文言文作品已经被翻译成浅显易懂的现代

汉语和英语。这些早期的重要古文作品包括周朝(公元前1050年—公元前256年)的《诗经》、《书经》和《春秋》等。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司马

迁在公元前91年撰写的《史记》,不但编写了汉代之前各位帝王的年鉴,也编写了汉代之前一千多年的贵族家庭传记。

通过这些古代的文献,从传说中五千年前的黄帝到1911年清朝垮台的历史长河中,系谱学家可以追溯到中国社会几乎每一个宗族的详细门第和起源。至于宗族的

系谱,一般可以在各大城市的图书馆和宗族祠堂,以及世界各地找到。对中国人的后代来说,所有这些材料都方便他们查找他们的祖先。

在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前,原始部落里就有了姓氏。“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那时候,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区别贵贱,贵者有氏,

贱者有名无氏。姓用以决定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同氏不同姓的,可以通婚;同姓不同氏的,不可通婚(天下同姓是一家,所以同姓不可通婚)。战国

之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姓和氏就合二为一了。

中国人的姓放在名字之前。例如,“吴德威”表示“吴”是家庭,“德威”是该家庭的一个成员。中国人的姓世代相传,家族香火不绝。一个人的名字则是他们

那个氏族历史上的象征或自豪,表达了他们的祖先为宫廷效忠的荣耀或在沙场的赫赫战功。

中国人名字通常来自于宗谱的古诗或排序,其中的每一个字表示一代人。因此,人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名字来判断他们是属于祖先哪一代的人。例如:

《皋庑吴氏家乘》有一段古文,每一行都是五个字,显示了《皋庑吴氏家乘》的部分辈分顺序。

这段古文是这样的:

传经立大本

翼德守朝仪

光裕宜师厚

承先庆履绥

古文第一行“传经立大本”的意思是传播宽容、正义、礼节、智慧和信仰,即以《四书》和《五经》为基本原则。

第二句“翼德守朝仪”意指用品行来遵守朝廷的礼仪。

第三句“光裕宜师厚”是指要以慷慨大方的优秀品质来规范自己。

最后一句“承先庆履绥”指的是继承先辈的遗愿,希冀家庭兴旺发达,事业有成。

由此,皋庑吴氏的后代可以告诉他们的子孙,他们的辈分是什么。以本书的原作者吴本立作为例子,根据《皋庑吴氏家乘》,他属于“本”字辈,是始祖泰伯的

第108世孙。

孔子的后裔谱系在世界上是属于最长的之一。长达2500年的谱系跨越了80多代,超过了一百万人。自1998年起,全世界450个孔氏家族发起了寻根和修谱的运动。

预计新谱将包括当今活在世界上的三百万孔氏后裔。



第三章 谱系简介——吴氏世系

吴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大姓,历史长、范围广,极有荣誉感。吴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在世界各地的总人口多达四千多万。如前所述,吴(Wu)在中国的南方

和东南亚国家拼写为Woo、Ng、How、Hao、Ang、Eng和Ing等,依据各地的方言有各种不同的发音。

吴姓有以下五个来源:

1.吴权的后裔

根据传统中国历史,在公元前2700年,传说中的黄帝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击败了互相交战的一些“野蛮”部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部落联盟。他和炎帝因此被认

为是中国人共同的始祖。海内外所有的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黄帝也被认为是吴氏的始祖。据说黄帝的母亲吴枢是吴氏部落的后裔。

传统中国历史说,黄帝儿子帝颛顼有一个高官叫吴权,他是吴氏部落的首领。“吴权”不但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个部族的名字。吴权的后裔就是吴氏的部族



2.吴回的后裔

根据传说,吴人的另一个远祖是半人半神的吴回,他是帝颛顼高阳氏的孙子,是以他们家居住的吴山作为姓氏的。吴回是帝喾高辛氏手下的祝融,负责观察天象

,也负责部落的生火取暖和炊事。在蛮荒时代,这工作是很神圣的。吴回死后,乡亲们尊称他为火神和诸天神。根据民间传说,在发生火灾的时候,乡亲们会大

喊:“诸天神,保佑我们,保护我们免受危险,”然后顶礼膜拜。

3.虞舜的后裔

黄帝时代之后,传说中原地区相继由圣君尧、舜和禹进行统治。舜是有虞氏的后裔,有虞氏的本意与狩猎有关,虞人就是猎人的意思,这是一个以狩猎为主业的

部族,他们从西北和中原迁徙到华夏东南沿海。虞就是吴,虞和吴两字通假,虞是吴字多了一个虎字头。因为舜是有虞氏的杰出人物,他的后裔就把国名虞作为

姓,把吴作为氏。

4.吴合的后代

吴合是吴人的一位远祖,在夏朝的少康帝统治时期,他是一位著名的射手,听说曾与声名卓著的夏朝有穷国君主羿(也叫羿、夷羿)比试箭法。他的后裔也是吴

姓的一个来源。

5.泰伯和仲雍的后裔

我们知道,文字记录大约出现在公元前1600年,但上述的四个来源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都是之前前至少500年的。由于从黄帝到夏朝时期没有文字历史学家把那

个时期的历史称为“传说历史”,而非“史实历史”,因此有理由怀疑关于这些人物和事件的说法

但对于我们吴姓的来源于泰伯和仲雍就不需要怀疑了。因为始祖泰伯和仲雍生活在商朝的后期,那时候中国的历史正渐渐地从没有文字的传说历史转变为文献历

史。在他们生活的时期,文字已经从原始的在甲骨上的刻写,发展到了在竹简上对人物和事件的详细书写描述和在青铜器上的镌刻。因此,泰伯和仲雍的故事具

有坚实的历史依据。

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被誉为吴氏家系的始祖,因此他们是本书的真正主人翁。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将从传说时代开始追溯他们的最早先祖,包括在西周时代

他们创建的吴国,以及在一千多年后汉朝时期他们的皇亲国戚后代。我们还将追溯他们九十代之后在暹罗(泰国)的吴国后裔。



第四章吴氏来源——源头追溯

1.黄帝和炎帝

诚如第一章所述,华夏儿女普遍认为,黄帝和炎帝是他们的始祖。吴氏是从黄帝和后稷衍生过来的。后稷是黄帝的第五代孙,也是包括了吴氏系脉的周王室的先

祖,他为一千多年后周朝的建立打下了原始的基础。后稷的母亲姜嫄是炎帝的后裔,嫁给了黄帝的曾孙帝喾(kù)高辛氏。

黄帝有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以下的图表显示了黄帝两代人的系谱和子孙。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帝喾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黄帝的继承人如下所示:

黄帝

高阳氏(颛顼)(zhuānxū)

高辛氏(帝喾)

少昊(帝挚)

放勋(帝尧)

重华(帝舜)

禹(大禹)

2.后稷的故事

如果说亚伯拉罕是基督教《圣经》中希伯来民族的元老和先祖,那么后稷则是周王室和吴氏的始祖。

前面已经提及,后稷的母亲姜嫄嫁给了帝喾,但喾并不是后稷的父亲,那么谁是后稷的父亲呢?

在《诗经·大雅·生民》中有关于后稷奇迹般诞生的一个故事。当后稷的母亲姜嫄还待字闺中的时候,有一天她去乡间游玩。突然间,她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

。出于好奇,她把一只脚踏进了硕大的脚趾里面。她马上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身体随之颤抖起来,这是她以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回到家里后,她发现自己怀

孕了。临盆时她产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年轻的母亲没有高兴,反而极为惊恐。她认为那是个怪物,于是把婴儿扔在了隘巷里让他死去,但她惊奇地发现,牛羊

纷纷避开这个婴儿,不去踩踏。然后她想把婴儿扔到林子里去,但林中有许多樵夫,可能会被他们看到。最后,她把婴儿丢弃在结了冰的湖面上,但鸟儿飞过来

,张开翅膀为婴儿保暖。姜嫄认为,婴儿肯定是受到了神灵的保护,于是她把他带回家中,起名为“弃”,意为“遗弃”。

弃天资聪明、与众不同。幼小的时候,他就跟着大人种粮种麻,成年后,他成了农业生产的专家。只要看上一眼,他就知道一块地适合种植什么作物。当地的人

们纷纷跟着他学,尊他为师。此后,他的名声广泛传播。

那个时期,帝尧是陶唐氏的首领,他很高兴看到弃所取得的成就。那时候,中原一带灾害不断,造成粮食歉收,因此尧请求闻名遐迩的农业专家弃教人们耕种。

尧死后,大家推选有虞氏部族的舜去接班,是为帝舜。舜命令禹(后来的大禹)去治水。禹指派弃及其儿子胥作为他的主要助手。后来,为充分发挥弃的农业技

术,帝舜对他说:“弃,现在人们还是吃不饱饭。你就作为‘后稷’,教他们种庄稼吧。”

“后稷”是个官位,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于是弃就被称为“后稷”。三年后,大地上没有人死于饥饿。然后,后稷因杰出贡献而受封一个部落国——邰国(

邰地),并被赐予“姬”姓,这是莫大的荣誉,因为黄帝也姓姬。远古时候,帝王的姓通常来自于一个图腾、图腾动物、图腾物件,或他们居住的地方。黄帝的

姓氏“姬”来源于他出生地附近的姬水河。

《左台吴氏大宗谱》里的少微公唐谱序说:“自黄帝之后姬姓,姬周之隆,於后稷始。至於公刘,传绪於古公亶父,追尊为周太王。长子泰伯,让得居吴……”

帝舜驾崩之后,大家支持夏后氏的大禹接班。大禹任命后稷继续担任农业部长。但这位三朝元老确实老了,不久他就劳累过度去世了。大禹深为感动,他宣称“

后稷”这个官位可由他的后裔继任。

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华夏的开国君主大禹是黄帝儿子昌意的后裔,商朝的始祖殷契和周朝的始祖后稷,是黄帝另一个儿子玄嚣的后裔。

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殷本记》篇章中写道,商朝始祖殷契的出生也是一个奇迹。殷契的母亲简狄是帝喾的第二夫人。有一天,这位夫人在与另两位

女子一起沐浴的时候,看到一只燕子下了个蛋。她拿起鸟蛋吞进肚子里,由此怀孕并生下了殷契。

除了这两个奇迹般的儿子,帝喾还是另两个帝王的父亲:少昊(帝挚)和帝尧。帝喾总共有四个夫人,他的儿子们分别由四位夫人所生:

帝喾高辛氏

第一夫人姜嫄生下周朝始祖后稷

第二夫人简狄生下商朝始祖殷契

第三夫人庆都生下少昊(帝挚)

第四夫人常仪生下帝尧或唐尧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后稷、殷契、少昊和尧其实是同父异母所生。

帝喾的继任人如下所示:

少昊(帝挚)

放勋(帝尧或唐尧)

重华(帝舜或虞舜)

禹(延续四百年的夏朝创始人大禹)

《诗经》中有一首颂扬后稷的诗歌:

诗经·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

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坼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麇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

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卬盛於豆,於豆於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胡臭亶时,后稷肇祀。

庶无罪悔,以迄於今。

参考译文:

当初先民的诞生,是因姜嫄能生育。

如何生下先民呢?祷告神灵祭天地,祈求生子有后嗣。

踩着上帝拇趾印,由此怀孕有胎儿。

胎儿健康又好动,准备生产和生育,由此产下周后稷。

十月怀胎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利。

不痛不伤最最好,安全无恙身体健。

他的出生真神奇,上帝还是不安宁。

是否祈求没到位,居然未婚生儿郎?

新生婴儿弃小巷,牛羊闻之来喂养。

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得救护。

又置婴儿于寒冰,大鸟展翅去保暖。

鸟儿终于飞了去,后稷张口哇哇啼。

啼声又长又洪亮,道路到处是回声。

起先学会四肢爬,继之站立能走路。

为求生活有粮食,学会种豆种麦子。

大豆茁壮长得高,小米也是长势旺。

麻麦长得多茂盛,瓜儿累累结硕果。

清除杂草和杂物,黄土地上播种子。

种子发芽又含苞,茎秆粗壮往上长。

开始扬花又结穗,谷粒饱满又完整;

谷穗累累收成好,农神邰地有家园。

上天关怀赐种子:黑米黑黍都有了,还有红米和白米。

黑米黑黍大丰收,收割起来堆成垛。

红米白米到处有,驮着背着运回家,然后就去行祭礼。

我们怎样来祭祀?你舂谷来我舀米,你扬谷来我筛糠。

淘米声音沙沙响,蒸出米饭喷喷香。

祭祀按照礼仪来,香蒿牛脂燃芬芳。

山羊剥皮作食材,又是烧来又是烤,祈求来年再丰收。

祭品盛在碗盘中,木碗陶盆齐摆放,香气升腾满厅堂。

上帝闻之来受享,饭菜滋味真是香。

后稷始创祭祀礼,祈神佑护五谷旺,至今依然是这样。





第五章 吴氏来源——周部落诞生

1.背井离乡

在夏朝末代帝王桀统治时期的大约公元前1660年,当时的“农业部长”是不窋,他是后稷的后裔,他的灾祸一直延续到他孙子公刘的获胜才结束。

桀是个昏君和暴君,脾气暴躁。有一次,一位官员的直言相谏使他暴跳如雷,立即把他处死了。另一位官员因此向桀劝告,却落得了身陷囹圄。当不窋也以类似

的方式触怒桀后,他被撤掉了“后稷”的官位,还被剥夺了封地。而且他很可能还会遭到法办,不窋别无选择,只得带上族人逃离邰国。他带他们逃到了夏朝国

土之外的戎狄少数民族地区,这样桀就没法来抓捕他们了。

经过长时间的艰难徒步跋涉,他们抵达了邰国北方五六百里外的郁郅(今甘肃省庆阳地区)。看到适合耕作的青山绿水,他们决定安顿下来。在抵达郁郅后不久

,因为年迈和劳累,不窋去世了,他被埋葬在庆阳的东边。

不窋的儿子鞠陶和孙子公刘继续带领族人在这片黄土高坡建设新家。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与之前他们的邰国相媲美的家园。

没曾料到,正当他们带领族人开始在泥水河边搞建设的时候,戎狄少数民族来了大批人马攻击鞠陶和他的儿子公刘。邰人被打败了,只得退到一个荒凉的没有人

烟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庆阳市庆城县板桥乡。

就在他们垒完城廓土墙的时候,大批戎狄人又赶了过来。这次,戎狄人没有驱逐他们,而是要他们进贡牛羊,俨然表明戎狄人是这里的领主。鞠陶认为这是荒地

,没有领主,明明是敲诈。鞠陶叫来自己的部落人,把戎狄人赶走了。

第二天,大批戎狄人又来了。邰人猝不及防,被棍棒打得落花流水,大量的牛羊也被掠走了。临走前,戎狄人威胁说还要来,因为邰人进贡的牛羊数量还不够。

戎狄人离去之后,邰人坐在地上哭了。他们抽泣着说:“我们没法耕种和收获了。真是灾难啊!我们的牛羊被抢走了。”鞠陶年纪大了,经不起这样的绝望压力

,他病倒后死了。

2.豳地安顿

这时候,公刘被任命为他父亲的接班人。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召开一次紧急会议。经过讨论和权衡去留的利弊,他们同意公刘的建议,即回到夏朝边境的一个更

为隐蔽的地方去。

最后,公刘选择了豳(bīn)地,那里离邰地较远,在当今陕西省彬县和旬邑附近。那地方土地肥沃、河水清澈、芳草青青,是个理想的农牧之地。但在到达豳地

后不久,公刘惊异地发现,戎狄人的一个部落从桀开始统治时起就占据了这个地方。公刘认为,这片土地是在夏朝的国境之内,因此戎狄少数民族的占据是非法

的。而且这里的戎狄居民人数不多。公刘胸有成竹,他率领族人与这些入侵者作战,把他们赶出了豳地。

之前在郁郅和板桥,势力单薄的邰人被戎狄人赶了出去,但风水轮流转,在豳地,轮到戎狄人不得不离开了。多年的放逐和流浪结束了:原先属于夏国子民的“

邰人”,现在正转变为新型独立的“豳人”。

在豳地稳定下来之后,公刘带领人们重建家园。虽然是安顿在落后的游牧部族边疆,但公刘一直没有放弃由他的前辈后稷所开创的先进技术。他对农业生产投入

了很大的精力,改进了农具,并鼓励人们使用铁器,因此豳人很快就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豳人的农业生产是先进的,畜牧业也是蓬勃发展,因为豳地富饶的草

原是牛羊完美的牧场。至于商业,豳人开辟商路,派人去渭河对岸做买卖,购入所需商品。他们在内部对家中囤粮实行配给制,使得人们丰衣足食。豳地富裕起

来的消息四处传播,许多人从各地移民过来,分享当地的繁荣富足。公刘结束了豳人的苦难;最终后稷的子孙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公刘开拓事业的精神代代相传。在建设了一个可与夏朝邰国相媲美的繁华豳地之后,公刘得到了全体豳人的拥戴。他被认为是他们敬爱的父亲,获得了“复国先

祖”的荣誉称号。由此他的美德和成就载入了周朝《诗经》的颂歌。

以下的颂歌故事,讲的是从邰地迁徙到豳地的周室第二个传奇人物公刘:

诗经·大雅·公刘

笃公刘,匪居匪康。

乃埸乃疆,乃积乃仓;

乃裹糇粮,於橐於囊。

思辑用光,弓矢斯张;

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於胥斯原。

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

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

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

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

京师之野,於时处处,於时庐旅,

於时言言,於时语语。

笃公刘,於京斯依。

跄跄济济,俾筵俾几。

既登乃依,乃造其曹。

执豕於牢,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

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

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於豳斯馆。

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乃理,爰众爰有。

夹其皇涧,遡其过涧。止旅乃密,芮鞫之卽。

白话译文:

我祖公刘人忠厚,不图安康与享受。

划分疆土治田畴,收获粮食堆满仓,背上干粮去远游。

大袋小袋都装满,团结部落争光荣。

带上弓箭带上矛,带上盾牌带上斧,迈开脚步向前走。

我祖公刘人忠厚,踏勘家乡谋虑周。

众多百姓来跟走,宏伟蓝图今宣告,不用叹息不用愁。

登上山头去远望,走下平原仔细瞅。身上佩带什么宝?

琼瑶美玉样样有,剑鞘玉饰光彩柔。

我祖公刘人忠厚,沿着山坡溪涧走,广阔原野漫凝眸。

登上南山放眼看,看到京师美景地。

京师四野天地广,再次建都该多好,盖起房屋接宾客。

内心计划说出来,说干就干他带头。

我祖公刘人忠厚,定都京师有宏猷。

群臣侍从威仪盛,赴宴入席交觥筹。

宾主依次坐案头,先祭神灵求保佑。

圈里抓猪做佳肴,且用瓢儿舀美酒。

酒醉饭饱心情好,推选公刘为领袖。

我祖公刘人忠厚,广阔天地四处走,丈量平原和山丘。

山南山北测一周,踏勘水源与河流。

军队轮班夜与昼,勘察低地开深沟,开荒种地在田头。

再到西山细细看,豳地安居真非旧。

我祖公刘人忠厚,豳地盖房环境幽。

横渡渭水驾木舟,砺石矿石都去收。

国土治理有一手,繁荣昌盛乐悠悠。

皇涧两岸有人口,越溪过河去远眸。

安居乐业人密稠,鞠地之外也去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09:32:52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古公亶父——迁徙岐山

公刘的领导权传给了第九代孙古公亶父。这位古公亶父也是周室的重要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先祖后稷和公刘的事业。他的美德和万众爱戴是临近的狄人部落所

羡慕的,但北方的狄人和西方的戎人经常来侵犯他。

戎人很狡猾,战胜时,他们向前推进;战败时,他们退缩回去。他们原本是游牧部落,四处为家,居无定所。他们到处打鸟打鼠,靠狩猎为生,吃食捕杀的家禽

和动物。有时候,他们来豳国骚扰,把豳人抢夺过去当奴隶。远古时候,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军队的人数和士气。由于戎人既是牧人也是士兵,所以整个部落全民

皆兵。豳国只有两三百名战士,而且大都是奴隶,战斗力不强。可想而知,面对强大的戎人敌手,豳国寡不敌众。由于豳国是个部落国,不是附属国,商朝没有

义务帮助豳国去消灭入侵的戎人。

考虑整个形势之后,古公亶父决定化干戈为玉帛。他向戎人提供财物以求和平。他答应了戎人的一切要求:牛羊甚至财宝。这样一来,戎人来得更加频繁了。这

实在是受不了了。亶父的退让策略遭到了彻底的失败。显然,戎人要的是亶父和乡亲们以及他的祖先公刘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豳国。戎人又说那个故事了,说他

们世世代代都在这里生活和放养牛羊。

豳国的财富是经由十代人经营的成果,现在要拱手出让,古公亶父是坚决不同意的。然而,他和乡亲们都很清楚,如果他们继续抵抗敌人,那是对他们国家和人

民的自我毁灭。由于戎人的长期袭击,村民们已经吓坏了,到处都能听到牢骚怨言。

面对强大的不可战胜的戎人游牧勇士,为保存自己的力量和将来的返回,亶父只得放弃豳国,像先辈不窋和公刘那样,率领自己的家庭、亲属和奴隶开始向南方

迁徙,寻找新的家园。

他们对南方很熟悉。这是先祖公刘时期开辟的商路。他们朝南方走去,跨过漆水和沮水,翻越梁山,最后抵达了陕西省岐山脚下的周原。

岐山是远古华夏的文明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富饶的岐山土地上就有了早期的居民。考古证明。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居住在远古原始部落的村庄

里。村民们种地狩猎,在岐山脚下劳作、生活和繁衍后代,其历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根据传说,黄帝曾在岐山采药。黄帝有许多功绩,其中一个是

发明了传统中药的治病原理。《黄帝内经》是黄帝与他在岐山遇到的一位叫岐伯的神医一起编写的。两人的目标是相同的,即采集草药为人们治病。时至今日,

岐山的许多珍贵药材依然在国内外有很大的需求。

离开豳国之前,古公亶父询问舍不得离开豳国的当地人:“我们要离开这里迁徙岐山,你们可以自行决定是去是留。”当地的豳人纷纷扶老携幼结伴而来,表示

愿意跟随古公亶父。

在古公亶父和乡亲们抵达周原之后,使他们深受感动的是,豳国的千家万户、整个的部落和自由人都跟过来表示要归顺古公亶父。他们不愿意留在那边遭受戎人

的蹂躏或被抓去当奴隶。但要养活那么多人确实不是很简单,因为他们自己也是新来乍到。

周原可以说是周人生活的古地,那里土地肥沃,适宜种植许多作物。为在这里安家落户,古公亶父首先改掉了豳人从戎狄游牧部族带来的的一些坏的生活习惯。

然后,为保持与已经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一些小部落的和平相处,他邀请所有愿意农耕的人来他的公共农田耕种,而且为激励起见,只收取非常低廉的税赋。

古公亶父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最终在归顺的人群中推行了一种新型的井田生产方式,并协助他们在公共农田的耕作。人们只要缴纳九分之一的税赋,就可把

其余的收获全部归己所有。这种新型的封建生产关系极大地鼓舞了这些人和奴隶的积极性。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由古公亶父建立的周国开始成型。

古公亶父的建设速度很快。三个月之后,他们就建成了一个村庄。一年后,村庄变成一个小镇,两年后发展成一个大城镇,人口增加了五倍,达到上万人,许多

人是从四面八方迁徙和投奔过来的。周国的军队页增加到了两千人,而且军人士气高涨,战斗力很强。古公亶父是一位伟大的政治改革家,按照周族的体制,他

设立了官员和行政体系,以加强国家管理。

在古公亶父的领导下,周人过了十多年的和平幸福生活。

周国繁荣昌盛、人畜两旺的信息传到了戎人那里。在夺取了豳国之后,西戎遇上了连年旱灾,导致了粮食的歉收和牲畜的减少。绝望之中,他们把目光瞄向了周

国,想去周人那里再捞一把。于是他们集结部队,跨过泾水,翻越岐山,向南方进发。他们策马奔驰,刀剑出鞘,杀声震天。

但这次戎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们的对手周人已经今非昔比。结果他们被强大的周国军队杀得落荒而逃。他们逃回去后也没有想明白是怎么失败的。但从此以

后,他们再也不敢侵犯周国了。对周人来说,戎狄人经常性的骚扰和抢劫结束了。

总之,古公亶父创建了周国的真正故土。周人和将来辉煌的周朝都来源于亶父的周原。几十年后,亶父的曾孙周武王推翻商朝宣告周朝的建立,追谥他的曾祖父

古公亶父为“周太王。战国时期,哲学家孟子称赞古公亶父是一位仁厚和完美的圣君。

《诗经》中的一首颂歌描述了周人的起源和发展、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在公元前1147年(商王武乙元年)从豳地迁徙到岐山脚下、在周原的安顿,及至周文王的

时期。

诗经·大雅·绵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

乃立应门,应门将将。

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

柞棫拔矣,行道兑矣。

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

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白话译文:

拖拖拉拉,大瓜连小瓜,我们周族,沮水漆水是老家。古公亶父,打起窑洞,盖起茅屋,那时候没有住所。

古公亶父,早晨骑马,沿着西岸,来到歧山下。他和夫人姜氏,来找地方重安家。

周原土地真肥沃,堇菜苦菜都像糖。大家商量出主意,龟壳刻字求神谕,神灵回复“就在这里盖房屋。”

安顿下来人心稳,左边右边都住人。农田划分定边界,挖沟排水修田塍。从东到西南到北,人人都有活儿干。

叫来了司空,叫来了司徒,吩咐他们盖房屋。拉起绳子吊直线,绑上木板打木桩,造起一座大庙宇。

盛起土来装满筐,填起土来大声喊。咚咚咚咚是夯土,嚓嚓嚓嚓是砌墙。百堵大墙同时立,欢声盖过锣鼓声。

立起王都城郭门,城门雄伟又挺拔。立起王宫前大门,宫门壮丽又美观。地坛祭坛建起来,举行仪式有地方。

敌人愤怒不曾消,周族声望要保住。砍去橡树和榆树,往来道路更宽敞。混夷已经望风逃,吃了苦头受了惊。

虞芮争吵已平息,文王要求讲团结。文王美德吸引人;大家纷纷来投靠;文王威望吸引人;共同御敌保疆土。

在吴氏的一些族谱里。古公亶父被尊称为远古时期最近的先祖。从亶父起,周人进入了一个稳定和快速发展的时期。





第七章 奔赴江南——泰伯的成长

周族首领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他们都是能力很强和品德高尚的人。

泰伯有幸出生在一个世代高官的豳国家庭。虽然豳国只是个部落国家,但因为是古公亶父的长子,每逢泰伯的生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泰伯的二弟仲雍也

出生在豳国。他们幼年丧母,与幼弟季历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季历的母亲姜氏,来自另一个部落的贵族家庭。当时出于政治原因,流行不同部落之间的嫁娶联姻

。姜氏长得美丽动人,而且是贤妻良母。古公亶父很信任他的这位第二任妻子,几乎事事都与她商量。在她嫁给古公亶父后,周人都称呼她为“太姜”。太是尊

称,与她作为古公亶父妻子的身份相配。

童年时候,泰伯在父亲古公亶父那里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学习了从先祖开始的豳人所有礼节规矩。从八岁起,他勤奋地学习各种不同的课程,包括人文、历史

、天文、地理、礼仪、农业和音乐,还有体育锻炼。泰伯和弟弟仲雍还在父亲古公亶父的指导下学习军事。

在豳国的时候,泰伯就与入侵的戎狄人进行过几次格斗,表明泰伯武艺高强,具有丰富的军事策略。在离开豳国的时候,泰伯才二十一岁。

泰伯的家庭生活是不幸的,妻子去世的时候,三个儿子还年纪幼小。更使他痛苦的是,三个儿子相继死去。这样,他就没有儿子来继承他的事业了。也就是说,

他没有了自己的后代。因此,他全心全意地协助父亲处理国家大事。那时候他还是个三十七岁的年轻人,精力相当充沛。

古公亶父六十七岁那年,周国已经日益强大,而商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古公亶父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有崇高目标和雄心壮志,他想扩大周国的国土。如果在

他这一代无法完成这个目标,那么他要确保他的儿子或孙子能够完成。

他的三个儿子全都品德高尚、令人尊敬。但他最喜欢少子季历。后来季历娶了商朝贵族任氏的女儿太任为妻。太任为季历生了个儿子姬昌,也就是历史上后来的

周文王。昌天资聪明,是古公亶父和太姜最得意的孙子。古公亶父甚至把复兴周国的理想寄托在他的身上。

根据周国的君位继承制度,国君古公亶父死后,应由其长子泰伯继位。由于泰伯的三个儿子都死了,那么在他死后,继任人就应该是他的二弟仲雍。无庸赘述,

少子季历根本不可能成为古公亶父的接班人,更不用说季历的儿子姬昌了。长子泰伯是法定合理的接班人。但继位的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古公亶父的接班人还有

一个故事。



第八章 奔赴江南——周国的传位

据说有一天,飞来了一只红鸟,嘴喙上衔着一片丝绸,上面用红字写着先王的谚语,告诫未来的君王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故事奇就奇在这红鸟是一种稀有的

禽鸟。还说鸟儿直接飞到了四岁姬昌的寝室,把红丝绸扔给了他。古公亶父和太姜大喜,他们告诉人们,除了苍天,谁会派遣这样的一只神鸟飞到这个地方来呢

?不久,这个故事广为传播。自然,泰伯和仲雍也听说了这个故事。出于好奇,他们去找父亲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给他们看了那片用红字写着的丝绸,说:“神

鸟为什么恰恰飞向昌儿,向他传达了神谕?这意味着小昌儿有‘神圣的预兆’。”他还意味深长地补充说:“我的后代中肯定有人能够使周国强大兴旺。这个人

最有可能就是昌儿。”

听了父亲的话后,泰伯和仲雍愣住了。父亲的意图是十分重要的。泰伯不敢与父亲争论,即使周国的制度规定,长子是合法的接班人。泰伯认为不必与父亲发生

正面冲突。他对这事保持着冷静,等待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到目前为止,父亲古公亶父还没有正式宣布少子季历将成为周国的接班人。

古公亶父的最终政治目标是推翻商朝,以周国取而代之。然而,泰伯与父亲有不同的主张。他们的立场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心底里,古公亶父已经放弃了“鸽

派”泰伯,选定“鹰派”季历为王位的接班人。古公亶父认为,季历是未来国君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他有决心和勇气去推翻商朝。

泰伯知道父亲关于王位接班人的想法,他具体分析了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显然是绝对处于劣势的。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前途。在跟随父亲和先辈那么多年之后,泰

伯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已经相当成熟了。他绝对不做周国无足轻重的人物。泰伯是远古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第九章 奔赴江南——跋山涉水

古公亶父病倒了。泰伯感觉到这是改变自己危险处境的一个机会。他与二弟仲雍商量了一个可以摆到桌面上来的离开周原的计划。最后他们决定去横山,名义上

是去采草药为父亲治病。泰伯答应父亲,他与仲雍一起去南方的沔水,为周国开拓新的疆土。这样他就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完成父亲的愿望,又可以实现自己

的抱负。

古公亶父对长子的爱心和奉献深为感动。他同意泰伯的意见,嘱咐他和仲雍带上三百名奴隶士兵同行,以应付路上可能的抢劫或不可预见的灾难。他还告诉两个

儿子,沔水河谷那边有几个姬姓小国,他们也是周人,他们的先祖也是后稷。这些小国与商朝的关系并不亲近。他们可以要求部落国让他们自由通行。在沔水和

姜水之间有许多开阔地。他们去寻找一个新的根据地和建立一个新的部落国不是很困难。于是泰伯和仲雍对这次南行充满了信心。他们的任务是光荣的神圣的。

在告别父亲要出发之前的一个黄道吉日,他们受到了家人和几十万周人的热情欢送,好像他们要去征战一样。他们带上三百多名奴隶战士和许多粮食、饲料、工

具和日用品,向着南方的既定目的地——长江三角洲的横山——出发了。他们从来没有到过那里,现在他们跨过了岐水和沮水。这条通往南方的道路就是先辈公

刘时期开拓的商路,与其他部族做生意、买卖各自需要的日用品。该商路还沟通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而且他们还可以得到商贸的最新信息。因此,这条商

路对他们的旅途是极有帮助的。

他们从渭河动身,不久就来到了渭河南岸的秦岭。他们是幸运的,因为那里有一条远古的褒斜峪可让他们翻越秦岭。然后他们沿着褒水南行。沿途峰峦起伏,很

少看到人烟,也找不到向导。幸好泰伯和仲雍有些天文知识,得以保持正确的方向。每当走到岔路口的时候,他们依靠占卜来指引,但还是经常走错路。他们顽

强前进。最终抵达了沔水河边。泰伯和仲雍获悉他们的队伍已经到了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地区)。

那时候,南郑是商朝之外的土地。在东边,他们倒是发现了几个姬姓的部落国。但这些姬姓部落与后稷家族都没有血缘关系。至于政治态度,他们都与商朝关系

密切,是为商朝在西北戍边的。因此,他们对来自北方周人的这支分遣队相当警觉。周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监视。这个地方是绝对不能歇脚的。甚至他们的补

给粮食和饲料的要求,也遭到了拒绝。由于当地部落势力强大,他们只得离去。

泰伯的队伍决定东行沿着沔河(今汉水)去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从那里他们可以进入中原。经过几个月的行程,他们走出山区,接近了邓地。泰伯一行高

兴地看到了那里明媚的春色,发现那里物产丰富。邓邑是邓国的都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幸好泰伯一行人的名义是为周国采药,因此没有遇到太多的为难。但

为安全起见,邓人不允许他们逗留哪怕是短暂的时光。

泰伯他们又出发南行,经过今湖北省境内的几个殷商诸侯国,以及几个非常排外的小邦。他们发现那里防备严密,情况都与邓国差不多,周人也没有得到逗留片

刻的允许。为避开殷商控制的地区,他们只得沿着沔河南行,抵达了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附近)。

从邓国出发南行后,一年半以来,周人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难,途径一个个国度。有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些未知的部落,那些人野蛮凶狠,会在夜间来偷抢粮

食和马匹。更糟糕的是,部落人还会来杀人。为保命,泰伯一行人只得每天晚上值守自卫,防止野蛮部落人的袭击。

从商朝大邑竟陵开始,沔河转向东流。泰伯的队伍沿着沔河东进,到达了邾城(今湖北省武汉市内)。当地的部落首领怀疑他们去横山为古公亶父采药的目的,

因为这里不是他们的必经之路。他命令手下人把泰伯的队伍赶往西边。周人不知所措了。

经过占卜和再三的讨论,泰伯和仲雍决定继续东行去江苏。他们花了半年的时间才走完这段漫长而艰难的旅程,沿途尽可能避开与几个部落国的冲突。而且他们

还必须寻找平坦的路线,以保持活命。最终,在东边探路的周人先遣队抵达了今江苏省的浏河和仪征。主力队伍在今安徽省当涂附近渡过了长江。

在今天的丹徒、溧水和江宁三地的接壤处,横贯着一条山脉,人称横山、可能就是丹阳境内的一个地方。当泰伯和仲雍他们抵达那里的时候,发现当地有一个叫

“干门”的部落,又称“干吴人”,后来的句(gōu)吴可能是干吴的谐音。干门部落不允许周人队伍在该地的短暂停留,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恶战,结果以干

门人大败结束。

泰伯和仲雍从陕西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最终抵达了长江下游的江苏省宁镇地区。宁镇往北是河流和大海,往南是宁镇山脉,到处都是四季常青的树木和植物。

看到这等美景,他们都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这正是安家过上幸福祥和生活的好地方啊!之前他们还以为这个“荆蛮”地区是地老天荒的不毛之地。

清点人数后发现,他们还有不到两百名战士,包括伤员。虽然泰伯他们一路上一直在尽可能避开含有敌意的部落,免得与他们发生冲突,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

死于激烈的战斗。

宁镇是一个大地方,从当今的南京和镇江开始,包括了苏南、皖南、浙北和赣北等部分地区。那个时候,由于商朝的统治日渐式微,当地的“荆蛮”逐渐掌权。

“荆蛮”既不把周人当成客人,也不许他们在此建立新的根据地。泰伯他们只得马上离开。

然后泰伯和仲雍决定去长江南边的太湖地区,寻找与他们同族的部落。他们笃信,同族相吸,异族相斥。泰伯和仲雍熟知周人的历史。他们清楚地知道,弃(后

稷)和儿子胥是由大禹任命的治水能手(如第二章所述)。后来胥得到了吴地赐封,叫姑胥。胥不但来到了长江以南的吴地,而且还成了姑胥国的领导人。胥的

名字成了国名。夏朝部落国时期,远古“胥”字的发音类似于“苏”,于是姑胥就被称为姑苏,也就是现在的苏州。

由于大禹第六世孙少康王赐封越地给他儿子无余,长江三角洲以南的整个疆土都成为了越国。此后,越国渐渐强盛。原先姑胥国的后裔都归顺于越国。这样,姑

胥国已经自然地消亡了。所以在泰伯和仲雍最后来到太湖谷地藩丽,也就是介于无锡和苏州之间的梅村的时候,没能找到他们的同族后裔。经过千年之后,这些

姑胥国的后裔已经分散为几个小部落,从属于越国,与越人同化了。泰伯和仲雍看到的是奇特的当地野蛮人。这些“荆蛮”人把头发剪得短短的,皮肤上还刺有

纹身。他们说话像鸟语,一个字都听不懂。而且他们的当地习俗也是周人难以接受的:男人和女人在河里一起裸身洗澡。这都是与周族的规矩背道而驰。这些“

荆蛮”人把无余尊为他们的先祖。他们本应该知道,他们有周族的基因。

当地人也发觉这些周人很可笑。周人在地里劳作的时候,穿戴得衣冠整齐。即使是大热天也不肯脱衣脱鞋。每当周人看到当地妇女裸身劳作的时候,都会飞快地

逃走,好像见到了鬼魂似的。总而言之,当地人和周人互相看不顺眼。

但周人要解决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适应环境。周人不能下河去捕鱼捉虾供日常享用,因为他们不会游泳。当地人常吃水产品,他们都能够在河里游泳,靠捕鱼为

生,而且能够吃生鱼。他们相信,纹在皮肤上的龙的刺青能够保护他们免受像鳄鱼那样的凶猛鱼类的伤害。这些典型的例子表明,双方之间发生了文化和习俗的

冲突。泰伯和仲雍发现,他们很难遵循“荆蛮”地区的风俗习惯。由于他们的团队只是一个两百号人的小团体,他们无法去控制当地人,或改变他们的习俗。怎

么办呢?

经过多次讨论,他们得出了结论要“入乡随俗”。首先,他们应该积极地接受当地“荆蛮”人的习俗。从长远来看,他们也许能够慢慢地改变当地人的生活坏习

惯。

于是周人尊重和遵从当地人的传统习惯。他们开始剪短头发、在皮肤上纹身,并学习游泳,这样他们就能够去河里捕鱼了。他们学习当地人的优点,努力提高作

物的产量和稻谷的质量,以此来缩小他们之间的隔阂。在采用了父亲古公亶父公共农田耕作法之后,周人和当地人分享了共同的繁荣。当地人很高兴周人为他们

做了许多好事。除此之外,周人还开始与当地人联姻,像一家人那样相亲相爱。

商朝推翻夏朝之后,废除了夏朝少康王颁布的给他儿子无余在今浙江省绍兴的会稽封地(浙江是越地)。长江以南没有统一的领导,各邦国各自为政。这样很好

,因为他们用不着向中央政府缴纳税赋了。因此,各部落开始拓展自己的疆土,无休止地抢劫其他部落,抢夺他们的女人和自由人,抢过来当老婆和奴隶。这样

的事件经常导致部落间的激烈冲突。于是人们开始盼望能有一个强有力的合法领导人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当其他部落开始蜂拥前来归顺的时候,周人的人口已经快速增加到了大约数千人。泰伯赢得了当地人的衷心爱戴。尤其是获悉原先泰伯有权继承王位,但由于父

亲的愿望,泰伯把王位让给三弟季历,与二弟仲雍一起背井离乡来到了这里之后,当地人对他的高尚品德深为感动,他们尊称他为“让王”。

泰伯和仲雍自称为“句吴”(勾吴)或“工吴”。当地人十分欣赏他们的优秀品质,并尊他们为领导。泰伯在长江以南建立了一个国家。泰伯和仲雍同意在他们

的新国度使用“句吴”国名。由于泰伯没有子嗣作为接班人,而仲雍是有儿子的,所以应该由仲雍继位。仲雍还有个名字叫“虞仲”。上古时期,“虞”与当地

方言的“吴”发音相同。于是仲雍也被称为“吴仲”。而“吴”在汉语的象形文字中等同于“鱼”字。因此,使用“句吴”作为新的国名是最合适的,也完全符

合道德规范。句吴国简称吴国。



第十章 建设吴国

1.泰伯让位

前一章已经叙述,泰伯是一位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在得知父亲的想法之后,他把王位的继承权让给三弟季历,离开了这个会让自己陷入麻烦的政治舞台。

泰伯让位的举措是有“隐情”的,但在事情的过程之中并没有什么迹象。泰伯既没有公开反对父亲要推翻商朝的主张,也没有宣称放弃太子的权利。因为前者是

违抗父亲的命令,后者将会与三弟闹不和。理在他一边,他光明正大地直接采取这个举动。他没有公开批评或私自出走,而是以采药为父治病的名义。结果泰伯

和仲雍的做法是妥当的,皆大欢喜的,大家各得其所。泰伯不但建立了句吴,而且完成了周国从周原到新根据地的疆土拓展任务。季历则为以后儿子姬昌和孙子

姬发推翻商朝和建立周朝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道德和正义的层面上来说,泰伯是无可指责的,因此在孔子的眼中,泰伯因为让位而成为第一位道德楷模,

赢得了许多人的信任和尊敬。

其次,泰伯的让位是坚定的、彻底的。他选择了遥远的南方横山作为目的地,表明他去意已定,绝对不会返回周原。而且他已经像野蛮人那样削发纹身了,按照

周礼他怎么可能去继承周国的王位呢?

2.季历继位

一天,古公亶父病倒了。他命令少子季历请两位兄长回来。亶父改变了关于接班人的遗嘱。他本来是想把王位传给小儿子季历的,但后来他认为,按照周国先辈

的教导和规矩,王位应该由长子泰伯来继承。亶父在病床边告诉季历,在他过世之后,季历的长兄泰伯将是王位接班人。季历遵从父亲的指示,他请求长兄泰伯

放弃在荆蛮的领导职位,离开句吴国,来周国担任国君。泰伯不同意,但季历坚持劝说。周国的官员请求泰伯让季历来统治周国,但季历再次放弃了。泰伯坚持

要把父亲的王位传给季历。最后仲雍提议,季历应该继承父亲的王位,并立他的儿子姬昌为太子。季历答应了。这就是孔子赞扬的泰伯三让王位的故事。

于是季历接替父亲登基,成了周国的统治者,他的儿子姬昌成了太子。

3.建设吴国

泰伯和仲雍回到了南方的“荆蛮”,他们在那里继续建设句吴国。句吴国又称吴城或泰伯城。泰伯率领民众,开始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在泰伯的领导下,人

们在今天的无锡和苏州之间的梅村镇附件开挖了七十八里长、十二丈宽的泰伯渎(伯渎河、伯渎港),用于灌溉、排洪和交通运输,使当地的人们世受其利。这

条最早人工开凿的运河至今依然存在。为苏锡地区提供了交通的便利,也灌溉了太湖北岸广袤的农田。因此我们认为,泰伯对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泰伯还鼓

励饲养家禽和家畜。在梅里的西边有一个鸭村,泰伯他们曾在那里养野鸭。离鸭村不远处还有一个鹿村,泰伯他们曾在那里养鹿。由于泰伯发展生产的一系列措

施,人们不久就富裕起来了。

泰伯建立起句吴国的时候,已经是商朝的末年了。诸侯之间一直不停地在混战。泰伯担心吴地人民也许会受到战争的影响,当务之急是建造城郭来保卫句吴国,

就像父亲在周原那样。那时候古公亶父唯恐受到戎狄人的进攻,在周原修建了城郭。泰伯和仲雍还担心其他的侵略者会发动奇袭,尤其是夷族和被打败的部落,

他们也许会结盟来骚扰或袭击。为此,泰伯和仲雍必须修建城郭来保卫这个新的国度免遭外部的侵略。

这座城郭是句吴国的第一个首都,建造在梅里(今江苏省无锡东南方)。其范围包括了今天的无锡东南部,以及苏州西北部的漕湖地区。梅里地理位置优越,自

然条件很好。它的南方边境是硕大的太湖,土地肥沃,方圆十里范围内河网密布,便于农耕和渔业,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因此,泰伯选定梅里作为句吴国的

统治中心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在这个城郭里,人们可以避开外面的战乱,可以耕作土地、种植庄稼,过上一种自给自足和繁衍后代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09:33:3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西周和吴国——灭商建周

季历登基后,立即认真贯彻执行父亲古公亶父的治国理政政策。与父亲和先辈一样,季历也在这方面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对周国进行了成功的管理,收复了原

先家园豳地的领土,拓展了南方的疆土。周国开始强盛繁荣。

由于商朝开始没落,周围的部落从心底里看不起这个中央朝廷。尤其是戎人和狄人部落,他们经常来侵犯商朝的边界。周国坐落在边界的西北方,可以阻挡外来

的敌人。为争取周国的支持,商王武乙加封季历为“西伯”,周国为诸侯国。然后他命令季历去讨伐戎狄部落。第二年,季历向戎人部落发起猛烈进攻,俘虏了

二十名戎人首领。戎人士兵非常害怕季历,有好几次,在听说季历要来进攻时,他们连夜闻风而逃。经过与戎狄部落的多年征战,季历已经七十多岁了。在此后

与敌人的几次战役中,虽然他还是统帅,但儿子姬昌已经在战斗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

商朝派遣季历去打击敌对的戎狄部落,其实是一举两得的措施。季历可以镇压戎狄人,同时也会损耗自己的力量,这样可以防止周国羽毛丰满。但出人意料的是

,在与敌人交战期间,季历变得越来越强大,发展成为西部的一个霸主。这样一来,周国就对商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商朝帝王文丁再也忍耐不住了。他设

计把季历抓起来处决了。商帝认为,季历死后,周国已经群龙无首,很快就会完蛋。

但商帝未曾料到,姬昌——后来赫赫有名的周文王——比他的父亲季历更优秀更厉害。他敢于反抗商朝的中央朝廷,责问为什么父亲被杀。商帝无言回答,因为

是他错了。为避免麻烦,他做出让步,采取了联姻的媾和安抚政策。商王帝乙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姬昌。

在统治周国期间,姬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周国变得更繁荣更富强了,人民也得到了更大的实惠。

商王帝乙死后,商朝的末代统治者是纣王。他是个暴君,生活淫逸奢侈。他的一切举措都引起了民怨。由于戎狄部落无休止地攻打商朝百姓,纣王命令姬昌继承

西伯的封号去抗击戎狄的入侵。战斗中,商朝百姓跑到姬昌那里寻求避难。纣王大怒,他把姬昌抓起来投进了监狱。在囚禁期间,姬昌创造了六十四卦占卜法则

,也就是《易经》的基础。

在听说纣王喜欢女人之后,周国官员向他献上了美女、珠宝和良马,以换取他们国君姬昌的获释。

获得自由后,姬昌多次打败戎人部落,还征服了周边几个较小的诸侯国。另有一些小国表示要归顺周国。姬昌由此加强了周国的中央政权,扩大了领土范围。他

把周国的都城从岐山周原东迁到渭水平原,称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还积极招贤纳士,为儿子姬发将来推翻商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朝末年,东海之滨有一个人叫姜尚,字子牙,他的先祖曾协助大禹治理水土。从少年时代起,姜子牙就饱读诗书、满腹韬略,无奈家道中落,不得已干过宰牛

卖肉的屠夫和开店卖酒的行当,但他始终奋发读书,学习天文地理和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有一天能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姜子牙还是

一事无成,闲居在家。妻子马氏嫌他贫穷已经离他而去。

72岁时,姜子牙千里迢迢来到渭水之滨的磻溪(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他没有直接去求见姬昌,而是借钓鱼的机会谋求与他见面交谈。姜子牙的钓法很特别,

他的钓钩是直的,没有鱼饵,也没有垂到水里。樵夫武吉见状嘲讽说:“你这样钓鱼,恐怕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子牙回答说:“姜尚钓鱼,愿者上钩。



后来,周王姬昌在狩猎途中见到了姜子牙,经一番交谈,得知年过古稀的姜子牙很有才干,于是封他为相。

当政五十年后,姬昌在公元前1056年驾崩,享年97岁。他的接班人是儿子姬发,也就是周朝的武王。

在纣王杀死王叔比干、囚禁王叔箕子,其他谋士纷纷投靠周国之后,姬发认为该是实现父亲姬昌最后愿望推翻商朝的时候了。经过充分准备在大约公元前1046年

,姬发任命具有雄才韬略的姜子牙为主帅,率领四万五千名士兵和三百辆战车去讨伐商朝的纣王。就像老话说的那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各路诸侯得知

消息后,从四面八方涌来加入了周国的队伍。

周军和诸侯国军队士气旺盛。在抵达商都朝歌两百里外的牧野之时,姬发召开了战斗誓师大会。在会上,姬发历数了纣王的所有罪行。周国军民同仇敌忾,不获

全胜决不收兵。

突然间,纣王发现自己遇到了强大的敌人。他的主力部队正在西南方与夷人交战,打得难分难舍。他东拼西凑调集十七万军队,去迎战由姜子牙统领的三千勇士

的周军伐商先遣部队。虽然商朝军队数量众多,但士气不高。战争期间,他们甚至弃暗投明倒向周军,去打击自己的部队和士兵。他们还指引周军去攻打首都朝

歌。纣王的军队被打败了。最后的首都卫戍部队没能挡住周军。纣王明白自己的末日来了。他在鹿台自焚而死,他的两位妃子也自杀身亡。绵延了六百年奴隶制

度的商朝,在公元前1046年灭亡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周武王姬发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今陕西省)建立了周朝。在黄河平原各地,周朝建立了诸侯国网络,以保证其对整个帝国的统治。这些诸侯国的封建领主大都与

周朝有关系。周朝的政权巩固是由武王和他的部下来实现的。

古公亶父、泰伯、季历、姬昌和姬发都是周国的仁爱君王。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他们的执政都体现了美德和才智,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第十二章 西周和吴国——泰伯之后

在治理句吴国大约五十年之后,开国君主泰伯去世了。由于泰伯的几个儿子之前已经死了,就由他的二弟仲雍接班登基了。仲雍也叫虞仲,他把兄长埋葬在藩丽

(梅里),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附近的鸿山。

据说泰伯死后,吴人十分悲痛。他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参加他的葬礼。泰伯生前一直喜欢种麻制衣。送葬者每个人都在腰部缠上麻片,以表达对死者的衷心哀悼

。几千年来,这个习惯代代相传。即使是现在的葬礼上,有些农村地区的人们,对于家中长者的过世,依然会穿上粗麻衣和用麻绳束腰来吊丧,这就是披麻戴孝

。后来人们在泰伯墓附近修建了一座“至德”庙来纪念他。泰伯还被尊称为“让王”,是吴氏的始祖。

今天的苏州和无锡附近,依然有许多关于泰伯和仲雍时期的历史遗迹。在无锡东边的鸿山(也叫梅里山),至今还保存着泰伯墓。整个陵墓用青石筑成,四周芳

草青青。墓碑呈方形,上书三个雄浑气魄的大字:“泰伯墓”。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统治句吴国期间,仲雍继承兄长的事业。在发展吴姓的历史上,仲雍的政治地位仅次于泰伯。可以说,他是第二位“至德”的楷模。

在接替兄长担任句吴国国君的时候,仲雍已经年纪老迈,不久他就去世了。在他死后,吴人把他埋葬在今苏州常熟西北的虞山山坡上。他的墓道大门位于山脚下

,面对北门大街。墓门前面的牌坊是在清朝乾隆皇帝的时候建造的。墓坊上写着:“敕建先贤仲雍墓门”。走上几十级台阶后,山坡上还有第二个牌坊。在墓前

又有第三个牌坊,上书“先贤虞仲墓”。仲雍已经在此长眠了三千多年,时至今日,他依然在苏州无锡一带受到人们的崇敬。仲雍安葬的虞山,已经成了国内外

吴氏后人前来寻根的地方。

仲雍过世后,其子季简即位。季简之后是其子叔达继位。当叔达的儿子周章登基之后,他的堂叔周武王已经联合八百个诸侯部落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史称西周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王朝。在政治上,周朝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姬姓的周朝建立之后,周武王追谥先公先王。他追谥曾祖父古公亶父为“周太王”,他的伯公泰伯为“太伯”,他的祖父季历为“周王季”,他父亲姬昌为“周

文王”。他还册封主帅姜子牙为“齐太公”和“太公望”。

然后周武王想起了伯公泰伯和仲雍,他们在周国已经失联很长时间了。他在全国各地搜寻他们的下落。最后他得知,他的两位伯公去世之前相继担任过句吴国的

国君。而现在吴国的统治者是仲雍的曾孙周章。也就是说,周章是周武王的堂侄子。武王册封周章为吴国君主,部落国句吴国改国名为吴国,因为“句”是当地

江南土著部落的名字。周章的弟弟仲受封前商都附近的一小块采邑。这个小封地叫虞,于是仲就成了位于当今山西省平陆县夏墟的虞国君主。然后他被称为虞仲

,与其曾祖父仲雍同名。

这样,由泰伯创建的吴国在西周初期就正式对周朝认祖归宗了。

吴国的周章和虞国的虞仲兄弟俩从西周到东周时期,延续了十多代人。又经过许多代,吴国北方的虞国被晋献公(公元前676年—公元前651年在位)征服。虞国

灭亡后,其后裔采用了虞姓,以表示对这个诸侯国的怀念。时至今天,虞依然是中国的一个姓氏,是姬吴的一个早期分支,属于泰伯和仲雍的后代。

周章死后,他的儿子熊遂继位。周章被埋葬在当今苏州常熟的虞山,陵墓至今保留完好。

周章弟弟虞仲有个儿子叫丁,是虞国的国君。丁的儿子夨(cè)在周朝当官。周康王赐予他在今江苏省丹徒“宜”地的一个庄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江苏省

丹徒县大港镇烟墩山发现了宜侯夨的坟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个青铜簋(guǐ),其全名叫“宜侯夨簋”。簋内有126个字的铭文,表明夨受封于“宜”地,被任命

为宜侯。除了土地和房子,周康王还赐予他奴隶。为感谢周康王的慷慨封赐,宜侯浇铸了这个青铜簋作为回赠。该青铜簋现保存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此

外,在宁镇地区,即今天的南京、镇江和安徽省东部,还发现了早期吴国的许多坟墓和文化遗产。

泰伯在商末周初建立句吴国,吴国的25位君主和国王表:

吴国君主泰伯“太伯”(周文王的伯父)

吴国君主仲雍

吴国国君季简

吴国君主叔达

吴国君主周章

吴国君主熊遂

吴国君主柯相

吴国君主强鸠夷

吴国君主余桥疑吾

吴国君主柯卢

吴王周繇(yáo)

吴王屈羽

吴王夷吾

吴王禽处

吴王转

吴王颇高

吴王句卑

吴王去齐

吴王寿梦(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61年)

吴王诸樊(公元前561年—公元前548年)

吴王余祭(公元前548年—公元前531年)

吴王余昧(公元前531年—公元前527年)

吴王僚(公元前527年—公元前514年)

吴王阖闾(hélǘ)(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

吴王夫差(公元前496年—公元前473年)

据说周繇在统治吴国的时候,他开始改吴君为吴王。





第十三章 吴王寿梦——吴国强盛

吴王去齐过世后,他的儿子寿梦继位。吴国从开国君主泰伯到吴王寿梦已经是第十八代了,他们全都住在吴国都城梅里。吴王寿梦时,吴国开始崛起,他开始记

录吴国的国家大事。寿梦有雄心壮志,在他的治理下,吴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可与中原地区的强国相匹敌,吴国的疆土已经扩展到今天的江西省以及江苏省的扬

子江北岸地区。

那时候,晋楚两国争霸。“城濮之战”虽然楚国败北,但实力犹在。后来楚国实施反攻,在今河南省郑州东边的“晋楚泌之战”中楚国打败晋国,达到高峰,取

得了霸主的地位。

从登基起,寿梦就下决心要使吴国强大。在当政的第一年,他去朝见了周朝天子。然后他去楚国和鲁国搞调研。他观看了其他部落国宫廷乐队表演的诸侯礼乐。

在今安徽省凤阳的鲁国钟离,吴王寿梦见到了鲁成公,与之探讨了周公的礼乐,并把“寿梦青铜器”赠送给鲁国。

寿梦着迷中原的先进文化,他努力学习,准备以后引入到“荆蛮”之地的吴国。他发现了吴国与中原强国之间的差距,于是在回来后开始贯彻执行对外开放的政

策,积极消化中原的先进文化,并开展招才纳贤。

据说他当初学习的中原文化已经在吴国生根开花了,而且吴国还与中原所有的诸侯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然而寿梦明白中原的“丛林规则”。他认为《周礼》拯救不了他的国家,他必须努力发展军事实力。他的新政获得了成功,后来在与楚国的几次战役中,他占据

了上风。

晋国在遭到失败后,一直想寻找报复楚国的机会,因此晋楚之间时常发生小规模的战事。

吴王寿梦当政的第二年,晋国为打击楚国,派遣高官申公巫臣作为特使来鼓动吴国起兵攻楚。巫臣痛恨楚国统治者,他们杀死了他的家人,夺走了他的土地,占

据了他的房子。因此他积极从事反楚活动。他从晋国带了三十辆战车来吴国,帮助训练吴军士兵操作战车,以提高吴人在车战中的技术水平和增强吴国的军力。

在离开的时候,他赠送吴国十五辆战车,并留下了战车的射手和驾手。他还让自己的儿子狐庸留在吴国当外交官。狐庸的职责是接待外国使者,开展外交活动,

促成吴国与晋国的结盟,共同反对楚国。

楚王不高兴了,他派遣大将子反率兵攻吴。

吴军被打败了,从此吴国与楚国结怨。同时,吴国与中原诸国交往频繁,但对一些附属国并不友好。

一年之内,吴国多次发兵征讨,在吴楚边界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楚国大将子重和子反受命抵抗和反击,但他们七战七败,结果楚国国力大为削弱。吴国消灭了

楚国许多未开化的部落附属国,由此增强了国力,拓展了疆土。

寿梦当政的第五年,吴国又派兵伐楚,打败了楚国大将子反。

寿梦当政的第十二年,吴国兴兵征伐今安徽省无为县的楚国属国“巢”地和“驾”地,包围了今无为县的“厘”地和今柳江县的“虺”地。

四年后,楚国发动了针对吴国的另一场战争,派兵攻打今安徽省芜湖东南方的鸠池,直取今安徽省当涂北方的横山。同时,楚国还派重臣邓廖率三千三百精兵进

攻吴国。使邓廖大为震惊的是,半路上他们中了吴军的埋伏,结果遭到了惨败,只有三百八十名士兵存活下来,邓廖自己也被吴军俘虏。吴国军队借此机会收复

了“驾”地。这次战役,楚国得不偿失。人们责怪将军子重。子重感到很郁闷,不久就死了。

吴王寿梦显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吴国与中原诸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而且与其他诸侯国开始了交往。

寿梦当政的第二十三年,吴国在今江苏省邳县的“祖”地与晋国、宋国、鲁国、薛国、卫国、曹国和齐国会盟。在此同时,吴国消灭了楚国的盟国泌阳国,把它

给了宋国。那时候,吴国已经取得了宁镇地区的朱方(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以及安徽和江西接壤处的几个小国。

除了建立一些城池,吴王寿梦也在考虑把吴国国都迁往东南方的今苏州。据说他在那里建了一个“都亭”来招募四方人才。今天,苏州的都亭桥遗址依然保留着

,以怀念吴王寿梦做出的贡献。

吴国的贵族把今天的上海作为狩猎之地。吴王寿梦在那里建了一个狩猎乐园,叫“华亭”。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上海曾被叫做“华亭”。

显然,寿梦的吴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国,在春秋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国际作用。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第十四章 吴王寿梦——传位顺序

在位的第二十五年,吴王寿梦得了重病。他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和季札。

与老祖宗古公亶父一样,他也想让少子季札接班,因为季札政治立场坚定,外交能力出色。但季札没有同意,他说按照祖宗的规矩,应该是长子接班继承王位,

这个规矩不能破坏。吴王寿梦的临终指令是:长子诸樊接班。诸樊之后,应该依次传给三个弟弟。寿梦坚持认为,季札应该是最终的接班人。长子诸樊说,老祖

宗古公亶父了解季历的德行和正直,所以没有传位给长子泰伯而是给了少子季历,此后孙子姬昌将接替父亲季历,由此为周国的强大繁荣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很

愿意去从事农耕。但由于季札还是不肯接受,长子诸樊就成了吴国的统治者。

吴王诸樊(公元前561年—公元前548年在位)继承父亲的遗志,联合了晋国和齐国,这样吴国就可以反击楚国了。

在当政的第一年,料理完父亲吴王寿梦的丧事之后,吴王诸樊想再次让位给季札。季札婉拒了,说:“传位给长子管理国家大事,不是父王的私下里遗嘱,而是

国家制定的规矩。怎么可以说改就改呢?”吴国人民支持季札登基,但季札还是拒绝了,他去了田间劳作。

统治了两年之后,吴王诸樊迁都苏地(今江苏省苏州),完成了父王寿梦的遗愿。

诸樊统治期间,吴国和楚国之间依然战事不断。公元前548年,诸樊亲自率领吴军去攻打楚国。他向今安徽省巢湖南方的巢国发起了进攻。楚国守将牛臣认为,诸

樊虽然打仗勇敢,但性格鲁莽,肯定会贸然攻打城门,这样他在进了城门之后就会丧命。果然如此,诸樊率先冲进城门后中埋伏,被躲在短墙后面的牛臣射杀了



吴王诸樊在遗嘱中吩咐让其二弟余祭继位,然后再传给三弟余昧和四弟季札。最后季札应该是吴国的接班人。这样不但能满足已故父王寿梦的愿望,也是对季札

的认可和鼓励。

在当政的第一年,吴王余祭(公元前548年—公元前531年在位)赐予季札今江苏省常州延陵的一个庄园,于是季札也被称为“延陵季子”。

齐国左相庆封杀死了右相崔杼。第二年,在其他朝臣的打击排挤下,庆封不得不前往鲁国避难。然后在余祭当政的第三年,庆封又来吴国寻求庇护。吴王余祭赐

予其当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的“朱方”封地,并把女儿嫁给了他。庆封在那里比在齐国还过得富足。后来,庆封又获得了在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一带)的封

地,他可以在那里刺探楚国的动向。或许因为侦察工作有功,庆封最后还是返回了朱方。

楚灵王对于庆封事件一直耿耿于怀。他亲自率领附属国大军攻打吴国朱方,占领朱方后俘获了庆封。庆封谴责了楚灵王杀侄篡位的罪行。灵王大怒,立即杀了庆

封,并灭其满门。这个悲惨事件惹怒了吴国。为报朱方战役之仇,吴国派遣大军征伐楚国。此后吴楚两国连年交战。

公元前531年,即在吴王余祭当政的第十七年,他亲自率军攻打楚国的盟国越国,抓了一批战俘。他命令这些俘虏去看管太湖的战船。一天,在视察战船的时候,

余祭遭到了一名越国战俘的暗杀,死后由他的三弟余昧继位。





第十五章 吴王寿梦——建设同盟

同一年,季札代表吴国出访中原诸国,开展外交活动。季札是吴国一位杰出的人才,他擅长古代礼乐,很会欣赏分析。在父王寿梦当政时期,他就已经被派去中

原诸国参加庆典活动。在鲁国,季札要求观看周朝的歌舞表演。鲁国人演唱了《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他特别喜欢听“周乐”,显示了很高的鉴赏水

平。由于他擅长欣赏古代歌舞,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和博学多才,他受到了鲁国人的热爱和崇敬。

接着他走访齐国,劝说齐国大夫晏子放弃官位和封地。一个人没有官爵和封地才能幸运地逃避灾难,政权可由其他人去执掌。在此之前,没人能够消灾避祸。晏

子听从季札的忠言,由此避免了由齐国两个贵族引起的灾祸。

然后季札去了郑国、卫国和晋国。他与他们友好地交流了一些观点,像老朋友那样诚挚地对待他们。在郑国,他会见了名相子产。季札告诉子产:“郑国统治者

昏庸腐败,免不了会有灾祸临头。政权肯定会落到你的手里。你掌权之后,务必按照律法和礼仪行事。不然的话,郑国还是会灭亡的。”在卫国,季札认为那里

有许多德才兼备的贤臣,应该不会有灾难。到达晋国后,季札明白将来政权会落入大夫韩、赵和魏的手中。不出所料,后来晋国被韩、赵、魏三个诸侯瓜分,即

“三家分晋”。这一切都证明,季札的预言是正确的。他是一位具有远见的政治家。

之前在走访北方诸国的时候,季札取道徐国作了停留。与徐王会见的时候,对方盯着季札的佩剑,很是欣赏,但没有开口说要。季札明白徐王之所想,心里已经

答应了,但因为路上他还需要佩剑进行自卫,所以现在不能送给徐王。回来的路上,季札又经过徐国,但徐王已经死了。季札毫不犹豫地摘下佩剑,要挂到徐王

陵墓的一棵树上。他的随从问他:“徐国君王已经死了,你把宝剑送给谁呢?”季札回答:“我早就诚心想把此剑送给徐王,怎么可以违背心底里的诺言呢?”

然后他把剑挂上树枝就离开了。“季札挂剑”这个义举获得了人们的高度赞赏,一直流传到今天。

吴王余昧(公元前531年—公元前527年在位)品格高尚、执法严格,赢得了举国上下的拥戴。他在各诸侯国间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除了季札出访北方诸国,他还

派遣曾在吴王寿梦当政时期担任过外交官的重臣狐庸去晋国友好访问,并与徐国进行联姻。吴国在附属国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有些小国也来吴国求助,并表示支

持吴王余昧。

公元前530年,吴王余昧当政的第二年,楚灵王派遣五员大将率兵围攻徐国,目的是威胁吴国。他自己甚至屯兵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的乾溪,以振军威。然而使

他失望的是,第二年楚国宫廷发生政变,他的追随者哗变,心腹重臣离他而去。众叛亲离之下,楚灵王自缢身亡。楚军不得不撤退,不料在半路上遭遇伏击,被

吴军打败,所有五员大将悉数当了战俘。

楚灵王死后由楚平王继位,他再次拒绝了官员们要求进攻吴国的建议。他认为,楚国应该增强军事实力避免再遭失败。显然在那个时候,吴国的军力已经能够与

楚国匹敌。楚国不应该去挑战吴国。

公元前527年,余昧在位四年后去世,他最后的愿望是把王位传给季札,以完成父王寿梦的遗愿。然而,季札再次平静地回绝了,他返回了自己的封地——延陵。

结果,吴王余昧的长子公子僚继承了吴国的王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09:34:27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章 宫廷政变——公子僚继位与伍子胥逃难

1.公子僚继位

根据已故吴王寿梦的遗嘱,幼子季札应该继承吴王余昧的王位。但因为季札拒绝继位,所以按照吴国的规矩,就应该由寿梦长子诸樊的长子公子光来继位。然而

,吴国执掌军权的是余昧的三个儿子公子僚、公子盖余和公子烛庸。两位弟弟支持兄长公子僚登基。由于他们势力强大,吴国上下没人敢反对他们。

公子僚登基后成为吴王僚(公元前527年—公元前514年在位),但诸樊的长子、吴国大将公子光心理不平衡了,他想杀王僚夺回王位。为此他秘密寻找能与他共

谋的聪明勇敢者,他还任命一个擅长看相算命的人为市场管理官。

2.伍子胥逃难

那个时候,在千里之外的楚国,楚平王听信宠臣费无忌的谗言,杀了重臣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伍奢的小儿子伍子胥逃往吴国。

伍子胥的祖父伍举曾辅佐楚庄王。他是忠臣,敢于实事求是公开直谏楚王。由此楚国日渐强盛,许多附庸国纷纷投到了楚国的门下。此后伍家三代都是楚国的忠

臣良将。

楚平王任命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忌为太子少傅,共同辅佐儿子太子建的学习和练武。平王派遣费无忌去秦国为太子建娶亲。费无忌带回来的秦女极为美丽,他

向平王报告说,“这是绝代美女,大王不妨自己娶了她。”于是楚平王就娶了那个秦女,对她宠爱有加。太子建只得找一个齐国女子。

费无忌认为,楚平王死后太子建将继承王位,这对自己肯定是很不利的。于是他总在平王面前诋毁太子建。在太子建母亲蔡氏失宠后,平王派遣儿子公子建去驻

守城父(今安徽省亳州东南),防止敌寇在边境地区的突然袭击。

此后不久,为挑拨父子间的关系,费无忌日夜在平王面前说谎。他说,公子建没能娶到那个秦女,肯定对平王怀恨在心。因此平王要提高警惕。现在公子建驻扎

在城父,统领楚军,他很可能里通外国起兵造反。楚平王把伍奢召来询问。伍奢知道那是费无忌的诽谤,他试图说服平王,别去听信谗言疏远自己的亲骨肉。费

无忌抓住平王在休息的机会,向他进言说,如果他不对太子建和伍奢采取严厉的措施,那么他们就会造反成功活捉国王。平王大怒,他把伍奢投进监狱,并派司

马奋杨去杀太子建。奋杨另派人去向太子建通风报信,叫他赶快逃走,不然就会被杀。太子建立即逃去了宋国。

费无忌告诉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他们都聪明能干。如果你不杀他们,就会成为你的心腹大患。你可以把伍奢当作人质,召唤他的两个儿子来这里。”于

是平王派人去寻找伍奢的儿子伍尚和伍子胥,说是准备释放他们的父亲并让他们做官。伍尚不想当官,但他急于见到已经身陷囹圄三年的父亲,即使遭到杀头也

在所不惜。伍子胥劝说兄长别去。他说他会努力营救父亲。但伍尚坚持要去,他哭着与伍子胥匆匆道别,立即启程了。

平王马上把伍尚抓起来关进了牢房,还派人去捉拿伍子胥。这时伍子胥已经带上弓箭离开了楚国。追猎者经过辗转三百里的追赶,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追上

了伍子胥。看到伍子胥张弓搭箭向他瞄准,他低头弯腰准备逃跑。伍子胥要他回去转告平王:“如果他想保全国家,就必须释放我的父亲和兄长。不然的话,楚

国将成为一片废墟。”楚平王获悉这个报告后,立即派遣大部队去追杀伍子胥。楚军没有找到伍子胥,所以他没有被抓。但他父亲和哥哥这两位楚国的忠臣,则

在街市上遭到了处决。

伍子胥去了河边的林中沼泽地,他仰天长叹:“平王愚昧昏庸,杀了我的父亲和兄长。我要联合诸侯报仇雪恨。”听说太子建在宋国,伍子胥也逃到了那里。

宋国国君宋元公昏庸无能、言而无信,国内正在发生动乱和造反。于是伍子胥和太子建从宋国逃到了郑国。郑人非常尊敬他们两位。后来太子建去了晋国。晋国

统治者晋顷公对他说:“你在郑国呆过,郑人都信任你。如果你能去郑国当奸细,帮助我消灭郑国,我就把郑国送给你作封地。”太子建回到了郑国,但没等他

开展行动,他的副手就获悉这个阴谋并向郑国告发了。太子建立即被杀。

这样,伍子胥在郑国也呆不住了,他只好逃往吴国。但楚平王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他的图像,贴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守城官吏严加注意。伍子胥逃

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北)时,昭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他发愁了,一夜之间满头青丝竟然愁成了白发。幸亏遇到同情他遭遇的东皋公,把

他接到家里躲藏。东皋公有个朋友叫皇甫讷,长得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人逮住了假伍子胥皇甫讷,而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守

关的官吏认不出来,就让他蒙混过关逃到了吴国。





第十七章 宫廷政变——专诸刺王僚

有一天,吴国的市场管理官在看到了伍子胥。他说他给许多人看过相算过命,但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奇特的人,认定伍子胥是流浪到吴国的一位外国官员。他向公

子光报告了伍子胥的情况。公子光接待了伍子胥,他只看一眼就大为震惊。他看到的伍子胥身高八尺(周代的一尺合现在的23.1厘米,八尺就是185厘米左右),

长得腰大膀圆,双眉相距甚远。公子光与其交谈了三天,期间伍子胥从来没有重复过一句话。公子光认为他肯定是一个勇敢又聪明的人。伍子胥明白公子光已经

喜欢他了,于是此后每次拜访的时候,都与其高谈阔论。每当说到痛苦和仇恨的时候,他都会咬牙切齿。公子光知道伍子胥是想让吴国发兵替他报仇。

经公子光推荐,吴王僚接见了伍子胥。会见时,伍子胥劝说吴王僚:“楚国可攻破,希望派公子光领兵征伐。”吴王僚听完伍子胥的自我介绍后,不由从心底里

发出暗笑,因为他知道在楚国被处决的忠臣伍奢。现在伍奢的儿子伍子胥想为父亲报仇,所以来吴国避难和求助。

伍子胥获悉公子光想刺杀王僚,夺回按照先辈的规矩应该归属他的王位。为迎合公子光的意图,伍子胥为他物色了一位敢于赴汤蹈火的勇士——专诸。

其实在奔吴途中,伍子胥就遇到过专诸。当时专诸正与人徒手格斗,其怒有万人之气,锐不可挡。这时候专诸听到有妇人在喊他,于是他立即停止打斗,要朝家

里走去。伍子胥甚是惊讶,他问专诸:“既然你怒气冲天,为何听到一个妇人的喊叫就停止格斗了呢?”围观的群众告诉伍子胥,他是一个勇士,住在他们的村

子里。他有万夫不当之勇,但他讲正气重义气,路见不平会拔刀相助,不怕流血牺牲。刚才是他母亲止住了那场打斗。专诸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对母亲特别听话

,每当他愤怒地与人打架的时候,只有母亲才能够止住他。于是伍子胥认真地打量了一下专诸,发现他眉头突出、眼眶深陷、虎背熊腰,是一个敢于上刀山下火

海的勇士。伍子胥悄悄地与之交上了朋友。

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公子光彬彬有礼地接待了专诸,诚恳地说,他是已故吴王寿梦长子诸樊的长子,也就是寿梦的长孙。在余昧死后,理应由他来继承

王位。他说:“为什么公子僚声称他有继承权,而我没有呢?我要替代王僚,即使季札叔叔从中原诸国访问回来后得知,也是不会为难我的。所以我要杀僚夺位

。”

专诸说:“可以派一位心腹大臣,去把先辈的规矩告诉王僚。这样他就会听信,知道该由谁来继承王位。为什么要用行刺的手段来遵守先王的道德规范呢?”

公子光说:“僚贪心又残暴。他是绝对不会放权,绝对听不进要他让位的劝说。所以我要找一位勇士,能够为我赴汤蹈火。这计划事关国家的命运,只有你能够

理解我。可这事我自己做不了,只能委托你了。”

专诸同意了,他要求公子光给他下令。在得知僚喜欢吃烤鱼之后,专诸去了太湖学习烤鱼的做法。三个月后,他就能够烹调出王僚最喜欢吃的这个菜肴了。然后

他等待着公子光的命令。

楚平王葬礼期间,吴王僚派遣弟弟公子盖余和公子烛庸率吴军攻打楚国。同时他派季札去观察诸侯的反应。楚军切断盖余和烛庸的退路,吴军陷入了困境。这个

时候,公子光认为应该是执行计谋的好机会。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心里的想法,他劝说公子光下决心,说时不可失机不再来。公子光召来专诸,告之以目前的形势

。专诸也认为这是个绝妙的机会,但他下不了决心,因为家中有老母和幼子。公子光答应在事成之后,会赡养他母亲并让他的孩子将来当官。于是专诸同意去刺

杀王僚。

一天,公子光热情地邀请王僚赴烤鱼宴。他安排刀斧手事先埋伏在地窖里。王僚接受了邀请,但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在从宫廷到公子光府邸的一路上,他都布置

了卫士。王僚自己穿上了三层精制盔甲。宴席期间,一直有心腹随从在担任警卫工作,他的两侧分列着全副武装的执戟卫兵。酒至半酣时,公子光假装脚疼,退

回地窖去了。他吩咐专诸给王僚上烤鱼。专诸把藏有鱼肠剑的烤鱼放在王僚面前,随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即从鱼肚中抽出鱼肠剑,刺进了王僚的盔甲里面。

这一剑扎得很深,从王僚的胸部进去,在他的背后穿出,王僚当场殒命。见此情景,王僚的卫兵一拥而上,乱刀砍向专诸,把他杀死了。然后王僚的随从就懵了

,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公子光埋伏的士兵冲了出来,伍子胥率领的部队也从外面抵达了。他们里应外合杀死了王僚的卫兵。

于是公子光登基为吴王,在历史上被称为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吴王阖闾赞赏专诸的壮举,赐其儿子一个庄园,并任命他为“客卿”,

即外国人在吴国担任的重臣。

专诸刺王僚属于宫廷政变。根据继位顺序,应该是公子光登基。专诸为公子光做出的牺牲有一定的合理性,专诸之死体现了为知己朋友赴汤蹈火不顾生死的壮士

精神。因此,为纪念专诸,在吴国都城的许多地方建立了专诸庙。至今在苏州城区内的阊门附近依然有一条专诸巷。

季札在晋国完成外交使命后,回到了吴国。阖闾要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认为,已故的王僚应该为兄弟间的继位顺序负责,现在传位的制度遭到了破坏,所以产

生了灾难。由于没有能力兴兵讨伐阖闾,他不得不承认这次政变的现实。他说:“如果祭祖的规矩没有废除,君主也没被人民所废黜,人们可以祭拜神灵,那么

国家就不会被颠覆。谁即位为君我就服从谁。这是先辈的遗愿。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只能向逝者表达衷心的哀悼,并为新主效劳。”说完后季札就去了王僚

的坟墓,报告了自己的出使成就,他哭得很伤心。然后他返回了自己的地方,听候吴王阖闾的命令。此后他再也没有到过吴都。

季札在公元前485年去世。他被埋葬在今江苏省丹阳市的季子祠内。据说季札墓碑上刻写的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是孔子的手迹。在申浦(今江苏省江

阴市申港镇)西南。另有他的衣冠冢。



第十八章 宫廷政变——要离刺庆忌

在楚国被围困的吴军将领公子盖余和公子烛庸,听说公子光杀僚继位的消息后,分头逃到了徐国和钟吾国(今江苏省宿迁市东北)。吴王阖闾要求徐国和钟吾国

分别捉拿并交出盖余和烛庸。两位公子在徐国和钟吾国都呆不下去了,他们不得不逃回楚国避难。楚国派遣重臣迎接他们,安排他们住在养国(一说今河南省沈

丘县东,一说在今安徽省临泉以东的杨桥),并赐舒国(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作为他们的封地。后来,吴王阖闾派伍子胥去追查他们的下落。在当政的第三年

,阖闾派遣大将孙武(孙子)去协助伍子胥并进攻楚国。孙武征服舒国后,抓住并杀死了流亡在那里的公子盖余和公子烛庸两个叛徒。

这个时候,已故王僚的儿子公子庆忌逃到了卫国。他依赖外国势力积极筹备反攻吴国,夺取王位。庆忌作战勇猛,万人莫敌,于是他成了吴王阖闾的心腹之患。

为清除这个隐患,阖闾向伍子胥问计。伍子胥把刺客要离推荐给了他。要离是吴国本地人,绰号“天下第一勇士”。

在接见要离的时候,吴王阖闾认为伍子胥没为他推荐合适人才,因为要离个子瘦小、身高五尺、腰围一束、长相丑陋。吴王阖闾很失望,很不高兴,良久没有说

话。伍子胥努力说服吴王,说要离是长得瘦小,但力大如牛。要离是很丑,但比大多数人更聪明更勇敢。

要离上前一步说:“大王,您是不是很担心庆忌?我可以杀了他。”

吴王阖闾说:“庆忌以勇敢和力大而闻名。他身体强壮、充满活力、力大无比,有万夫不当之勇。他能够徒手抓住奔跑的野兽和飞翔的禽鸟。他身轻如燕,一口

气能跑几十里路。有一次我去追他,虽然我乘坐的是用四匹马拉的马车,但一直追到河边都没能追上他。如果你在黑暗中向他射箭,他能够用手捏住箭,自己毫

发无损。凭你的力量不是他的对手。”

要离承诺说,如果吴王有意用他,他就可以杀死庆忌。

吴王说:“庆忌很高傲。虽然现在处境困难,逃到了附属国求助,但他决不会低三下四地去向那里的权贵溜须拍马。”

为赢得吴王的信任,要离甚至要求吴王断他右臂、杀他妻儿,并在街市上焚烧她们的尸体。这样他就可以在逃往卫国的一路上大声抱怨自己受到的不公正,这样

庆忌肯定会信任他了。

吴王阖闾同意了要离的苦肉计。

要离离开了吴国,在逃往卫国的一路上不停地诉说自己遭受的苦难。到了卫国后,要离求见庆忌。起初庆忌对要离的故事抱有疑心,直到探子来报告说,要离的

老婆和孩子的尸体在街市上遭到焚烧,他才同意接见要离。而且吴王阖闾已经悬赏巨额财富和一座城池,要捉拿要离。这个时候,庆忌才看到要离少了右臂,于

是就相信他了。

庆忌问道:“既然吴王残忍地杀了你的老婆孩子,弄残了你的身体,为什么还要来见我?”

要离回答说:“我听说吴王杀了您的父王篡位,现在您为报仇而与诸侯结盟。所以我来您这里避难。我熟悉吴国的情况,可以当您的向导。您聪明能干,肯定能

够夺回王位,而我还可以为老婆孩子复仇。”

于是庆忌命令要离训练部队和修理战船。三个月后,庆忌选派精兵去攻打吴国。在横渡长江的时候,庆忌和要离都在同一艘战船上。庆忌坐在船艏观察江面的情

况,要离故意坐在上风头。突然间,他拔矛刺向庆忌的胸膛,他用力很猛,矛头从庆忌的胸口扎入,又从背后穿出。庆忌倒提起要离的身体,在江水里浸了三次

,然后把他放在了自己的膝头上,看着他哈哈大笑起来。

“这个世上还真有敢于用矛刺我的勇士啊!”

他手下的士兵执戟去砍要离,但庆忌挥手阻止了他们,说:“这是天下第一勇士。两个勇士怎么可以在同一天被杀呢?”

他警告手下人不要杀要离,让他返回吴国去接受嘉奖。说完这话,他推开要离,把矛从自己的胸口拔了出来。顿时,庆忌的伤口血流如注,他倒下后死了。

将士们放了要离,但他不肯离开。他说:“我有三个理由不忍活在世上。虽然公子庆忌刚才下了命令,但我怎么可以活下去呢?”

官兵们问他是哪三个理由。

要离说:“首先,为效劳吴王而杀老婆是不仁的。其次,为效劳新王而杀已故吴王的儿子是不义的。第三,为他人的成功而自残身体和毁灭家庭是愚蠢的。我还

有什么颜面活在这个世上呢?”

说完这话,他纵身跳入江中。在被渔夫从水里救上来之后,他问渔夫为什么要救他。

渔夫说:“你返回吴国去,吴王肯定会封你贵族爵位。你为何不再等等呢?”

要离哈哈大笑起来:“我连自己的家庭和性命都不要了,还要贵族头衔干什么?替我收尸,会有赏钱的。”然后他捡起士兵的一把剑,砍下自己的双脚,刺向自

己的喉咙。

两位勇士都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死。他们的壮举都将成为吴国值得骄傲的英雄事迹和光荣传统。

卫国士兵收拾起要离的残肢和庆忌的尸体,去吴国避难。吴王阖闾大喜,他慷慨地嘉奖了这些投降的卫国将士,以很高的规格把要离埋葬在阊门内十庙前,并追

谥了他的妻子。他还为要离和专诸各建了一座庙,每年去祭拜。庆忌也得到了王子的葬礼规格,被安葬在他父亲王僚的墓冢旁边。

然后吴王阖闾设宴犒劳群臣。







第十九章 吴王阖闾——阖闾大城

到了吴王阖闾的时期,吴国已经相当强大了,开始在华夏东南谋求霸主地位。

阖闾是一位聪明能干和雄心勃勃的君王。掌权之后,他取得的成就比祖父寿梦还多。他特别注重搜罗对吴国有用的人才。据说从楚国逃到吴国的伍子胥是文武全才的人物,甚至能扛鼎上山。吴王阖闾重用他,把他提拔为主管外交的大臣,负责接待外宾。在阖闾当政时期,无论是外交还是内政,伍子胥都是他的得力助手。

一天,吴王阖闾就吴国如何强大和称霸而向伍子胥问计。他说:“我国位于边远的东南地区,周围地形恶劣而且封闭,空气也是潮湿的。而且面临长江和大海之险。我没有人民可以依赖的防御设施。仓库还没有修建起来,荒地还没有得到开发。我该怎么办呢?”

伍子胥沉默良久后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最好办法,是君王维持社会稳定,子民遵守公共秩序。”

吴王问他具体怎么做。伍子胥说:“为赢得人民的拥护和征服外面的敌人,您首先必须修建子城(内城)和罗城(外城),建立防御设施,囤积粮草,改造军库。”

吴王阖闾十分欣赏伍子胥的建议,授权他建造城郭,这样吴国就可以在内部加强统治,在外部抵御侵略。

为挑选合适的城址,伍子胥祈求神谕,视察水土条件,并在各方面进行了对比。据说伍子胥的设计考虑到了水土的环境协调和宇宙天地之力的平衡。最后,他选择了姑苏山北边三十里的一个地方。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模仿天象和接纳地气,阖闾大城建设竣工了。该城池就作为吴国的都城(今苏州古城)。

阖闾大城城墙周长约47里,其中子城周长14里,罗城周长33里。西边是陡峭的山丘,东边是五个湖泊,周边是肥沃的土地。该城池不但有运输设施,还有美丽的农田和如画的山水。

为便于这个地方的排水和保护农田免受内涝,以及军事防御的目的,伍子胥在建城的时候,共修建了八对水陆城门。每个城门上都建有宏伟的谯楼,可观察城外的情况。陆门象征着天象的八方来风,而水门则是模仿大地占卜的八卦。八方来风是东北风、东风、东南风、南风、西南风、西风、西北风和北风。

八个城门分别是西边的阊门和胥门,南边的盘门和蛇门,东边的匠门和娄门,以及北边的齐门和平门。八个城门的名字都有深刻的含义。

其中的阊门最为壮观。西边的阊门象征着天门,可接取西方的天风。吴王阖闾意图借取从阊门穿越而过的大自然的力量,去打败坐落在西北方的楚国。因此阊门也叫“破楚门”。

南边的蛇门象征着大地之门。为消灭形似毒蛇坐落在东南方的越国,蛇门在城门北侧饰有木刻的一条蛇。这表示了越国将对吴国称臣。

根据八卦的原理,盘门设在龙位,因此在面对越国的方向有一条木刻的蟠龙,意味着以龙去震慑蛇。城门上方有“盘门”两字。

匠门(这里的“匠”,指的是铸剑的工匠)也被称为“干将门”(干将是吴国著名的冶匠,擅长制作兵器,曾为吴王阖闾铸剑),阖闾曾在这里下令干将铸剑。

胥门是以伍子胥的住处命名的。

娄门上刻有“东流入海”的字样,因为附近有条娄河流入大海。

齐门面对齐国,意指齐国会被打败。由于害怕吴国的进攻,齐国统治者齐景公让女儿到吴国当人质。吴王阖闾把这个齐女许配给他的长子太子波。齐妃年纪很轻,时常想家。吴王阖闾命令部下在齐门上面建造一座塔楼,这样她就可以登上塔楼去眺望家乡了。因此该城门也叫“望齐门”。

北边的平门意指阖闾将扫平齐国。后来,伍子胥率军去扫平齐国,吴军在打败齐国班师回朝的时候,就是由此进城的。所以这个城门叫平门。

如今的苏州,仅剩下阊门、盘门和胥门三座城门,但城市的总体布局依然是可以追溯到的。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城的格局变化并不是很大。为纪念曾经的八个城门,当今苏州的一些街道就是以城门命名的,例如齐门路、相门路(以前的匠门)和阊胥(源自阊门和胥门)路。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其《苏州史志笔记》中说:“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

历经两千五百年,城市的地点和格局没有变化,这是很独特很少见的。

在吴国的历史上,据说泰伯和仲雍设置在梅里(今江苏省无锡市梅村)的句吴国都城,其城墙周长只有三里。后来经过二十位君王,在吴王诸樊当政时期,他从梅里迁都至现在的苏州,在里面建了一座小城叫“吴子城”,其城墙的周长也只有五里。

在原先吴子城的基础上,伍子胥也在阖闾大城内修建了一个子城,其周长超过十里,包括今天的苏州公园、体育馆、苏州一中和锦帆路。

锦帆路原先是春秋时期吴国都城西城河的延伸,在古时候叫锦泛泾,又称锦帆泾。根据世代传说,吴王夫差(吴王阖闾的儿子)曾携美女乘坐锦帆彩漆金花舟在此游乐,因此得名。

两千五百多年前,如此规模的阖闾大城的建设是相当宏伟壮观的。





第二十章 吴王阖闾——干将铸剑

阖闾大城和军粮库建成之后,吴王阖闾开始训练军队,包括步战、马战、箭术和车战等等。但将士们缺少得心应手的武器,于是吴王阖闾命令吴国工匠铸造兵器。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都是闻名华夏的兵器打造之地。

传说中好多著名的宝剑都是在这两个国家制作的,例如“纯钩剑”和吴王阖闾的“鱼肠剑”。在历史文献中,有一个关于“干将和莫邪炼钢铸剑”的故事。干将是吴国人,他是当时的一位铁匠,擅长铸剑。据说吴王阖闾命令他打造两把宝剑。干将和妻子莫邪带着一些人一起登山去捡优质铁石和其他材料。他们为熔炼做好了准备。但经过三个月的熔炼,铁石还是没有熔化。

他们很担心。这时候,莫邪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扔进了熔炉的坩埚里。此外,他们还让三百童男童女轮流来为炉膛添加燃料和鼓风。有了那么多儿童的努力,炉膛的温度上升了,铁石熔化了。最后他们铸成了两把锋利无比的宝剑,阳剑叫“干将”,阴剑叫“莫邪”。看来这次宝剑的铸造是一个技术革新。一方面是提高炉膛温度,另一方面是莫邪的头发和指甲投进坩埚可与铁水混合起来,由此改变碳成分,改进了铁质。干将剑有龟壳的图案,莫邪剑则有水波的图案。经过科学研究,专家们认为,吴国工匠很可能已经掌握了钢铁冶炼技术。因此,“干将铸剑”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炼钢记录。今天,吴王佩剑的真品分别被收藏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

如今,为纪念曾为铸剑做出过伟大贡献的干将和莫邪两位工匠,苏州有两条路是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一条是干将路,另一条是莫邪路。干将路上还有一座纪念的牌楼,上面刻有“干将”两个大字。

在得到了“干将”和“莫邪”两把珍贵的宝剑之后,吴王阖闾又命令国内的工匠制作金钩(金钩形兵器),赏钱一百金币。

历代诗人经常赞美金钩,这样的兵器在古时候是享有崇高声誉的,而且是才智和权利的象征。这种备受赞赏的兵器也是由吴国匠人制作的,因此金钩又名吴钩。金钩具有锋利的月牙形刀刃,分为刀刃和刀柄两个部分。由于两边有利刃,这种实心制作的青铜兵器在作战的时候可砍可钩,挥之可冲锋杀敌,收之可护身自卫。

根据历史记载,那时候,吴国有许多金钩工匠。有一个匠人贪图吴王的赏金而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他用儿子的鲜血涂抹在金钩上,成功地制作了两把金钩,准备呈献给吴王。他来到宫廷,要求领赏。

吴王阖闾问他:“那么多的金钩工匠,只有你来领赏。你怎么来区分你的金钩与众不同呢?”

工匠回答说:“我贪图您的赏钱,所以在制作这两把金钩的时候,我杀了我的两个儿子,把他们的血涂在了金钩上面。”

阖闾把所有的金钩都拿出来给他看,并问他:“哪两把是你的?”吴王拥有许多金钩,形状全都类似。谁能分辨出那两把呢?

面对众多的金钩,那人呼唤两个儿子的名字。突然间,两把金钩飞过来,紧贴到了父亲的胸前。

吴王阖闾极为震惊,给了那人一百赏金。

从此吴王阖闾把那两支神奇的金钩拴在腰带上,从不离身。这个传说宣示了金钩永恒的精神,那位工匠可以用语音来对金钩进行遥控。

这种先进的金属冶炼技术使得吴国军队装备精良,士气高涨,同时也提高了吴国的手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09:35:1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一章 吴王阖闾——孙武练兵

在当政的第三年,吴王阖闾准备攻打楚国。这时候伍子胥带着伯嚭(pǐ)来宫廷。伯嚭是楚平王宠臣伯州犁的孙子,父亲伯郤宛因遭费无忌的诽谤而被杀,所以他逃到吴国来避难。伍子胥与伯嚭虽无私交,但因为遭遇相似,所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他。阖闾任命伯嚭为大夫。

然后吴王阖闾问他们:“我想攻打楚国。谁能担任主帅呢?”

伍子胥和伯嚭都回答说:“我们愿意受命。”

吴王沉吟良久,因为他担心他们两人的唯一目的是为父报仇。之后他们也许不愿意为吴国长期效劳了。

伍子胥明白吴王为什么犹豫不决,他向吴王阖闾举荐了孙武。

伍子胥善于发现人才,他把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推荐给了吴王阖闾。孙武原先是齐国的贵族,被人尊称为“孙子”,是用兵谋略的专家,但他隐居在穷乡僻壤,他的军事才能在齐国未能得到赏识。他之所以来到吴国,是因为他的国家发生了内乱。伍子胥发现了孙武,在一天之内向阖闾举荐了七次。阖闾召来了孙武。他们谈得十分投缘。孙武向吴王阖闾呈上了所著的《兵法》十三篇。对此,吴王阖闾极为欣赏。他知道孙武是军事战略的天才,于是任命他为吴国大将军。

孙武呈献吴王阖闾的文章是中国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它对世界战争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外语。后来的军事学家从其原则中得到了启发和引导,例如“兵贵神速”、“先发制人”、“纪律严明”、“刑赏并重”。在今天,《孙子兵法》中的名言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等,在军事上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伍子胥和孙武成了阖闾的左膀右臂,协助和支持他处理军政大事,吴国由此在军事上达到了那个时期的先进水平。

一天,吴王阖闾把孙武召来,询问用兵之计。孙武把自己的十三篇文章一一道来。吴王不时地点头称是,心中大喜。

然后他问孙武:“你能不能试一下你的军事才略?”

孙武回答说:“可以啊。我们可在您的宫女中试一试,把她们分成两队。您可以指定您最中意的嫔妃担任队长吗?”

阖闾同意了。

于是几百名宫女分成两队,扮作了士兵。她们披上盔甲准备军事演练。孙武向她们讲解了战争的操练和战法。开始训练的时候,美女们只是觉得好玩,搞得嘻嘻哈哈的。孙武警告她们要严肃对待,命令她们重新来过。但她们还是笑个不停。孙武大怒。按照军法,两个队长没有以身作则执行将令是要问斩的。吴王阖闾知道之后,劝说孙武别把她们处死,因为她们是他的宠姬。孙武说,既然已经当上了将军,他就有权执行军法。吴王阖闾不高兴了。

在两个队长被处决之后,军事演练继续进行。此后,宫女们听从命令,认真参演。她们操练得很有秩序,没有了叽叽喳喳的噪音,甚至连眼皮都不敢眨一下。

这就是著名的孙武“斩姬练兵”。

然后孙武开始正式训练军队。过了一段时间,他向吴王阖闾报告说:“军队训练良好有序。您是不是来检阅一下?您可以随意指挥。现在困难和危险已经吓不倒他们了。您甚至可派遣他们去征服天下。”

吴王阖闾很不高兴,他板着脸说:“我知道你精通兵法,但我不想去阅兵。你回驿馆休息去吧。”

孙武说:“您喜欢的只是我的理论,但没让我付诸实践。”

伍子胥知道,吴王阖闾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孙武杀了他的两个宠姬,于是劝说吴王:“我听说‘动用军队是凶器。’因此,如果不想动真格,是不能动用军队去测试进攻这种事情的,因为这样会暴露用兵模式。既然您真的欣赏和尊重这支杰出的军队,就应该兴兵讨伐残忍的楚国,以此完成霸业,让各路诸侯都来向您效忠。如果孙武不能为帅,谁又能跨越淮河和泗水(即泗水河,是淮河的一条支流,发源地在山东中部),驰骋战场呢?请问您是喜欢美人,还是谋求国家的强大?”

吴王阖闾闻言转怒为喜,他命令擂起战鼓,集结部队,去攻打楚国。

大将孙武率领吴军,接连攻克楚国的舒国和其他几个附属国,把之前从吴国逃过去的已故王僚的弟弟公子盖余和公子烛庸两个叛徒抓起来杀了,由此为吴王阖闾的未来去掉了一个隐患。

吴王阖闾把吴国从一个弱小的国家发展成为春秋时期东南地区的霸王。毫无疑问,除了那个时期吴国先进的金属冶炼和兵器打造技术之外,伍子胥和孙武的协助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十二章 南征北战——追求霸权

听说孙武、伍子胥和伯嚭在吴国被封为大将和大夫,楚国人民深感委屈。官员们也十分为不满,他们全都抱怨说,这是因为费无忌的诽谤,才导致了伍奢和伯郤宛的被杀。所以吴国才来攻打楚国边境和不停的骚扰。最后,楚昭王和宰相子常杀了费无忌,并对其全家实施满门抄斩。然后人民群众的指责声才渐渐平息了。

一天,吴国大夫被离问伍子胥:“你为什么初次见面就相信伯嚭,并把他推荐给吴王阖闾?”

伍子胥回答说:“因为他受到过与我一样的残酷迫害。我们是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被离提醒伍子胥:“你只见其表,不见其内。我看伯嚭为人,鹰视虎步,本性贪佞,专功而擅杀。如果重用他,恐怕你日后会受到牵连。”

伍子胥没把被离的话当一回事。他未曾想到他的疏忽会导致自己的人生悲剧,以及吴王夫差亲手毁灭吴国。

1.建设水军

在军事方面,吴王阖闾先是加强国内防御抵抗外来侵略。他改变战略思考,不但要进攻楚国周边的附属国,而且还要攻打楚国本土及其国都郢。这样会使楚国两线作战顾此失彼,经常疲于奔命和陷于被动。同时,吴王阖闾还精心准备,要用武力去恐吓越国。这是吴国的“击败楚国、抵御越国和威胁北方齐国”的战略决策。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做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军事安排,加强吴军的战斗力并改进和完善内部防御系统。因此他在几次重要的战役中都取得了胜利。

在建设水军和开展水战方面,伍子胥是吴王阖闾的得力助手。据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一幅“水战中的伍子胥画像”,生动地描绘了正在指挥水战的伍子胥。我们认为,伍子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影响力的高级水军将领。

随着水军的发展,吴国在战船建造和航道疏浚方面也取得了进展。除了广泛使用的剑矛和弓箭兵器之外,水军还使用长钩矛和长柄斧,可用于阻碍敌方舰船或钩住敌船,使之动弹不得。

水军和战船以前只是用来运送兵员、粮草和装备,现在是战役中的独立军事力量。在进攻楚国郢都期间,吴国的水军与陆军配合默契,使吴军如虎添翼。吴王阖闾当政时期,在水师的配合下,吴国陆军不断发展壮大,在部队建设和军事战果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奇的成就。

阖闾执政第三年,在攻占楚国的舒城和处决两个叛徒公子盖余和公子烛庸之后,吴王阖闾和他的大臣谋划攻打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附近)。大将孙武说:“百姓已经疲惫。我们暂时不能伐楚,以后去征战。”

同年的十二月,吴国消灭了“东夷”地区最大诸侯国之一的徐国。这对其他国家产生了极大的震慑。消灭徐国之后,吴国不但可以用武力恐吓淮河中下游地区的一些小国,而且可以支援淮河两岸的吴军。此外还可打通与中原所有国家之间的通道。

2.冲突和结盟

也是同一年,伍子胥建议吴王阖闾派遣多股部队再去不断地骚扰楚国。如遇楚军进攻,吴军就撤退,楚军撤退则吴军进攻,使楚军经常性地疲于奔命。这是中国最早的游击战术。

吴王阖闾统治的第四年,吴军攻克了楚国的两座城池:潜城(今安徽省潜山县南)和六城(今安徽省六安市)。楚军赶来施救时,吴军撤退了,接着又去围攻弦(今河南省息县)。楚军又来施救,吴军再次退兵。在战役中,吴国把伍子胥的游击战术运用得淋漓尽致。其目的不是一个城池的得失,而是能够进退自如,掌握主动权,使楚军到处匆忙救急,累得要命。

第五年夏天,吴国派遣大军进攻越国。这是因为前一年越国拒绝派兵共同讨伐楚国。越国与楚国交好,对吴国经常抱有敌意,有好几次,越国与楚国联合攻打吴国,之前的几场吴越战役,只是边境的小规模冲突。这次吴国动员了大军去教训越国,警告越国不要在今后的吴楚战役中鲁莽行事。此战的结果使得后方的形势稳定下来了。

第六年,楚昭王派宰相子常率军攻打吴国,为之前失去的潜城和息城报仇雪恨。孙武和伍子胥受命去抗击楚军。他们在豫章(今淮河以南)包围楚军,取得了重大胜利。然后又围攻巢城(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南),活捉守将大夫公子繁,在班师凯旋的时候把他作为俘虏带回吴国去了。

此后,楚军竭尽全力夺回弦郡,吴军退出城去。

第九年,吴王阖闾问孙武和伍子胥:“当初你们说不能攻打郢都,现在情况如何?”

两位将军回答说:“从军力来看,楚国是个强敌。如果您现在一定想动手,那是肯定会失败的,胜算的几率只有一成。”

吴王又问他们:“我想再次伐楚,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呢?”

孙、伍两位答道:“楚国宰相子常很贪婪,多次惹怒诸侯,所以唐国和蔡国都恨他。如果大王真的要去攻打楚国,您必须得到这两个国家的帮助。”

吴王问道:“为什么唐国和蔡国都恨他?”

两位将军说:“之前楚昭王从唐国和蔡国的诸侯手中强取珍宝。由于两位诸侯都表示拒绝,楚昭王把他们抓起来扣留了三年。因此唐国和蔡国恨透了楚国。

“蔡国君主蔡昭侯去觐见楚昭王。他带了两件漂亮的裘皮大衣和两个精美的玉佩,他把一件美裘和一个玉佩献给了楚昭王,自己留下了另一套。楚昭王上朝的时候穿着美裘戴着玉佩。楚相子常索要美裘和玉佩,但蔡昭侯不肯给予。于是子常把他关押了三年,不让他回国。唐国君主唐成公去觐见楚昭王。他有两匹色泽漂亮的良马。子常渴望得到这两匹马,但唐成公不肯给予。子常也把他扣留了三年。唐国的一些人策划请求唐成公的随从以那两匹良马作为赎金去换取唐成公。他们设计灌醉唐成公,偷到良马后交给了子常。于是子常允许唐成公回国。此后,唐成公一直想对楚国报仇。当蔡国人得知唐成公获释的方法之后,他们坚持要求蔡昭侯把美裘和玉佩送与子常。返回祖国后,蔡昭侯去了晋国,愤怒地诉说了自己遭受的苦难。他要求晋国派兵攻打楚国,还把自己的儿子公子袁作为人质留在了晋国。所以我们说,如果能够得到唐国和蔡国的帮助,大王您就可以攻打楚国。”

吴王阖闾同意了他们的建议。蔡国和唐国是楚国北方两个很有影响力的附属国。

同年,楚国围攻蔡国。晋国在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召开由十八个诸侯国参加的大会,商讨结盟去救蔡国。由于蔡国拒绝了晋国的钱财勒索,多国结盟会议流产了。晋国由此失去了各路诸侯的支持。附庸国拯救不了蔡国。于是蔡国去向吴国求救,主动把蔡国的公子乾送去作为人质。

3.柏举之战

吴王阖闾采纳伍子胥和孙武的意见,与蔡国和唐国结盟,组建联军去讨伐楚国。于是在政治上吴国成了反对楚国的盟主。在军事方面,蔡国和唐国延展吴军的西线至西向和北向,由此组成了包围网,对楚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钳形压力。

吴军主力既没有从安徽中部深入到楚国的腹地,也没有沿长江西进直取楚国的郢都。

吴王阖闾走了一条安全隐蔽的路线,也就是从淮河进入蔡国。吴国的水军充分发挥了运输功能,部队乘坐战船无需翻山越岭就抵达了大别山脚下。登岸之后,吴军立即去解救遭受围困的蔡国。吴军翻越大别山,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击败了由大将子常率领的楚军主力部队。然后他们向西挺近,会合唐国军队后,抵达了汉水。

在汉水两岸,吴国、蔡国和唐国的联军与楚军对阵,准备决战。历史上,这是著名的吴楚“柏举战役”。吴军与楚军在小别山和大别山之间打了三场战役,楚军被打败了。楚军大将子常准备弃军逃跑,大夫史皇指责说:“你与楚王毫无道理地杀害了三个忠臣,现在的灾难是楚王和你自己惹出来的。”听到这话,子常无言以答。

这时候,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向兄长请战,他说:“子常贪得无厌而且心狠手辣,部下官兵不想打仗。如果我们开展追击,楚军肯定会全线崩溃。”

吴王阖闾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夫概决定违逆吴王,他动用自己手下的五千名士兵发起进攻,大败楚军。史皇战死,子常逃往郑国。吴军乘胜追击,又胜楚军。后来在楚军埋锅做饭的时候,吴军追上了他们,把他们烧好的饭吃了,还抓了许多俘虏。楚军溃退后,吴军继续追击,在雍澨(shì)(今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的司马河)再次打败楚军。五战连胜之后,吴军抵达楚国的郢都。楚昭王先是逃到陨(yǔn)国(今湖北省安陆市一带),继之逃往随国(今湖北省随州市),吴军占领了郢都。

吴王阖闾进入郢城,留下来了。伍子胥没能找到楚昭王,他掘开楚平王的陵墓,鞭尸三百下。然后,他左脚踏住尸体的腹部,用右手把平王的眼睛挖出来为父报仇。

楚国的郢都陷落后,楚国大夫、原伍子胥朋友申包胥逃进了深山。获知伍子胥对已故楚平王的掘墓鞭尸行为之后,他派人去劝说伍子胥:“你这样复仇肯定是太过分了。之前你也是平王的臣子,为他效劳。现在你掘墓鞭尸、羞辱死者,是不是伤天害理到了极点?”

伍子胥请来人回复申包胥,他说:“替我谢谢申包胥,可我日暮途穷,因此再怎么倒行逆施也不在乎了。”

申包胥得知自己没能说服伍子胥,于是去了秦国求助。起初秦哀公拒绝提供帮助,申包胥在宫廷抱着柱子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被“申包胥哭秦廷”的诚意所感动,同意发兵去救助楚国。他派遣大将子蒲和子虎率五百辆战车启程去协助楚国讨伐吴国。由于秦军不了解吴军的战略战术,他们要求楚国先与吴国打一仗。然后秦军与楚军会师,彻底击败了夫概的部队。夫概偷偷地返回吴国后,立即篡夺了王位。

听到这个消息,吴王阖闾不得不撤出楚国战场,回去杀夫概。夫概明白自己不是兄长阖闾的对手,他逃到楚国,答应支持楚昭王。于是昭王在回到郢都后即把堂溪(今河南省遂平县西北)作为封地赐予夫概。

楚国和秦国的联军在与吴军对阵期间,悄悄地派一支分遣队去攻打并消灭了唐国。期间伍子胥在楚国滞留了很长时间,一直在搜寻楚昭王。

后来,伍子胥、孙武和伯嚭回到了吴国。吴王阖闾把阊门改名为“灭楚门”,因为吴军在获胜后就是通过这个城门撤兵回来的。

此后,吴王阖闾谋划进攻齐国。齐景公把自己的女儿送来吴国作为人质(见第九章所述)。吴王阖闾把齐景公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长子太子波。这位王妃年纪很轻,时常想念故乡齐国,日夜啼哭,后来生病了。吴王阖闾下令在北边的齐门上建造一座塔楼,这样她就可以登上城门去眺望她的祖国,还可在那里玩耍和休闲。但她还是想念故乡的齐国,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死了。她在生前说过:“我有个愿望,死后请把我埋葬在虞山(在今苏州常熟境内)山顶上,这样我就能够望见齐国了。”吴王阖闾很伤心,他让部下按照她的遗愿把她埋葬在虞山山顶。后来,这位王妃被称为“齐女”。她在生前和死后一直在眺望自己远方的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远方祖国已经在历史长河中上灰飞烟灭。但在这位“齐国女子”的帮助下,吴国的历史增添了与齐地文化交流的一笔。无论愿意与否,她实际上已经成了吴国王室的一员。两千五百多年来,她一直在虞山陪伴着她的两位先祖——仲雍和周章。现在,位于苏州常熟虞山的这三座陵墓都保存完好。世事无常,过去苏州城的齐门及其水门已经消失了,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但“齐门路”的名字依然能够让后人缅怀和纪念那段历史和文化。





第二十三章 南征北战

1.册立太子

齐妃死后,太子波也生病去世。吴王阖闾召来伍子胥商讨选择接班人的事宜。

伍子胥说:“长子英年早逝。您现在要册立一位太子。人选就是您的二儿子夫差。”

按照吴王阖闾的看法,夫差愚蠢残暴,没有能力治理国家。但伍子胥列举了王子夫差的许多优点,说:“他是值得信赖的,他做事思路清晰、关心百姓疾苦、为人正直诚信。而且典籍上都明确写着‘父死子承’。”

于是吴王阖闾听从了伍子胥的建议。

在册立夫差为太子之后,吴王阖闾派他去驻守吴国的边境。在战役中,夫差击败楚军,夺取了番邑(今江西省鄱阳县)。

由于担心吴军再次进攻,楚昭王把首都搬迁到了鄀城(今湖北省宜城东南)。

那个时候,吴王阖闾用人唯贤,他把伍子胥、孙武和伯嚭提拔为重臣。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效劳吴国。因此,吴国向西击破强敌楚国,向北威震齐国和晋国,向南进攻越国。可以说,吴王阖闾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2.吴越结仇

吴国的南方是越国。越国是夏禹(大禹)的后裔,是少康王的儿子在南迁的时候建立的。与吴国一样,越国的统治阶级也是中原贵族的后代。越国的普通民众则是原住民,习惯削发纹身。

吴越之间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吴王寿梦统治时期。地处东南的劣等小国吴国国力大增,现在出名了,不但挡住了凶狠强大的楚国,而且还在长江下游地区形成了一个“大吴小越”的新格局。由于越国感觉到楚国对吴国的敌意,因此认同楚国为越国的靠山,没把吴国当回事。为制造声势,吴王寿梦在吴越边境进行了一场军事演习,借此警告越国不要鲁莽或盲目行事。越国明白自己还不是吴国的对手,因此别无选择,只得强颜欢笑表面上定期向吴国进贡示好。由此两国之间恢复了和平。但暗地里越国却在亲近楚国,由此播下了未来麻烦的种子。

吴国与越国之间发生过战事。吴国响应晋国的伐楚提议,楚国利用越国去攻打吴国。越国两次帮助楚国进攻吴国。吴越是敌对国家。击败楚国之后,吴王阖闾一直在寻找机会攻打越国。

吴越之间的第二次冲突,是吴王余祭被越国战俘刺死。吴越之间终于反目成仇,再难和解了。

在吴王阖闾当政的第十九年(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逝。吴国很快就得到了允常去世的绝密消息。吴王阖闾认为这是进攻越国的一个好机会。伍子胥担心现在不是吴国讨伐越国的合适时机,因为对方正在为越王治丧。这样做的话,吴国会失去声誉。但吴王阖闾坚持认为,现在越国防守空虚,是出兵的好机会,他觉得这一仗非打不可。而且这是一场复仇之战。伍子胥感觉,不能趁越国有难去发动战争,但吴王阖闾已经下了决心,伍子胥就不与他争论了。他认为目前越王之死,会使越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相比之下,吴国没有什么优势。不久,吴王阖闾亲自率十万大军去征伐越国,向槜(zuì)李(今浙江省嘉兴市)进军。

勾践继承父亲的王位,自称越王勾践。面对吴国挑起的战事,越王勾践与众大臣商讨对策。其中一位谋士私下里密谏说,吴国有十万精兵,但越国国小兵少,不能去硬碰硬,只能打心理战。吴军自认为兵强马壮,但实际上骄兵必败。他建议越王勾践挑选一千名死囚犯人,组成一支敢死队,冲锋陷阵去向吴国挑战。当敢死队在吴军阵前杀声震天的时候,吴军官兵会懵头转向,不知所措。然后越王勾践的精兵强将倾巢出动冲杀过去。吴军缺乏准备,定将败北。

听说这个计谋之后,许多官员不同意这种悲情战术,认为这么做会造成人心不稳,结果会导致内忧外患。

越国大夫范蠡解释说:“上战场牺牲的死囚犯人可免去罪行。他们的家属会受到优待,享受大笔抚恤金。即使这些罪犯为国捐躯,他们本人和家人也是感激的,不会有什么怨言。”

在当政第一年的五月,越王勾践打响了一场心理战。吴越两军在槜李对阵,突然间,吴军将士发现,越军敢死队步至吴军阵前齐声呐喊着一个个接连自刎身亡。吴王阖闾和吴军官兵震惊得呆如木鸡。趁着吴军斗志低落军心涣散的时机,越军从四面八方涌过来,向对方发起了猛攻。吴王阖闾的兵将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被杀得落花流水。混战中,吴王阖闾战马受惊,他从马背上跌落下来,被越国大夫灵姑浮挥戈斩落大脚趾。他身上还有一道深深的伤口,在败退途中流血不止。吴军官兵落败后溃不成军。

吴王阖闾虽然没有死在战场上,但受伤的大脚趾受到了感染,最后死在了陉地,距槜李仅七华里。临死前,他嘱咐太子夫差说:“别忘了是勾践杀了你父亲!”

夫差泪流满面,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为父报仇雪恨。”

从此,吴越之间结下了深仇大恨。

文献记载说,吴王阖闾的陵墓坐落在今苏州阊门外的虎丘。在春秋时期,这地方是吴王阖闾的游玩胜地。太子夫差继位之后自称吴王夫差,他把父亲埋葬在安置了六千把宝剑的剑池之下。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还有一个神秘的故事。据说安葬之后的第三天,在陵墓上方出现过一只白虎,于是就有了虎丘的名字。宋朝大文豪苏轼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第二十四章 吴王夫差——夫椒之战

吴越之间虽然有过两次冲突,但都是两国争霸的前奏。两国之间的真正生死之战,是在文种和范蠡这两位智勇双全的政治家从楚国去了越国之后开始的。在此后

的三十年间,吴越两国有过八次大规模的武力较量,尤其是“槜李大战”中吴王阖闾的战死,吴王余祭和吴王阖闾两位君主都是死在越人之手。吴国人民深感悲

痛,坚决要求偿还血债。吴王夫差伤心欲绝,铁心要为父亲报仇雪恨。

吴王夫差(公元前496年—公元前473年在位)继承王位后下令,在他每次进宫的时候,卫兵必须厉声向他喝问:“夫差,你是不是忘了为父复仇?”而他必须低

头回答:“夫差不敢忘记!”这个场景以及后来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都有身处逆境时的异曲同工之妙。换句话说,两位君王采用不同的方法想达到相同的

目的。他们的忍辱只是为了日后的报仇。

为打败楚国、征服晋国、完成霸业和在中原地区盟国中取得盟主的地位,吴王夫差必须首先使越国臣服。

吴王夫差重用伯嚭,任命他为宰相。

在率军打败楚国和占领郢都之后不久,孙武已经辞去大将职位,完全归隐了。

然后吴王夫差加强和重组了水军,任命伍子胥为主帅。夫差当政时期非常注重水军的操练。伍子胥在太湖夫椒山(今太湖西山,一说为马迹山,简称马山)建立

了一个水军基地。利用东山和西山树木茂密的优势,以及吴国船工高超的技艺,他们打造了天下闻名的一流战船,命名为“艅艎”号。与父王阖闾一样,吴王夫

差也十分关注军事训练。他和伍子胥日夜操劳,精心训练水兵。

听闻夫差一直在严格训练水军,要向越国报杀父之仇,越王勾践不听大夫范蠡的劝谏,立即决定针对吴国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进攻。

这场华夏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水上战役,在广阔的太湖湖面上打响了,史称“夫椒之战”。

战役一开始,越王勾践就来势汹汹,他亲自率领三万将士,乘坐众多战船,从湖州(在今浙江省)出发,穿过太湖三山岛一个象征性的水门朝北进发。越军直接

闯入了洞庭山东山与西山之间的湖面。他们要去抢占西山,为的是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

那个时候,吴国的水军是古代华夏最强大的水上战斗力量,拥有多种作战舰船,主力战船是“大翼”号,在此之下有“小翼”号和快速炮舰“突冒”号、指挥舰

“楼船”号和登陆舰“桥船”号。

吴国和越国在太湖水面上展开的水战是相当激烈的。越国小船数量虽然多,但湖面上的风浪使得小船不断颠簸摇晃,难以操控。而且这些小船也经不起吴国水军

大船的撞击。小船一旦受到碰撞,就会倾覆沉入湖中。一时间,越军水兵痛苦的哭喊声此起彼伏。越军全面崩溃,各条战线都遭到了惨败,吴国水兵在越军后面

穷追不舍。越王勾践不得不弃舟登岸,他率领残余的水军逃回了越国。吴王夫差奋起直追,攻克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把越王勾践及其由老弱伤残

兵员组成的五千人残部围困在了会稽山。那是公元前494年。

吴军士气大增,开始大兵压向越国,并包围了越国的一些城池,包括固陵(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湘湖附近)。伍子胥足智多谋,在他的统帅下,吴军日夜追杀越

军。越国形势岌岌可危,越王勾践急得团团转,不得不派遣大夫文种去求和。起初因为伍子胥的反对,文种的求和提议失败了。后来文种向越王勾践进言说,越

国可去贿赂吴国宰相伯嚭。伯嚭为人诡计多端、阴险狠毒、嫉妒他人、惯于溜须拍马,还喜欢钱财和女人。现在,伯嚭已经尽其所能取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和喜

欢。文种建议进献珍宝和美女,勾践甚至把自己的女儿送给吴王夫差,还让越国各级官员把女儿送给夫差手下的官员。一开始,伯嚭拒绝了这些礼物,还严词谴

责文种,表示越国很快就会灭亡,所以他不会为这些礼物所动。文种说,越国还有退路,可以投靠楚国。但如果伯嚭能够答应帮助达成吴越的和解,越国将每年

进贡一式两份的礼物:一份给吴王夫差,另一份给伯嚭,包括黄金、玉石和美女。最后,伯嚭心动了。那天晚上,贪婪的伯嚭匆匆走进军营,说服吴王夫差接受

越国的媾和请求。然而,他的说情遭到了伍子胥的极力反对。伍子胥悲愤地诉说了历史上夏朝和商朝个别帝王腐败的惨痛教训故事。但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苦

苦哀求,他只听伯嚭的提议,同意了越王勾践的请求。

吴王夫差停战收兵,条件是勾践及其部队作为人质被押送去吴国。





第二十五章 吴王夫差——卧薪尝胆

此后,越王勾践开始过上一种粗茶淡饭的艰苦而又低下的生活。在严密的监视之下,他衣着褴褛,白天养马,晚上席地而卧。勾践很有心计,能够忍辱负重。他

表面上装得好像真心感谢吴王夫差的不杀之恩,假装十分卑微和恭顺,从来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怨愤,但他决不会忘记自己的屈辱。他全心全意地饲养马匹,清理

马粪。由他伺弄的吴王夫差的良马膘肥体壮。每当吴王夫差乘坐马车出行的时候,勾践都会替他牵马。吴人争先恐后地观看勾践为吴王夫差牵马,说:“勾践是

我们吴王夫差的马夫。”听到吴人这样说话,或者是其他形式的取笑,勾践都做到了完全不为所动。白天,他伺候吴王夫差,跟随他去各处巡视。太阳下山的时

候,经过一天的劳作和旅途的艰辛,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就着山泉,吃一口粗茶淡饭。夜晚,他坐直身子为吴王夫差大唱赞歌,衷心祝愿他万寿无疆。然而

,他从来没有忘记,即使穿着破衣烂衫,趿拉着草鞋,自己依然是越国的君王。他严格坚持君臣的礼节。让臣子们排列起来之后,他与妻子坐在地上。他的大夫

范蠡垂手恭立,伺候主子越王勾践。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范蠡不时地去贿赂伯嚭,让他转告吴王,勾践作为越国卑微的罪臣向尊敬的吴王夫差诚惶诚恐地请安和祝福。在越国,文种收集珍珠宝贝

和珍稀古玩,年年月月向吴国进贡。伯嚭也与吴王一样,收到了同等的财宝和礼物,因此作为回报,他经常在吴王夫差面前盛赞勾践的知恩图报。随着时日的推

移,吴王夫差竟然认为,自己的仁慈宽宏已经感化了敌人,使敌人得认罪服罪,愿意终生为仆。因此他吴王夫差的仁慈宽宏将在许多附属国中树立威望,从而实

现自己寻求霸业的愿望。

三年后,有一天吴王夫差突然得了感冒。消息传出来后,勾践很是担心,他要范蠡请求伯嚭恩准他去探望吴王夫差,说他医术精湛。吴王夫差同意召他进宫。勾

践进入吴王卧室后,夫差突然感觉内急,忙命令众大臣都退下,但勾践依然跪在下面,坚持要亲自伺候吴王夫差。

吴王夫差从茅房回到卧室后,勾践去察看吴王的大便,用手指头抠出来,甚至放进嘴里去尝味。然后他告诉夫差说:“恭喜大王,您的疾病很快就会痊愈。”

吴王问道:“何以见得?”

勾践说:“不能治愈的大便是苦味的,能治愈的大便是酸味的。我刚才尝一下了,发觉是酸味的。如此看来,过几天您就会康复了。”

伺候在周围的大臣们谁都说不准,这样的诊断是对还是错。

勾践吃粪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吴王夫差,他问伯嚭:“你能这样做吗?”

伯嚭回答:“臣日夜伺候大王,爱您胜过爱己,可这事臣做不到。”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勾践吃粪是一个出人意料的计谋,其结果把伍子胥惊得目瞪口呆。更使他震惊的是,吴王夫差决定恢复勾践及其部下人员的自由,允

许他们回到越国去。这样勾践就可以恢复王位、治国理政。

据说现在作为旅游胜地的灵岩山观音洞和虎丘山的岩洞,是当年勾践及其妻子和大夫范蠡遭拘禁的地方。

在吴国,只有伍子胥头脑冷静,他看透了这个计谋,明白勾践心里的打算。他深知如果现在吴国不去摧毁越国,那么将来有一天,吴国肯定会被越国所灭。他好

几次要吴王夫差杀勾践灭越国。但吴王夫差年轻、充满了活力,急于北伐争霸。每当伍子胥向吴王夫差分析追求霸权与摧毁越国利弊的时候,吴王总是听不进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伍子胥越来越厌恶了。

吴王夫差释放勾践并让他返回越国,无异于放虎归山。勾践坚强的钢铁般的意志,不但体现在他在吴国的三年为奴,也体现在他回国执政十年间的发奋振兴。他

仔细分析了吴越两国的各方面形势,制订了一个计划。

勾践到越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经历。他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和每晚卧薪睡觉之前,都要尝尝胆汁的苦味,借此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

苦难和耻辱。

他让文种和范蠡代理朝政,自己粝食粗衣,亲自耕田播种。他的夫人纺线织布,发展生产。他们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热情待客,援助穷人、吊唁死者、抚慰死

者家属。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人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中国老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极有可能源自吴越历史,因为越国复仇吴国经历了十年时间。两位君王都报了仇,但意义和程度完全不同。三年前,吴王夫差为

报杀父之仇,对勾践恨得咬牙切齿,时刻提醒自己。但一旦报仇成功,他就满足于自己目标的实现,很快就忘记了。然而越王勾践要为自己受到的侮辱和奴役、

痛苦和磨难以及亡国之痛报仇雪恨。不达目的,他是不会罢休的。

韬光养晦了很长时间之后,勾践转身向吴国发起了进攻,迫使吴王夫差最后不得不在余杭山(今苏州南阳山)刎颈自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09:36: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六章 吴国陷落——大兴土木

夫椒之战击败越国之后,吴王夫差变得骄傲自满,似乎他已经天下无敌了。渐渐地他好大喜功、文过饰非、拒绝忠言,喜欢听信残害忠良的谗言,而且根本不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由于连年征战、大兴土木和生活放荡,他已经耗尽了国力。同时他还通过一些邪恶的手段残忍地杀害了一些忠臣。

为纵情狂欢,吴王夫差大肆建造亭台楼阁。他在阖闾大城(今苏州)南边二十里岩石山(今灵岩山)一片稀有的梓树林中,为越国送来的西施美女修建富丽堂皇的“馆娃宫”。如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个园林宫殿的一些遗迹:琴台、西施洞、花池和吴王井,还有响屐廊,那是西施欣赏她与侍女们趿木屐在廊道里来回走动时的舞蹈般的响声。为此,后来的一些诗人写诗严厉批评夫差的荒淫无耻和不惜成本为西施做出的铺张浪费。

吴国的夏天闷热难忍。在凉爽秀丽的太湖最高峰飘渺峰的南湾,吴王夫差为西施美女建造了一个避暑胜地,名之曰“消夏湾”。他还扩建了由已故吴王阖闾建造的“姑苏台”。姑苏台坐落在面向浩瀚的太湖边姑苏山上。那时候,越国进贡的木材数量很多,堵塞了附近的河道,造成了多年的航道拥堵。所以有了“木渎”(dù)的地名,那是今天苏州郊外的一个镇子,意思是木堵水道。姑苏台已经开建三年,但吴王夫差还不满意。

勾践得知后,又派伐木工进山去砍伐大批上等木材,其中两颗巨木粗二十围,高四百尺,名之为“纹梓”和“梗楠”。他要工匠把木材抛光、上漆、画上漂亮的图案,并镶入金玉。然后他命令大夫文种把木头送去给吴王夫差。

看到这些木材,吴王夫差大喜过望。他当即改变原来的设计,他要建造更加宏伟壮丽的宫殿,把两根巨木作为大梁。于是又过了五年,姑苏台才建成竣工。这座宏伟壮观的建筑物高三千尺、宽八千尺。据说在三百里之外就能看到。吴王夫差在姑苏台上还建造了一个吃喝玩乐的“春宵宫”。宫内有上千名歌姬和上千担美酒,还有天池和龙舟,供夫差与西施饮酒作乐。许多文人墨客在描述这些宫殿以及夫差与西施在姑苏台上的奢侈生活时,他们的文字是相当尖锐的。





第二十七章 吴国陷落——勾践的计谋

这一切都是勾践想要的,而且实际上都列在他摧毁吴国的宏大计划之中。这就是在他回到越国后召集重臣们集体秘密制订出来的“灭吴七计”。

越国大夫扶同提出了外交方面的一个建议,他说:“吴王夫差意欲打败齐国,震慑晋国,并认为楚国是其不共戴天的死敌。越国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应该拉拢齐国,善待晋国,并加强与楚国的关系,由此从外交上对吴国形成一个合围。对待吴国最好的一招,是逢年过节向吴王夫差献上最珍贵的贡品和最崇高的敬意。我们要卑谦地陈述,越国是吴国的附属国,没有丝毫的侵略野心,要让吴国确信,越国将继续做吴国的臣民,随时听候吩咐。一旦吴国丧失对越国的警惕,我们就可以轻易地把它摧毁。”

越国大臣文种向勾践提出了越国摧毁吴国的七个计谋:一是继续送礼,讨得吴王夫差及其重臣伯嚭的高兴;二是高价从吴国收购粮食作物,使吴国粮仓空虚;第三是向吴王夫差及其重臣伯嚭赠送美女,使他们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四是让吴国来购买木材大兴土木,使之劳民伤财,国库亏空;五是派遣花言巧语的官员去讨好和误导吴国重臣,使之迷失方向、信息错误;六是想方设法使吴国大臣自相残杀;七是让吴国麻烦不断,耗费其军费开支。

据说只要用上其中的三个计谋,越国就已经能够使得自称为当时五霸之一的吴国烟消云散。

进贡送礼的计谋,确实迷惑了吴王夫差。即使在看到礼品单之前,他就大笔一挥,让给越国今浙江省八百多里的领地:东到句甬(今宁波市),北至槜李(今嘉兴市)和平原(今海盐市),西南至姑篾(今衢州市)。这样,越国的国土扩展了,体能增大了,地位也上升了。

勾践抓住这个机会,他派大夫文种去请求吴王夫差说:“越国遭受旱涝灾害,庄稼歉收。我们乞求大王赈灾。”他信誓旦旦地保证:“丰收之后,我们即刻归还所借的粮食。”

伍子胥当即指出:“赈灾给敌人,会毁灭我们吴国。”

但伯嚭劝说吴王:“在邻国的紧要关头,吴王有义务提供仁慈的救援。”

吴王夫差想起了“投桃报李,道德至上”的名言,他同意了。

大批粮食运到越国去了,这下子吴国的粮仓彻底空虚了。忠臣伍子胥眼睁睁地看着,但一点办法也没有。

越国的计谋是,第二年粮食丰收之后,越国归还吴国的稻谷看上去金光灿灿、颗粒饱满,但实际上是蒸熟的谷子。而且他们还唆使吴王夫差命令农民用这种“优良种子”去播种。其结果当然是惨不忍睹的。在富饶肥沃的太湖平原上,没有一颗种子破土发芽。在广袤的土地上,所有的余粮已经消耗殆尽。宜人的气候下,风调雨顺,平白无故出现了巨大的饥荒。人们纷纷抱怨吴国的统治者。

伍子胥忧心如焚,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谏吴王夫差。由于年事已高,他说话直来直去了。他已经公开在宫廷里与伯嚭发生了针锋相对的争论。在独处的时候,他仰天长叹:“吴国被越国灭亡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了!”十年后,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整个吴国陷入了混乱,国力日渐减弱。然而,吴王夫差还是不顾伍子胥的郑重告诫和强烈反对,一心要去讨伐北方的齐国。最后,连太子友也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日后流传千载的寓言来哀求父王要瞻前顾后。

越王勾践担心吴王夫差会改变主意,他立即命令大将诸稽郢率三千士兵前去协助吴国攻打齐国,并嘱咐在必要之时伺机反戈攻击吴军。





第二十八章 吴国陷落——伍子胥之死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当政的第十年,亲率十万大军去攻打齐国。经过在艾陵(今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和莱芜市一带)的一场激战,吴王夫差最终取得胜利,为吴国在中原的争霸奠定了基础。此后,吴王夫差更加骄傲自大、忘乎所以了。他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罔顾将来会出现的大麻烦。

在赢得战役之后,吴王夫差举行庆祝活动,他设宴犒劳群臣,并根据他们的贡献予以嘉奖。勾践作为贵宾坐在吴王夫差旁边。伍子胥也在宴会现场。伯嚭和其他重臣轮番献媚吴王夫差。

伍子胥讥讽地说:“哦,这里还有一位溜须拍马和造谣中伤的可怜虫,太遗憾了。陷害国家忠良的人就坐在国王的旁边,吴国忠心耿耿的大臣却遭到了一帮歹徒的诬蔑和诽谤,不久的将来吴国肯定会灭亡。”

听到这话,吴王夫差勃然大怒,结果他们不欢而散。

吴王夫差越来越对伍子胥看不顺眼了。他听不进伍子胥的诚挚谏言和好心劝告,渐渐地,伍子胥也对他失去了信心。

伯嚭借机诽谤伍子胥,他在吴王夫差耳边说:“伍子胥看上去忠心耿耿,实际上是个残忍的家伙。他连父亲和兄长都不关心,还会关心大王您吗?上次您要去征伐齐国,伍子胥强烈反对您发兵。在您获胜之后,他还对您怀恨在心。您要防着他,说不定哪天他会犯上作乱。”伯嚭还与越国大臣庞共同策划,时不时地中伤伍子胥。

起初吴王夫差并没听信伯嚭的谗言。他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在听说伍子胥把儿子托管给了齐国重臣鲍氏之后,他发火了,说:“伍子胥果真骗了我!”最后,吴王夫差派人赐“属镂之剑”给伍子胥,命令他自刎。由此为越国灭吴清除了最后一道障碍。

临死前,伍子胥请求使者在他死后挖出他的眼睛,挂到城门上去,说:“我要看着吴国的灭亡。”后来为纪念伍子胥,前吴国的民众把这座城门命名为“胥门”。





第二十九章 吴国陷落——最后的战役

公元前482年,也就是勾践从吴国返回越国后的第八年,他对吴国发动了第一次进攻。实际上,这个机会是吴王夫差本人提供的。

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先是在橐皋(tuógāo)(今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会见了鲁国的鲁哀公,接着在海阳(今江苏省如皋市)见了卫国的卫出公。翌年他又在黄池(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约见了几个附属国的诸侯,与北方列强晋国竞争盟主的地位。按照当时的规则,盟主应由所有附属国选举产生,并公认为是他们之中最强大的国家。由此公推选出的盟主,其他诸侯都要向其进贡朝贺,在战争时期还要出兵相助。吴王夫差好大喜功、雄心勃勃,他对盟主的宝座早已觊觎良久,因此他与晋国的晋定公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黄池之会”期间,吴国和晋国互不买账。最终虽然吴王夫差用武力恫吓勉强当上了这个没有意义的盟主,但他的国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越王勾践看准时机,杀奔姑苏。公元前482年,也就是吴王夫差第十四年和越王勾践第十五年,六月份,勾践率领四万九千越军,分成两个纵队去进攻吴国。由大夫范蠡统领的北路纵队奉命去切断吴军的退路。南路纵队是主力部队,由越王勾践亲自指挥,其任务是直接攻打吴都阖闾大城(今苏州市)。当勾践的先头部队抵达姑苏郊外之后,吴国的太子友率一万兵士在泓上(今苏州市西南方的横山)抵御越军。在关键时刻,吴王孙子弥庸和王子地没有听从太子友的命令。他们未经许可就率五千士兵冲向越军阵营,捕获了畴无余和讴阳两名越军大将。第二天,勾践统领的越军主力抵达后发起猛攻,一举消灭吴军,俘虏了太子友和王孙弥庸。

由王子地带领的吴军残兵败将,逃进吴都阖闾大城后即关紧城门,躲在了高大的城墙和深深的护城河里面。他们死守城池,一边派人去给参加“黄池之会”的吴王夫差送信,请求紧急救援。越王勾践明白,快速攻占吴都是不可能的。他命令水军驻扎在太湖,陆营扎在阊门与胥门之间。他派遣范蠡迅速赶赴太湖边的姑苏山。一场恶战之后,华夏雄伟壮观的姑苏台被越军付之一炬,太子友也在里面被烧死了。当吴王夫差匆忙率吴军赶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只是疲惫的士兵和贫穷的民众,他们无力抵抗越军的进攻。夫差不得不向他以前的臣仆求和。勾践自知兵力还不够强大得足以摧毁吴国,于是答应夫差的请求,率部队返回越国去了。

四年后的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发动了对吴国的第二次进攻。吴王夫差的士兵布置在今吴江与苏州之间夹浦地区的吴淞江北岸,以抵御入侵的越军。双方军队在江两岸互相对阵。利用黄昏的有利时机,越王勾践命令两个纵队各派出一支分遣队,悄悄地进入距离主力部队五里地的上游和下游的最佳阵地。他们敲锣打鼓杀声震天,从两翼冲向吴军。吴军分兵抗击。越王勾践的主力部队出人意料地渡江后直接杀向吴王夫差的兵营。吴军很快乱作一团,各条战线相继失守。越军士兵向吴军发起追击。在姑苏南郊的梅地和阖闾大城的郊外,他们赢得了三次战斗的胜利。吴国两员著名大将王子姑曹和大夫胥门巢战死沙场。

实际上,战争打了很长时间,而且其残酷程度是人们难以想象的。今天,在苏州风景秀丽的石湖周边,依然有许多遗迹可证明战争的发生。石湖的两军对峙延续了三年之久。越军包围了在城里的吴军和百姓。那时候,吴国城里城外一片慌乱。伯嚭托病什么事也不肯干了。吴王夫差年事已高,他别无选择,只得派遣孙子王孙雒(luò)袒衣露背跪求越王勾践。他痛苦地哭泣着,恳请越王高抬贵手。他来去七次,但最后还是无功而返。勾践率主力部队攻克阖闾大城旁边的上方山,跨过横塘,敲着战鼓,直扑阖闾大城。胥门首当其冲,受到了攻击。突然间,一阵狂风刮起,下起了倾盆大雨。空中电闪雷鸣,地上飞沙走石。这个现象,民间至今依然在传说,那是伍子胥显灵了,他容不得敌人通过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胥门入侵吴国。

越王勾践从城西经城南去城东观察。这时候,太湖洪水泛滥了。越军士兵乘机掘开城墙,顺着洪水进入城内。吴军彻底溃败,阖闾大城沦陷了。

吴王夫差环顾四周,只有三子王子地和孙子王孙雒还在他身边。在他们的护卫下,夫差弃城出逃。然而他们在逃到余杭山(今苏州阳山)脚下时,就被越王勾践统领的越军追上,并包围起来了。吴王夫差陷入了绝境。他请求越国像他对待勾践那样来对待他,然后他会向越国称臣和进贡,他本人归顺越王勾践的统治。越王勾践拒绝了他的恳求,命令他去甬东(今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绝望之中,吴王夫差拔剑自刎。吴国二十五位君王的最后一位,就此离世。

临死前他说:“我后悔没听伍子胥的话,九泉之下我无脸见他。请用无花果树叶遮盖我的脸。”吴王夫差死后,越王勾践叫部下把他埋葬在余杭山旁边的北峰山脚下。

后来,已故的忠臣伍子胥得到了赞扬。奸臣伯嚭则被越军处决了。

华夏历史上的吴国存在了六百多年。吴国自吴王寿梦当政时期开始强大,到吴王夫差的亡国,历经一百十二年。而从吴王阖闾当政开始,到吴王夫差的亡国,只有不到五十年。华夏的吴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





第三十章 长沙王吴芮——吴芮的成长

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打败和吴王夫差在余杭山自刎之后,越王勾践下令赶尽杀绝吴王夫差的后裔,不给吴国翻身的机会。被征服的吴国人民把国名作为姓氏,作为保持血缘的符号。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有些人不得不隐藏自己的身份。经过许多年后,他们恢复了吴姓。

吴国的王子王孙纷纷率领家人和族人,携老扶幼,四处避难。太子鸿和王子徽的家人逃到了瑶里(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隐匿,并在那里繁衍子孙后代。也有的带领家人族人翻过嶂公山逃到了今江西省婺源附近,他们也在那里幸存下来了。

公元前241年,吴芮出生在干越地区的龙山南麓,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社庚镇邓墩村。他的祖籍是景德镇浮梁的瑶里,几年前父亲刚刚迁徙到龙山村。根据《皋庑吴氏家乘》,吴芮是吴国始祖泰伯和吴氏的第三十一世孙。

吴芮的祖父厥由擅长医术,治病救人。他是季札二子吴征生的第九代孙,是季札众多后代中的名门望族。吴芮的父亲吴申也懂医行医,而且酿酒。他们在当地都享有崇高的声誉。

吴芮自小聪明好学,是人见人爱的孩子。擅长医术的爷爷和父亲对他进行了良好的教育,还经常给他讲先祖泰伯在吴国的艰苦创业以及爱民如子的故事。他们一起回忆吴国过去的强大和辉煌,以及亡国后的痛苦。他们还讲解历史上应该汲取的教训。从医学的角度,他们向他解释《易经》的辨证原则。从棋局里。他们为他讲述著名战略家先祖吴起的战术和布阵。吴芮健康成长,学识丰富,而且武艺高强。他经常陪伴祖父上山采药,此外他还从事农耕、狩猎、捕鱼和饲养家禽。

年轻时,吴芮常常研究《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从中汲取精华。他决心做一个高尚的人,不辜负祖父和双亲对他的期望,为吴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做出积极的贡献。

战国时期(公元前453年—公元前221年)华夏大地烽烟四起,各诸侯国间战火不断,散兵游勇四处抢劫。吴芮不忍心看到村民们的苦难,他号召人们团结起来保卫家园。在乡亲们的支持下,民团队伍稳步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显然,溃退流浪的士兵是因为生活没有着落才不得已偷抢的。吴芮宽宏大量,他帮助那些没有袭击或骚扰当地村民的败军士兵洗心革面从新做人,那些愿意留下来的可以加入民团。十八岁的时候,吴芮已经是一支一万七千人的民团武装首领了。这支部队纪律严明,得到了当地人们的支持和拥护。渐渐地,附近有更多人来加入他的队伍。吴芮的母亲梅氏很有教养和见地,她告诉吴芮应该军民结合,这些人不但能够打仗,而且能够种地和经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09:36:4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一章 长沙王吴芮——抗秦起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了中国。他废除诸侯制,实施郡县制,由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全国分设三十六郡,每个郡有几个县。吴芮的家乡龙山村属于九江郡余干县邓墩乡。

在秦始皇的暴政统治下,人民生活困苦。秦皇焚书坑儒,杀害了四百六十多个书生,因为他们回顾历史,对秦朝的统治提出了批评意见。秦始皇大兴土木,实施四大工程,迫使几十万民工修建长城、阿房宫、秦皇陵和秦直道。百姓妻离子散,田园荒芜,哀鸿遍野。

百姓怨恨秦王,都说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唯恐杀不尽,用刑唯恐刑不重。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他。

公元前209年,人民群众实在忍受不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陈胜和吴广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大泽乡发动农民揭竿而起,举起了反抗秦朝的起义大旗。被沉重的税赋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们纷纷相应。这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一路过关斩将,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公元前207年,秦国面临各地义军武装割据的局面。为稳定南方,防止百越地区的反叛,也因为吴芮的才能出众,秦廷赐封他为“番阳令”,那是番阳县(西汉起改名为鄱阳县)的第一任县令。番阳在春秋和战国时期为番邑。秦廷赦免番阳的税赋,但当然也不会提供财政拨款。

利用朝廷提供的合法身份,肩负着先辈的期望,吴芮要用武力夺取政权。他告别乡亲们,带上自己的武装民团,离开了家乡。

通过水路抵达鄱阳湖之后,吴芮在湖岸边建城作为自己的城堡,这就是今天的鄱阳县。在番阳的时候,吴芮采取强硬措施,首先打击强盗土匪和地痞流氓。然后积极开发民生,开通商贸、发展水产和推广农业。

针对乱政,他逐步推行大胆的改革,废除了高昂的税费,以减轻人们的生活负担。同时,他尽可能增加民众的收入。以先祖泰伯为榜样,吴芮重视灌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耕种,由此提高了生产力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赢得了民心。那年的初冬,番阳地区遭遇了严重干旱。由于修建了水利灌溉工程,农民还是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收成。所以番阳人民崇敬吴芮,称他为“番阳王”。

在秦朝官吏中,吴芮第一个相应了反秦的农民起义。

其实吴芮早就不满秦廷的暴政统治。由于威信很高,他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成了抗秦起义的一支主力部队。甚至前秦廷的官员和越王勾践的两位后裔闽越王无诸和越东海王摇,都率领他们的部队归顺吴芮指挥。其中还有他的同乡、同学和密友梅鋗将军。

安徽六安人英布因为违反秦律而在脸上被刺黑字,所以人称“黥布”(黥qíng,黥刑,又叫墨刑,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在被遣送到秦皇陵工地监督劳动的时候,他率领一些勇敢的狱友逃到山上落草为寇了。听说番君吴芮起兵,他带着一帮人投奔到了吴芮麾下。

吴芮十分欣赏英布的英勇善战、长相英俊和高贵威武,没去在乎其家庭和社会背景,把自己唯一的爱女梅子嫁给了他,并亲自主持婚礼仪式。此后,英布不但是吴芮的女婿,也是他部队的一名重要将领。

此后由于陈胜和吴广的农民军一再被秦军击败,吴芮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与其他起义部队联合。虽然吴芮自己的部队兵强马壮,训练有素,但还不能抵挡几十万的秦军。所以他决定派英布和蒲将军率一万士兵去加入项羽。项羽是楚国贵族,他的部队是起义军中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

吴芮的这支部队,先是跟随项羽在各条战线上与秦军作战。后来,农民出身的刘邦也加入了项羽的队伍。在与秦军打仗的时候,项羽总是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冲锋在前。二十六岁的他,已经战胜了几十万的秦军。各路附属部队的将领都对他心服口服。一致推选他为联军统帅。吴芮的部队也在欢庆胜利。他们高度赞扬项羽在与秦军生死搏斗中“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决策。大家都对最终击败秦军主力部队充满了信心。

吴芮应邀参加了秦军主力部队的受降仪式。他对胜利欢欣鼓舞,因为秦朝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兵力。这是项羽取得的伟大成就。他欣赏项羽这种超越他人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同时,他对自己部队在与强敌秦军主力部队浴血奋战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当项羽率领楚军在与秦军主力部队展开生死搏斗的时候,根据楚怀王推翻秦朝的命令,刘邦率部成功地向西挺进。

面临末日,秦廷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刚刚继位的秦三世子婴听说刘邦大军已经抵达城门,感觉像是遭到了雷劈似的。显然形势已经无望了,秦王子婴只能俯首向刘邦投降。曾经强盛的秦朝走到了末路。

吴芮听到这个消息很是兴奋。这些年来,他的目标一直是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现在,他的目标实现了,但他还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他认为,一开始刘邦在西进的时候只有一万人马,他之所以能够在一年半不到的时间里攻占秦都咸阳,是因为项羽打垮了秦朝的主力部队。根据与楚怀王订立的条约,首先攻占咸阳的人可当未来的君王。现在项羽肯定是不服气的,他会拒绝这个条约。因此项羽与刘邦极有可能发生争权的斗争。吴芮感到担忧。





第三十二章 长沙王吴芮——楚汉相争

正如吴芮所料,项羽听到消息后感到极为不满和愤怒。他认为自己是名扬天下和威震诸侯的胜利者,是四十万楚军的最高统帅。刘邦根本无法与自己相比。既然他能够打败秦军的三十万主力,他当然能够夺回本应该属于他的王位。

他立即下令部队朝咸阳进发。半路上,高傲蛮横的项羽杀死和活埋了二十万前秦军士兵,因为他们虽然已归顺和加入他的部队,但没有听从他的命令。吴芮对此甚感不平,他愤怒地说:“自古就不杀降俘。这样会遭老天的报应,失去人民的支持。这样的历史教训为什么不去汲取呢?”

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谋士张良经常向刘邦提供忠言和建议。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多次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协助刘邦奠定了汉国的基础。他也是吴芮的密友和结义兄弟。

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废除了秦国所有的苛律。在集会上,刘邦激动地告诉民众:“我来这里是为同胞们消灭邪恶的,不是要用武力来压迫你们。”咸阳地区的人们都很高兴,他们只是担心刘邦当不上新的君王。

不久,刘邦应邀去参加项羽在鸿门安排的一次宴会,其实这是项羽设置的一个暗杀阴谋。多亏张良聪明大胆的预防措施,刘邦才得以逃回自己在咸阳郊外的军营。吴芮从心底里对足智多谋的结义兄弟张良充满了敬意。

几天后,项羽率领自己的联军抵达了咸阳。刘邦陪同项羽、各诸侯首领和将领们一起视察咸阳宫和阿房宫。豪华奢侈和雄伟壮观的建筑物赢得了参观者的交口称赞。但项羽很快感觉到这是秦王寻欢作乐的地方,于是他不停地咒骂秦王。来到阿房宫大厅的时候,他怒不可遏,拔出佩剑一阵乱砍。狂怒之下,他命令部下杀死末代秦王子婴、秦王的皇亲国戚和高官重臣,并放火焚烧咸阳宫和阿房宫这两座秦国宫殿。楚军将士甚至冲进民房,烧杀抢掠。一时间,咸阳城内火光冲天、尸横遍地、哭声不绝于耳。百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他们恨透了项羽,认为刘邦是个好人。

刘邦不在乎项羽是否攫取秦宫的财宝和美女,他在乎的是,项羽必须遵守与楚王订立的条约,让他成为皇帝。因此,他及其所能讨好项羽,同意他的所作所为。

项羽自认为是各路诸侯理所当然的头领,在梁地和楚地的九个郡当起了君王,自称“西楚霸王”,把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作为都城。是为西楚。

然后他授予刘邦“汉王”的爵位,其王国地处路途偏远而又凶险的巴蜀,都城是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他授予吴芮“衡山王”爵位,以表彰他在战争中取得的辉煌成就,都城设在邾城县(今湖北省武汉市内)。他还授予英布“九江王”的爵位,都城是六县(今安徽省六安市);授予梅鋗为侯爵和十万户爵位、蒲将军为侯爵等等。

回到兵营后,吴芮与将士们庆祝他们获得了两个爵位和两个附属国君称号。这确实是可喜可贺的。但吴芮还是担心,这样的封赏肯定暗藏着危险,因为所有的诸侯都拥有军队。而且有些人也许对得到的待遇感到不满意或不公平。这样的话,何谈将来的天下太平呢?

刘邦对这样的封赏极为不满。他从来没有想到,他的卑躬屈膝换来的只是这么一个路途凶险的偏远地方。他决定与项羽展开斗争。于是就有了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楚汉战争。

战乱期间,中原战场上硝烟弥漫,大批房屋和庄稼被毁,大量无辜平民被杀。人民群众艰难度日,怨声载道。

但在相距仅为千里的衡山国,形势一片大好,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看不到战争的踪影,举国上下都呈现欢乐和谐的气氛,老百姓生活安定富足,人们称赞吴芮王是一位仁君,品行高尚,勇于担当,擅长军政事务。

虽然项羽尊称楚怀王为“义帝”,说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但私底下他派人去江南袭击并杀死了义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刘邦认为项羽大逆不道。他要联合各路诸侯,兴兵讨伐项羽。

吴芮认为,项羽是军事天才,勇气过人,但生性残暴凶恶。他为树立威信而滥杀无辜。更糟糕都是,他不会用人。因此他的一意孤行使他失去了人民的拥护。而刘邦的一举一动,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聪明狡诈,知道如何恰到好处地用人。他知道何时应该低三下四,何时可以昂首挺胸。所以他能够赢得民心。经过对楚军和汉军的综合比较,吴芮认为,楚汉相争的结果将是汉胜楚败。因此,他和手下的将士决定协助刘邦征伐项羽。

在结义兄弟张良的一再劝说之下,吴芮站到了刘邦一边。同时,刘邦也派人去说服了九江王英布。诚如所料,英布决定离开楚国的项羽,转而准备支持汉王刘邦。获悉这个消息后,楚国派兵攻打英布。英布被打败后投奔了刘邦。就在那个时候,刘邦在今河南省的固陵吃了败仗。但在英布的帮助下,他转败为胜。然后他授予英布“淮南王”的爵位。

公元前202年,在垓下的关键之战,项羽遭到刘邦的汉军围困。虽然他几次突破包围,但他寡不敌众,手下将士一个接一个倒下,已由八千人减至最后的二十八名骑兵。项羽身手敏捷,在杀死几百名汉军士兵后突出了重围。最后,唯一的退路必须渡过乌江。项羽环顾四周,身边已经没有一名士兵了。他认为,没有了楚国和楚军士兵,单枪匹马过江是无脸再见江东父老的。于是项羽拔剑自杀了,时年三十一岁。曾经强大威猛的一代英雄,带着深深的遗憾死去了。项羽死后,各地楚军先后陆续投降。





第三十三章 长沙王吴芮——西汉长沙王

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对文武官员论功行赏。由刘邦封地的诸侯君王,几乎全都是与他同族的刘姓官员。只有八位王侯是异姓的,其中有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和长沙王吴芮。

吴芮的长沙王管辖地是南方五郡:长沙郡(今湖南省辖地)、豫章郡(今江西省辖地)、南海郡(今广东省辖地),以及象郡和桂林郡(今广西辖地)。

在吴芮的吴国君王寿梦后代的身份公之于众后,他与另七位诸侯上书刘邦,拥立他为汉帝。公元前202年,刘邦登基成为汉朝皇帝,定都长安,是为西汉。

吴芮率部去了长沙国都城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他择定一个吉日,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正式宣布成为长沙王。他坚持仁政、主张正义和爱国爱民的政策。

吴芮实现了先辈对他的期望。根据他在番阳和衡山的经验,他是可以实现治理长沙国的雄心壮志的。他万万没有想到,他会卷入到政治冲突的旋窝之中。

张良知道,吴芮是吴王寿梦后裔的身份公开,有助于刘邦登基成为汉朝皇帝。然而,这也是一个隐藏的危险。尤其是由于楚王韩信的对汉高祖的反叛,刘邦不再信任异姓的诸侯王。

有一次,刘邦试探性地询问吴芮:“吴曾经是一个古国。其领土已经分封给了靖王。现在靖王死了。我想任命一位新的吴王。你认为怎么样?”

吴芮突然想起了义兄张良对他的嘱咐:“永远莫忘对汉高祖彰显忠心”。灾难正在临近。他立即回答:“您的侄子沛侯刘濞为人高尚诚挚。我请求陛下任命他为吴王。”

刘濞不是吕后的儿子。由于吴芮没有按照吕后的意图举荐她的儿子去做新吴王,引起了吕后对他的暗中仇恨,一直在想方设法除掉吴芮。在一时无法得逞的情况下,她让刘邦派出一位楚地出身、名叫利苍的亲信出任长沙国丞相,实际上是去监视国王吴芮的一举一动。

吴芮没有想到,自己公开吴王后裔的身份,会引起刘邦的警惕。他汲取历史教训,以卑谦的姿态勤奋工作,把自己封地的大部分地区交给刘邦,让他分封给他的子女。他还把自己的部分精锐部队分给荆王刘贾指挥,又听从张良保存实力的忠告,命其五子吴元带领一部分家眷回到浮梁瑶里生活。

实际上在汉朝的建立之日起,尤其是在韩信反叛之后,刘邦和吕后就密谋用各种手段除掉异姓的功臣和王侯。诚如有些人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意思是,狡黠的兔子死了,抓兔子的猎狗就该烹杀了;高飞的鸟射完了,弓箭就被收藏起来了;敌国被攻破了,谋臣也就该杀杀、该关关了。

刘邦分封给长沙王吴芮的五个南方郡,其实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是虚封,因为这三个郡都是南越王赵佗管辖的。刘邦这样的安排,其目的是要牵制赵佗。吕后掌权后,派兵去讨伐南越王赵佗,但因汉军水土不服、地形不熟,导致征伐失败。吕后要吴芮派人去谈判。吴芮派去的陆贾,受到了南越王的盛大欢迎,因为陆贾与赵佗是老朋友。赵佗献上南越的神奇宝贝,愿意成为汉朝的番臣,暗地里却依然称王。

在吴芮交出了南越的管辖权后,吕后突然废黜了南越王,由此引发了许多复杂的民族矛盾。然后她命令长沙国选派官员去那个地区维持和平。在南越的少数民族地区,吴芮执行和平共处和帮助发展生产的政策。他派农技人员去那里推广“吴稻”。时至今日,这种稻米依然在广东和广西地区种植。因此,吴芮在南越地区备受尊敬,在桂林和柳州,现在还有吴芮庙。

公元前201年,吴芮与爱妻毛苹(著名才女)泛舟湘江,庆祝自己四十岁生日。吴芮望着远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瑶里。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牢记和执行先辈的教诲,绞尽脑汁,竭尽全力去解决困难。现在他功成名就,干出了一番无愧于吴氏先祖的伟业,为家乡父老挣了光。想到这里,他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那年的七月,根据汉高祖刘邦的命令,吴芮亲率部队去平复闽粤地区的叛乱。他抱病出征,再次显示了对汉帝的忠诚。不幸的是,半路上他旧病复发,发起了高烧,而且不停地咳嗽和咯血。两天后,他不治而死。秦汉时期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深得人民拥戴的长沙王吴芮去世了,年仅四十岁。

吴芮有两位妻子,共生一女和六子。女儿梅子嫁给了英布(黥布)为妻。六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吴臣、二子吴郢、三子吴浅、四子吴阳、五子吴元和六子吴质。

接到讣告后,刘邦也流泪表示哀悼。葬礼上,由汉高祖刘邦派来负责治丧的官员诵读了皇上圣谕:“长沙王忠心汉室,为朝廷所认可。兹追谥其为‘文王’,王位可由其子孙后代继任。”

吴芮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一生历经战国、秦朝和汉朝。他的归宿并不是老家瑶里,而是以诸侯王的规格被埋葬在临湘西北的北津城。陵墓周长达到了一百七十米。这种特高规格的葬礼叫“黄肠题湊”,用了很多很好的墓材。棺木的材质本是春秋时期周朝天子椁室的专用木材,经两千年水浸土埋依然能够保持坚固如新,有利于遗体的保护。

多年后,吴芮的后人决定把吴芮墓(因被盗)迁回家乡瑶里。为防止再次被盗,新墓冢位于五股尖仰天台下的一个岩洞深处,至今遗迹尚存。他们还分别在休宁、婺源、浮梁和高岭四处修建了吴芮的衣冠冢,所以出现了在安徽和江西境内不止一处的吴芮墓的现象。

现在著名的吴芮墓位于婺源城西四十八公里的镇头乡冷水亭村西南角的鸡山。山上有三座并列的土堆,都是坐南朝北,宛如山峦起伏,土堆的间距约为百米,西座即为吴芮墓。墓室前有封门石,还有左右方石加固,周围为青石罗砌。一块横卧的大墓碑,正上方有“午山子向”四个大字,表示风水,中间刻有“延陵郡三十三世祖汉长沙王讳芮溢文吴公之墓”,右侧是“雍正十一年癸丑孟冬月吉旦”表明设立墓碑的日期是公元1733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左侧的落款是“阳郢臣浅公派下裔孙百拜”的字样,说明当时修建墓冢的是吴阳、吴郢、吴臣吴浅和他们的子孙后代。

一个月后,吴芮的长子吴臣继任成为第二任长沙王。他遵照先父的总体规划治国理政,保卫国家的安危。长沙国依然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人们和睦相处。但其他的异姓诸侯君王却接连遭废黜或杀害。他们的王位都由刘邦的儿子接替了。

然后刘邦听说淮南王英布在密谋造反。虽然身体有病,但还是亲率大军去讨伐英布。在激烈的战斗中,英布寡不敌众被打败了,他带领残部逃往长沙,想去其妻弟长沙王吴臣那里寻求避难。吴臣诱使英布去鄱阳,然后派人设伏杀了英布。与父亲一样,吴臣也对汉室忠心耿耿。他割下英布的首级,献给了刘邦。刘邦任命儿子刘长为淮南王,代替英布。

到那个时候,汉朝初期为笼络人心而分封的八个异姓诸侯君王中,已经有七个被废黜、杀死或逃亡。他们的王位都由刘邦的儿子或兄弟所接替,只有长沙王例外。那是因为吴芮能够识时务,对刘邦赞不绝口,而且他劳苦功高,为人低调。他爱民如子,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他是一位历史巨人,由于他的丰功伟绩,汉室授予他管辖统治长沙国的权力,而且他的长沙王的爵位可以代代相传,直至第五代,共四十六年。

由于吴芮的玄孙第五代长沙王吴差去世的时候没有继位的子嗣,吴氏的长沙王就此结束了存在。

五代吴氏长沙王及其谥号如下:

吴芮:文王(第一代)

吴臣:成王(儿子)

吴回:哀王(孙子)

吴右:共王(曾孙)

吴差:靖王(玄孙)

公元前195年,在位十二年后,汉高祖刘邦在长乐宫驾崩,汉惠帝即位。当时在位的诸侯王大都是刘姓的,例如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交和吴王刘濞。前面几个都是刘邦的儿子,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异姓的,只有吴芮的儿子长沙王吴臣。

长沙王吴芮的家族共有五人封王,九人封侯,在汉初荣极一时。但家族虽然尊荣显贵,子孙人丁却不是很旺。在吴芮六子中,唯三子吴浅一支绵延不断,但在第五代以后,他们离开湖南北迁中原,此后他们的子孙开始兴旺起来。

东汉时期的公元153年,为纪念吴氏始祖,吴郡(今江苏省今苏州)太守糜豹修建了第一个泰伯庙。他奏请朝廷寻访吴氏后裔来主持庙祈仪式。泰伯四十三世孙吴如胜(载苏州《皋庑吴氏家乘》)敬呈了吴氏的家藏世系。汉桓帝确认后任命吴如胜的二子、泰伯的第四十四世孙吴允承为奉祠侯,负责泰伯庙的祭祀工作。

吴允承是长沙王吴芮的第十四世孙,也是前一章提及的季札二子吴征生的第二十五世孙,其父亲吴如胜保管并修改了吴氏最早的宗谱。六百多年来几经迁徙,现在季札后代的吴征生一支已经返回了他们的故乡吴郡(苏州)。

到了三国时期,吴允承的一个孙子和两个孙女南下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长孙女嫁给了县吏孙坚。孙坚是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氏,他的二子孙权后来成为东吴国君王,与魏国和蜀国形成了三足鼎立。因此,吴芮后人的孙权母亲被尊称为“吴国太”。

在吴芮去世四百多年之后,孙权在长沙为父亲修建孙坚庙。期间因缺乏木材,有人挖开吴芮坟墓,准备取其棺材的木料。开启棺木后,掘墓人惊得目瞪口呆。他发现吴芮的容貌栩栩如生,衣服光亮如新。后来,掘墓人遇到了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当官的吴纲,使他极为惊奇的是,这位吴纲的长相和个子很像他在棺材里看到的死者吴芮。吴纲告诉掘墓人,他是吴芮的第十六世孙。这个离奇的故事,在诸如《水经注》和《世说新语》等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







第三十四章 吴氏在暹罗(泰国)的繁衍

据史载,早在公元十三和十四世纪的暹罗素可泰朝代,中国人就开始从广东和福建两省移民到暹罗(泰国)。

那时候的暹罗统治者郑信王(郑信大帝)是华人的第二代移民,因此他对中国移民非常友好,制订了对中国商人的优惠政策。中国国内由于饥荒、战争和朝代的更替和官府的压榨,百姓生活穷苦,广东和福建沿海的商人和农民纷纷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

吴让(字士侃)是福建省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清朝乾隆年间的1750年,他渡海去暹罗宋卡谋生。根据“福建海澄吴氏世系”,他的祖上吴泰伯八十二世孙开始在海澄县定居。吴让是分居海澄县后的第十四代,所以他应该是华夏古代吴国创始人和吴姓始祖吴泰伯的第九十六世孙。

1775年,吴让(泰语名字YiangSaeHao,又称吴阳)被郑信王任命为宋卡总督(城主),成为宋卡吴氏王国的第一任统治者。他在暹罗宋卡创立的吴国,历经八世城主,到1904年为止,延续了一百二十九年。

1.暹罗吴氏辈分

吴让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华人。诚如第一章所述,吴让后裔的名字,也来自他们宗谱的排序的一段古文。他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取自其家族辈分的“文”。从他的长子吴文辉开始,辈分名字的顺序如下:文、志、仲、宣、登、楼、作、赋、映、雪、观、书、礼、思、孙、子。

把这十六个汉字组合起来,就是一段古文:

文志仲宣登楼作赋

映雪观书礼思孙子

这首四句古文的意思是,立志远大、饱读诗书,即使家穷无钱买油挑灯夜读,也可借用雪光映照,以此勉励吴氏后裔勤奋学习,争取进步。

2.岱隆·素旺奇里(吴大龙)博士

简历

泰国南方的政治家,精力充沛,擅长演说。连续十届当选泰国议会议员(1986—2013)

1975—1976:泰国国立政法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1977—1981:政府发言人

1981—1986:参议院议员

1988—1991:内政部副部长

1992—1994:财政部部长

1994—1995:工业部部长

1997—1998:劳工部部长

1999—2001:副总理

2001—2010:国会议员

2010—2011:主管经济事务的副总理

2011—2013:国会议员

其他专业活动

担任过泰国议会各种经济和行政委员会的主席职务。

在任职纳宋卡家族协会主席期间(1996—1997),主持过纳宋卡和素旺奇里的编年史和族谱的修订。

获得的部分嘉奖

最高等级的泰国白象勋章和皇冠勋章。

学习简历

经济学学士:泰国国立政法大学(1967)

经济学硕士:菲律宾大学(1969)

经济学硕士:美国夏威夷大学(1972)

经济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1975)

法学学士:泰国国立政法大学(2007)

其他培训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领导决策”课程证书,2011年。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创造协作战略”课程证书,2011年。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投资决策及行为财政”课程证书,2011年。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引领经济增长”课程证书,2012年。

剑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英国法律途径”课程证书,2012年。

注释:

1.岱隆·素旺奇里博士是宋卡第四任城主吴志生(天生)的第八代孙。

2.暹罗时期的爵号分五等:

公爵:昭丕雅(ChaoPhraya)

侯爵:丕雅(Phraya)

伯爵:丕(Phra)

子爵:銮(Luang)

男爵:坤(Khum)





第三十五章 泰国南方人

根据作者的研究,泰国南部是各种族混杂的地区,海船经由泰国湾和安达曼海可分别抵达马来半岛的东西海岸。泰国南方人可分为以下几种:

1.来自华南的蒙古人种

移民到泰国南方的蒙古人种有以下两批:

第一批:约在2300—2400年以前,这批移民极有可能是来自华南广西的壮族人(现在那里还有约1700万壮族人,他们的文化与泰人相近)。

这个新信息是泰国艺术大学的一项学术研究,他们发现壮族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青铜鼓的人。

广西明江岸边花山的岩画,显示了大批人群围着这样的铜鼓跳舞祈雨的景象。这些岩画大概有3000—3500年之久,所以可以说,在接受中国和印度文明之前,青铜鼓是东南亚原始文明的一个象征。

大约2300—2400年以前,青铜鼓的使用已经通过陆路和海路在东南亚地区的大陆和岛屿传播开来了,因为在泰国南方的东北、北部、中部和东部海岸都有这种铜鼓的发现。这些人很可能不是武士或战士,他们也许不是从敌人那里逃奔过来的,而只是移民到了发达地区。

第二批:丹龙·拉乍努帕王子在1924年期间撰写的《暹罗年鉴》一书中说,原住泰人来自中国的南方地区,包括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

他们受到其他人群的攻击,退往南方各地,从新安顿在今天的泰国。

这些人被叫做泰人,他们在佛历的十八和十九世纪间,清除了高棉的影响。

泰人与汉人和蒙古人之间发生过战争,而且每一场战役都打得很激烈。后来在华夏中国进入“三国鼎立”的时候,泰人创建了哀牢王国。

刘备命令诸葛亮去平定由孟获统治的哀牢国。

泰人骑马乘象来迎战了,这情景是汉人从来没有见过的。但泰人兵员少,孟获七次遭孔明生擒。哀牢王国承认战败,向汉人称臣。

后来到了唐朝的时候,泰人在南方宣布独立,于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建立了一个新的南诏王国。唐朝皇帝奈何他们不得,因为南诏王国的国王皮罗阁非常强大。为在两个王国之间建立兄弟般的关系,中国皇帝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皮罗阁。

然而皮罗阁还是不放心,他告诫子孙后代,如果北方的蒙古人进攻汉人,汉人会被打败,但蒙古军队不会就此停止,他们会来夺取南诏王国。皮罗阁挑选了身强力壮的七个儿子,派他们去各地建立他们自己的城池,以后可接纳从蒙古人铁蹄下逃过来的汉人。

于是他的儿子们选择在南方地区建城,包括农些、川塘、琅勃拉邦、清盛,还有素可泰、乌通和那空猜西附近的城池,以及在黑河、红河和白河河岸的城池。

自皮罗阁宣布独立五百年之后,正如他所预料的,由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军队进攻汉人并入侵了南诏。泰人抵挡不住,逃往由皮罗阁儿子们建造的城池。人们的出逃并没有停止,这样的现象很可能蔓延到了泰国的南方。

2.来自云南和爪哇的褐色皮肤人种

这个种族群体被称为占族人,其正式名称是奥斯特罗尼西亚人。占人是从云南迁徙过来的,在爪哇和马来半岛(也包括泰国南部)安家落户。占人与马来人是同种族的。根据中国的档案文献记载,占人(或占婆人)皮肤黝黑、眼睛深凹,鼻子突出,头发卷曲,做成了锡克人那样的发式。他们还佩戴大耳环,用一块布把从腰部到脚趾的身体全都遮掩起来。此外,除了冬天,他们就什么也不穿了。

占人有他们自己的领土。大约在公元192年,占婆国坐落在今越南中南部。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王都为因陀罗补罗(今茶荞),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占婆国有四个省,分别是现在的广南、平定、芽庄和潘郎。

占人学习印度文明。印度南部的帕拉瓦人在移居到占婆国的同时,也带来了婆罗门教和佛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影响力更大,因为统治者是婆罗门的瓦尔纳种姓。

梵语是占婆国的正式语言,国王的名字往往是以“瓦尔曼”结尾。所以,过去从猜也和爪哇迁徙过来的大量泰人信奉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就不足为奇了。

占婆王国在1472年(暹罗的大城王朝时期)被越南(安南)人摧毁,只有湄公河的少数几个省份留了下来。

两百五十年来,占婆国的几位统治者与爪哇和马来亚关系密切,他们从印度教和佛教皈依为伊斯兰教。1720年,占人最终成了柬埔寨(高棉)人的一部分。但包括保罗·班尼迪克斯博士在内的一些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认为,奥斯特罗尼西亚人源自赤道地区(爪哇和西里伯斯群岛),他们朝北迁徙到了中国南方的广西、广东和海南。后来他们遭到了汉人的入侵,被迫南下去了爪哇,但也有一些小股人群留在了广西和云南。由此我们假定,奥斯特罗尼西亚人也许迁徙到了泰国南方,抵达猜也后定居下来了。

3.高棉人从扶南迁徙到猜也

公元193—607年间,扶南王国是湄公河流域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其国土范围包括伊桑(泰国东北部)和柬埔寨。该王国是由夏伦德拉王朝统治的,由印度人混填所创立,他娶高棉公主为妻,王朝平稳地传承下去了。到盘盘王的时候,他被部下的大将范蔓所推翻和弑杀。皇亲国戚纷纷逃了出去,他们建立了一个叫盘盘的小王国。而扶南王国则陷入了战乱。七年后,统治者还是不能平定暴力,扶南人决定邀请猜也的国王(盘盘)来继位,他与祖先的名字相同,也叫混填。

在混填二世国王当政时期,大乘佛教由帕拉瓦从印度南部引进到了扶南国。大约在公元470—514年间,国王派遣僧侣那迦犀那带着佛堂的模型出使中国。中国的皇帝很是欣赏那迦犀那的访问,并任命扶南国王为南国武王。扶南王国在公元607年左右灭亡。

4.来自印度的婆罗门教和来自华富里的如诺人创建了洛坤府

公元463年,由于穆斯林的入侵,婆罗门教徒乘船逃到了达瓜巴。他们没想到会患上天花,于是去了甲米府(当时叫素叻他尼府),最后在公元473年迁徙到洛坤,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定居点,不是城镇。在公元1191年左右,华富里国王洛坤侯爵受亲戚的威逼,不得不放弃王位。他决定带上一大批人,另找地方去建立新的王国,把王后和两个弟弟留给了国王乌通。洛坤侯爵走了八九年,公元1200年在洛坤建了一座新城。

5.自石器时代起就生活在那里的原住民

在博他仑府(高头廊)和考猜顺等地区发现的五六十把精制石斧,可证明在大约2000—4000年前,这个地方就有人居住了。

这些石斧用于切砍。但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新石器时期,在泰国就是4000多年以前。

总而言之,我们相信南方的泰人(包括宋卡人)混杂着汉人、奥斯特罗尼西亚人、高棉人、如诺人、印度人和原住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09:37:42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十六章 宋卡的起源

过去的历史书上没有出现过宋卡这个地名,只提起过沙庭城。

在佛历的十二至二十世纪,现在的宋卡湖东边有一道巨大的沙坡。

这个高地沙坡有5—12公里宽,80公里长,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远离高山和森林,没有疾病的困扰,而且适合耕种、定居、建造房屋和寺庙,所以大批人群从宋卡湖西边迁徙过来了。

由于靠近海岸,商品贸易很快就发展起来了,宋卡成为马来半岛北部一个重要的海港。

老城区叫沙庭城,在佛历十二世纪,宋卡湖周围有几个印度教定居点。

根据《隋书》记录,中国人称这个地方为“赤王国”或“孙姑拉”,隋朝曾派遣两名使者到过沙庭城。这个城市是个独立的王国,由一位国王所统治,其领土横跨也拉、吉兰丹和甲米府,与盘盘王国为同一时期。

但沙庭城后来成为诸如扶南、兰卡苏卡和室利佛逝(三佛齐)等强国的殖民地,他们想控制马来半岛周边的贸易航路。

1.扶南王国

前面已经叙述,扶南王国存在于公元130—607年,位于泰国的北部,包括现今的老挝和柬埔寨。扶南人大都是高棉人,但王国由夏伦德拉王朝统治,其创始人是印度勇士混填。

经过长途跋涉,混填从印度来到扶南,娶了一位当地公主为妻,一起繁衍子孙后代,一直统治着这个王国,到了盘盘国王当政的时候才不幸被推翻和杀害。

因此他的后代逃走后在公元220年建立了盘盘王国,也就是现在素叻他尼的猜也区。

后来扶南王国发生内战,死了很多人。王国内部找不到国王的合适人选,于是邀请盘盘王国的王室成员来扶南王国担任国君。这个人就是混填·加雅巴尔曼。他在扶南王国的统治时期是公元470—514年。作者相信,扶南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了宋卡。在混填·加雅巴尔曼国王的当政时期,来自印度南方的帕拉瓦人把大乘佛教引进到了扶南和盘盘王国。

2.兰卡苏卡王国

关于兰卡苏卡的领土范围,一些教科书有不同的说法。有些学者说,这个地方包括了从新加坡到洛坤的土地,都城是泰武里,港城是北大年。但另有人指出,兰卡苏卡的版图是从达瓜巴(高巴)到董里。

然而,宋卡肯定是兰卡苏卡王国的一部分。中国有关的历史记载说,这个王国由一位君主统治,国民不分男女都留长发,上身赤裸,只穿一条棉布纱笼。国王和贵族会在肩头上披一块布,并佩戴金色腰带和耳环。

兰卡苏卡人信奉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但后者后来皈依佛教。

3.三佛齐王国

三佛齐的建立,是由于扶南王国的垮台。混填·加雅巴尔曼国王在公元470—514年间统治扶南王国,后来由他的子孙继位,最后被其前殖民地真腊王国所推翻。夏伦德拉王室成员带领人们逃到了盘盘(今猜也),另有些人则迁徙到了更远的地方,在苏门答腊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定都巨港(巴邻旁)。这个王国占据了半个马来亚,与盘盘王国交界(该地区可能是现在的北大年和吉兰丹)。

夏伦德拉王室的另一支人逃往爪哇,发现了一个新的王国叫婆利(婆林),那里的人们信奉印度教,而其他两个王国则信奉大乘佛教。

三个王国合起来就是三佛齐王国,都城是巨港(巴邻旁),这是中国高僧义静法师(唐三藏)在公元685年的记载。义静法师从东土大唐出发去西天印度取经时,在三佛齐停留过,他把三佛齐叫做室利佛逝,并说明其都城是巨港(巴邻旁)。

公元607年,洛坤国王率军前去攻打罗斛(华富里的旧称)和柬埔寨,任命他的儿子为柬埔寨国王苏利耶跋摩一世。公元802年,统治巨港的阇耶跋摩二世国王夺取真腊王国,在完全退出三佛齐之前建立了高棉王国。公元597年,婆利王国攫取了苏门答腊,逼迫当地居民从佛教皈依印度教。

在北方,洛坤(那空是贪玛叻)国王詹他帕努在公元1230年宣布独立,把猜也(盘盘)作为它的殖民地。根据兰卡圣典《小史及花鬘供养》所述,詹他帕努国王被描述为伟大的洛坤国王,他率领一支由四万名泰米尔和马来士兵组成的军队于1247年攻打兰卡。

推翻兰卡之后,军队把拉曼纳派佛教带回洛坤,用兰卡的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来替代三佛齐的大乘佛教。

由于水军的入侵,人们纷纷逃往宋卡湖西部,结果造成洛坤府陷落,沙庭城差一点成为苏门答腊的殖民地。

据说沙庭城坐落在距离泰国湾大约一公里的地方,容易遭受攻击。城市逐渐变弱,后来遭遇海盗的袭击和攻占。

西部的行政中心改成了居民区,就是现在的邦香或才松山。因此可以相信,博他仑府是在佛历约十八至十九世纪期间建立的。博他仑的势力没去控制沙庭城,而是控制了宋卡湖周边的地区,使之成为东南亚地区一个重要的佛教中心。

在洛坤府的统治下,博他仑维持着殖民状态。1448—1488年间当政的特莱洛国王想把权力集中到大城府,但博他仑依然属于洛坤府。

即使在大城府纳莱王当政时期,宋卡也不叫宋卡。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赞扬国王成功地镇压了在城里称王称霸的一位苏丹。该城市据说坐落在华考奠(红山头)旁边,统治着宋卡湖附近的地区。诗人把这个城市叫做维查基里(维贾耶基里)。

这首诗歌还提及了强大的纳莱国王受到了维查基里的挑战。纳莱国王忍无可忍,派遣一支强大的水军去讨伐和平定维查基里的苏丹,击败苏丹及其部下,把他们活捉后带回到了大城府。

维查基里苏丹1680年被镇压的历史事件,大致是这样的:

1602年,西里伯斯岛遭到荷兰人入侵之后,波斯人摩戈尔带着家人和部下迁徙过来了。他们在沙庭城登岸,修建了一个城堡居住区。大城府宋谭王从洛坤昭丕雅(公爵)那里得知了关于摩戈尔的消息,决定任命摩戈尔为洛坤统治者领导下的百户长。1620年摩戈尔去世,他的长子苏莱曼接班,直至宋谭王时期的结束。

宋谭王的驾崩引发了权力斗争。后来一位叫斯里·素里亚永的很有影响力的将军夺取政权后杀死了可能的继承人,包括已故国王的弟弟和儿子,然后宣布自己为巴沙通国王。

维查基里的苏丹苏莱曼效忠宋谭王,不喜欢这个新王,他宣称独立于大城府。巴沙通王几次起兵去征讨这位苏丹,但每次都是失败归来。1668年,苏莱曼苏丹在四十六岁时去世,他儿子穆斯塔法当上了苏丹。不幸的是,穆斯塔法苏丹没有像他父亲那么强大,维查基里王国在1680年被纳莱国王的军队攻占,苏丹及其两个弟弟哈桑和胡森在战斗中被俘。

由于博他仑统治者的强势独裁统治,宋卡这个词也许是在佛历的二十一世纪,即三百年前才出现的。文献记录说,在帕碧罗阇国王当政时期,从1693年胡森及其儿子塔塔开始,苏丹苏莱曼的子嗣就被派去统治博他仑。这个家族控制着博他仑,直至厄伽陀国王的当政时期(1758—1767年)。博他仑的政权也由占他罗翁家族分管,这是大城府不会去介入的。因此国王决定把博他仑分成三个部分——博他仑、宋卡和董里。







第三十七章 宋卡和纳宋卡家族

有人认为,宋卡(Songkhla)一词是“送鱼”(SongPla)一词的变形,因为该城市有一个很大的鱼市场。也有人认为,这个词来源于“信孔山”(SingkhonMountain),因为他们相信,渔民从海湾看到的猫岛、鼠岛和华考奠(红山头)都是山坡的形状。然而,宋卡是与“辛哈”(狮子)有关的,渔民看到的这些岛屿很像蹲伏的狮子。

宋卡一词显然是在1767年大城府第二次被缅甸攻占之后出现的。缅军的入侵在泰人中造成了裂痕,他们由此分成了五个派别或联盟:达信、彭世洛、曹方伯爵、比迈和洛坤城主。

1768年,洛坤城主去世,代理城主乃息宣布独立,建立了洛坤城主联盟来统治马来半岛的几个城府。他还发兵去征伐春蓬、把抽、猜也、朗萱、克拉、拉廊、竹古童、达瓜巴、攀牙、博他仑城、宋卡、达尼、农集、堤坝、也铃、孟赛、玻璃市、沙墩、普吉、董里、甲米和干乍那迪。

乃息任命他的亲戚乃威迪为宋卡城主和宋卡子爵。

1769年,吞武里王朝郑信王率军南下征讨洛坤城主联盟,乃息与乃威迪闻风逃往北大年。郑信王追到北大年,下令当地的城主交出两人。北大年统治者听从了郑王的命令。

郑王后来诏令当地居民乃戎为宋卡城主和宋卡伯爵。吴让乘郑王在宋卡的机会,进献了自己的奴隶、50箱红烟和所有的财产,请准为四岛五岛的燕窝专采权税吏。郑信王只收下50箱红烟,恩准了吴让的请求,任命他为金山财官(征税官),允许他从事燕窝采集业务,条件是每年纳贡白银五十斤。并昭封他为子爵,爵号銮因他奇里颂木。由于吴让经营有方,人们称他“廉松头”,又称“伯翁”。

吴让有两个妻子和六个儿子。他与福建老家一起过来的原配夫人刘氏,生子文辉、文耀、文臣。到宋卡后于1758年,吴让娶了博他仑女子庄氏,生子文成(天成)、文振(玉成)和文茂(茂成)。

1769年,郑信王把吴让的三子吴文臣带到京城吞武里当御伺。

1775年,吴让子爵带了燕窝生意的收入和其他贵重礼品去觐见郑信王。郑王欣赏他的忠心,昭封他为宋卡城主,通称昭孟,亦作国主,接替办事不力的乃戎。

于是吴让成为宋卡新的城主,建立了吴氏王国,城署设在廉松。宋卡当时是暹罗的第二大城市,位于南方边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宋卡华人多,与马来亚的联络也多。吴让建立的吴氏王国,其范围不仅是宋卡一个地方,还包括了今泰国的北大年、陶公、也拉来,以及今马来西亚的吉兰丹、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四个州。

1782年,国王拉玛一世(谥号“帕佛陀约华朱拉洛”国王)登基,开始了却克里王朝(又称曼谷王朝)的统治。他撤销洛坤城主乃息的爵位,转而任命他所信任的乃息女婿乃柏继之。

宋卡城主吴让子爵努力效忠新王朝,还尽力避免与洛坤城主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中央王朝十分欣赏他的忠心,称赞宋卡城主吴让做事靠谱,后来把他晋升为宋卡侯爵,爵号丕雅素旺奇里颂木。

1784年,宋卡侯爵吴让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死后他被埋葬在廉松村的磨底山麓。

当时的拉玛一世国王看重吴让的功德,昭封他的长子吴文辉继位,成为宋卡新城主和子爵。

吴文辉名胤,字胤官,生于1745年。与父亲吴让一样,他也是富商,善于经营,尤其是在锡矿和燕窝方面的生意。他把自己的收益贡献给国王,深得拉玛一世的喜欢。

文辉继任宋卡城主的第二年,即1785年,拉玛一世命令他建造三十艘战船,以保卫曼谷。这些战船很大,有18米长和4米宽。国王派弟弟蒙空亲王到宋卡监督造船工程。

1786年,缅甸与暹罗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缅甸国王巴东率领九支大军来向暹罗挑战,这就是暹罗史上的“九军战争”。

暹罗国王拉玛一世命令蒙空亲王领军去收复被缅军侵占的洛坤府。战胜缅甸之后,蒙空班师回朝,途中在宋卡府郊外作了停留。那个时候,原宋卡侯爵乃息的儿子坤龙·拉乍蒙里从宋卡城主吴文辉子爵那里篡夺了城主的权位,于是蒙空亲王处决了乃息的儿子以及暗地里唆使缅甸攻打宋卡的乍纳城主。然后蒙空亲王与吴文辉子爵率领军队征服反叛的北大年,俘获了该城府的统治者。鉴于其他城府依然效忠王国,蒙空亲王带上塔尼侯爵、吴文辉子爵和一干兄弟,去拉玛一世国王面前比武受封。国王很高兴,晋升吴文辉为统治宋卡的侯爵,爵号丕雅素旺奇里颂木,昭封吴文耀为宋卡副城主兼乍纳城主,吴文臣和吴志生为宋卡副城主。

1788年,吴文耀在乍纳去世。吴文辉因为没有后代,于是过继了吴文耀的三个儿子:吴志从、吴志生和吴志来。







第三十八章 宋卡英雄吴文辉公爵

1789年,吴文辉的二弟吴文耀在担任乍纳城主一年之后逝世在任上。文辉命令文耀过继给他的长子吴志从去京城曼谷觐见拉玛一世国王,并报告死讯。拉玛一世把志从留在曼谷担任御侍。

1791年,印度人赛义德带着宗教问题来到了暹罗南方。他声称自己会魔术,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亲戚。但有些资料说,萨义德可能不是印度人,他或许是波斯人(伊朗人)。

佛历十七世纪的时候,印度僧侣佛教宗派的分歧加深,导致了宗教势力的减弱。不足一万的伊斯兰军人乘机进攻印度,在纳兰达残暴地屠杀了约两万名僧侣,还摧毁了几处圣所,包括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和圆寂地。

那时候,印度的朝廷准备攻打穆斯林,但真言乘教派的僧侣声称,他们可以用魔术把敌人赶出去。人们深信僧侣的说法,结果却是灾难性的。

穆斯林在印度的势力强大之后,他们迫使印度人皈依伊斯兰教,声称战争和杀戮并不是罪过,而是要让人们信奉穆斯林的一种仁慈行为。他们的信仰认为,异教徒是罪人,是要下地狱的。

萨义德在暹罗南方很不安分,他劝说北大年城主、海盗和越南军队联合发兵去攻打宋卡,但越南国王拒绝参加联盟。

萨义德的联军部队扎营在洛昌山后面的布拉,与宋卡府城主吴文辉的军队隔着三隆运河对阵。由于伊斯兰联军兵力强大,吴文辉请求首都曼谷增援,同时也向洛坤府告急,因为宋卡隶属于洛坤府。

曼谷的主力部队一时间赶不过来,洛坤城主率部队先来协助宋卡。宋卡和洛坤军队挡住了敌军的进攻,然后开展反击,消灭了三百名伊斯兰战士,并在军营前面射杀了萨义德。敌军溃散后,吴文辉乘胜追击,抓获了北大年城主,把他押解去了曼谷。

北大年的反叛被宋卡城主吴文辉平息了,拉玛一世国王十分欣赏吴文辉的功绩,把巴东和班坎鲁地区,以及赛武里、北大年和丁加奴都划归宋卡管辖。

从宋卡平定叛乱来看,拉玛一世明白,洛坤府没能力监管其他城府,于是他把宋卡提升到大城府的级别,把吴文辉的爵位从宋卡侯爵晋升为宋卡公爵,直属曼谷领导。

宋卡与洛坤,虽然是两个相邻的城府,但由于争权夺利,两位城主的关系不是很融洽。更重要的是,洛坤一直是南方的一个主要城府,现在宋卡府要与它平起平坐,洛坤府就不高兴了。两城之间的许多争议是关于权力和利益方面的。

1791年的战事证明,吴文辉领导下的宋卡是能够抵抗海盗和北大年进攻的。这与以前是不一样的,以前的统治者只会带领人们逃离家园,去博他仑请求避难和保护。宋卡府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区,缅甸一直在觊觎,时常来侵犯。

吴文辉是宋卡府的英雄,在当政时期英勇抵抗来犯之敌,多次打败了缅甸军队的入侵,保卫了宋卡,还使南方的一些城府恢复了对中央王朝的效忠。

因此,吴文辉是第一个晋升为公爵的宋卡城主,其级别等同于朝廷四大重臣,还获得了土地一万莱(1莱=2.4亩)。拉玛一世国王还诏令,赛武里、北大年和丁加奴等地区都归宋卡府统治,这对宋卡城主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殊荣。

在拉玛一世的当政时期,昭封与重臣同一级别的公爵,是很特别的,因为国王把暹罗的行政体系改为大城府管理体制,即贵族精英要比各地的城主具有更高的级别和更大的权力。也就是说,他们负责监管各地方的城主。

但这样的体制,在郑信王当政的时候,却没被重视。他重视的是集权体制,即国王拥有绝对的行政权力,自称为征战头领。为国家赢得独立之后,他把各个城府交由战斗英雄或在战时表现出色的部下去治理。这些战斗英雄虽然也是普通人,但可以完全控制他们负责的城府,并可晋升为公爵。他们中的许多人获得了公爵的爵位,而朝廷的大臣往往是级别低一级的侯爵,管理的人数也较少。

拉玛一世的命令,对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使得大臣比地方的城主具有更高的官级和更大的权限。

对宋卡城主的晋升令,显然反映了宋卡城主是“真正的英雄”,应该获得这种殊荣。

不幸的是,今天这一代人没有重视先祖的价值,宋卡人民不知道他们的英雄。使用“纳宋卡”这个家族名是一个荣耀,因为该姓氏是由拉玛六世国王哇栖拉兀赐予的。他们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先祖吴文辉是家族和城府的英雄,他在侯爵的爵位上创建了丰功伟绩,被国王诏令为与朝廷重臣同级的公爵。

在位二十七年之后,吴文辉在1811年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七岁。他也被安葬在磨底山麓的墓地,与父亲吴让做伴。

吴文辉公爵在位时,还建造了三座寺庙,分别是位于廉松的婆什佛寺,又名宝井寺,因寺下有一口直径达两丈的大井;位于宋卡直辖市赛武里的越格佛冷寺(中央寺);以及在宋卡市美人街北端的越让荡佛寺(金枝寺)。







第三十九章 宋卡勇士吴志从侯爵

吴志从,又名天从,暹名天钟,生于1775年。他是吴让二子吴文耀的长子,过继给吴文辉作嗣子。1789年,他父亲文耀在担任乍纳城主一年后去世,嗣父文辉让他去曼谷向拉玛一世国王报丧。国王把他留在曼谷,安排他进入宫廷学校接受教育,而后又让他担任御侍。

1795年,缅甸军队攻占了他廊。受曼谷王朝国王的派遣,暹罗元帅蓬铁率军去收复失地,他还指派担任御侍的吴志从(天钟)子爵送信给宋卡公爵吴文辉,要求其设法阻止缅军进攻赛武里。

吴文辉在宋卡和乍纳动员了九百名兵员,其中宋卡七百名,乍纳两百名。他要求吴志从经博他仑去攻打他廊的缅军。他们在董里与蓬铁元帅的部队会师了。吴文辉自己把部队布置在赛武里,去阻止另一场叛乱。

暹罗军队击溃缅军之后,夷陵城主拿督北兰阴谋叛乱。吴志从决定暂时放弃他廊,转而率领联军攻打夷陵,经过浴血奋战,生擒了城主拿督北兰。

1810年,拉玛一世驾崩后不久,拉玛二世帕佛陀洛罗那帕莱(郑佛)继位登基,但缅甸乘机又来侵略,派遣水军200余艘战船攻占了他廊。暹罗国王命令大将从勇马叻率主力部队去攻打春蓬,吴文辉去攻打赛武里。

宋卡城主吴文辉在宋卡和博他仑招募了一千五百兵员,指派吴志从带他们去会合暹罗的主力部队。在与缅军的战斗打响之前,暹罗另一位将军率领的一千名农民军和三十艘战船也在董里与其他部队会合了。暹罗军队击败了缅军,吴文辉带领部队和四百名农民军向赛武里进发。

由于吴志从是宋卡城主吴文辉的得力助手,在吴文辉辛劳了三十四年之后过世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侯爵和宋卡新的城主。吴志从是吴文辉的侄子,即吴文辉弟弟吴文耀的长子。吴志从的弟弟吴志生(天生)被昭封为伯爵和宋卡副城主,而吴文辉的三弟吴文臣则被昭封为侯爵。

在吴志从的当政时期,宋卡府没有战事,但也不是绝对平静,由于盗窃的事件,宋卡也卷入了北大年的内部纷争。北大年辖区广大,城主管控不了每一个地方,国王命令蓬铁和吴志从把北大年划分为七个城市:北大年、夷陵、赛武里、廊织、拉曼(日榄)、丹绒马(拉雅)和也拉。

1817年,在统治了宋卡七年之后,城主吴志从侯爵在从曼谷返回宋卡时患病,同年十二月去世,年仅四十三岁。他还没来得及完成吴王庙(素旺奇里庙)大殿的建造。他与吴文臣侯爵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过世。此后,吴志生(天生)伯爵成为宋卡第四任城主。国王还昭封吴文臣侯爵的长子吴志仁(文爽)为子爵,兼任宋卡副城主。





第四十章 宋卡勇士吴志生侯爵

暹罗王子丹龙曾经指出,宋卡府与洛坤府城主之间的关系紧张,是因为宋卡分出去后直属曼谷管辖,与洛坤平起平坐了。这个说法是对的,而且争议导致了南方城市的灾难。

开始的时候,是赛武里城主与洛坤府城主闹矛盾,因为洛坤府城主显然支持其兄弟阿帕努拉侯爵。洛坤城主与阿帕努拉侯爵虽然之前因为争夺赛武里城主职位的时候有过冲突,但他们毕竟是兄弟。后来阿帕努拉侯爵去沙墩担任统治者,直接归属洛坤府的领导,与洛坤府城主关系密切起来了。

由于受到冷落,赛武里城主感觉不好,于是背叛暹罗投靠外国,尤其是缅甸和英国。

赛武里城主私底下订立合同,允许英国租借槟城,还与缅甸结盟。历史资料没有提及具体的时间,但他私下里向缅甸国王昂瓦进贡。

1823年,缅甸国王昂瓦打算进攻暹罗,要求赛武里和越南分别从南方和东方发起攻击。

但缅甸国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因为他与英国发生了争执。

结果,暹罗国王拉玛二世命令洛坤府城主率军从宋卡和博他仑去打击赛武里。赛武里统治者逃去了槟城。

吴志生当宋卡府城主的时候,正是拉玛三世帕喃格劳(郑福)的当政时期。1831年,前赛武里城主的儿子阿末打裕定起兵夺取了赛武里,迫使赛武里城主带领居民逃往博他仑避难。宋卡下属的七个城邑全都投靠阿末打裕定,一起来围攻宋卡。宋卡府和洛坤府随即向曼谷的中央朝廷求救。

拉玛三世指派帕康公爵率暹罗水陆两军前去增援。在主力援军到来之前,洛坤城主已经攻克了赛武里。宋卡军民奋力反抗,配合曼谷的水军击败了叛军。阿末打裕定及其外国的追随者害怕被俘,都自杀了。

联军镇压了所有七个反叛的城邑,并更换了城主,还有吉兰丹和丁加奴的城主,形势平静下来了。帕康公爵在宋卡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塔,然后班师回朝了。

七年后的1838年,洛坤府和宋卡府的城主都在外地参加一个葬礼,前赛武里城主的侄子、海盗东姑目沙哇和东姑阿卜杜勒,与普吉府耀岛的海盗头目万玛利勾结起来后攻占了赛武里。赛武里城主(洛坤府城主的儿子)与当地居民退往博他仑躲避战祸。

东姑目沙哇接着去攻打董里和宋卡。暹罗国王下令洛坤府和宋卡府城主(吴志生)紧急赶回去保卫他们的城府。拉玛三世还派遣帕康公爵的弟弟斯里比巴(他)侯爵会合威迁那龙侯爵,以及帕乍瓦林侯爵和警长,率领六千名士兵赶去增援。

回到宋卡后,吴志生命令他管辖的七个城邑抵抗入侵。夷陵、塔尼、赛武里和乍纳城主带领部队在赛武里通朴郊区试图阻止敌人,但没有成功。

暹罗军队撤退到巴东和甲伦(也许是现在的空伦),猜素林子爵率领五百名兵士想去保护乍纳,但晚了一步,乍纳城一杯敌人焚毁。猜素林子爵退回去,在布甲会合了宋卡的部队,而在巴东和甲伦的部队则分散后去了班南甲猜的兵站。

宋卡城主吴志生命令在内城周围搭建木结构兵营。外城也用兵营保护起来,以暹罗湾为界,分为道伊和空三龙两翼。两千人编成四个分队布置在长度为二十四里的兵营里,相互间距离为八里,有联络通道,还配置了火器。地上的大炮旁边写上了“誓死保卫宋卡,决不后退一步”的标语。侵略者也在他们的据点设置了九个兵营。

根据记载,吴志生至少两次向洛坤府城主求救,但遭到了对方以几个理由为借口的婉转拒绝。出人意料的是,洛坤府统治者命令他儿子赛武里子爵带领四千名兵员去收复赛武里,而不是来援救宋卡。此举显然说明,洛坤府“不愿意”帮助宋卡。

这使得曼谷的国王很是不安,他评论说:“他们想夺回赛武里,不去施救宋卡,像是陌路人似的。我倒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放弃宋卡,也许敌军在宋卡的兵力要比在赛武里更加强大。听说宋卡城主在苦苦哀求他们。”

最后,宋卡城主吴志生公爵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击败了敌军。

此后,赛武里、夷陵和猜素林城主,以及拉亚穆甲子爵、坤当唐他和奈昌(御侍)男爵,分别从他们的阵地向敌人发起了进攻,杀死了五六名残敌。自营地陷落之后,吴志仁侯爵已经把一门大炮带到了吞岛庙,去炮击在凯布拉的敌军。侵略者的五个兵营被大炮击毁并起火燃烧。

战斗结束的时候,敌军的九个营地都被攻占,在班甲丹、卢昌山和南甲猜,被击败的残敌经由甲伦逃往乍纳去了。在考森山和巴拉的另一股敌人也败退到乍纳去了。

农历四月二十七日,威迁那龙侯爵抵达了宋卡河口,但由于风大浪高,他没能进港。吴志生派船把他接到了宋卡府。

斯里比巴他那·拉乍科沙侯爵率领的暹罗军队后来到达宋卡,在郊外的丹邦博布扎营。他在宋卡理政两年,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塔,然后返回曼谷去了。(暹罗军队之所以抵达宋卡较晚,是因为暴风雨的原因,部队才行动迟缓)。

值得注意的是,暹罗军队在赛武里俘虏了几个暹罗人(泰人),而在暹罗军队中也有好多穆斯林,所以这并不是一场宗教战争。

1842年,国王拉玛三世诏令宋卡城主吴志生在城中心建造一座胜利纪念柱。吴志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还在宋卡修建了三座中式寺庙和一座城隍庙,祈求菩萨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城隍庙位于美人街中段,是一座完全的中式风格庙宇。据说这个庙很灵验,凡是做了亏心事后去城隍庙赌咒的,往往会遭到报应。善男信女深信不疑,庙内香火鼎盛。该庙宇还获赠拉玛三世的御赐檀香木一柱、圣烛一支和其他各种祭祀品一批。檀香木就安置在香案和神龛之间。

在吴志生当政的1817至1847年的三十年间,宋卡的建设发展很快,正式成为最热闹的中心城区。之前的宋卡行政中心,一直在宋卡湖对岸的廉松。

吴志生会说汉语,遵守传统的中国文化礼仪。他爱护族人,叮嘱他们要团结友爱。他性格暴躁、英勇善战、建功颇多。

宋卡城主吴志生侯爵貌似老虎,其实心地善良,喜欢舞台剧

吴志生治政有方、威严无比,民众对他很是敬畏。

宋卡第八世吴氏城主乃参(吴登箴)侯爵记载的历史文献说,人们害怕吴志生侯爵,对他畏之如虎。他的嗜好是在华考奠(以前叫班西沙考)周边猎杀老虎,那里至今依然有一座路边的屋子。过去,这座路边小屋的建造是为从事商贸的路人提供休憩,建筑材料用的是砖头和水泥,为的是防止老虎的闯入。

猎虎使得宋卡城主的部下官员每年都有死伤。吴志生还有一个奇特的方法处死敌人和犯人,在宋卡府和马来半岛地区造成了人们的恐慌。

记录说,宋卡府城主吴志生侯爵被人们起了个“宋卡老虎”的绰号。这方面,乃参侯爵澄清了吴志生侯爵的手段为什么这么残忍和奇特的理由,因为他想牢牢地控制住南方,在当地树立威信。宋卡的军队数量有限,他采用残酷的手法在这些城府开展心理战术,造成人们恐惧,防止他们反叛。

除了因为恐惧而导致的“宋卡老虎”绰号之外,记录还说,吴志生侯爵喜欢舞台剧和民间歌谣。他还信奉佛教,颁布了66条经文戒律,229条佛语和97条大法。听起来这是矛盾的,但也许是真实的。

宋卡城主喜欢舞台剧(洛坤剧)。下面介绍一下“洛坤奈”(洛坤剧的一种表演形式)的历史背景。

自大城府时期起,专门由女演员表演的“洛坤奈”就在宫廷里上演了,但王室的其他成员、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是不可以观看的。

1767年的时候,郑信王率领暹罗军队征服了包括洛坤府在内的几个城府的投敌派。在洛坤府战役之后,洛坤府城主和“洛坤差德里”(也是洛坤剧的一种表演形式)的演员都被带到了吞武里。

“洛坤差德里”都由男演员表演,主要角色是“素通伯爵-马诺拉”故事中的素通伯爵、玛诺拉和汶伯爵。从南方带演员过来,是为了恢复包括“洛坤奈”和“洛坤诺”(洛坤剧的又一种表演形式)在内的传统戏剧和文化艺术。

郑信王派巴叻努去统治洛坤府,允许他上演“洛坤奈”,这就与其下辖的宋卡闹矛盾了。宋卡城主去首都觐见国王的时候报告说,洛坤府上演“洛坤奈”,宋卡人民吃苦头了。根据他的说法,许多织女和年轻漂亮的女子被带去洛坤府参加表演。于是国王下令改变宋卡的级别,让其直属曼谷的中央政府领导,而不是属于洛坤府管辖。

在拉玛一世当政时期,国王严格坚持大城府时期的传统,禁止“洛坤奈”在宫廷之外演出。大城府时期的“洛坤奈”只能严格上演三个剧本:《罗摩衍那》、《伊瑙》(班集)和《乌那鲁》(阿尼鲁达),而“洛坤差德里”则全由男子演出。

拉玛二世时期,有些学者讽刺说,国王只为上述三个故事编写剧本,他没能力自己编写故事。而且人们也三番五次呼吁,请求能够在宫廷外面上演“洛坤奈”。这两个理由导致了情况的改变。

国王根据颂通、玛尼比猜、盖通、猜亚则和卡威写了五个剧本,他儿子策陀王子为父亲编写了《颂西猜》。该王子后来继父亲之后成了拉玛三世。

拉玛二世在当政时期还放松了关于舞台剧的三条规定如下:

一、把“洛坤奈”的剧本从原先的三个增加到六个,但演出范围还是局限在宫廷或皇家仪式上。

二、王室成员、达官精英和城主府尹允许演出“洛坤奈”的三个故事。

三、“洛坤诺”的演员允许穿戴“洛坤奈”的服装。

这些规定的松动,使得宫廷外的百姓能够与宫内一样享受欣赏戏剧的乐趣。

南方人原先就喜欢歌舞戏剧,所以国王的命令使得南方城府的洛坤剧表演日臻完美,各城府间还产生了相互竞争,尤其是在洛坤府。

文献记录说,洛坤府的“洛坤奈”和“洛坤诺”演出水平与宫廷里一样高。

不幸的是,下一任国王不怎么喜欢戏剧和娱乐,他更关心的是能够带来财富的商贸和投资。因此,他签发命令,撤销了“洛坤奈”只能在王宫里演出的规定。女演员纷纷住到了贵族精英的府邸。而那些达官贵人也相互竞争创作“洛坤英”(女子戏剧),并渐渐地在贵族阶层中成为一种流行的娱乐活动。

女子戏剧的竞争也扩展到了其他的主要城府,尤其是在南方的城府。因此可以推测,宋卡城主也有他自己喜爱的戏剧班子,并与洛坤府之间开展了激烈的竞争。

1845年,辅助宋卡政务的吴志仁报请城主吴志生堂兄的批准,在宋卡修建三朗桥。1847年桥梁建成后,桥边安置了三块石碑,分别用汉文、暹文和马来文镌刻了建桥的盛事。

同年,担任了二十九年宋卡城主的吴志生侯爵,在久病后去世,享年七十岁。吴志生的子孙后裔都有好出息,有的担任了部长、副部长和教授学者等,在泰国很有影响。例如本书作者之一岱隆·素旺奇里(中文名吴大龙)博士,是泰国前副总理、国会议员、慈善家、素旺奇里基金会会长、纳宋卡家族协会前主席;还有曼谷著名大律师维京·素旺奇里博士,他是纳宋卡家族协会创始人和前主席。他们都是宋卡城主吴志生侯爵的第八代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 09:38:05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十一章 高祖母古古的传说



世界的历史通常是由那些记得事件的人告诉他们的下一代,并配置以旧物和其他考古证据。



撰写宋卡的编年史是很不容易的,记录是根据八十五岁高龄的坤蓬社那的回忆。他是宋卡公爵吴文辉当政时期的一名官员,父亲以前是子爵爵位的讼吏,对儿子讲了许多故事。由此,这些故事录入了宋卡府和其他城府的编年史之中。



作者(本书的第二部分作者指的都是岱隆·素旺奇里博士)的父亲,是坎南颂·素旺奇里,他出生在拉玛五世当政时期,1984年在九十三岁高龄时去世。他根据自己的回忆,把好几个故事告诉了子孙后代。但没人认真地用书面去记录这些包括高祖母古古的故事,后来倒是几位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包括他信大学南泰研究学院前院长素提翁·邦拜汶他们进行了记录和整理。



过去的时候,宋卡的统治者要创办一个女子戏班子,他派人去物色宋卡最漂亮的女子,想把她们培养成为女明星。古古区有一个最漂亮的女子,是宋卡湖周边出了名的美女,她的名字叫通裕。寻访者见了她的美貌之后,赶紧回去报告了城主。城主获得了她的基本情况后,再派使者去核实,并要求如果确实漂亮就把她带来宋卡。



使者到达古古后,通裕的双亲不想让女儿离家,于是设计把通裕的头发和眉毛剃光,让她穿上褴褛的衣衫,还在她的脸上还涂抹了泥巴,然后把她带到农场里躲起来。



然而,通裕姑娘没能逃过命运的安排。城主的使者到达后,要求把女孩带过来。使者对一脸肮脏的模样起了疑心,要求她去洗脸,于是惊人的美貌显露出来了。毫无疑问,通裕被带到城里,参加了舞蹈班,成为宋卡戏班子的明星女演员。人们都欣赏她的美貌和舞姿,城主甚至还爱上了她,把她纳为自己的妻妾,一起生了几个孩子。后来,通裕告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要求死后把她的骨灰放进南方人称之为“博”(Bua)的家乡佛塔里。她说她不想把自己的骨灰与其他人一起放在宋卡。即使这个故事没有说明她是死在了哪里,但她的骨灰至今依然存放在宋卡湖旁边古古区一个寺庙的漂亮的大佛塔里面。



作者的家族请求南泰研究学院艺术系核实一下佛塔的年代,已故的系主任颂吉·七提甲瓦尼请专家甘通泰·甲代通收集水泥碎片进行了检验。



建筑协会的专家、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University)教授宾裕·素旺奇里博士,也应邀检测了这座佛塔。



程序走完后,佛塔的面纱揭开如下:



一、该佛塔的造型与洛坤府地区其他佛塔不同,但有可能是皇家工匠而不是普通人建造的。



二、塔身的水泥是新的,表明之前有过修理。对这座佛塔怀有敬意的当地人也说,四十年前的一场暴风雨损坏了塔顶,此后在尼赛·罗差那哈丁的带领下,罗差那哈丁家族对佛塔进行了修缮。



三、佛塔的围墙年代久远,是用古代的石灰砌成的。而该石灰又是用粉末状的贝壳混合了沙子和桄榔(砂糖椰子)的甜汁做成的。这种制作方法在拉玛三世当政时期(1824—1851年)是相当流行的。



四、绿色的琉璃瓦是拉玛三世时期从中国进口的,这在那个时候是很流行的。这种建材在农村地区是找不到的,除非是城主那样的达官贵人的住宅。



五、围墙的木桩木杆,是由硬木制成,有一百多年之久。



六、塔身以及木杆之间的粘土砖,也是拉玛三世时期很流行的。



过去,宋卡湖周边的人们会坐船去佛塔,靠泊在这座令人崇敬的建筑物前面。为高祖母古古穿袍的宗教仪式,每年举行两次,吸引了大量的人群。仪式的日期载入了宋卡的日历和泰历之中,内容是缅怀先祖。这个传统一直延续的今天,但参加的人数没那么多了。



吴登箴(乃参)侯爵在担任城主的时候,至少每年参加一次缅怀活动,他乘坐自己的豪华游艇,并由两艘监护船一前一后随行。抵达后,吴登箴先去汶素·素旺奇里的住宅会见亲戚,然后大家一起走向佛塔。除了参加家族的仪式之外,他还把带来的漂亮衣服和水果分发给亲戚中的年轻人。他喜欢打鸟,如果猎获的鸟还没死,就送给作者的父亲。但如果鸟已经死了,则作为家里的美味佳肴。



玛哈努帕·巴颂甘子爵(邦罗差那哈丁)和他的夫人(坤焦)也带领子孙后代每年参加缅怀先人的活动。作者的母亲(还活着)当时说,好多人都轮流来抱一下她儿子(作者),并送上祝福。这些人包括坤尼赛(他后来被选为宋卡的代表)、坤阿派和坤巴莱。



他们是邦罗差那哈丁和坤焦的三个儿子。而坤焦则是阿那他颂巴伯爵(艾)的女儿,是斯里探玛贴巴公爵(司法部长和枢密院主席)的妹妹。



没有记录表明,高祖母古古有多少子孙后代,但她的孙子汶素·素旺奇里是作者的祖父。当作者的父亲询问爷爷,为什么吴登箴(乃参)侯爵那么崇敬高祖母古古的时候,爷爷的回答是:“我们都有一位共同的高祖母。”



实际上,作者的祖父汶素·素旺奇里与吴登箴(乃参)侯爵是年轻时代最要好的朋友。此外,曾祖父通素(有七个兄弟姐妹),是古古的后裔。他得到了城主的授权,可以经营燕窝业务,他还派弟弟汶素到宋卡学习。宋卡人民都称曾祖父通素为“岛主”,反映了他在湖区的崇高威望。



三个男孩汶素、乃参和艾一起读书和玩耍,长大后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后来,乃参成了宋卡侯爵,艾成了阿那他颂巴伯爵,而汶素还是生活在宋卡,没有特别的目标。乃参为汶素做媒,娶妻林颂村一位家境殷实的华人女子通孙,还指派他去担任村长和古古区的代区长。



历史在重复,乃参侯爵和1927—1933年间担任城主的贝迁里伯爵的女儿参那兰邦,联合主持了作者父亲在宋卡的婚礼。















第四十二章 吴王庙(素旺奇里庙)



《寺庙背景》一书的宗教部分第636页解释了吴王庙(素旺奇里庙)的历史背景,该寺庙是在1775年左右修建的,那时候,人们称之为“奥庙”。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那时候宋卡府还没有迁移到奥扬运河的东边。这座庙被认为是城庙,也是举行宣誓效忠仪式的皇家庙宇。



我们推测,起先修建寺庙的人也许是吴文辉公爵,确切的证据是圣物底部的题词和宋卡第六任吴氏城主吴绵公爵写的诗词。1775年,吴王庙(素旺奇里庙)得到了皇家的恩准允许建造经堂。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皇家的批准,但根据宗教部门的有关文件可以分析如下:



一、吴让侯爵在担任城主的时候,曾在这里宣誓效忠,所以吴王庙(素旺奇里庙)可被看作是皇家的寺庙。但开始建造的时候,庙内是没有经堂的,只是坐落在圣地的一座木结构建筑物。



由于与缅甸的战争和独立战争而导致国家的贫困,郑信王在当政时期是不支持建造寺庙的,他还下令加强对僧侣的管理。后来的拉玛一世国王推动了庙宇的修建,他恢复并改动了许多寺庙的名字,使之更为贴切和更有文化味。其中的沙叻寺改成了玛哈泰寺、邦兰铺寺成了桑韦威沙亚拉寺、沙莫根寺成了泰瓦拉恭冲寺、基莱庙改成了吴王庙(素旺奇里庙)。



国王的弟弟戈帕拉乍瓦亲王也支持庙宇的改名和恢复。



二、1777年,当吴让侯爵还只是子爵的时候,这个庙很可能叫奥庙,里面也没有佛堂,他也许不会用自己的名字去命名它。而且那个时候,贵族精英都没有用自己的名字或头衔去命名寺庙。第一次恢复有可能是在拉玛一世的当政时期,宋卡公爵吴文辉执行国王的政策,想为国王及其弟弟修建一座寺庙,以此来表达他对王室的感恩。



这与中式塔身的石刻是吻合的,即拉玛一世国王与王弟支持宋卡公爵吴文辉家族。在国王登基成为却克里王朝第一位国王之后,全国各地其他的城主,几乎都面临着遭废黜的前景。



恢复之后,宋卡公爵吴文辉根据国王的政策,也许把庙名从奥庙改成了吴王庙(素旺奇里庙)。他还装修改造了扬通寺和康寺,由此可以推想,吴文辉向戈帕拉乍瓦亲王捐献了大量的钱财,用以恢复在曼谷和吞武里的寺庙。基莱庙也许在1785年改成了吴王庙(素旺奇里庙)以资纪念。



三、国立图书馆的当地文献推测说,吴文辉公爵也许恢复了这个寺庙,并修建了一座中式的石塔来追忆他的父亲。



作者邀请几位语言学家对这个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基本相同的,即上述的这个假设或许是不正确的,因为石刻上使用的是皇家的词语:“宋卡公爵(吴文辉)愿意提供……在蛇年竣工。”



显然,宋卡公爵(吴文辉)使用的是“愿意提供”这样的词语,因为他想把这个庙提供给王室成员使用,而不是他父亲那样的普通人。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宋卡公爵(吴文辉)也许建造了这个寺庙和石塔,为的是表达他对拉玛一世国王及其弟弟的谢意,感谢对他家庭的宽宏仁慈。拉玛一世确实很照顾宋卡城主吴让,在刚开始当政的时候,就诏令吴让子爵晋升为侯爵。



后来情况有变,国王对宋卡侯爵的工作表现很不满意,甚至说出了“宋卡侯爵去死吧”这样的话。为此,拉玛一世还想把宋卡侯爵吴让解职并拘禁起来。吴让的长子吴文辉不得不坐船去曼谷,在国王亲信洛坤府公爵的帮助下,去觐见拉玛一世国王。



据此分析,没有证据表明宋卡侯爵吴让遭到过拘禁。



此外,拉玛一世国王后来任命吴文辉为子爵和宋卡吴氏第二任城主,依然可以在四岛和五岛独家经营燕窝业务。



1786年,缅甸国王巴东率“九军”攻打暹罗,从清迈一直打到了洛坤。抗击缅军的战争还导致了南方各地的农民起义。甚至在宋卡,原宋卡城主戎伯爵的儿子坤龙·拉乍巴迪率领两千名兵员,夺走了吴文辉子爵的政权。宋卡伯爵戎之前已经被郑信王免去了城主的职务。



在被坤龙·拉乍巴迪夺权之后,吴文辉子爵不得不带领家人在猫岛鼠岛登船,去曼谷报告国王。拉玛一世国王要求吴文辉传命令给正在南方抗击缅军的王弟戈帕拉乍瓦亲王。



在他廊和洛坤府战胜缅军之后,戈帕拉乍瓦亲王移师宋卡,为吴文辉夺回了这个城府。叛军头领坤龙·拉乍巴迪后来遭到了处决。



收复宋卡后,吴文辉子爵会合亲王的部队,一起去攻打叛军盘踞的几个城市。后来,国王晋升他为侯爵爵位,他的三个弟弟也得到了晋升。



吴文辉侯爵对中央朝廷忠心耿耿,在平息包括萨义德团伙在内的叛乱方面表现出色。他在还1791年收复了北大年和赛武里。由于他的贡献巨大和业绩出色,他从侯爵晋升为与大臣同级的公爵。



宋卡公爵还被授权管辖南方的两个主要城府——北大年(包括吉兰丹和丁加奴)和赛武里。



拉玛一世国王和戈帕拉乍瓦亲王对宋卡公爵吴文辉一家的仁慈,是莫大的恩赐和荣耀,使得吴家在跌落低谷的时候能够东山再起。



四、由宋卡侯爵乃参主持修订的宋卡编年史,在第59页说明,吴王庙(素旺奇里庙)佛堂的兴建是由吴志从侯爵开始的,但工程的竣工是在吴志生(天生)侯爵当政时期。所以,如果说在吴文辉担任城主的时候奥庙的名字被改成了吴王庙(素旺奇里庙),那么新名字也许是在他的侄子宋卡侯爵吴志从或吴志生执政的时期改动的。



改名是为了缅怀宋卡吴氏第一任城主、修建这座寺庙的吴氏家族始祖吴让侯爵的丰功伟绩。



此外,改名也许是为了让这个成为家族成员和下一代的家庙。如果这样的假设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吴让侯爵的子孙后代想把“素旺奇里”作为他们的泰语姓氏,同时保留了他们的汉语“吴”姓。



自1913年实行姓氏法以来,拉玛六世国王恩准乃参侯爵的后裔可使用三个姓氏,包括素旺奇里、纳宋卡和罗差那哈丁,但吴王庙(素旺奇里庙)依然是吴让侯爵的家族庙



宋卡吴氏第六任城主写了一首关于这个寺庙的诗歌:



此庙谨献给泰王,



虽然他已经过世,



我们永远缅怀他。



他对我们的仁慈,



他给我们的荣耀,



山上建庙作报答。











第四十三章 吴志仁(文爽)公爵传记



吴志仁公爵暹名文爽,号正兴,是吴文臣伯爵的儿子,也就是吴文辉公爵的侄子。在拉玛二世当政时期,十六岁的吴志仁是泰王御侍。他擅长打造风帆和舟船,因此拉玛二世国王指派他监督在郊区央纳瓦的船帆制作。吴志仁干得很好,定期向国王禀报工程的进度。国王很高兴,把他提拔为“御前近侍”。



当吴志生(天生)侯爵被任命为宋卡城主的时候,拉玛二世国王派御前近侍吴志仁(文爽)去担任宋卡副城主,并晋升他为子爵。



在拉玛三世当政时期,南方的廊织、北大年和拉曼(日榄)三个马来城府宣布自治,宋卡城主吴志生侯爵命令吴志仁去平叛。吴志仁成功地平定了那里的分裂叛乱,擒获了三个城府的头目,把他们押解到曼谷去了。由于平叛有功,国王晋升吴志仁为伯爵。



早在拉玛二世当政时期,赛武里城主就悄悄地向缅甸国王昂瓦进贡和效忠,并与越南和缅甸共谋攻打暹罗。但阴谋泄漏了,拉玛二世国王命令洛坤府、宋卡府和博他仑府城主出兵攻打赛武里。赛武里城主逃到槟城的英国人那里,私下里订立协议,未经曼谷同意允许英国租借槟城。



拉玛三世当政时期,前赛武里城主的侄子、海盗东姑目沙哇和东姑阿卜杜勒寻思报仇。在洛坤府和宋卡府的城主都在曼谷参加拉玛三世太后葬礼的时候,两个阴谋分子会同耀岛(属普吉府)的海盗头目攻打赛武里和董里,迫使两位城主逃往博他仑。然后他们还想攻打宋卡府,拉玛三世命令洛坤府和宋卡府城主立即赶回去抵抗敌人。他还下令斯里比巴(他)侯爵率领皇家军队赶去增援两位城主。



抵达宋卡后,吴志生(天生)修建了四个炮位来保卫城市,炮位之间相隔四百米的距离,相互之间有联络通道。装备了大炮和铁丝网的防护之后,宋卡城主吴志生宣称要与宋卡同存亡,决不后退一步。



由于吴志生的严防死守,敌人没能攻占宋卡,于是他们改变战略,放火焚烧了乍纳和贴帕(琵琶),然后在宋卡郊外设营与宋卡的军队对阵。宋卡军队兵力不多,形势相当严峻。之前因为“洛坤奈”(一种宫廷歌舞剧)搜罗美女之事,宋卡府与洛坤府两位城主之间闹矛盾,所以洛坤府不肯没有发兵前来增援。



幸好宋卡城主吴志生(天生)有吴志仁(文爽)这样一位得力助手。吴志仁伯爵把大炮搬移到了位于山上的吞岛庙,向敌军阵营发动了猛烈的炮击。在摧毁了敌人的五个营地后,他率领士兵冲锋陷阵,烧毁了敌军剩余的兵营,迫使他们返回赛武里。当斯里比巴侯爵率领的皇家军队赶到宋卡的时候,侵略者已经被击败了,所以他率军返回曼谷去了。



1847年宋卡城主吴志生(天生)侯爵去世,国王拉玛二世任命吴志仁(文爽)为宋卡城主,并晋升其为侯爵。



同年,吴志仁为刚刚竣工的的三朗桥制作了汉文、暹文和马来文三块石碑,记载宋卡的政事以及建桥的经过和募捐情况。他还尊称吴志生为国主吴法兴,自己为国主吴正兴。



1850年,吴志仁奉命去曼谷领赏,恰逢拉玛三世驾崩,他一直在京城忙碌到第二年拉玛四世登基,获爵号丕雅威迁奇里,获赠田地五千莱,并获御赐象征侯爵爵位的槟榔金盘之后才返回宋卡。期间,宋卡的政务由吴省(宋卡吴氏三世城主吴志从侯爵的长子)代理。但一天夜里,海南帮海盗乘着月黑风高,潜入吴省在郊区海边的住宅,抢劫金银财宝和枪支弹药,还绑架了不知所措的吴省,索要高额赎金。待吴志仁从曼谷赶回来时,吴省已经被海盗撕票。这是宋卡历史上的“海南盗船案”。



1859年,拉玛四世国王昭封宋卡城主吴志仁长子吴宠为伯爵,并授田地一千莱。



第二年,由于业绩出色,吴志仁晋升为公爵,还获准拥有一万莱土地,面积与当年吴文辉公爵得到的一样多。



吴志仁为宋卡做出了许多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宋卡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加固了由吴志生侯爵建造的木结构堡垒。吴志仁使用石头和水泥把城堡修建得更为坚固。他在郊外的廉赛村建造了另一座炮台,以防御敌人从靠近暹罗湾的宋卡运河口的进犯。至今炮台遗迹依然存在。他还建造了皇家粮库,以及在市场内修建中式砖瓦房的赌场,用以增加宋卡的财政收入。



吴志仁侯爵还建造了两艘舰船,分别是“威迁奇里”号和“海上明珠”号,用于航海贸易和作战。



1859年,吴志仁在廉赛村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和一批豪华宾馆。此后有一次,拉玛四世国王和随从官员搭乘“麦卡美尼”号御舰抵达宋卡,在行宫住了一星期。国王驻跸边陲城府宋卡,在暹罗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1862年,拉玛四世国王要求宋卡城主吴志仁(文爽)修建一条从宋卡到赛武里边界的道路,免收宋卡四年的税赋,作为造路经费。后来国王还要求赛武里城主把道路延伸到赛武里市中心。这条公路一直沿用至今,路况依然良好。



吴志仁当政宋卡时期,正是拉玛三世末期和拉玛四世初期,举国上下没有战事,显示出国泰民安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外国人纷纷前来经商和定居,宋卡的人口、经济和城市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美女街就是在那个时期修建的。宋卡至赛武里公路的竣工,加强了暹罗南方与马来半岛的联系,使得宋卡和槟城共同繁荣起来。



吴志仁在位时还修建了廉松吴王庙(素旺奇里庙)周围的矮墙和左右两扇石门。



吴志仁有三位夫人,共同育有四子四女。长子乃宠、次子乃挞、三子乃突、四子乃伯冷、长女格伦、次女冀了、三女克流、四女倾铃。



在担任了宋卡城主十八年之后,吴志仁(文爽)公爵在1865年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吴志仁的长子乃宠(乃村)于1884年在继吴绵公爵之后,担任宋卡吴氏七世城主。











第四十四章 吴绵公爵和吴宠侯爵传记



吴绵是吴志从侯爵的三子。他生于1815年,少年时在拉玛二世国王那里当过御侍官,后来随军南下平叛,并协理北大年的政务,深得国王的赏识。



1840年,在拉玛三世当政时期,吴绵晋升为子爵,爵号銮顺陀拉努乐,辅助宋卡政务。



1851年,在拉玛三世当政时期,吴绵晋升为伯爵,爵号丕顺陀拉努乐,并被调任宋卡副城主,协助宋卡城主吴志仁(文爽)。



拉玛四世时期,宋卡城主吴志仁在1865年去世,之后,吴绵伯爵被任命为宋卡吴氏六世城主,并晋升为侯爵,爵号丕雅威迁奇里,获授土地五千莱。



1872年,他进一步晋升为公爵。爵号昭丕雅威迁奇里。第二年,他获得了国王一级勋章。



在吴绵公爵领导下,宋卡国泰民安。文献中没有关于这位宋卡城主的战事记录,但他在经济发展中颇有建树。



1866年,按照拉玛四世国王的命令,吴绵在东关山山顶建造了一座高大的佛塔。至今这座佛塔依然保存完好。



他完成了宋卡到赛武里和到槟城的公路建设工程。使得宋卡与槟城共享繁荣。1871年,拉玛五世国王访问印度归来时,就是在赛武里上岸,然后沿着当时尚未竣工的这条道路,到宋卡码头乘船返回曼谷。



吴绵公爵有几位夫人,共育有十九个子女(九子十女)。原配夫人探布英·苏提是曼谷一位大臣的女儿,她生有长子吴宣烈、长女结鸾和二女局腊。



探布英·苏提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出资在曼谷修建了著名的净国寺(苏提瓦拉兰寺)。



吴宣烈(暹名乃诺)是吴绵公爵和苏提的长子,他生于1834年。后来他被任命为宋卡副城主,授侯爵爵位,爵号丕雅顺陀努乐。1878年,吴宣烈协助父亲吴绵,在廉松村建造了一座漂亮的二层洋楼。他还在宋卡监狱旁边修建了栎树岗寺,他的长子、宋卡吴氏八世城主吴登箴一度在该寺院剃度为僧。



吴宣烈侯爵自己的住宅,是一座宏大壮观中式建筑物,后来该房子被用作官邸,还作为宋卡市政厅,1953年成为宋卡国家博物馆。



根据泰人的传统,长子是要继任父亲的宋卡城主职位。但吴宣烈侯爵在1882年时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九岁。



白发送黑发,从此吴绵公爵抑郁寡欢,了无生气,健康状况一落千丈。1884年,在担任宋卡城主二十年之后,吴绵公爵久病之后去世,享年七十岁。他也被埋葬在磨底山的家族墓地。他的墓前有石刻对联一副:



猛虎朝江占甲第,华峰映局卜簪缨。



宋卡城主吴绵公爵去世后,因长子吴宣烈已经在他之前过世,其他儿子对继承城主职位没有兴趣,拉玛四世国王任命吴志仁(文爽)公爵的儿子吴宠(乃宠)为新城主。



吴宠(暹名乃宠)起初被昭封为子爵,爵号銮颂缽披萨,兼任宋卡副城主。1859年,他晋升为侯爵,爵号丕颂缽披萨。



1884年,吴宠侯爵接替吴绵公爵,成为宋卡吴氏七世城主。



1888年9月,在前往马来人城邦视察时,吴宠侯爵不幸病倒,回到家里四天后就病逝。他有三位夫人和九子六女。











第四十五章 吴登箴(乃参)侯爵传记



吴登箴,暹名乃参、号通兴,是吴宣烈伯爵的长子、宋卡城主吴绵公爵的长孙,1854年生于宋卡的槟榔村。



吴登箴从小就是一个勤奋好学、心灵手巧的人。他跟长辈学习了有关天文地理、木工、冶金、医学、射击和航海知识。



1864年,十一岁的吴登箴当了拉玛四世国王的御侍。在曼谷值勤两年之后,国王批准他返回宋卡。



1869年十六岁时,国王昭封他为子爵,爵号銮威塞博地,兼任宋卡副城主,并授予土地一千莱。



1873年二十岁时,他在父亲吴宣烈侯爵建造的栎树岗佛寺出家,拜释定方丈为师。



拉玛五世国王(朱拉隆功)在1888年来宋卡视察的时候,宋卡吴氏七世城主吴宠(乃宠)刚刚去世不久。国王随即任命吴登箴为侯爵,爵号丕雅威迁奇里,在宋卡城主缺位的时候,授权吴登箴为宋卡政事监理,并授田地一千五百莱。



两年后,拉玛五世国王任命吴登箴侯爵为宋卡城主,可拥有土地五千莱,管辖乍纳城和提帕城,以及沿海七个马来城邦所属各城。



1896年,拉玛五世国王实施行省制,洛坤府合并洛坤、宋卡、博他仑和七个马来城府组成洛坤省,省政府设在宋卡。国王任命叔冲公爵为省长,吴登箴侯爵为副省长兼任宋卡府尹。



吴登箴侯爵心地善良、光明磊落、慈祥正直、善恶分明,与官员和同僚之间关系融洽。他协助省长工作,出谋划策,使得省城宋卡发展迅速,成为同类城市的学习楷模。



1900年,吴登箴升任不管事省长,荣获御赐三级白象勋章。次年他改任宋卡政务监督,年俸八千铢,是南方省府级官员中最高的俸禄了,体现了国王对他的特别恩赐。



吴登箴侯爵在任期做过一些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大事。



他曾带领民兵成功剿灭了宋卡湖周边日渐猖獗的土匪和海盗。



由于时局不够稳定,吴登箴(乃参)侯爵获得国王的授权可签发处决令。据此,他经常亲自签发死刑命令处决罪犯,这对在边远地区制造动乱的土匪和叛军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他还协助祖父吴绵公爵设计和修建了一条从省政府到海边廉松村的道路,长约2公里。拉玛五世国王从爪哇访问归来取道宋卡时,首次经过此路。国王很是赞赏,赐名“威迁箴路”。至今这条道路依然路况良好。



吴登箴侯爵心灵手巧,业余时间喜欢制作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和装饰品。他在家里的工作室有各种工具和机械设备,闲暇时经常制作金银首饰、牙雕木雕和手杖雕刻等,呈献给国王、各级来访的官员和朋友。



吴登箴侯爵(乃参)在1904年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岁。他的过世标志着自吴让侯爵开始的纳宋卡家族统治宋卡的结束。在过去的一百二十九年来,在郑信王到拉玛五世的当政时期,纳宋卡家族像诸侯国那样每年向暹罗国王进贡金银财宝。



吴让侯爵的后裔,由拉玛国王赐予泰语姓氏:素旺奇里、纳宋卡和罗差那哈丁等,但他们仍然保留着他们的汉语“吴”姓。至今,纳宋卡家族协会每年的一月份在曼谷举行家族聚会。三月底,在他们故乡的宋卡有相当于中国的清明祭祖活动,参加活动的亲族们都在衣服的口袋上印有一个很大的“吴”字,在台上主持祭祖仪式的僧侣,也会手持一个写有“吴”字的牌子。



吴让的好多后人,至今依然在泰国的政界、军界和学术界担任重要职务,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



吴登箴侯爵的四子阿南达·颂巴伯爵有两个儿子,他们都是泰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长子玛那瓦拉乍社维侯爵担任过议会主席,1947—1974年间是拉玛九世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的摄政王。幼子斯里他玛提贝公爵担任过议会主席、司法部长、外交部长和枢密院主席。吴登箴的一个侄子斯里探玛贴巴公爵,担任过三届政府的枢密院主席,以及众议院议长、参议院议长、制宪会议主席和司法部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当代吴氏  

GMT+8, 2024-12-22 18:01 , Processed in 0.23857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