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厦门泰伯论坛的文化启迪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18-11-2 20:45
标题: 厦门泰伯论坛的文化启迪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18-11-2 21:58 编辑
厦门泰伯论坛的文化启迪
吴鸣镝
本次由厦门吴氏宗亲会主办的泰伯论坛,包括《吴英文化论坛》、《吴文化座谈会》、《泰伯论坛》三个部分,由多位专家学者和宗亲宗长上台发言。本人聆听专家与宗亲们的发言,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专家学者们的考究细致严密,宗亲宗长们的论述情真意切。
近一个时期以来,本人平日工作繁忙,对吴氏的历史与文化的琢磨与关注有所放松,但是这次在厦门泰伯论坛中,在这样的氛围下,本人的注意力自然又回到了对吴氏的历史与文化的思索之中,在专心聆听专家与宗亲们发言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少启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与看法,现在向大家汇报如下:
一、我注意到在专家与宗亲们的发言中,都提到泰伯文化以及至德精神与儒家文化的关系,这不奇怪,毕竟,称赞泰伯的,是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不是道家的创始人,而且我以前也提出过一个问题,孔子赞赏泰伯为至德的时间,是不是在吴王阖闾带领三万军队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郢都之后,以及是在吴王夫差失国之前,因为孔子的一生,与春秋吴国的兴衰,正好是同一个时期。当然这个问题目前无解,除非以后有新的出土文物,否则靠现在掌握的古代文献,看不出孔子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国际环境下,发出对泰伯的顶级赞美的。只是人们会猜测,在春秋末期吴国表现出的令人惊叹的强大,与孔子对吴国的创建者泰伯的至高赞美,应该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这个问题不重要,专家与宗亲们的发言,启发我思考另一个问题,儒家的最高行为标准与泰伯的至德,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首先探讨儒家的最高行为标准是什么。儒家典籍浩如烟海,烩炙人口而传于民间的儒家名句也非常多,我个人认为,将儒家最高行为标准概括得比较好的,是《论语-里仁》中曾子所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
在厦门《泰伯论坛》现场,我想到这个问题之后,深究起来,感觉曾子的这句话并非平常。我个人感觉这句话包含了儒家的极高智慧和最高行为标准。如同南怀谨先生在《金刚经说什么》这本书中所讲的“佛经的智慧高到极点,一点痕迹不留,讲过以后,马上推翻(自己的话)”。我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己”这句话,同样是“讲过以后,马上推翻自己”。
稍做深究,可以见得,“夫子之道,忠恕而己”中的“忠”,在这里,儒家表面上是指的是忠君,本质上是指忠于儒家自己的理想,儒家的理想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的“君”(君要有个君的样子,臣要有个臣的样子),而不是忠于不象样子、太不象话的君。儒家忠于儒家自己的理想,也就是忠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形成的“和”,简而言之,儒家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维护的就是这个“和”,君与臣以及整个社会的“和”---和谐、和睦、和平,这是儒家的根本理想。
与佛家相同的是,儒家的极高智慧,就在于为了维护这个“和”字,是“讲过以后,马上推翻自己”。先强调“忠”,之后马上推翻自己,而强调“恕”。“恕”是恕什么?恕的对象当然就是“不忠”,儒家的厉害就在这里,一方面强调忠,一方面强调宽恕“忠的对立面”---不忠,也就是允许不忠,宽恕不忠。这如同南怀谨眼中的佛家的极高智慧:“讲过以后,马上推翻自己”。
当然,儒家在这里所说的恕,决不仅仅是宽恕“不忠”,而且是宽恕所有的儒家所但倡导的一切价值观念:包括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等的对立面,也就说宽恕“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不诚信)”。如果这些不在宽恕的范围之内,那么儒家还能恕些什么呢,可见,这就是儒家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己”。儒家希望以此达到儒家的理想---“和”。
按照一般常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不诚信)”,这是社会的祸害,是国家民族的祸害,不可宽恕。然而,儒家在此强调一定要宽恕,这就是儒家极高的智慧所在。
在所有的智慧形态之中,最高的智慧是预见,有预见性,能预测,甚至做出预言,所以预言师常被人们认为是有极高智慧的异人甚至神人。而儒家在强调要宽恕这些各类祸害、达到“和”的理想,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具备强大的预见能力,让具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不诚信)”品质的人,不致于做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不诚信)”的事情,至少不致于让“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不诚信)”的事情引发出不堪的严重损害“和”的后果,这样,即宽恕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不诚信)”,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不诚信)”以和相处,又实现了消除整个社会的不“和”的隐患,从而达成儒家的“和”的目标。
可见,儒家在强调忠和恕的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为了忠于自己的理想,实际上是在强调智慧,强调预见性,强调规避祸害。这就是儒家的极高智慧。这也是在要求儒家人物追求极高智慧。能够达到这样的极高智慧,才可以实现儒家的理想---和,否则只能算“腐儒”。
按照儒家忠恕的行为标准,从规避祸害、达成“和”事这一点上看,如果不能做到强大的预见性,退而其次,至少要保证“规避祸害”的实现,这就要求大家要有一定的预警性,也就是说,要把潜在的可能的“祸害”告诉大家,简而言之,也就是“揭发”,也就是“点灯”,也就是“阳光”,从而让大家提高警惕,从而规避祸害,但是按照儒家的要求,揭发之后,紧跟着的,是宽恕,宽恕被揭发的对象,揭发不是为了打击,而是予以宽恕。这是儒家精神的全面体现,忠与恕,缺一不可,从而实现“夫子之道”。不能因为要忠于自身的理想(“和”),而不加以宽恕。因为不宽恕本身,就损害了“和”,损害了自身的理想。
但是,如果不揭发,这即不能称之为恕,也不能称之为忠,因为这样将为以后埋下祸根,这不是恕的初衷,而且,会为以后损害了儒家的“和”的理想,不能说这是忠于儒家的理想。由此可见,阳光的社会,加上宽恕的精神,从而成就“和”的理想,这正是儒家所要求的。
同样可以看出,对于潜在的祸害,如果不加以揭发,只加以包庇与掩饰,以为这样才是恕,以为这样才是宽恕,之后却给整个社会带来和保留了不“和”的隐患,这在本质上与儒家精神背道而驰。
从以上分析可以见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的深刻内涵,儒家的这种行为标准,可以认为是儒家的基本行为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儒家的最高行为标准。而泰伯至德精神,也正是这种忠与恕的体现。
当初,古公亶父意图违背礼制与古法,传王位于泰伯仲雍的三弟季历,理由是季历的儿子姬昌从小就表现出贤德。不过,稍加深究,人们就会看到,实际上是季历的夫人,也就是姬昌的母亲太任,是当时的强大势力---商朝的重要家族成员,古公亶父希望靠这一层裙带关系,让周国与商朝保持紧密关系,从而保全周国的安全,所以古公亶父希望姬昌继承王位。泰伯仲雍对于古公亶父这种违背礼制古法的决定,所采取的态度,正是儒家所强调的最高行为准则:忠与恕。忠于自己的理想----让周国获得安全,宽恕古公亶父的决定,并没有据理力争。可见,泰伯的这一态度与决定,完全达到了儒家的准则,所以孔子不得不称赞泰伯为“至德”,认为泰伯的品德达到至高的境界。
至于当代吴氏对于至德精神的传承,也就是对忠恕二字的传承,我认为,在“忠”的方面,在追求“和”的方面,也就是追求规避潜在祸害的方面,说白了,在勇于“揭发”方面,港吴做得很好,众所周知,几年以来,港吴发布了好几次公告,基本上都是在“揭发”,这体现了港吴追求“和”的理想是真挚的,是诚恳的,是忠心耿耿的,不是嘴上说说喊个口号而己。港吴不愧是“敢”吴,勇敢的站出来发声,在这一点上,港吴为全国全世界的吴氏宗亲和吴氏宗亲团体做出了光辉的表率。
厦门吴氏宗亲会主办本次泰伯论坛,邀请了众多宗亲,其中包括一些在先前持对立态度的宗亲,都加以邀请,这体现了厦门吴氏宗亲会的“恕”的精神,以博大的胸怀,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包容在某些观点上持对立态度的吴氏宗亲,这正是儒家精神对“和”的追求的体现。厦门吴氏宗亲会的这种“恕”,同样也是一种“忠”,忠于自己所禀持的“和”的理想。
所以,本人认为,在泰伯至德忠恕精神的传承方面,港吴厦吴是我们的榜样,港吴厦吴给各地宗亲会带了一个好头。各地宗亲会发扬港吴的敢的精神,发扬厦吴的恕的精神,就是在发扬儒家的忠恕精神,就是在发扬泰伯的至德精神。
发扬泰伯文化,传承至德精神,港吴的敢于阳光的精神与厦门的落实宽恕的精神,缺一不可。
以上是本人参加厦门泰伯论坛,从专家宗亲们的发言中,获得的第一个启发。
二、由于在厦门泰伯论坛中,大家都在谈论着吴氏与吴国,所以本人的思绪也在围绕着吴国的历史做遐想,在论坛现场,我一面听着专家与宗亲们的发言,一面感觉得到泰伯所创立的吴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吴国的第一个阶段是从泰伯到叔达的时期,这个时期是泰伯奔吴之后,周朝建立之前,这个时期,泰伯纹身断发,自号句吴,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时期,吴国有国号,而吴国国君没有名号,只能说有国君,没君号。所以,可以称这个时期为君国时期。
吴国的第二个阶段是从周章到去齐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周朝建立之后,寿梦称王之前,这个时期的吴国,受周武王的分封,得到“子”的爵位,吴国国君被称为吴子,所以,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子国时期。
吴国的第三个阶段是从寿梦到夫差黄池争霸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去齐之子寿梦从洛阳拜会周天子(周简王)回来之后,违背礼制,自封为王,这当然是寿梦考虑到对抗楚国的需要,因为楚国在寿梦的百年之前就开始自封为王,然而这样的举措,也得罪了周朝。吴王寿梦不仅自己称王,还准备再次违背礼制,让其第四子季札继位,让季札成为第二个吴王,当然,非常尊崇周国礼制的季札,是万万不愿意当吴王的,更不愿意当第二个吴王,但是,寿梦之后的历任吴国国君,都欣然接受“王”的称号,所以,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王国时期。
说句题外话,吴王寿梦声称季札贤良,要求季札继承王位,现在看来,吴王寿梦很可能另有用意。纵观中国历史,很多有作为的君主,都不是靠正常方式获取皇位的,比如李世民与朱棣,是靠血腥叛乱的方式取得皇位的。正因为他们靠不正当的方式取得皇位,为了表现出他们获得皇位的合理性,所以更要励精图治,力图民富国强,让天下人无话可说,让觊觎王位者无机可称,从而达到盛世。虽然这些历史事件是发生在寿梦之后,但寿梦也许也考虑到这个道理,不是按礼制来继承王位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继承王位的合理性,必然要兢兢业业,治理国家,不敢骄奢淫逸,所以寿梦选择季札为王位继承人。而且寿梦知道,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强敌环伺的吴国,在国际竞争中,仅仅靠季札的良好愿望,是难以取胜甚至是难以生存的,寿梦甚至预计到季札避让王位之后,吴国很可能会出现内讧,同时寿梦也预计到,在内讧中上台的吴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合理性,必然要励精图治,做出一番事业,让国人对其信服,而不是贪图享受,让国家处于危险的境地。而历史证明,吴王阖闾在内讧中取得王位之后,也确实没有贪图享受,而是招贤纳能,大展宏图,让吴国走上光辉的顶点。寿梦对此也应该是满意地闭上了眼睛。
吴国的第四个阶段是夫差黄池争霸到夫差失国的时期,吴王夫差在黄池争霸之时,晋定公说,你要争取霸位,却以吴王的身份,于礼制不符,于是吴王夫差将自己的爵位改为公爵,这是周朝的五个爵位等级(公、侯、伯、子、男)之中最高的爵位,吴王夫差也因此而成为了吴公夫差,或吴夫差公,如同晋文公,齐桓公,也就是说,夫差自封吴国为公国。从这时开始,到夫差失国,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公国时期。
吴国在君国时期与子国时期,可以真正称为君子之国,守国为民,规规矩矩,没有故事。当然这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很大关系,吴国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离中原地区很远,不受到强国的威胁,自己也不逞强而欺负与兼并他国,自然国泰民安。而同为子爵的楚国,在长江中游的上端开始,不紧不慢,稳打稳扎,吞灭无数小国,不断扩张,但此时也是距离吴国还远,尚未威胁到吴国,所以,吴国在这个时期,尽可以做了一个的至德名邦,恪守君子之道。
当楚国逐渐扩张到吴国边境之时,吴国进入了王国与公国时期,这个时期的吴国,也确实可以称之为王公之国。尽显王者气概,在国际关系中,不仅保护周边一些国家,也并吞周边一些国家,敢于对抗强楚,为周边宗室之国打抱不平,而且在战争中卓有成效,甚至一度灭亡了楚国,让吴国成为了一个前途无量的新兴之国。
将吴国分为上述四个时期,是本人在厦门泰伯论坛期间,受专家与宗亲们的发言所启发所影响,而想到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可能在以前还没有人提出来,如果这算是吴文化研究的一个小成果的话,那也要归功于本次厦门泰伯论坛。
三、在本次厦门泰伯论坛报到时,我发现在报到的签名处没有设捐款处,这与其它的以各种名义聚会的宗亲会议不同,一般的以某个名义聚会的宗亲活动,在报到签名的旁边,都设一个捐款的地方,希望宗亲捐款,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与援助。
一般的宗亲们也明白这一点,虽然在名义上,会议是由主办方包吃包住,但是参会者为了表示自己的食宿不让主办方负担,也以捐款的形式,表示自己负担自己的食宿。尽管参会者远道而来,己经为某个活动或会议付出了自己的时间与路费。
本次泰伯论坛之后,有位宗亲在微信群里发了一个有趣的清单,如下:
厦门之行个人帐目公开如下:
1>义乌至厦门北往返高铁票344元x2张=688元。
2>二天四餐(白吃,白喝,由主办方支付)。
3>住宿二晚,<白住>由主办方支付。
4>旅游鼓浪屿来回船票,由主办方支付。及短途大巴:支付。
5>收到精美礼品一份。由主办方支付。
收获如下:
1>看见了健在的吴桂贤,并合影留念。
2>认识了热心吴氏事业的吴国荣会长,他的独到的见解,慷慨直爽,幽默渊博的知识风范,值得我们的学习与尊敬。<实话实说吴家第一人>。
3>加深了对厦门历史英雄人物吴英的了解。
4>见识了吴先辉宗长的热情周到与组织能力及四维至德谦恭之君子风范。
5>认识了许多吴氏宗贤。倾听了宗长们大会发言。但不太苟同吴雷宗长所说的其中几点。
6>乘地铁时碰到了吴志刚宗姐,由于微信不畅,购地铁票由老姐支付。欠她4元钱。
7>收获满满,至德为上。虽然化去我长途的车马劳顿,但赚得我思想上钵满罐满。
向厦门吴氏及全国来宾作个揖,鞠个躬。
以上的清单可谓毫无虚言,更无假意。本次论坛的参会者确实收获多多。
本次宗亲聚会,主办方不设捐款处,这样的行为举措,也启发了本人,在当今这个时代,即使是中国红十字会和从国外引入的中国狮子会,这样的慈善团体,都做不到公众捐款的善款公共财务的公开透明,要让民间的宗亲会做到公共善款公开透明,也确是强人所难,主办方即没有外在社会环境的引导,也没有内部公开透明的愿望,公开财务公开透明自然办不到。如此这般,既然肯定办不到,那么还不如不用公款,拒绝捐款,完全由主办方自掏腰包。
本次会议前前后后的全部过程的费用开支,都是由吴国荣宗长个人出资维持,这样一来,人们自然心服口服,没有任何闲言碎语,更不会指是借活动敛财,参会宗亲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和睦,真正发扬了至德精神,实现了儒家的理想,同时参会宗亲清楚地看到了国荣宗长对于发扬泰伯文化的实实在在的诚意。
也就是说,宗亲聚会,不设捐款处,以这种形式组织聚会,这是本次厦门泰伯论坛对人们的启发、启示、启迪。以此方式,取得宗亲聚会的“和”气,这是本次厦门泰伯论坛值得各地宗亲组织学习和发扬之处,也是本次厦门泰伯论主办法---厦门吴氏宗亲会众多的令人尊敬的方面之一。
总之,本人在参加本次厦门泰伯论坛的过程中,在主办方的行为举措以及专家与宗亲的发言中,受到了很多启发,这些启发即涉及到吴文化方面,也涉及到吴文化的活动方面,让吴文化的发展和吴氏文化活动出现新的气象,由此可见,本次厦门泰伯论坛功德巨大。而本人在此谈了谈本人所受到的启迪,也实属抛砖引玉,还望各位专家和宗亲指正,把吴文化的研究与吴文化的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