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吴国霸迹图 之 泰伯与吴国的由来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0-3-10 11:52
标题:
吴国霸迹图 之 泰伯与吴国的由来
孔子似乎只对与吴国有关的泰伯和季札的让国事迹感兴趣,对同样多次让国的曹国子臧,这位早于季札16年,孔子及身所见的第一位让国之士,却选择性的置若罔闻,仅仅是不痛不痒的说了句“能守节矣”,同样都是让国,孔子倨此而恭彼。
在泰伯奔吴这件事上,后世基本上形成了三种难分胜负的说法,以孔子,尤其是王莽为代表的禅让说、以《穆天子传》为代表的册封说,以及后世比较盛行的避祸逃亡说。
泰伯和仲雍兄弟拥有一项难能可贵的生存技能,来自姬周文化的先进而成熟的农业社会组织及生产技术。周人自己创造出的所谓“小传统”,应该源于曾在尧舜时代做过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的弃。对整个农业作物的管理与生产工作,全都有着一整套的成熟经验。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
泰伯和仲雍从宝鸡周原出发,沿陇海线过潼关到洛阳,沿着伊河南下,经汝州,过叶县,到达南阳盆地;不过汉江,顺着随枣走廊,到武汉平原。如果他们真的在荆蛮地区生活过,或许应该就在随州到黄石之间的荆楚大地上扎过根的吧?从黄石到安庆,这里一直北到淮河流域,都是后世俗称群舒的聚居地,在整个夏代的时候,影响力的最大的族群,则是皋陶氏的后代;而巢湖,即是夏桀被流放的地方。这里的族群,一直比较复杂。之所以要到苏南去,我觉得最大的原因除了可能那里有着可待开荒的土地外,更多的靠近皖南山区的铜矿。
就商王朝而论,只要掌控了皖南山地的铜矿带,就可以在芜湖或者南京镇江,开设冶炼场,就地炼造铜器,装船渡江,经盱眙、泗洪、徐州,抵达商帝国。皖南山地的铜陵、宣城地带,绵延西向约二百公里,迄乎景德镇附近,便是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的鄱阳湖平原,瑞昌铜矿是目前仅见的商代采铜遗址,通过对安阳等地多处青铜器的分析,发现有很多是瑞昌铜矿石所制成。瑞昌和大冶,二地相距120公里,皆在长江以南,参照商王朝在宁镇地区的经略情况来看,我猜想,西距大冶40公里许的鄂州,亦即商代的鄂国,应是其在湖北的重要盟国,这里曾出土过有多个商代遗址,《史记殷本纪》说:“纣王封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后来因纣王杀死九侯父女,导致劝谏的鄂侯也被杀死,或许这便导致了商代失去了瑞昌和大冶这二个极为重要的铜料来源,从而国力顿衰,终为周武王所乘。
1954年在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了一件叫做《宜侯夨簋》的青铜器,底部有长达120 多字的铭文。其释文为:
唯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诞省东国图。王莅于宜,入土,大飨。王命虞侯虫:“迁侯于宜。赐口一卣。赏瓒一、搏彤一、彤矢百、旅十、旅夭千。赐土:厥川三百口,厥口百又二十,厥宅邑三十又五,厥口百又四十。赐在宜王人口口又七姓,赐奠七伯,厥卢口又五十夫,赐宜庶人六百又口口六夫。”宜侯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彝。
意思是:四月份的丁未日,周康王了视察当年武王伐商、成王东征的图画,以及东方诸国有关图录。天王还亲临宜地,颁赐胙土,并举行了祭祀先王的大飨典礼。天王对虞侯说:“迁你到宜地为宜侯。赐你浸了香草的一卣酒,赏你一只祭祀用的玉勺,赏你一把诸侯级别才能用的彤弓、以及100支相配套的彤矢,十件黑弓、千支黑矢。赐你土地:山谷里的肥田300处、其它土地120处;有住宅的城邑35处,其它土地140处;赏赐宜地属于原商王的贵族17姓,赏赐商人称伯的地方长官7位,奴隶1050人,赏赐宜地庶人600多。”宜侯为答谢并称扬康王的美意,作了这件祭奠先父虞公父丁的彝器。
上述释文基本依据唐兰,但也参照了其他人的一些研究成果。
唐兰将王人,解释为周王朝的直属部族,这在其它地方也许是对的,但如果将其置放到苏南地区,则似乎略有些问题,因为周康王时代的周朝影响力,延伸不到这么远,所以我采信了这是殷商王朝的直属遗民。
理由是:商人应该在此处拥有属于自己的力量,而其最大的理由或应是为了皖南山区的铜矿。这些前任王朝的遗民,在商周代兴后,并没能获得周王朝的正式承认,亦即没被册封为某种爵位。到了周康王时,康王对苏南地区进行了新的政治安排,将未或王权认可其政治归属的原商人部族,划分给了宜侯。
泰伯兄弟之所以未能在器物上,对湖熟文化有着考古学上明显改变,应该是他们只掌握了基于软实力的周文化,对于纯工艺制作层面的技术,估计是不会拥有的,托名采药而出走,大概也未必想得到要带走部族的科技专家,这应该是他们生根后,湖熟文化并无太大的器物改变,依旧延续了原本就与江西吴城文化的相似性的最大原因。
泰伯兄弟对周文化农耕社会的组织机制与生产经验的传播。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终于从孤独的异乡人,逐渐得到从散居的荆蛮,到宁镇统治者——商王朝的贵族所接受、信赖、倚重,甚至进行周代史书所夸张的文化“归附”,进而在周代建立后,被周王朝册封为了吴国的君主——吴伯。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