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 广州博物馆馆长 吴凌云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4 天前
标题: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 广州博物馆馆长 吴凌云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吴凌云 先后守护南越国两处重要遗迹28年
吴凌云,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现任广州博物馆馆长、广州市博物馆协会会长。吴凌云馆长与清朝广西崇左天地会首领、发动反清起义、建立延陵国的吴凌云同名。
2025年,吴凌云在受访时表示:刚刚编成的《广州文物志》,在2000年版《广州文物志》的基础上,结合2017年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其中一级文物633件、二级文物4851件),重点精选各馆近些年入藏的广州历史文化代表性文物,最终形成20章、文物条目1914条,由各馆根据文物普查规范和最新研究成果,按照统一体例重新撰写文物词条,该卷版面字数近80万字。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特别增加了《广州文物志·文博事业卷》,由概述、大事记、行政管理、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物流通、文博机构和团体、陈列展览、学术成果、文博人物等部分组成,重点记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版面字数约76万字。
侨乡广记 2019-01-16 18:02
图片
吴凌云
广州从建城至今已走过2200多个春秋,它的城市中心未曾偏移,在世界城市史上堪称奇迹。坐落在越秀山麓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陵寝所在。馆长吴凌云被行内人戏称为“墓长”。1991年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专业毕业以来,吴凌云与南越国遗迹打了28年的交道。
对于“墓长”的称呼,吴凌云毫不介意。“我们就是南越王的守墓人,大家这样叫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认同与自豪。”在他看来,守护南越王墓不只是因其出土珍贵文物,更是守护岭南文化的根脉。
图片
1994年吴凌云在秦汉船台遗址发掘。受访者供图
南越玺印与陶文研究“一鸣惊人”
在解放北路象岗山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厚重、庄严的红砂岩外墙映入眼帘。吴凌云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长的身份,在这里度过了七个年头。1991年,吴凌云即将毕业之际,开馆刚三年的南越王博物馆求贤若渴。人事干部修书一封,盛情邀他加盟。“那封信很感人,我就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了。当时这里待遇并不是最好的。”他回忆道。
图片
广东广州越秀区解放北路867号 南越王博物馆
“我选择南越王博物馆有两个原因:这里是考古遗址、也是一座新馆,更能体现我的价值。”就这样,吴凌云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象岗山。他从博物馆最基层的岗位做起:检票、擦展柜、擦玻璃……各种粗活他都抢着干。半年后,他当上了宣教部副主任。
吴凌云32岁获得副高职称、37岁获得正高职称,这在同行中并不多见。取得这些职称,离不开他过硬的专业本领。其中,对南越国文字的研究是他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秦始皇派五路大军一统南越,为岭南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和制度,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文字。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推进,南越王墓里的印章与封泥、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砖瓦、南越瓦片坑遗迹和墓葬中的片言只语,都引起了吴凌云的极大兴趣。多年前,他就对岭南地区考古发现的南越玺印与陶文进行汇总,逐一考释,汇编成《考古发现的南越玺印与陶文》一书。
图片
“文帝行玺”金印
南越王博物馆 镇馆之宝
吴凌云系统分析了秦砖汉瓦上的印记和文字,发现不少内容都是当时的制瓦工匠拍印上去的。从拍印文字可以看出,工匠们以籍贯进行编组劳作。他们来自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福建、四川等地,可以看到岭南与全国来往非常密切。
建筑物料上的涂鸦图案,也没有逃过吴凌云的“法眼”。在南越国宫署遗址一片残瓦上,他发现有几个戳印人面的形象,面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耳朵,头顶两侧还长着角。“他们并不是怪物。这双大耳就是‘儋耳’,两只‘角’是越人‘椎髻’发型,这是古代海南岛人的典型特征。”他说。
虽然尚未发现南越国时期有关海南的记载,但吴凌云却提醒人们:不要低估古人对外交往的能力与欲望:“我们在广州不少汉墓里,都发现域外人士形象的陶俑,还有许多海外舶品出土,这足以证明:早期岭南与各地交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图片
出土的产于阿拉伯半岛的乳香。吴伟洪 摄
为筹建南越王宫博物馆白了头发
除了南越王博物馆,广州还有一座位于中山四路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吴凌云见证了那里从蓝图到实景的蝶变。
这里曾是广州秦汉考古的三大发现之二——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所在地。吴凌云还记得,1994年那个阴雨连绵的盛夏,他在考古学界名宿麦英豪的带领下,参与了秦代造船遗址的第二次试掘。三年后,吴凌云再次参加南越国宫署御苑遗迹的发掘,发现了曲流石渠的重要部分弯月状水池。
图片
南越国宫署遗址。李细华 摄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中国宫苑实例,也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曲流石渠遗址被发现后,广州市政府斥资1.9亿元赎回地块,对遗址进行原地原状保护。不久,南越国1号宫殿遗迹初露端倪,广州市政府又出资3亿元迁走了儿童公园。
然而,圈地保护之后,博物馆该怎么建?建好后又该怎么管理?在当时的广州文博系统中,既懂文物又懂考古,还有博物馆管理经验的人才并不多。2009年的一天,上级找到吴凌云,希望调他到南越王宫博物馆负责筹建工作。
“没问题,我已经想到了这一天。”此刻,吴凌云没有片刻犹豫。当时,博物馆被要求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前建成并对外展出。繁重的工程好像一座座大山压下来,吴凌云每天都要奔走在设计师、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我每天晚上躺下来,一闭眼,眼前都是一件件任务飞来飞去。”
图片
南越王宫博物馆。李细华 摄
吴凌云带领团队制定了南越王宫、南汉王宫、名城广州两千年、广州古代水井文化四大陈列方案,每种陈列方案都采取不同的展示方式。吴凌云还大开脑洞,在博物馆三楼1∶1复原了南越国宫苑的曲流石渠,于是就有了南越王宫博物馆最为惊艳的“空中花园”,城市古今风情尽收眼底。
从2003年到2006年,吴凌云参与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把南越王宫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和南越国“水关”水闸遗址三大遗址,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经过几年的努力,三大遗址纳入了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
2016年7月,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遗址等6处史迹点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名单。“南越国遗迹”也变成同时纳入两个申遗单位的名录之中,在这其中,有吴凌云的一份功劳与汗水。2017年4月20日,国家文物局确定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牵头城市,联合南京、福州等城市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文物中,有来自古波斯的银盒、产自西亚或红海的珍贵乳香、非洲象牙等,吴凌云说,这些都是2000多年前广州面向海洋,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重要佐证。
“南越国虽然存在不到百年,却是岭南文化根脉的源头所在。无论是岭南人的衣食住行的习俗,还是包容创新的精神,都能从中找到渊源。”吴凌云说,作为岭南本土文物珍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不只是出土文物的“管家”,更有责任汲取源头活水,滋养当代文化创新。
“既是最纯正的岭南传统文化缩影,也是最新锐的岭南文化创新地标。”这是吴凌云给博物馆的定位。最近几个月,不甘寂寞的“南越王”多次“出巡”,把展览搬到了闹市区,编排南越文物故事展《南越王·潮》,在恒宝广场、五号停机坪、乐峰广场等商业中心亮相,通过说书、历史剧、宫廷舞,向市民讲述南越王宫里的传奇故事。
来源丨南方日报
文字丨宋金绪 杨逸
编辑丨周煦钊
校对丨吴荆子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