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大吴春秋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18-3-27 16:32
标题: 大吴春秋
在春秋吴国历史中,吴国都城所在地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尽管文献中记载了吴国的几座城池城,但文献记载与考古调查发现的吴国古城池遗址并非完全一致,明确可考非常少,因此我们只能以考古事实和科学数据为基础,去伪存真,并根据所探明的城址的地理位置、年代、规模和布局等,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进行分析与推测来确定春秋吴国都城的所在地。
历经长期的考古发掘,在皖南和苏西南一带发现的明显带有吴文化特征的古城遗址有:芜湖南陵县石铺的牯牛山古城、芜湖黄池的楚王城、南京高淳的固城、溧阳南渡的平陵城、镇江大港的朱方城、丹阳珥陵的葛城、常州的淹城、常州湖塘的留城和胥城、常州无锡交界处的阖闾城、苏州木渎的姑苏台以及扬州蜀冈的邗城等。而其他在苏东南的古城池遗址如无锡鸿山遗址、苏州越城、苏州古大城,因为明显带有越文化特征或战国之后历史特征的则不在吴国都城候选之列。
根据目前的考古判断和筛选,可以推测为吴国都城的有朱方城、葛城、淹城、阖闾城和姑苏台。
江苏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先生在其论文《吴国都城初探》中指出:吴国都城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吴国都城自西而东,不断地迁徙;二是吴国都城始终带有勾吴或句吴的春秋古谐音;三是吴国都城带有极强的军事性,尤其是春秋晚期的都城。
长期以来,对于吴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常州东面的苏州、无锡也有一批文化研究者,探寻吴地历史,出了一大批成果,相较而言,同属吴文化核心区的武进,近三十年来出的吴文化研究成果并不多,最近,两位武进的作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共同撰写了一本反映吴地历史的长篇小说《大吴春秋》,其中一位的本职是从事轨道车辆的整车设计,另一位是本地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但两人都怀着对武进的热爱,追寻历史,抓住脉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的历史事件和数据,以春秋裂变的大背景为依托,采用穿越时空而又还原情景的文学手法,讲述了从吴泰伯南奔到姑苏台亡国,吴国667年的全部历史,同时描绘了吴国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如与晋国楚国的远交近攻,与西周王朝和鲁国齐国徐国陈国的文化交流,与越国的世代恩怨。
武进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2015年11月16日下午,以吴文化为主线的历史小说《大吴春秋》首发式暨研讨会在武进举行,省内外的20多位作家、学者和文艺评论家参加研讨,区人大副主任陆惠根出席。
《大吴春秋》的作者刘建刚、蒋凤姣分别是常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武进区作协副主席,两人历经5年的创作,力求反映最贴近真实的吴国历史。全书以春秋裂变的大背景为依托,采用穿越时空而又还原情景的文学手法,讲述了从泰伯南奔到姑苏台亡国,吴国667年的全部历史,同时描绘了晋楚远交近攻、季札让国等重大历史事件。
会上,常州图书馆、武进图书馆等单位获赠图书,与会作家、学者和文艺评论家对作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进行了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大吴春秋》对于挖掘灿烂的吴地文化、繁荣常武地区文学事业都具有积极贡献,传递了吴地人文正能量。
在春秋吴国历史中,吴国都城所在地一直是研究的焦点。尽管文献中记载了吴国的几
座城池城,但文献记载与考古调查发现的吴国古城池遗址并非完全一致,明确可考非常少,因此我们只能以考古事实和科学数据为基础,去伪存真,并根据所探明的城址的地理位置、年代、规模和布局等,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进行分析与推测来确定春秋吴国都城的所在地。
历经长期的考古发掘,在皖南和苏西南一带发现的明显带有吴文化特征的古城遗址有:芜湖南陵县石铺的牯牛山古城、芜湖黄池的楚王城、南京高淳的固城、溧阳南渡的平陵城、镇江大港的朱方城、丹阳珥陵的葛城、常州的淹城、常州湖塘的留城和胥城、常州无锡交界处的阖闾城、苏州木渎的姑苏台以及扬州蜀冈的邗城等。而其他在苏东南的古城池遗址如无锡鸿山遗址、苏州越城、苏州古大城,因为明显带有越文化特征或战国之后历史特征的则不在吴国都城候选之列。
根据目前的考古判断和筛选,可以推测为吴国都城的有朱方城、葛城、淹城、阖闾城和姑苏台。
江苏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先生在其论文《吴国都城初探》中指出:吴国都城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吴国都城自西而东,不断地迁徙;二是吴国都城始终带有勾吴或句吴的春秋古谐音;三是吴国都城带有极强的军事性,尤其是春秋晚期的都城。
谢忱先生在《勾吴史新考》一书中编制了吴国都城迁徙的时间、地点和年限,参考如下:
1、衡山梅里——南京江宁横望山 公元前1140年
2、朱方城——镇江大港镇(或葛城——丹阳珥陵镇) 公元前1140年——公元前559年,计581年
3、淹城——常州湖塘镇 公元前559——公元前514年,计45年
4、阖闾城——常州雪堰镇和无锡胡埭镇交界处 公元前514——公元前484年,计30年
5、姑苏台——苏州木渎镇 公元前484——公元前473年,计11年
注
2、朱方城——镇江大港镇(或葛城——丹阳珥陵镇)
公元前1140年——公元前559年,计581年
存在明显误判,
周灵王二年(公元前570年)ؤ楚子重伐吴,克鸠兹
《左传》襄公【传】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芜湖),至于衡山。
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
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
其能免者,组甲八十、被练三百而已。
子重归,既饮至,三日,吴人伐楚,取驾。
这段文字明显可以看出,公元前570年的吴都还在横山,而不是朱方城
泰伯为了古公和季历不受自己的影响而实现周室大业,带领仲雍以及族人从陕西出发,经河南、安徽到达江苏西南一带的荆蛮之地,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南京江宁、溧水和安徽马鞍山的交界处那一带,这里有一座山脉,叫“衡山”或“横望山”,此地为南京江宁区的丹阳镇,俗称“小丹阳”。据《越绝书》记载:“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吴地记》记载:“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左传》记载:“衡山或曰丹阳县之横山,去鸠兹(芜湖)不远”。唐代历史学家张守节误读《史记》,其为《史记》做注释的正义中提到:“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寿梦居之,号勾吴”。就是这个错误大致影响了后世对吴国发源地的理解,明代东林党人在无锡梅里镇建造了泰伯庙和泰伯墓,这个文物保护单位仅仅是明代遗迹而已。
泰伯南奔所在地是南京江宁区的衡山梅里,也称“小丹阳梅里”,非无锡梅里。
自古有“丹阳出精兵”一说。
------------------------------------------------------------
《大吴春秋》作者序言:
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最自由文化最活跃的一个时期,不论王公贵族还是侠士庶民,每个人都极端重视人格的独立和平等,不畏权势、唯道至上、百家争鸣、侠义重情,各国的统治者们也给予不同的思想流派以充分自由,甚至参与百家论道。在那个年代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救危扶困济人不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诺千金知恩必报的精彩典故,如赵氏托孤、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王,以及吴国自身的泰伯三让、季札挂剑、专诸刺王僚、庆忌释要离、史贞女豪情自溺等,这一系列历史故事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又是现今的道德教科书。春秋时期学术思想的自由争鸣,也产生了如道家、儒家、法家等传世哲学。如果能穿越回春秋年代,不去评论西周封建政治制度是否落后与野蛮,单看那时的思想境界和信仰自由以及普世的礼义廉耻,实在是画面太美不敢看。但这么美好的画面,在当时圣人们的心目中却仍然是“礼坏乐崩”,所以难以想象到底要多高的标准才能满足春秋之道。
春秋时期的吴国疆域,涵盖了现在中国经济最发达,人文环境最优秀的长三角地区。追溯到吴国起源的3000年前,不难发现这片土地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积淀这种优秀文明的基因。历代吴人崇文尚武、谦虚好学、勤劳勇敢,终于把曾经荒芜野蛮的“南蛮之地”建设成中国最富饶的锦绣江南。
然而,真实的历史悬而未决,吴文化区域从春秋到两汉,地理位置偏隅,政治地位也较弱,所以在当时主流的史料记载中,并不是很完备,现在也只能从碎片中寻找真相。吴国与春秋中原地区其他国家相比,其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连太史公司马迁都没能完全掌握春秋吴国的准确信息,以至于汉代以后的各类文献载体和学术教材一而再再而三地以讹传讹。
进入了工业文明之后,随着科技手段的突飞猛进和大量考古成果的涌现,吴国历史的真相也逐步浮出水面。
“吴泰伯南奔创建吴国是否真有其事?”,通过镇江出土的宜侯夨簋等国宝级文物的研究和历史典籍的验证,现在可以认为这个事件确实发生过;
“吴国的发源地究竟在哪里?”,通过考古发掘和各类文献科学推演,现在可以确定吴文明发源在皖南和南京南部一带(衡山梅里),而非无锡的梅村;
“神秘的淹城究竟是一座什么样城池?”,通过对常州淹城出土的独木舟等文物的发掘以及商代古奄国的迁徙研究,现在可以认为淹城是古奄文明和吴文明的结合体,这是一个多么立体而有趣的历史交汇点;
“吴国的都城到底在哪里?”,通过多年学术研究的积累,可以确定吴国都城在667年间不停地自西向东地迁徙着,从南京江宁的衡山梅里,再到镇江的朱方城或丹阳葛城,然后到了常州的淹城,最终定都在常州无锡交界处的阖闾城,最后在苏州的姑苏台结束了吴国的春秋历史。在这动态的过程中吴国前后使用了好几个都城,而不是历史教科书里错误而生硬地定性的苏州老城。
春秋吴国真实的历史其实早就可以展现出来了,但根深蒂固的定式思维,再加上现在某些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和旅游的地域需求,再次人为地强化了吴国历史中那些错误的讹传。我意识到,扭转错误的历史观和展现正确的吴文化已经刻不容缓。在很多年之前,一些有责任感的学者们都已经开始为此而努力,但他们的努力很艰难,因为他们展示历史的方式过于小众,能够理解这些高冷的理论也仅仅局限在考古与历史专业的圈子里。那该怎样向大众宣传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历史呢?而且还要对很多讹传进行拨乱反正。
在5年前,我偶然从书柜里翻出一本尘封已久的书时顿觉脑洞大开,揭开历史真相的解决方案瞬间从我脑海里喷涌而出。这是一本书名叫《时间简史》的科普读物,是著名科学家斯蒂芬.霍金写的。这本学生时代看过的书,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宇宙的起源,什么是相对论,什么是虫洞和弯曲空间,什么是宇宙之弦和时间边界。我发现世界上最高冷的科学竟然能在这本书里面讲得如此通俗易懂。斯蒂芬.霍金做了两件伟大的事,第一是他用他惊人的大脑打开了宇宙的秘密,为人类对万物理论的探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是他用写小说的方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编了写这本《时间简史》,让几乎所有的地球人都明白了宇宙的基本常识。
就这样我决定要写这么一部历史小说。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准确的事件和数据,展现出最为接近事实的春秋吴国历史。虽然在业余时间研究吴文化历史达到了痴迷的地步,但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工科男来说,我的文学功底和历史学识要创作这么一部大型历史小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找到了好友——作家蒋凤姣女士,寻求她的帮助。巧的是,当时蒋凤姣正好受到某部门的委托,需要创作一部关于春秋淹城的著作,我当即建议她把我构思的历史题材整合到她的文学著作里,形成一部完整的春秋吴国的历史小说。蒋凤姣认为用纯历史的论文形式来论述吴国历史虽然准确真实,但受众面太窄不接地气,实现不了大众化传播;而纯文学形式的小说虽然有趣生动,但非历史专业的作家们往往以夸张的陈说来编写故事情节,不能客观地讲述史实,所以只有将历史与文艺作品相结合,才能生动地描绘出吴国真实的辉煌历史。因此我们一拍即合,开始了长达5年之久的创作历程。
在这5年时间里,我和蒋凤姣女士共翻阅参考了千万多字的历史文献,如《史记》、《吴越春秋》、《吴地记》、《越绝书》、《左传》、《汉书》、《吕氏春秋》、《竹本纪年》、《尔雅》、《淮南子》、《吴郡志》、《江苏府县志辑》、《太湖备考》、《中国史》(吕思勉)、《中华通史》(陈致平)、《中国历代战争史》(蒋中正)、《夨簋铭考释》(郭沫若)、《宜侯夨簋考释》(唐兰)、《勾吴史新考》(谢忱)、《吴国都城初探》(张敏)等各类史书与论文,并有针对性地实地考察了多处春秋吴国城池遗址和博物院,还拜访请教了多名历史与考古学家,绘制了大量与春秋吴国相关的历史事件地图,最终合作完成了这部历史小说《大吴春秋》。
这篇小说的问世,首先要感谢蒋凤姣女士的辛勤工作,她夜以继日地写作和修改,完成了八成的文字工作量;其次要感谢谢忱先生等吴文化学者给予的学术指导;同时也要感谢常州市文联副主席胡军生先生为本文作序,常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长马士勇先生为本文审稿;最后要感谢季札约第70代传人吴文峰先生为本书所创作的书名题词,以及青年画家王玥小姐为本书所创作的春秋吴国历史油画卷。
本小说勾勒了从吴泰伯南奔创建吴国直至吴王夫差亡吴的667年的历史,同时穿插了商周转换的历史背景。我和蒋凤姣女士作为这部小说的作者,尽量还原最真实的历史故事。但真实的历史不在我们的大脑里,而是在逝去的时空中,它肯定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本小说中肯定会有争议与不实之处,请读者们谅解指正。
-------------------------------------------------------
序
一幅生动的春秋画卷
常州市作协主席、常州市文联副主席 胡军生
平日常有文友来访,请我为其新作写序作跋,颇多纠结。为人写序作跋,不说作品烂熟于胸,至少也得领略大概;其次是不能违心,起码也得有自己对其艺术和价值的认同;再则还得文责自负,要为所序所跋及其作品承担一份捆绑式的担当。因此,每每我总是能推则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常州作家蒋凤姣、刘建刚两人共同编著的《大吴春秋》,请我代为作序,说实话始初我也是如此。
然而,当留心地看完此部书稿,了解到吴国起源和吴国都城的变迁过程,吴文化精髓“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高贵品质,以及“吴文化发源在南京和皖南,奠基在镇江,发展在常州,崛起在常州无锡,灭亡在苏州”的历史真相后,感触之余,我欣然而为之。
苏南一带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自先吴开始,经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有数千年的历史沉浮,其空间浩如烟海。涉及其间人物事件及沧桑变迁的文学作品,在创作构架及史事人物尺度上往往很难把握。《大吴春秋》不拘泥于浩瀚繁杂的历史纵横,而是独辟蹊径,以春秋裂变的大背景为依托,采用穿越时空而又还原情景的文学手法,从周公反商到奄君筑城,从泰伯兴吴到颇高灭淹,从吴国兴起到季札让国,从伍子胥阳湖建城到阖闾王槜李丧命,从吴王赐死伍子胥到越王雪耻姑苏台,从穷兵黩武霸业成梦到愚而不仁夫差亡吴,如今是断壁残垣说吴墟,烟雨春秋话江南……
作者用故事化的语言,叙议结合地讲述着历史故事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让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优美、细腻的笔触中呼之欲出,构成了一部以吴文化为主线的历史传奇。泰伯奔吴,礼让天下的高贵品质,为后人所称颂和景仰。季札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为顾全大局而奔波列国险途,至于他一诺千金“挂剑徐冢”的诚信故事,更被后人树为楷模,成为吴地礼让、淡泊、儒雅、质朴的人文特质。这一段以吴地文化为代表的春秋历史,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生命力最旺盛的大黄金时代。让读者了解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丰富内涵的同时,激发出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交替出现在全书的人物虽有数百之多,但脉络简洁清晰,线条明快顺畅,细细读来,其风格自有独到之处。
之前我也得知,作者潜心于春秋吴地文化十年有余,编著这本《大吴春秋》也是酝酿已久,曾为之数易其稿,推敲再三,并反复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同时与众多吴文化研究学者有过拜访和探讨交流。应该说,编著这样的书,非相当的历史和文字功底所不能。蒋凤姣和刘建刚两位作者一个擅长故事编写,一个热衷于吴文化历史研究,可谓是强强结合,完美搭配。但他们既非专业人士,也无体制内供养环境。我相信,他们写这本书的原始动力和支撑点,除了一种对吴文化的情愫,更是一种火样的文学热情和冲动。然书稿完成后,作者却并未急于付梓出版,而是自我采用冷处理的办法,搁置打磨,静心思考,这一“冷”就“冷”了五年多的时间。作者用对文学的坚守和对吴文化的钟爱,为这本书赋予了艺术的生命和价值。文学是需要坐得住冷板凳的,作者这种文学精神,无疑值得称道,值得褒扬。
读历史可以资治,可以励志,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历史是后人的财富,同时也是后人争论的话题。我对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充满敬畏,只是涉之太少,研究尚浅。诚然,一本《大吴春秋》显然也远不能概以全貌,抑或还会多少有些缺憾甚至是争议,况且它也只属一本历史传奇式的文学作品。但纵然是抛砖引玉,也不失为一种颇有意义的文学尝试和艺术探索。
《大吴春秋》,一幅生动的春秋画卷,即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
刘建刚:从网友到吴文化研究者
2005年,网络上关于吴文化发源地、吴国都城在哪里,春秋吴国的核心在哪里的争吵是最火的,从网络上网民的争吵,到底下专家们的互搏,再到各个城市宣传部门的争论,线上线下不亦乐乎,最后发展到无锡派出考古队,苏州派出专家组对战,
在常州,有一批网友在和苏州无锡奋勇作战,刘建刚就是其中之一。当2008年无锡考古队在常州和无锡交界处的阖闾城进行考古发掘时,他以网名为“飞翔的火车”在西祠胡同等知名网站上发表文章,替常州鼓吹。也曾经在2008年常州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百科大讲堂中做过一个《常州的吴文化历史与传统》讲座。
刘建刚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在每个人的脑海里,而是在流逝的时空中,人们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真实的历史。
在撰写该书时,春秋吴国最关键的几个历史悬案如吴文化发源地在哪里?吴国都城在哪里?刘建刚没有一开始就定性,他只对最新的考古证据负责,只相信公平公正的科学数据和考古证据,然后在这个正确的证据面前演绎出真实的历史,所以他的这本书《大吴春秋》,在下面一行小字叫“寻找历史的真相”。
“我对吴国真实的历史没有定性,我对吴国发源地和春秋时期吴国中心的主权问题不持立场,但我会派出寻找历史真相的《大吴春秋》号宙斯盾驱逐舰,在充满争议的吴文化12海里的海域航行,以宣示着正确的历史观,确保正确的历史文化不被某些地域竞争所利用,确保历史的航道正义而畅通。”刘建刚表示。
---------------------------------------------------------------------
蒋凤姣:编写熟知并认定的历史故事难
严格来讲,蒋凤姣是新武进人,她居住于武进已有20多年,对武进这块第二故乡充满了情感。
蒋凤姣说:“我最初是写故事的,因为故事稿费多,用途广。我还写过一些剧本之类的东西,也拿过一些奖,有的还被拍成微电影。我写过小说,源于有一年家人罹患重疾,有感于环境灾难而写了一本科幻小说。我愿意尝试各种不同的文体,但写历史小说我是拒绝的,因为我清楚地知道编写一个已被人们熟知并认定的历史故事会有多难。”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西祠的写作论坛里,蒋凤姣看到有人为“吴国的都城究竟在哪里”争得不亦乐乎。其中一个叫“飞翔的火车”的网友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搬出了一大堆史料,同时还佐以犀利的笔锋引来无数粉丝围观,当然也遭到了诸多口水。这引起蒋凤姣的兴趣,她以故事写手的眼光去看,这里面有故事。吴国的历史已经被无数人写过,但吴地发展的故事却鲜少人提及,“吴国的发源地在哪里”“吴国的都城在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是掌握在极少人。
在网上,蒋凤姣与刘建刚因此相识。两人希望能够通过一己之力,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最准确的历史事件和数据,展现出最贴近事实的春秋吴国历史。写作过程是漫长的,他们翻阅了无数的历史文献,拜访过一些历史学者和专家,用五年时间终于写成这本书。
-------------------------------------------------------------
名家评论:该书生动地展现吴国的历史
11月16日下午,本土作家刘建刚、蒋凤姣合撰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吴春秋》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在武进召开。参加研讨会的领导有:江苏省作协主席、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常州市文广新局局长、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武进区人大委员会副主任、常州市文联副主席、常州市电视台台长、常州博物馆馆长、淹城博物馆馆长、常州图书馆馆长、常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钟山》杂志社总编辑、《文学报》主任、《凤凰出版社》常州总经理等。研讨会上,来自省内文艺、社科界的部分专家认为,该书用契合现代读者的语言,把历史的严谨和文学的想象有机结合,较为生动地展现了春秋吴国的历史。
常州市文联副主席胡军生认为,交替出现在全书的人物虽有数百人之多,但脉络简洁清晰,线条明快顺畅,有独到的风格。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优美、细腻的笔触中呼之欲出,构成了一部以吴文化为主线的历史传奇。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认为《大吴春秋》图书很有特色,在思想性、艺术性、本土性、知识性、教育性上都颇有创获,它的出版对宣传常州很有意义,而且,此次研讨会开得很成功,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栽”和“植”,能够使文艺百花园里的鲜花更多更灿烂更芬芳,从而进一步推动常州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大吴春秋》简介
武王伐纣完成商周换代之后,历经成王康王三代周王,不断征服周边蛮夷戎狄,发展了疆域扩张了版图,并基本奠定了周王朝分封的格局。
周康王封第五代吴君周章为宜侯,确定吴国为周王朝的东南诸侯国,吴国铸鼎宜侯夨簋,并刻上周康王分封吴国的诏书铭文:
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矢曰:〔迁侯於宜。锡〔〕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又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十〕又七里。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大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
宜侯夨簋于1954年6月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或为春秋早期吴都朱方城遗址),共有铭文120余字,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国宝级文物。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始于西周初年周王朝对诸侯国的分封,大量史书详细记载了当时分封诸侯的史实,但几千年来只有这件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宜侯夨簋,是考古发掘材料中有铭文明确记载了西周分封情况的唯一一件实物,这就决定了宜侯夨簋在中国文物界有着不可动摇的历史价值,号称“春秋第一器”。
25世吴王世系:太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徭-屈羽-夷吾-禽处-专-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余祭-余昧-僚-阂闾-夫差。
弭兵之会
向戌弭兵之会,为宋左师向戌所发起,召开于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距晋文公城濮之战为八十七年。弭兵之会盟于宋都西门之外。主盟者为楚令尹屈建与晋卿赵武,参加会盟者有晋、楚、齐、卫、鲁、曹、宋、郑、许、陈、蔡、滕、邾十三国。
弭兵之会之前,中原自春秋以来数百年的战争,最初主要是中原各国因兼并冲突引起的内战。在齐桓公以尊王攘夷创霸以后,北方戎狄南侵,南方荆楚北渐,中原遂长期以抗戎抑楚而战。而春秋中后期,北方威胁逐渐消除,中原国家全面开始了对楚国的战争。
中原国家,特别是晋国与楚国的一百多年的战争互有胜负,双方已经疲惫不堪,晋楚都有了和平诉求。因此弭兵之会的出现,使得楚国的战略重心不再瞄准晋国,而是转移到了日益强大的吴国,而处于冷战对峙状态的晋国以“远交近攻”的姿态一再扶持吴国与楚国对抗。
弭兵之会,是周王朝最为关键的历史节点,是春秋之世与战国时代的历史划界线,也是吴国开始强盛并登上春秋历史舞台的一个转折点。
弭兵之会之后,吴楚两国的边境基本是从皖南沿长江一直延伸到现在南京以北一带。长江东南方向为吴国,长江西北方向则为楚国,沿长江到达南京之后再以现在的江苏安徽省界为分界线往北延伸。春秋中晚期,吴国逐渐强盛,与楚国交战多有获胜,逐步从防御转为主动进攻,吴国版图也逐步向西推进,直到深入到现在的湖北境内,并在柏举之战一举歼灭楚国。
“疲于奔命”之战
春秋时期,楚国战胜宋国,大将子重居功要求楚王把北部两处地方封赏给自己,大臣申公巫臣极力反对,楚王没有答应子重的要求。另一个大臣子反想娶美丽的夏姬,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不能娶她,可是后来巫臣却娶了夏姬,与她一起逃到了晋国。这样,子重、子反都非常仇恨巫臣。
子重和子反为了报仇,合伙杀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们的财产和妻妾。巫臣得知这个消息后,托人捎了一封信给子重、子反两人。信中写道:“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
为了实现诺言,巫臣带了一些战车和军士来到落后的吴国,帮助吴军训练驾车射箭。在巫臣的训练下,吴国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军不断出兵,逐个攻击楚国东边的属国包括郯、徐、州来、巢等地,把它们并入吴国版图。这样,告急的文书经常传到楚国都城。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书,总是派子重、子反率军前往救援。他俩刚结束一场战事归来,还未得到休息,又奉命出兵平定另一处战事。一年之中,两人率领大军往返奔波,竟达七次之多,被弄得筋疲力尽,巫臣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疲于奔命”这个成语典故同时也开启了吴国开始与楚国正面对抗的战事。
衡山之战
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晋景公遣逃亡在晋的楚大夫申公巫臣赴吴,游说吴王寿梦联晋抗楚,并传授吴军使用战车及排兵布阵之法。晋之建议与吴王西向夺取楚势力范围的企图不谋而合。此后,吴通过一连串的武力征讨,将原归附于楚的东方蛮夷纳入其控制之下。吴因此国力大增,并开始了与中原各国的密切交往。周灵王二年春,为遏制吴势力西进,楚共王遣令尹子重率精兵东进攻吴,取其西部鸠兹邑,进至衡山。随后,子重命大夫邓廖率精锐车兵300人、步兵3000人向吴纵深挺进。吴军设伏截击,大败邓廖军。邓廖被俘,其属下除车兵80人、步兵300人逃生外,余皆被歼。不久,吴发兵西进攻楚,进行报复,取楚东部重邑驾(今安徽无为境)。
庸浦之战
周灵王十二年秋(公元前560年),楚共王亡逝。吴乘机发兵侵楚。楚司马子庚,大夫养由基率军迎敌。身为先锋将的养由基鉴于吴军轻敌且疏于防备,向子庚提出诱敌深入而后伏击的建议,被子庚采纳。随后,养由基率部分楚军进击已渡过长江的吴军。两军交兵后,楚军诈败后撤。吴军不审虚实,尾随追击至庸浦。子庚指挥埋伏于该地的三处伏兵猛攻吴军。吴军猝遭突袭,溃败而逃。吴公子党被俘。
舒鸠之战
周灵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47年),晋平公率诸侯联军攻齐。楚发兵攻郑援齐。与晋结为联盟的吴国遂唆使楚之属国舒鸠叛楚。楚军自郑回师至荒浦(今安徽桐城西北),责问舒鸠叛楚之故。舒鸠公子告以未叛,并请求与楚结盟。楚康王欲出兵惩罚其失信,被令尹莲子冯劝阻。次年,遗子冯率舒鸠叛楚从吴。楚令尹子木率军攻舒鸠。吴发兵救援。子木率楚右军先至舒鸠城附近;大夫子强率楚左军与吴军遭遇,未战即退。吴军得以穿插至楚左、右军之间,切断了两军联系。子强为改变不利态势,以左军主力列阵于后,自率少数部队诱击吴军。吴军因未发现楚军主力,即贸然向子强进攻,以致陷入楚军预设阵地,遭楚左军主力伏击,大败而归。楚军乘机攻灭舒鸠。
朱方之战
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灵王联合蔡、陈、许、顿、胡、沈、淮夷等国之军攻吴。楚屈申军围攻朱方(江苏镇江东),破城后俘庆封。楚灵王杀庆封及其家族。诸侯之军攻赖(湖北随县东北)灭之。鄫(河南商邱西)亦降楚。当年冬,吴军反攻,先后攻下棘(安徽永城境内)、栎(河南新蔡西北)、麻等地。楚为加强防守,派沈尹射率军至夏油(淮河弯曲处,安徽寿县北)。在钟离(安徽凤阳东)、巢(安徽寿县南)、州来(安徽凤台)等地筑城留兵防守后退军。
房钟之战
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九月,徐(国,治在江苏泗洪南)大夫仪楚聘于楚,被楚王扣留。仪楚逃回徐国。楚灵王怕他叛楚,派薳泄率军攻徐,吴军救徐。灵王乃派今尹子荡率军,由豫章(淮河南六安商域地域)向吴进攻。楚军行动中疏于防范,进至房钟(安徽凤台西北)遭到吴军袭击,大败。楚将弃疾被俘。子荡推卸战败责任,归罪薳泄,薳泄被杀。
长岸之战
周景王二十五(公元前前525),吴军攻楚,交战于长岸(安徽当涂之博望山),楚军反攻,大败吴军,缴获吴王乘船“艅艎”号。吴公子光为夺回“艅艎”,先派人潜伏在“艅艎”附近。夜间派兵袭击楚军并高呼:“艅艎”,吴军潜伏者轮流答应。楚军误认为吴军已攻入楚营,大乱。吴军乘势进攻,大败楚军,夺回“艅艎”。
鸡父之战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吴国因为淮河流域之地尚为楚国所盘踞,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再次进攻楚国控制下战略要地州来,于是吴楚之战再起。楚平王得知吴军进攻州来,下令司马薳越统率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吴军统帅见楚联军力量强盛,遂撤去对州来的包围,将部队移驻于钟离伺机行动。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吴军准备就绪后,于用兵所忌的晦日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楚司马薳越仓猝之中,让胡、沈、陈、顿、蔡、许六国军队列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王僚以自己所帅的中军,公子光所帅的右军,公子掩余所帅的左军等主力预作埋伏,以不习战阵的3000囚徒为诱兵,攻打胡、沈、陈诸军。双方交战不久,未受过军事训练的吴刑徒即散乱退却。胡、沈、陈三国军队贸然追击,捕捉战俘,纷纷进入了吴军主力的预定伏击圈中。这时吴三军从三面突然出击,战胜了胡、沈、陈军队,并俘杀胡、沈国君和陈国大夫夏啮。尔后又纵所俘的三国士卒逃回本阵。这些士卒侥幸逃得性命,便纷纷狂奔,许、蔡、顿三国军队见此状况,军心动摇,阵势不稳。吴军紧随乱兵之后,乘胜擂鼓呐喊进攻许、蔡、顿三国之军,三国之军因惊恐、惶惧而流汗狂奔,不战而溃。楚军初见胡、沈、陈、军战胜吴军,向前奔逐,正感吴军脆弱无能,因为当天是晦日休军,多以未及列阵,忽见许、蔡、顿乱军漫山遍野狂奔而来,而后面吴国军队又冲击过来,楚军突受此种奇袭,仓猝之间向后败退。吴军大获全胜,并乘胜攻占了州来。
鸡父之战的失败是对楚国的一次沉重打击,使吴国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域资本。自此楚军很少主动出击吴军,基本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在吴楚争霸战争中逐渐陷入被动。终于在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的柏举之战被吴国以少胜多,攻破首都,元气大伤。
公元前511年秋,吴分三师以敝楚。吴国这次兴师的主要目的,不是夺楚之属国,灭楚之军队,而是三师以敝楚,多方以误楚,想尽千方百计,将楚拖得精疲力竭。孙子分三师伐楚的意图是:以寡击众、以弱敌强的战争,不可以力争,只可以智取;不能奢望一举成功,必须以长期的谋略,离间其与属国、附庸、盟国间的关系,麻痹其战斗意志,疲耗其国力,然后伺机破之。
柏举之战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冬,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令尹子常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回师防御本土。当吴军与蔡军会合后,另一小国唐国也主动加入吴蔡两军行列。于是,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溯淮水继续西进。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说今安徽凤台)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迅速地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厄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以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数日,挺进到汉水东岸,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
当吴军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时,楚昭王慌了手脚,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倾全国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另尹子常贪功,改变作战计划,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吴国君臣见楚军主动出击,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子常中计,挥军直追。吴军以逸待劳,迎战楚军,三战三捷。子常连败三阵。子常重整部队,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列阵,准备再战。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军停止后退,在柏举与楚军对阵。楚军一触即溃,子常弃军逃往郑国。楚军失去主帅,惨败溃逃。此后,吴军又连续五战击败楚军,一路向郢都扑去。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不顾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对,带领亲信逃走。吴军于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农历11月29日攻入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夫椒之战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闻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心切,正加紧训练军队,准备攻越。勾践不听大夫范蠡的劝阻,决定先发制人,意图渡过太湖出奇兵攻击吴都阖闾城。吴王闻报,悉发精兵击越,两军战于太湖之中的夫椒山(今常州太湖中的大小椒山岛和无锡的马山)。越军战败,损失惨重,仅剩5000余人,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吴军乘胜追击,占领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包围会稽山。越王无奈,采纳大夫范蠡、文种建议,派文种以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请其劝吴王夫差准许越国附属于吴。伍子胥请吴王夫差勿许。此时,夫差急于北上与齐争霸,不纳伍子胥之言,遂与越讲和,并率军回国。
此战,吴王夫差虽然获胜,但与越许和也没有杀掉越王勾践这个隐患,没有乘胜一举灭越,为以后吴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过去普遍认为,苏州无锡一带为吴文化区,但从近年来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来看,春秋早中期苏州一带地缘文化基本看不到吴国文化的特征;而往西的无锡,特别是无锡鸿山遗址考古发掘中,越文化特征也较明显,但已经带有少量的吴文明色彩,此时的无锡已经形成了吴文化渗透进越文化区的趋势;再往西到常州地区,发掘出的春秋墓葬,则基本是中原吴文化明显的土墩墓,而非苏州无锡乃至再东南浙江地区的砖穴越幕形式。无锡最西边与常州交界处的阖闾城则是典型的吴国形式的城池遗址。
因为,可以判断常州一带为吴文化区域的东部边界,而往东的无锡苏州则为越文化区域。吴文化学者谢忱先生认为:苏南地区的江阴、常州、宜兴的南北中轴线是春秋中前期吴越文化的交汇线。
到了春秋晚期,也就是最后两任吴王阖闾、夫差,吴国疆域不断扩张,吴国侵蚀东部大片地区,包括无锡苏州在内的原越国领土(现江苏东南部地区)划入吴国版图,最终还在越国城池苏州木渎建造了更为宏伟的吴国最后一个都城姑苏台。至此吴越分界线基本定格在今江苏浙江省界一带。
越灭吴姑苏之战
公元前475年,勾践倾全国之力,发动灭吴战争。越军包围吴国三年,吴军不战自溃。吴王仅率亲近卫士与大臣,突围西上姑苏台,派王孙雒向勾践请和。勾践不忍心灭吴,准备答应媾和。范蠡谏阻勾践说:“今君王不断,其忘会稽之事乎?”勾践醒悟,拒绝吴国的求和。范蠡率兵攻下姑苏之宫,俘获吴王夫差。勾践要把夫差送到甬东(今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东之翁山),赐给夫妇三百人,以奉养天年。夫差叹息说:“孤老矣,焉能事君?”随即自杀,吴国灭亡。
勾践灭吴后,尽并吴国土地,乃率军北渡淮河,在铜山(今江苏省铜山县)会见晋、齐等诸侯,并遣使致贡于周天子。周元王派使者赐勾践祭肉,命他为侯伯。勾践把吴国侵占陈、宋的土地归还两国,把淮河上游的土地送给鲁国,把泗水以东的五百里土地送给楚国。勾践遂号为霸王,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本书中大量绘制了与西周吴国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地图,主要围绕吴楚相争、吴越相争、吴国与中原各国的战争,以及吴国内部的重大事件如起源地、都城迁徙、人文历史,以及奄国与吴国交叉的立体时空。
这本书大概有几十幅历史地图,基本参考了蒋介石领导编撰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台湾国防大学出版,编撰学者有钱穆、陶希圣、王云五等学者,以及徐培根、皮宗敢、余伯泉、蒋纬国等陆军上将。细化到吴国与楚、越、徐、陈、齐、秦的每一场战争与政治冲突,细化到每一场战争和重大事件都有历史地图。
同时参考了近代中国史中最权威的两本史书:台湾历史学家陈致平的《中华通史》(陈致平先生是琼瑶之父,陈致平先生的妻子是常州著名才女袁行恕);中国近代史学第一人常州籍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史》。
同时也参考了近2000多万字的文献资料:如《史记》、《吴越春秋》、《吴地记》、《越绝书》、《左传》、《汉书》、《吕氏春秋》、《竹本纪年》、《尔雅》、《淮南子》、《吴郡志》、《江苏府县志辑》、《太湖备考》、《夨簋铭考释》、《宜侯夨簋考释》、《勾吴史新考》、《吴国都城初探》等。并有针对性地实地考察了多处春秋吴国城池遗址和博物院,还拜访请教了多名历史与考古学家,从各地考古学家手中和各地博物院考古组中获取了第一手的考古资料和实物证据。
《大吴春秋》由凤凰出版社出版,是目前中国最完整的讲述西周吴国667年历史的非虚构性历史小说,具有非常强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最接近史实的历史教科书。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