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柏举之战 --- 文化制高点的争夺战
[打印本页]
作者:
青龙
时间:
2020-1-28 23:14
标题:
柏举之战 --- 文化制高点的争夺战
《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
公元前520年,在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两年之后,也是在吴国国君寿梦自封为王的六十五年之后,周景王在他所喜爱的庶长子姬朝(王子朝)尚未被立为太子之前,就去世了,周国国都的人(国人)立周景王的嫡长子姬猛为周王(周悼王),王子朝在贵族支持下,联合百官和百工,杀死周悼王,占据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晋国拥王子姬匄为周敬王,并攻打王子朝。这个时候,周朝同时存在着两个周王,并相互对峙。四年后,公元516年,晋国出兵洛阳,打败王子朝,王子朝带着藏于洛阳的周朝王室的全部图书典籍和管理图书典籍的官员(包括后来写下《道德经》的老子),甚至还包括九鼎在内的大量周王室青铜礼器,以及其它贵族,逃往楚国。这个时候,靠诈术而获得王位,并在取得王位之后,抢夺了自己儿子的未婚妻,并杀掉大臣伍奢,逼走伍奢之子伍子胥的楚平王刚刚去世。而王子朝带着周室典籍也未到达楚国都城,而是滞留在南阳西鄂一带(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与东汉开国将领吴汉之墓相距约四十公里)。也就是说,王子朝很有可能并没有把周室典籍送交给楚国君臣,而是怀着复位的期望,将周室典籍妥善地保留在自己手中,并且秘藏起来。这件事,史称王子朝之乱。
王子朝从周朝国都向正南方行走约160公里带到楚国(从洛阳带到南阳)的这些大周王朝的王室典籍,不仅包括周朝的王室典籍,比如《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原本,等等,还包括了夏朝和商朝的王室典籍,比如《山海经》原本,以及比易经还要久远的、现己失传的《连山》、《归藏》等经典。其中很多是只有王室成员可以阅读的经典,是中华文化之集大成。
所以,王子朝之乱,也可以说是王子朝载周之图法奔楚。以前的“夏太史终古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载其图法奔周”,说明携典籍投奔“有道之国”,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也是图书文献管理官员的神圣职责。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但并没有指导周室典籍交给楚国王室,说明王子朝并不相信楚国将代周而兴,而是表示他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合法继承人,甚至表示自己是黄帝一系的合法继承人。毕竟,拥有王室档案乃是拥有王权的必要条件之一。
那么冥冥之中,上天将安排谁来做为黄帝一系的中华炎黄文化核心的继承人?
在大批周朝王室典籍到达楚国的第二年,也就是楚平王去世的第二年,楚昭王刚刚继位之时,周室长子一系的吴国国王姬僚(姬州于)派他的四叔季札出使晋国,派他的两个弟弟掩余和烛庸,率军向楚国发起了进攻,就在这时,姬州于的大伯父之长子姬光,在伍子胥协助下,派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姬光在把吴国的王位让给季札而遭到拒绝之后,自己登基为王,成为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获得王权之后不久,伍子胥受到重用,而齐国的孙武子也来到了吴国,楚国贵族伯噽也因为家族受楚国权臣迫害而来到吴国,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也英勇善战,阖闾之子终累(后来的吴王夫差)也正在茁壮成长。一时间,吴国人才济济,而且吴国的军事力量的矛头牢牢地指定了楚国。
似乎上天即将安排吴国来获得身居楚国的王子朝所带来的周王室的传世典籍,成为黄帝一系的中华炎黄核心文化继承人。
长期以来,吴国偏居中原的东南一隅,被各诸侯视为蛮国,无论在军事上取得如何的胜利,还是以周室长房吴泰伯后裔自居,或是自封为王,祭出王者的爵号,都无法消除东周列国对吴国的歧视。如果吴国能掌握了周王室的传世典藏,不仅吴国君臣从中取得文化营养,还可以使各国再也无法对吴国加以岐视了。这一点,吴国王室当然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如果得到这批典籍,甚至同时得到了九鼎在内的周王室的大批国之重器(青铜器),从而取得文化的制高点,这对吴国的国际环境将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东周列国再也无法将吴国称为蛮夷之国。
九年后,王子朝还在楚国,吴王阖闾带上吴国的全部将才,倾全国之兵三万人,与唐蔡两国会合之后,发动柏举之战,向楚国发起进攻。当年冬天攻入楚国国都郢,楚平王与原来应该是自己的太子妃的秦国公主所生的儿子---楚昭王丢下王公贵族和宫室嫔妃,仓皇出逃。吴国军队随即追击,但是,不久之后,秦国出兵三万人进入楚国,秦军很快到达南阳地区,之后再向东向南,与吴军作战。柏举之战,吴王阖闾虽然得到了楚国国都郢都的一切,但是,在秦国出兵之下,没法得到放置在郢都以北三百公里之外的南阳的周王室典籍。之后,吴军在与秦军的作战中失利,回到吴国。吴国王室失去了获得周朝王室珍贵的传世典籍的机会。
当然,身在南阳的王子朝,也肯定不愿意这一大批周王室典籍图法落入秦国人手里,在这个时候,姬朝应该将图书加以秘藏或分散秘藏,甚至是尽可能的分散秘藏,但是,就在吴楚秦三国在楚地大战之后,混乱未息之时,周敬王派人将王子朝刺杀。而王子朝所分散秘藏的周王室典籍,吴国、楚国、秦国都没有得到,不久之后就流散于民间,当然,这批典籍也流到了孔子的手里,以至于孔子在他的晚年的时候,终于读到了《易经》,并赞叹不己,还为易经写了注释,企图解释《易经》。
柏举大战之后,老子骑青牛西去,留下了《道德经》,而周王室珍藏的由周文王所作的《易经》,也流落到民间,散播于中华大地,流传至今 ,虽然根据马王堆出土文物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老子《道德经》后来被儒家人物篡改之后,流传到今天,而《易经》也被儒家始祖孔子作解作序,写下了《易经十翼》(《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在周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之外,丰富了易经的内容,甚至还可能重新编排了六十四卦的卦序,流传到今天。总之,自此,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不再由某个王室所独占,而成为了万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阖闾攻楚之后,只有秦国(楚昭王的母亲是秦国公主)出兵相助,其它各国诸侯均按兵不动,在吴军与秦军相持之时,越国进攻吴国,阖闾的弟弟夫概回吴国,驱逐越军,并自封为吴王,阖闾终于从前线撤军,从楚国到吴国,驱逐夫概。吴楚柏举之战,终于以阖闾夫概兄弟相争而告终。
对于政治势力来说,占领土地,占领资源,并不是最重要的,占有知识,占有文化,才是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力量,技术的创新就是力量,而文化的价值之一就是创新(所谓的文创),所以杰出的政治人物都是在争夺文化。阖闾也是一样,只不过,在这场文化制高点的争夺战中,阖闾没有取得成功,而且在这场资源争夺战之中,阖闾也没有守住成果,唯一的成功,是显示了吴国的打击能力,摧毁能力,军事能力,震惊中原,这在本质上与后来的夫差攻齐一样,虽然胜利非常辉煌,但是实际上的利益(资源上与文化上的利益),并没有成就。所以,阖闾在攻楚的柏举之战之后,十年未动兵戈,夫差在攻齐的艾陵之战之后,十一年后就亡国了。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