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赵金柏:江南古镇大港的文化基因初探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3 天前
标题: 赵金柏:江南古镇大港的文化基因初探

赵金柏:江南古镇大港的文化基因初探


      摘要 :镇江大港镇位于扬子江南岸,境内丘陵河流为圌山、横山、青龙山环抱。泰伯南奔带来的农耕文化,在这里激荡、交融,生发了土谷祭祀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统摄着宗教、方言、地名、传说、风俗、精神等文化特性,积淀了吴国发祥、南宋抗金、辛亥革命三大历史遗产。本文概述大港重要的文物、非遗、历史及内在基因。

图片


      方法 :整体辨征,即在整体关系中聚焦基因、验证假说、复原本相。关键词 :文化基因 历史遗产

      一、文物

      1.王陵

      (1)烟墩山二号墓出土的文物三十六件。其中饮器夹砂陶鬲8 件,大小递次,有些类似中原墓葬中的“ 列鼎” 之礼,一件中原西周文化特点的陶鬲;几何印纹硬陶器有瓮、瓿、罐等。“ 墓主亦应是外来周人。”

      (2)烟墩山吴侯周章墓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12 件,其中夨簋、双耳龙纹簋、圆鼎等物的形制、纹饰及铭文,是中原风格 ;附耳大铜盘的草叶状勾纹、角状器和车马器上的几何形陶纹折线、套菱纹为江南独特纹饰。夨簋底部有铭文126 字,是中国唯一发现的周天子封侯文献。

      (3)母子墩出土西周早期青铜礼器、兵器及车马器,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共计521件。一类为周原风格,一类为江南吴国风格,其中一件方座簋有铭文“ 伯作寳尊彝” 五字,专家推测墓主是吴侯熊遂。

      (4)青龙山春秋大墓,考古专家根据礼器形制推测墓主为吴王寿梦。在墓道两侧出土两具保存完好的随葬奴隶青年男、女骨架。中科院古脊椎古人类研究所根据头骨,再现吴国土著先民荆蛮族相貌。

      (5)北山顶吴王余眛墓出土青铜鼎等礼器3 件,附青铜勺1 件,青铜缶2 件,青铜编钟一套

12 件,石编磐一套12 件。青铜器还有军乐器、车马器、兵器与工具。墓中有铭刻吴王余眛名字的铜矛等兵器、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鸠杖,杖镦青铜人呈现“ 文身断发”。

      2.聚邑

      (1)依河而居的台型聚落遗址。大港本为河名,河流发至横山、圌山与烟墩山之间,长近九公里,与江流平行逆向五曲入江。商周台型聚落遗址从大港河源头起依次为吴家墩、姚方岗、乌龟墩、锣鼓山、草堂山。这些遗址有绳纹、编织纹、梯格纹、云雷纹、回纹等多种纹饰的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

      (2)大港外围孙家村台型遗址出土 :陶范、石范、坩埚、青铜器等与铸造有关的遗物。遗址面积约12000 平方米,外有环壕与土垣,内有土台29 个、窑4 座、坑27 个。时代为西周早中期至春秋晚期,是吴国的青铜器铸造之城。

      (3)大港镇,由河畔台型聚落演化而来,北宋《元丰九域志》载有其名。

      3.文保单位 :西周早期烟墩山墓地(全国重点);周代孙家村遗址(省重点);南宋赵子禠墓(省重点);晚清圌山炮台(省重点);清末赵声故居(省重点)。

      4.疑似遗址 :

      (1)吴家墩土垣。圌山西南脚下的吴家墩有土垣。上世纪70 年代老地图可见吴家墩北面与西面的土垣改造为电灌站向两个方向送水的水渠。外围有五峰山、圌山、横山、烟墩山构成方形外廓。横山与烟墩山之间有“ 廓道湾” 地名。吴家墩疑似朱方初址。

      圌山半山土地庙有大片以山石为原始建材的废墟,疑似簋铭记载的“ 宗土” 遗址。

      (2)圌山与五峰山之间两山峰顶各约200 平米的石围土台,疑似祭祀山川的遗址。

      二、非遗

      1.文化基因

      大港是吴国社稷宗庙与王陵的祭祀圣地。夨簋铭中“ 宗土” 是吴国的社稷宗庙,供奉的是土谷农神。谷神后稷是泰伯的先祖,谷神与流行于南方的土神合为农神。泰伯通过这种农神祭祀巧妙地融合土著文化,借助神威统治土著,推行王民治道 ;土民追求生存祭祀土谷而结社。土谷农神祭祀关系着社稷民生,是吴国王民社稷的道统,是文化发端的基因。这个基因的承载形式是祭祀香火,精神内涵一是忠孝节义的王气民风,二是社稷民生的家国情怀,三是适宜生活的价值追求。

      2.世俗宗教

      大港地域的宗教有三个特点,一是农神至上,二是神道佛一堂,三是世俗色彩。

      秦统一中国,大港祭祀传统中带有吴国“ 宗土” 王气的内容被禁忌,以后稷为核心的“ 宗土” 庙废黜为民间的土地庙,土谷农神改头换面变成了“ 土地公、土地婆”。“ 敬公公田苗茂盛, 谢娘娘五谷丰登”,今天大港土地庙的对联依然不离土谷,规制也继承高大上的传统。大港的蒋湾、柳湖与圌山都有特大的土地庙,蒋湾土地庙在上世纪中改做小学,建于废墟上的半山土地庙有楼房五进。唐代大港东岳庙建于土地庙旁,南唐、南宋与明代的重建、扩建依然保留着土地庙,使之成为庙中之庙的奇观。

      汉代后,佛教、道教进入大港,也被融入土谷世俗的烟火气中。大港最古老的半山土地庙、华阳观、东霞寺中是土谷神、道神仙、佛菩萨供于一室。三月廿八的大港东岳庙会,香客们像大办喜事一样,把镇东的东岳大帝抬到镇西的关帝庙,让他与前妻相会圆房,说是东岳大帝与关圣打赌,老婆输给关帝,约法每年东岳大帝生日可与前妻重叙旧情。

      3.方言文字

      泰伯入乡随俗,“ 自号句吴”。吴字由祭祀之人“ 夨” 与祭祀之器“ 口” 构成 ;土谷神是江南土著文化与周原五谷文化之结合。吴国祭祀的三个关键字吴、土、谷皆为“u” 韵,“u” 韵还反映在重要名词上。吴国重要地名 :俎、朱(方)、工敔、无(锡)、姑苏、固(城)、湖熟。后期的改名也受影响,如:谷(阳)、丹徒、芜湖等。渔猎生活的“ 虎” 字、“ 鱼” 字;图腾动物“ 虎” 与“ 乌”;“ 文身断发” 以“ 虍” 纹 ;簋铭中表示吴氏的“ 虞” 字也用“ 虍” 冠之。

      文字的孳乳分化与中原不尽同步,如   字在中原已经分化为“ 俎”“ 宜” 二字,在大港引申为祭祀地名,依然按“u” 韵选择“ 俎” 音,并通假朱方之“ 朱”,后演变为“ 圌(qu)” 字。

      祭祀的虔诚与传承稳固方言。大港的东面扬中,北面的邗江高桥,西面的镇江谏壁皆因永嘉以来的移民而成为北方方言区,大港居民尽管是南宋移民,但在文化认同主观因素与神圣祭祀的客观因素下,大港吴方言像泥土中的树根未被北化。

      4.地名地理

      簋铭中表示地名  ” 字原为祭祀之供台,是“ 俎” 与“ 宜” 的源头,簋铭中此字由祭祀之器引申为祭祀之地。

      圌山的“ 圌” 字,大港方言念“qu”。马景崙先生讲:“ 汉语的q 声是元代出现的,q 声在《诗经》时代近似z 声。” 方言山名“ 圌” 字与簋铭“ 俎” 字有演变关系。

      圌山山脉两翼对称,在山的中心点是特大的半山土地庙,有大片山石建筑废墟。山下吴国王陵按代序由近及远,朝向此庙选择低于此庙的山丘而葬,构成吴国祭祀区。清明翌日是圌山“ 王民日子” 庙会。半山土地庙当为“ 宗土” 遗址。

      在圌山方言中,圌山山名还有“ 祀山” 与“ 瑞山”,这实际是  字的字义表达与引申。吴国 初城曰朱方,朱音同俎。吴灭亡后,朱方改为谷阳,即地处山南,依然是山之派生。

      朱方由语音表祭祀方域,圌字以字形表祭祀方域。口耑之圌,象形指事意表朱方开端。横山有吴国早期土墩墓馍儿墩。《吴越春秋》讲 :泰伯、仲雍“ 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高士奇的《春秋地名考略》说 :“ 横” 为“ 衡”,衡山就是横山。

      5.圌山传说

      (1)秦始皇禁忌圌山王气,改山名为“ 圌山” 的传说。

      (2)清明翌日的“ 王民日子” 圌山庙会之名, 一如禁忌的王气,不见记载, 而托词为“ 望綿”纪念介子推和祭祀“ 亡命” 野鬼的传说。清代“ 王民” 之音亦遭禁忌,各种文献中一律改为莫名其妙的“ 黄明节”。

      (3)以大港烟墩山、圌山为背景的高山流水传说。

      (4)圌山大庙,驴驼钥匙马驼锁,骑马关山门的传说。

      6.王气民风

      神圣的祭祀香火陶铸宗教精神,表现出重义轻死、忠孝节义、武尚强悍的王气民风。《吴都赋》说 :吴国“ 士有陷坚之锐,俗有节慨之风”。

      在这里,三国孙氏高举“ 吴” 字大旗,南朝宋、齐、梁、陈经营起家与这里的王气民风密切相关。

      称帝后的刘裕把家乡的祭祀场所列为“ 淫祠” 加以摧毁。建都北方的李唐同样忌惮这里的香火,唐初毁“ 吴楚淫祠1700 余所”(《丹徒文史资料第十六辑》第2 页);长庆二年再毁镇江淫祠一千余所。而受北方威胁的宋徽宗则寄希望镇江的香火,赐名大港仁静观为“ 华阳观”。

      大港的祭祀传统根深蒂固,抗日战争前,圌山有寺庙观庵40 余处,大港镇41 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有寺庙道观69 座。“ 江苏省城市一级古树名木名录”(2004 年3 月12 日《新华日报》) 中,祭祀场所的古银杏镇江有71 棵、苏州25 棵、扬州25 棵、南京16 棵。其中大港及周邻四镇就有36 棵,江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祭祀场所有这么密集。“ 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南朝乐府民歌《华山畿》的这种“ 节慨” 风气多发生在香火浓烈的大港华山畿。

      7.家国情怀

      土谷祭祀,王民社稷,家国情怀有着内在联系。大港有座宗祠叫“ 文武庙”,里面供奉的是赵氏祖宗与岳飞。无独有偶大港东岳庙里也供奉着韩世忠与岳飞。这两座庙反映了大港人的家国情怀。

      自宋代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后,扼守扬子江的大港圌山关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每当社稷江山发生危机,大港地域的乡民都以强烈的家国情怀投入到爱国战事中。南宋随韩世忠抗金、支援张世杰水军抗元 ;明代随齐恩抗倭、随张煌言抗清 ;清代参与鸦片战争,恩格斯对从大港圌山炮台开始的镇江抗英保卫战评价说 :“ 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就绝对到不了南京。”

      鸦片战争,激发圌山香火。清明翌日的登山节,大港及周边的登山乡民成群结队、人山人海,他们焚香祭祀、凭吊遗址,放眼江山,壮怀激烈。乡民们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三、历史

      1.吴国发祥

      《史记· 吴泰伯世家》说 :“ 泰伯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荆蛮土著凭什么归顺逃难来的泰伯?

      泰伯带来的麻、黍、稷、麦、菽种植技术,在大港丘陵播种开花,造福于土著,但土著不会轻易地受制于人。《礼记· 祭统》云 :“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泰伯祭祀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谷神后稷,借助先祖神灵慑服土著。祭祀后稷是把社稷大义建立在土谷民生上,把权力建立在农神崇拜上,从而建立吴国,实现“ 君吴”。这种祭祀记载在簋铭中是“ 俎宗土”,俎是圌山,宗土是社稷宗庙。

      《史记》记载武王封周章,周章就是铭文中的吴侯“ 夨”,夨簋铭文说周王改封周章在圌山为侯。武王已封周章,后世周王为何要改封周章?《左传》说 :“ 国之大事, 在戎与祀。”

      成王时发生三监之叛,“ 周公征之,遂定东夷”,参与叛乱的商奄残余南逃,盘踞在圌山东南仅几十公里的武进淹城。《吕氏春秋· 古乐》记载:“ 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江南。” 国防形势要求周王必须加强对东南诸侯国的统治,如何加强呢?簋铭记载 :代王平叛的周公在圌山的吴国宗庙审看了东国图,大做圌山“ 宗土” 祭祀的文章,将吴侯改为具有祭祀意义的“ 俎” 侯并予大量的赏赐,表彰吴侯在圌山设宗庙祭祀祖宗的忠孝之心。这样,在周初的国家危机中,周王肯定了吴侯的忠心,吴侯得到了周王的信任便高高兴兴地为周王坐镇东南国防重地。

      泰伯以祭祀立国,后世吴侯不仅继承这种祭祀文化,确立吴国的战略地位,也以农神崇拜的祭祀使王民同心协力,使吴国以大港为发祥地发展壮大,全面扩张而称王争霸。

      2.南宋抗金

      靖康之难,大宋王民南渡抗金。1127 年,宋太祖六世孙赵子禠扈从赵构南渡,随南外宗暂住镇江。1129 年,韩世忠率军在大港设抗金基地,南外宗迁往福建。赵子禠受王师抗战之鼓舞, 对乡民家国情怀高度认同,没有随南外宗南迁,而是迁居大港参与王师抗金。

      南宋抗金, 大港民房被韩世忠的大军征用, 吴氏、殷氏、孙氏、仲氏等原居氏族迁居大港南面,大港成了抗金的基地。从大港沿江一带的韩阙、圌山关、下令、寨上、韩桥、东烟墩山、营里、教场里、豁子口(港口)、车碾口(山门)、西烟墩山、黄港、海船山、粮山等地名可见当年抗战场景。宋金议和后, 宋高宗授赵子禠为“ 朝散大夫”, 将大港军营腾出的战略要地赐给他“ 以为食邑”, 以备军用。

      东乡诸氏谱牒记载随宋高宗南渡抗金而定居在大港周围的还有 :宗泽、岳飞、张浚、唐崇德、魏忠宪、孙晖的后裔,有抗金将领夏泽、贾元明、吴英、解寿辉、殷晖、顾奎、任伯雨、贡祖文、王思联等。《镇江新区志》记载的大港18 个氏族中有15 个是抗金的移民。

      南宋抗金,大港的宗教精神、王气民风、家国情怀得以高扬。赵子禠临终嘱咐亲友将其葬在车碾口面向北方的山坡上。赵子禠面北而葬,遥望中原故国,把家国情怀、发愤图强的精神永远地标树在大港的山坡上。南宋中,右武大夫赵与㙓之子“ 重建(大港)东岳庙上、中殿”, 在享殿为岳飞、韩世忠塑像(赵家连《我所见到的大港东岳庙及其庙会》《丹徒文史资料第三辑》)。南宋末,大港赵氏在“ 镇之西北二隅既立汉寿亭侯祠(关帝庙)以倡义勇”(《重修东岳庙碑记》)。另一方面,大港赵氏将《太祖遗训》中“ 修厥德”“ 晓诗书” 的要求与吴文化相融合, 形成了一种家国情怀、耕读传家的家训文化。王民之气结合书卷文气是抗金文化的重要内涵。

      在大港周围的东乡诸氏谱牒多记载自己是抗金移民的后裔,特别是大港原居望族的吴氏、殷氏、孙氏他们把参加抗金的先人追认自己的始祖。出现了一种大港及周围主要氏族都自称为抗金移民,却都讲吴方言的奇特景象。无论是抗金移民认同大港文化,还是大港原居民以抗金为荣,大港抗金文化是一道独特而厚重的文化遗产。

      3.辛亥革命

      清末专制腐朽叠加中西文化矛盾,中国进入“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鸦片战争后,有包容传统的大港对外开放。大港天香阁赵蓉曾先生以文道合一、知行合一、中西兼容的教育思想, 培育出500 多名优秀学生。

      “ 王民日子” 是蓉曾先生带学生在圌山历史遗迹进行教育的必修课。“ 极目圌山势倚空, 长江水碧落霞红。登峰觅昔张公地, 故垒萧萧气尚雄。”(杨积庆 :《赵蓉曾和他的诗——— 读钞本〈镜芙先生诗集〉》, 载丹徒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丹徒文史资料》第九辑, 1994, 第76 页。)在“ 王民日子” 庙会的登山大军中涌现出以“ 天水王孙”“ 宋王孙” 赵声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救亡的仁人志士。

      蓉曾之子赵声走出天香阁,深造于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进修于早稻田大学法学科。赵声著《保国歌》,提出民主革命、宪政治国主张。在大港创办“ 阅书报社”“ 安港学堂”“ 体育会”,开启民智,带出了李竟成、冷御秋、赵念伯、陶骏保、马锦春、阮德山、赵光、矛乃封、解朝东、赵启騄、赵芬、赵芳、严承志等镇江籍的革命群体。1905 年, 当一群知识分子成立同盟会立誓推翻清王朝的时候, 年轻的赵声已经由一名知识分子转化为一名脚踏实地的革命家、军事家、宣传家,赵声在南京与广州新军播撒火种,培植军官力量,将新军改造为革命主力。当同盟会各派发动会党前仆后继, 策动“ 乌合之众” 与“ 绿林”(陈万雄:《百年庆典岂能忘怀斯人》, 东莞市政协编 :《陈万雄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第158 页。)进行探索时, 赵声在南方诸省实施改造新军、战略布局、联动起义一整套武装革命路线。对此, 同盟会谭人凤老人评论说:“ 党人往日一空拳, 专与三山五岳连。伯先别抱一思想, 冀统六师洗腥膻(掌握军队武装革命)。”

      1910 年春节,赵声组织发动了“ 广州庚戌新军起义”。这使悲观失望的同盟会看到了希望,1910 年6 月赵声与孙中山在日本会面,他们优势互补,孙中山负责海外募捐,赵声担当同盟会的军事主帅(赵金柏《赵声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南京论坛NJF,2022 年)。赵声组织发动黄花岗起义,引爆武昌新军起义。

      大港作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有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一是赵声为辛亥革命提供并实施了改造新军,武装革命的有效路线 ;为创建共和提出明确的宪政主张(赵金柏《赵声年谱长编》江苏大学出版社,2022 年)。二是赵声胸怀磊落、“ 先声夺人”、注重实干、顾全大局、道义担当、“ 以身许国” 的宝贵精神。三是在千年变局中涌现出以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声为代表的革命群英 ;以教育家赵蓉曾、金融家赵棣华、赵汉生,国医大师章次公,国医大港沙派、世界画家赵无极为代表的文人群英。

(作者为镇江新区大港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color=rgba(0, 0, 0, 0.9)]相关链接

[color=var(--weui-LINK)]沈伯素:还五百年吴都朱方的真实历史
[color=var(--weui-LINK)]小丹阳梅里与无锡梅村:历史渊源及其差异
[color=var(--weui-LINK)]吴国发祥地在江东横山(也就是 丹阳 曲阿 润州 番丽 梅里)
[color=var(--weui-LINK)]朱同:从天边飘移到镇江的古老地名
[color=var(--weui-LINK)]【文史诗话】徐徐:吴国如何在镇江崛起的
[color=var(--weui-LINK)]三千多年前,南京的文明曙光照在了哪里?
[color=var(--weui-LINK)]天门山文学首席作家||曾再新:横山,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color=var(--weui-LINK)]文字版:肖梦龙先生的《吴国王陵区初探》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苏州博物馆 叶文献:论吴人土墩墓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大港土墩墓 - 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王室贵族墓地

[color=var(--weui-LINK)]《吴越春秋》与《越绝书》中的梅里 - 丹阳皋乡(南京高淳)
[color=var(--weui-LINK)]以伯噽为鉴 -- 反谎言与破伪饰的时代警醒
[color=var(--weui-LINK)]伯噽 -- 那只崇尚隐瞒与欺骗的吴国妖孽
[color=var(--weui-LINK)]肃清崇尚隐瞒与欺骗的伯噽思想流毒  弘扬泰伯至德至诚吴文化精髓
[color=var(--weui-LINK)]难道又是一只伯噽式妖孽(崇尚隐瞒与欺骗的妖孽)
[color=var(--weui-LINK)]且看他们是如何谎言惑众的 痛斥乾隆南巡泰伯墓谬论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对“至德研究”《泰伯仲雍南迁无锡梅里无可非议》一文的质疑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color=var(--weui-LINK)]【文史诗话】徐徐:吴国如何在镇江崛起的

[color=rgba(0, 0, 0, 0.9)]
[color=var(--weui-LINK)]视频 张学锋 主讲:苏州早期文化的发展轨迹 - 吴人的到来
[color=var(--weui-LINK)]吴文化起源辨析:无锡与镇江的千年回响
[color=var(--weui-LINK)]吴国王陵区,不容抹黑!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为什么说张守节把无锡梅村判定为吴泰伯南迁梅里是误读《史记》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镇江大港烟墩山周章墓 与 苏州常熟虞山周章墓

[color=var(--weui-LINK)]杜史:張守节对无锡的误导
[color=var(--weui-LINK)]吴洪浩:读《评说“泰伯墓”》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吴开源:评说“泰伯墓”(一)

[color=var(--weui-LINK)]吴开源:谁干扰保护祖坟山大局,谁就是和全球吴氏过不去,应当共讨之
[color=var(--weui-LINK)]吴开源:为无锡人的大局意识点赞
[color=var(--weui-LINK)]吴开源:保护祖坟山是全球吴氏第一要务
[color=var(--weui-LINK)]吴开源:考察吴氏祖坟山归来的嗟叹
[color=var(--weui-LINK)]关于祖地最近谣传 我个人有几点想发声:
[color=var(--weui-LINK)]吴龙保:我国考古界发现了真正的吴氏祖地
[color=var(--weui-LINK)]吴龙保:梅里在哪里 ?
[color=var(--weui-LINK)]镇江丹阳吴都葛城  镇江丹阳延陵季子庙

[color=var(--weui-LINK)]吴文新:2012年 吴国葛城遗址又有新发现

[color=var(--weui-LINK)]葛城吴文化学者 吴文新:吴都葛城文化

[color=var(--weui-LINK)]【历史考古】丹阳重大发现——吴国都城 吴国历史足迹曾走过何方?
[color=var(--weui-LINK)]丹阳发现葛城遗址  吴国第二古都空白有望填补
[color=var(--weui-LINK)]吴文新:致祥里村、珥陵镇、丹阳市主要领导 镇江葛城文化传承发展之心声与愿景
[color=var(--weui-LINK)]吴国第二古都  镇江丹阳葛城五百年
[color=var(--weui-LINK)]中山大学团队:大禹治水不符考古
[color=var(--weui-LINK)]广州泰伯文化交流中心预祝镇江吴文化研究会事业蒸蒸日上 成果丰硕

[color=var(--weui-LINK)]四川省吴氏宗亲总会祝贺镇江市吴文化研究会成立

[color=var(--weui-LINK)]世界吴氏宗亲总会祝贺镇江市吴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
[color=var(--weui-LINK)]深吴会预祝江苏省镇江市吴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圆满成功
[color=var(--weui-LINK)]安徽吴文化丛书编辑部 贺信  祝镇江市吴文化研究会成立
[color=var(--weui-LINK)]宗亲之宗情 与 真理
[color=var(--weui-LINK)]吴世平:吴家本分重实情 实事求是不妄行 至德三让传家久 后辈当知谦为要
[color=var(--weui-LINK)]吴洪浩:子夜阴阳说良知
[color=var(--weui-LINK)]吴洪浩:感言(湖北吴氏宗亲总会会长吴合林兄弟代表湖北宗亲支持世吴总会吴汉龙会长 保护吴氏祖坟山的所有行动)

[color=var(--weui-LINK)]吴洪浩:遥祭祖坟山
[color=var(--weui-LINK)]考古发现的吴氏族人祖坟山 真实的力量
[color=var(--weui-LINK)]考古呈现出来的天意 指引着吴氏族人祭拜列祖列宗
[color=var(--weui-LINK)]吴茂云:依法守护千年王陵  支持大港吴国王陵原地保护与文化传承
[color=var(--weui-LINK)]镇江学者:泰伯奔无锡论点之疑问

[color=var(--weui-LINK)]网友略论《吴国王陵区初探》
[color=var(--weui-LINK)]文字版:肖梦龙先生的《吴国王陵区初探》
[color=var(--weui-LINK)]吴文化研究学者齐聚莞吴会,共探泰伯历史与吴文化未来
[color=var(--weui-LINK)]大港土墩墓 - 中国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王室贵族墓地
[color=var(--weui-LINK)]世吴总会:办泰伯书院 扬优秀文化——再论泰伯书院
[color=var(--weui-LINK)]吴王阖闾陵(苏州虎丘) 印山越王陵  以及 秦始皇陵
[color=var(--weui-LINK)]江苏镇江 句容先吴博物馆(句容江南土墩墓博物馆)
[color=var(--weui-LINK)]从荆蛮到朱方 姬周势力锲入湖熟文化与马桥文化
[color=var(--weui-LINK)]苏州博物馆 叶文献:论吴人土墩墓
[color=var(--weui-LINK)]南京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伯奔吴至横山的传说
[color=var(--weui-LINK)]泰伯奔荆 与 泰伯奔江
[color=var(--weui-LINK)]至今1111年的苏州泰伯庙 与 至今525年的无锡泰伯庙
[color=var(--weui-LINK)]金山网:镇江是吴姓的发祥地之一
[color=var(--weui-LINK)]陕西岐山 岐阳村 周三王庙  周太王陵 东坡村 泰伯庙
[color=var(--weui-LINK)]陕西宝鸡岐山县 叩村(北郭村)泰伯庙
[color=var(--weui-LINK)]大别山 天堂寨(衡山)— 泰伯仲雍 南岳是止
[color=var(--weui-LINK)]鄂州 葛仙楼    句容 葛仙观    丹阳 葛城遗址
[color=var(--weui-LINK)]雍州吴山祭祀遗址 吴阳上畤祭黄帝 吴阳下畤祭炎帝
[color=var(--weui-LINK)]一座普通小山 一位至德君主  一对模范夫妻  两个顶级杀手
[color=var(--weui-LINK)]复姓诸葛 或来自于朱方句吴
[color=rgba(0, 0, 0, 0.9)][color=var(--weui-LINK)]泰伯的曾孙仲奕  阎氏开姓始祖
[color=rgba(0, 0, 0, 0.9)]
[color=var(--weui-LINK)]固始之固 或来自于句吴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昨天 12:43
镇江大港 西周遗址 与 民间文化
摘自镇江新区大港历史文化研究会赵金柏副会长的《 大港文化 ——江南第一古镇的历史内涵 》

周章墓
烟墩山吴侯周章墓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12件,其中夨簋、双耳龙纹簋、圆鼎等物的形制、纹饰及铭文,是中原风格;附耳大铜盘的草叶状勾纹、角状器和车马器上的几何形陶纹折线、套菱纹为江南独特纹饰。夨簋底部有铭文126字,是中国唯一发现的周天子封侯文献。

熊遂墓
母子墩出土西周早期青铜礼器、兵器及车马器,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共计521件。一类为周原风格,一类为江南吴国风格,其中一件方座簋有铭文五字:“伯作寳尊彝”,专家推测墓主是吴侯熊遂。

寿梦墓
青龙山春秋大墓,考古专家根据礼器形制推测墓主为吴王寿梦。在墓道两侧出上两具保存完好的随葬奴隶青年男、女骨架。中科院古脊椎古人类研究所根据头骨,再现吴国土著先民荆蛮族相貌。

余眛墓
北山顶吴王余眛墓出土青铜鼎等礼器3件,附青铜勺1件,青铜缶2件,青铜编钟一套12件,石编磐一套12件。青铜器还有军乐器、车马器、兵器与工具。墓中有铭刻吴王余眛名字的铜矛等兵器、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鸠杖,杖镦青铜人呈现“文身断发”。
周人墓
烟墩山二号墓出土的文物三十六件。“其中饮器夹砂陶鬲8件,大小递次,有些类似中原墓葬中的‘列鼎’”之礼,其中一件具有中原西周文化特点的陶鬲;几何印纹硬陶器有瓮、瓿、罐等。“墓主亦应是外来周人”。

吴家墩等台型民居遗址

依河而居的台型聚落遗址。大港本为河名,河流发至横山、圌山与烟墩山之间,长近九公里,与江流平行,向西五曲入江。商周台型聚落遗址从大港河源头起依次为吴家墩、姚方岗、乌龟墩、锣鼓山、草堂山。这些遗址有绳纹、编织纹、梯格纹、云雷纹、回纹等多种纹饰的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


青铜铸造遗址

大港外围孙家村台型遗址出土:陶范、石范、坩埚、青铜器等与铸造有关的遗物。遗址面积约12000平方米,外有环壕与土垣,内有土台29个,窑4座。坑27个。时代为西周早中期至春秋晚期,是吴国的青铜器铸造之城。

疑似吴国国都朱方初址

吴家墩土垣。圌山西南脚下的吴家墩有土垣。上世纪70年代老地图可见吴家墩北面与西面的土垣改造为电灌站向两个方向送水的水渠。外围有五峰山、圌山、横山、烟墩山构成方形外廓。横山与烟墩山之间有“廓道湾”地名。吴家墩疑似朱方初址。
社稷宗庙(宗土)遗址

圌山半山土地庙有大片以山石为原始建材的废墟,疑似簋铭记载的“宗土”遗址。

祭祀山川的遗址

圌山与五峰山之间两山峰顶各约200平米的石围土台,疑似祭祀山川的遗址。
圌山
圌山的“圌”字,大港方言念“qu”。马景崙先生讲:“汉语的q声是元代出现的,q声在《诗经》时代近似z声。”方言山名“圌”字与簋铭“俎”字有演变关系。圌山山脉两翼对称,在山的中心点是特大的半山土地庙,有大片山石建筑废墟。山下吴国王陵按代序由近及远,朝向此庙选择低于此庙的山丘而葬,构成吴国祭祀区。清明翌日是圌山“王民日子”庙会。半山土地庙当为“宗土”遗址。

在圌山方言中,圌山山名还有“祀山”与“瑞山”,这实际是字的字义表达与引申。吴国初城曰朱方,朱音同俎。吴灭亡后,朱方改为谷阳,即地处山南,依然是山之派生。朱方由语音表祭祀方域,圌字以字形表祭祀方域。口耑之圌,象形指事意表朱方开端。

横山有吴国早期土墩墓馍儿墩。《吴越春秋》讲:泰伯、仲雍“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高士奇的《春秋地名考略》说:“横”为“衡”,衡山就是横山。

圌山传说

(1)秦始皇禁忌圌山王气,改山名为“圌山”的传说。

(2)清明翌日的“王民日子”圌山庙会之名,一如禁忌王气,不见记载,而代之以“望綿”纪念介子推和祭祀“亡命”野鬼的传说。清代“王民”之音亦遭禁忌,各种文献中一律改为莫名其妙的“黄明节”。

(3)以大港烟墩山、圌山为背景的高山流水传说。

(4)圌山大庙,驴驼钥匙马驼锁,骑马关山门的传说。

秦统一中国,大港祭祀传统中带有吴国“宗土”王气的内容被禁忌,以后稷为核心的“宗土”庙废黜为民间的土地庙,土谷农神改头换面变成了“土地公、土地婆”。“敬公公田苗茂盛,谢娘娘五谷丰登”,今天大港土地庙的对联依然不离土谷,规制也继承高大上的传统。
大港的蒋湾、柳湖与圌山都有特大的土地庙,蒋湾土地庙在上世纪中改做小学,建于废墟上的半山土地庙有楼房五进。唐代大港东岳庙建于土地庙旁,南唐、南宋与明代的重建、扩建依然保留着土地庙,使之成为庙中之庙的奇观。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昨天 12:44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5-9-9 21:40 编辑

摘自镇江新区大港历史文化研究会赵金柏副会长的《 大港文化 ——江南第一古镇的历史内涵 》

宜侯夨簋铭文

图片


镇江大港是吴国社稷宗庙与王陵的祭祀圣地
夨簋铭中“宗土”是吴国的社稷宗庙,供奉的是土谷农神。谷神后稷是泰伯的先祖,谷神与流行于南方的土神合为农神。泰伯通过这种农神祭祀巧妙地融合土著文化,借助神威统治土著,推行王民治道;土民追求生存,祭祀土谷而结社。



“宜”  “俎”  与 “朱”

图片

“宜”  “俎”

吴字由祭祀之人“夨”与祭祀之器“口”构成;土谷神是江南土著文化与周原五谷文化之结合。吴国祭祀的三个关键字吴、土、谷皆为“u”韵, “u”韵还反映在重要名词上。吴国重要地名:俎、朱(方)、工敔、无(锡)、姑苏、固(城)、湖熟。后期的改名也受影响,如:谷(阳)、丹徒、芜湖等。渔猎生活的“虎”字、“鱼”字;图腾动物“虎”与“乌”;“文身断发”以“虍”纹;簋铭中表示吴氏的“虞”字也用“虍”冠之。
文字的孳乳分化与中原不尽同步,如字在中原已经分化为“俎”“宜”二字,在大港引申为祭祀地名,依然按“u”韵选择“俎”音,并通假朱方之“朱”,后演变为“圌(qu)”字。
簋铭中表示地名“”字原为祭祀之供台,是“俎”与“宜”的源头,簋铭中此字由祭祀之器引申为祭祀之地。

泰伯以祭祀立国
神圣的祭祀香火陶铸宗教精神,表现出重义轻死、忠孝节义、武尚强悍的王气民风。《吴都赋》说:吴国“士有陷坚之锐,俗有节慨之风”。
《史记·吴泰伯世家》说:“泰伯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荆蛮土著凭什么“义”归顺逃难来的泰伯?泰伯带来的麻、黍、稷、麦、菽种植技术,在大港丘陵播种开花,造福于土著,但土著不会轻易地受制于人。《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谷神后稷才能谈得上“义”,才能借助先祖神灵慑服土著。祭祀后稷是把社稷大义建立在土谷民生上,把权力建立在农神崇拜上,从而建立吴国,实现“君吴”。这种祭祀记载在簋铭中是“俎宗土”,俎是圌山,宗土是社稷宗庙。

《史记》记载武王封周章,周章就是铭文中的吴侯“夨”,夨簋铭文说周王改封周章在圌山为侯。武王已封周章,后世周王为何要改封周章?《左传》说:“国之大事,在戎与祀。”
成王时发生三监之叛,“周公征之,遂定东夷”,参与叛乱的商奄残余南逃,盘踞在圌山东南仅几十公里的武进淹城。《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江南。”国防形势要求周王必须加强对东南诸侯国的统治,如何加强呢?簋铭记载:代王平叛的周公在圌山的吴国宗庙审看了东国图,大做圌山“宗土”祭祀的文章,将吴侯改为具有祭祀意义的“俎”侯并予大量的赏赐,表彰吴侯在圌山设宗庙祭祀祖宗的忠孝之心。这样,在周初的国家危机中,周王肯定了吴侯的忠心,吴侯得到了周王的信任便高高兴兴地为周王坐镇东南国防重地。

泰伯以祭祀立国,后世吴侯不仅以祭祀确立吴国的战略地位,也以农神崇拜的祭祀使王民同心协力,使吴国以大港为发祥地发展壮大,全面扩张而称王争霸。
=============================


泰伯以祭祀立国,准确地说,可能是周康王指示周章以祭祀立国,周章作为长子长孙(实为周太王次子的长子长孙),在祭祀中有责任担任主角,同时,周康王指示周章以祭祀立国,也是希望被封在远方的周章,不忘先祖,不忘故土。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