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论春秋吴国的外交形势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17-11-19 18:02
标题: 论春秋吴国的外交形势

在现代,说一个人专横霸道,就说这人搞家长制作风,说一个人任人唯亲,就说这人搞家天下。在现代,指这些都是封建遗毒。但是,在古代周朝,整个国家都是分封而建起来,所以称之为封建。虽然按西方的定义,周朝并非属于封建社会,而是属于奴隶制社会,奴隶的来源是战俘和罪犯及其家属。
牧野战后,周朝初期,大封诸侯,《荀子•儒效》记载:“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朝分封诸侯,共有公、候、伯、子、男五个爵位(后世出现了皇帝,所以,王成为一种爵位,在西周时期,王即天子,在后世,天子是指皇帝)。其中封为公爵的有五个国家:分别是陈国、杞国、宋国、虞国、虢国。这五个国家的祖上分别是尧舜、大禹,殷商、泰伯仲雍以及周文王之弟。这五个国家是因为来头不小,并非因为战功,而被封为最高爵位---公爵国家。
实际上,周初所分封的国家,有的是周武王所封,有的是周公姬旦以周成王的名义所封。泰伯仲雍的后裔所在的吴国与虞国,是周武王分封的,周武王派人寻访到了仲雍后代,吴国周章被封为子爵,虞国虞仲(周章的弟弟)被封为公爵。周武王与周章虞仲是远房叔侄,有一家人的遗传基因,体格相貌相差不会太大,所以,应该不会认错人。
在西周有十二个比较活跃的诸侯国,分别是曹国、陈国、蔡国、郑国、鲁国、卫国、齐国、宋国、晋国、楚国。这十二个国家,有的是公爵国家,有的是子爵国家,不同爵位的国家都有,被称为西周十二诸侯。这个时候,各个诸侯国之间有很多空旷地带,相互接壤的情况不多,所以,这个时期,国际间的外交关系,是非常良好的,吴国由于位置偏远,更加相安无事。
到了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都不按照分封之时的国土面积来守土,各个诸侯国都有扩张,从而各个诸侯国就开始接壤了。在这个过程中,原先的西周十二诸侯,有的衰落了,有的壮大了,壮大起来的国家包括这十二个国家之外的伯爵国家---秦国和子爵国家---吴国,分别在中原地区的西北方与东南方。在后世,秦始皇常说:东南方有天子气。指的即是吴地有天子气。
东周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的王畿有方圆千里(《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在规定之中,比任何诸侯国的面积都大。但是,随着诸侯的扩张,相对而言,周天子势力衰减了,无力成为真正的天下共主,不能为天下主持公道,周天子虽有为天下主持公平正义之责,但是,按现代的说法,正能量比较虚弱。无力“伐无道”,虚弱的正能量,己经与虚伪的正能量差不多了。所以,出现了为天下主持公道的诸侯,有力量“伐无道”的诸侯,即所谓的春秋五霸。从这个时期开始,国际间的外交关系就复杂了。
吴国在这场杀戮争霸的游戏中,进场比较晚,退场比较早。
这个过程中,国际局势是这样的: 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由于地理的原因和地方风俗的原因,都被认为是蛮国,其它国家是自认为是有教养的国家。在春秋时期,由于楚国与秦国比较早的与周朝其它国家发生过关系,包括发生过战争,所以被歧视的程度较低,而新兴的吴国,则被高度歧视,甚至被藐视,如同近代的中国在列强面前,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那样的被歧视。就在这样歧视之中,楚国、巴国、蜀国、吴国、越国先后自封为王。这是所谓的上等人的傲慢的歧视所产生的后果,后果是更加严重的礼崩乐坏。如同现代的朝鲜,也自称是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也自称是人民共和国,其实与民主共和没什么关系,但都要戴个民主共和的帽子,以表示对歧视的对抗与分庭抗礼,以蛮横的傲慢对待优雅的傲慢。
楚国的扩张以及吴国对楚国的反击成功,导致晋国扶助吴国。晋国对吴国的帮助,如同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吴国送来马列主义以及枪炮子弹,使吴国更有力量对抗楚国。这时吴国在国际间对外关系就更复杂了。
正当吴国的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其它诸侯国迎来弭兵(休兵,休战)时代,也就是世界和平成为主旋律的时代。这就是著名的宋国华戌弭兵。公元前546年,这是吴国的余祭(季札公的二哥)继位称王的第二年,宋国大夫向戌奔走于晋、楚等国之间,取得了诸侯国的同意,在宋都(河南商邱)举行了有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蔡、曹、许、邾、滕,这十四个国家参加的弭兵大会,为天下和平而发出公告与公约。
实际上,在向戌弭兵之前34年,有过一次华元弭兵,宋国执政官华元主张休兵,得到楚晋两国的同意,然而在华元弭兵五年之后,楚晋之间就爆发大战(鄢陵之战,晋国大胜),弭兵以失败而告终。不过,这次向戌弭兵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原各大国之间基本无战事,基本实现和平。这个时期,战争都是在楚、吴、越等离中原偏远的国家之间进行。
在这种和平氛围下,这些离中原偏远的国家之间的杀戮战争,更是加重了这些国家被中原各国的歧视。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以战争赢得荣耀与消除歧视的可能性不大了。
这个时候,在向戌弭兵的两年后,吴国的季札出使了鲁、齐、郑、卫、晋等位于东方和中原的诸侯国,并在途中经过了徐国。在出使过程中,季札会见各国达官显贵,品鉴各国音乐国声,预言各国政局,在徐国还留下了徐墓挂剑的美闻,为吴国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荣誉,为吴国洗刷荆蛮的形象做出了有力的贡献。可能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季札并没有出访楚国和越国,也许这两个国家对于吴国来说,属于不友好的国家。季札的外交行动并没有阻止楚国越国与吴国之间的战争。
从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在吴国与楚国越国之间的战争中,大多数都是楚国与越国向吴国的进攻,吴国是被迫自卫反击。楚国可能是由于立国以来巨大的扩张惯性,一直咄咄逼人,而越国一直盘踞长江下游,所以当初吴国被封为子爵国家的时候,吴国得到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从泰伯奔吴的数千户人家因为泰伯之义德而归附于吴,到周章时期得方圆五十里的国土,被认为是占了不少便宜。而越国从世居东南到被封为方圆五十里的子爵国家,被认为是吃了大亏,所以一直愤愤不平,要恢复故土,所以对吴国也是处以进攻的姿态。
在这种国际环境中,吴国只靠外交来获得安全,是很困难的了。由于几代吴国君主的励精图治,在对手的不断进攻中,吴国逐渐强大与扩大起来,最终成为了一个泱泱大国。
从史料之中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吴楚之间的战争,绝大多数是楚国的主动进攻,吴越之间的战争,绝大多数也是越国的主动进攻。吴国主动进攻的次数极少,屈指可数,其中一次是吴王余祭准备进攻楚国,但在检阅舟师之时,被越国俘虏刺杀身亡,进攻未成,一次是柏举之战,是在蔡国唐国被楚国欺辱的情况下,联合蔡国和唐国的行动。一次是吴王阖闾趁越王允常去世而进攻越国,结果在战争中被越军伤脚趾而身亡。一次是艾陵之战,吴国趁齐景公去世而联合鲁国进攻齐国。
然而,在反击战之中攻城掠地的成功与成效,并没有让中原各国改变吴国是蛮国的看法,反而加上了吴国是个贪婪国家的印象。当时有人议论吴国是巨豕长蛇,贪得无厌,很不安份,并非在主持公道,吴国模仿楚国,希望靠藐视周礼的行为来对抗中原国家的傲慢歧视,效果适得其反,同时,吴国在战争方面的胜利,也增加了吴国君主甚至是全体吴国民众的傲慢,这种傲慢的姿态在增长,靠战争来改变被歧视的状态更加渺茫了。
艾陵之战后,吴国勉强登上霸主的位置,吴国在以这种勉强形式争得霸主位置之后,更加增加了各国对吴国的反感,有一种说法是,最大的法不是宪法,而是看法,各国各族的看法,影响着某个国某个人的未来,如同佛教《金刚经》里所言的“一切唯心造”。
吴国的战争胜利与志得意满,虽然打消了楚国的傲慢,但是没有打消越国的仇恨。显然,吴国君主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吴国争得霸位之后,吴国也没有与其它国家发生过战争,和平地度过八年,然而,长期的和平以及武备废驰与轻敌的傲慢心态,加上邻国是一个充满仇恨并深埋仇恨而且是不断加强武备的越国,为吴国日后的覆亡埋下了祸种。吴国登上霸主位置八年后,在越国又一次的主动进攻下,吴国亡国。
总之,吴国在这种尴尬而险恶的国际环境中,最终选择了早早退场,这种没有价值的游戏,还是不玩为好。
实际上,在后来,楚国的荆蛮形象的改善,与屈原的优美文学作品很有关系。文化的发展,更能够获得尊重,从而不被歧视。如同日俄战争期间,一个日本军官说,我们虽然战胜了俄国,但是俄国普希金的诗却征服了我。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刚烈的伍子胥与谦逊的季札之间,有没有意见相左,但是,无论是采取伍子胥的意见,还是采取季札的态度,矢志发展民生,发展文化,培养才俊,在自由的环境中,让更多的才俊成长,然后勤修武备,修好各国,吴国的国祚都会长久一些,不会这么早的退场,退出历史舞台。吴国过早地退出历史舞台,使自己的文化包括文字被湮没,也使自己的历史被战胜国歪曲,并对于后世的人们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战胜吴国之后的越国,可能是吸收了吴国的教训,在占领吴国之后,越国将吴国以前占领的各国土地主动归还给各国,以此修好各国,从而在国际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越国攻吴之时所用的各种为人所不齿的阴谋行为给人带来的不良印象,从而赢得了霸主的地位,之后的越国,国祚也比较长久。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