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金山网:镇江是吴姓的发祥地之一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5-5-8 12:42
标题:
金山网:镇江是吴姓的发祥地之一
镇江是吴姓的发祥地之一
https://www.jsw.com.cn/2025/0220/1888066.shtml
金山网 2025-02-20 09:50 来源:京江晚报 文/邱隆洪
镇江吴姓家谱书影
镇江吴姓家谱书影
吴遵路
吴遵路
吴毓庭
吴毓庭
吴姓是全国第九大姓,将近2800万人姓吴,约占全国人口的1.98%。江苏是吴姓的发源地,也是吴姓人口分布第二大省,吴姓为江苏第十大姓,全省将近185万人姓吴,约占全省总人口2.2%。吴姓在镇江排名第七,全市将近8万人姓吴,约占常住人口的2.5%,吴姓人口在镇江的分布密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每40个人中有一个人姓吴。
吴姓为最古老的镇江姓氏
关于吴姓的起源,学者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有的认为上古时期就有吴姓,不过,多数姓氏书及吴氏家谱一般都认为吴姓是以国为氏,是泰伯、仲雍的后代。泰伯、仲雍是周王朝建立者姬昌(即周文王)的伯父,二人得知父亲古公亶父(即周太王)有传位给弟弟季历以便将来再传位给姬昌的心意后,主动让贤,一齐离开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奔往当时还相当落后的江南,并在这里建立了吴国,后为越国所灭,子孙便以国名为姓。除了这支吴姓,《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还记载了其他40多支吴姓来源。江苏有支吴姓源自虞姓,相传这支吴氏先祖本为项羽宠妾虞姬之族,项羽兵败自刎后,其族人惧祸去虎头,改姓吴。
跟大部分姓氏发源于北方不同,吴姓发源于江南。吴国灭亡后,吴王夫差子孙或被流放,或逃难四方,也有一部分隐居在江浙一带,此后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发展为名门望族,隋唐时期,吴姓的郡望就有濮阳、渤海、陈留、吴兴、汝南、长沙、武昌等,可见吴姓在当时已分布相当广泛。
镇江是泰伯、仲雍到达江南最早的落脚地之一,也是吴国最早立国的地方,丹阳还有延陵季子庙,祭祀吴姓始祖之一、因三让王位而被后世誉为“至德”的季札。镇江作为吴姓的发祥地之一,当无疑义。
吴姓是历史最悠久的镇江姓氏,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国子孙遂以吴为姓,相当一部分即居住在今镇江市域,迄今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永嘉之乱时期,北方大批侨民南迁,其中就有吴姓侨居南徐州(治京口,今镇江):吴隐之,濮阳鄄城人,累迁晋陵太守;吴欣之,晋陵利城人。
唐以后,除了本地吴姓之外,陆续又有外地吴姓迁入镇江。镇江方志有多支吴姓迁移今镇江市域的记载,其中,宋代迁居镇江的吴姓有:吴有年,其先沛人,绍兴七年进士,因秦桧当政,不仕,过丹阳,因家荆村。元代迁居镇江的吴姓有:吴良贵,临安人。清代迁居镇江的吴姓有:吴守楗,江西人,赘丹阳滕村姜氏,遂占籍焉。
此外,清代驻防京口八旗汉军有吴姓,清代驻防京口八旗蒙古旗人也有取吴姓的,他们的后代共同构成了今天镇江吴姓的一部分。
镇江吴姓多称季札之后
说到镇江吴姓,季札是一位不能不提的人物。季札,春秋吴国贵族,相传为吴泰伯十九世孙,吴王寿梦第四子,因受封于延陵一带,又称“延陵季子”,品德高尚,对权位淡漠,曾三让王位,一生多次出使鲁、齐、郑、晋、徐等国,因富于才学、修养,为各国贤士大夫所称誉,后世尊称为“南方第一圣人”。据家谱记载,吴国灭亡之后,季札的一支后裔留居故园,奉祀祖庙,一直生活在延陵(今丹阳西南一带),其后散居丹阳、丹徒、句容及邻近的武进、金坛等地,形成大小不等的许多吴姓分支,其中有的远迁外地,后裔又重新回到祖地繁衍发展,派生出更多的吴姓分支,季札被这些吴姓分支尊为共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些吴姓分支都尊季札为始祖,但是追溯的季札子孙名讳、世次却并不一致,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吴姓家谱中,世次相差好几代,显然不可尽信,这或许也是吴姓家谱多把季札世系归于外纪的主要原因。
《中国家谱总目》收录镇江吴姓家谱20多种,民间另有一些吴氏家谱未收录其中,这些家谱记载的镇江吴姓分支主要有:
1.润东下令吴氏,这支吴氏尊季札为外纪始祖。内纪始祖吴充, 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宋神宗朝同平章事,谱称季札五十一世孙,生子:英。吴英,荫袭中书,升云南宣抚使,不受,隐居润东下令,为此支吴氏始迁祖,后裔衍为乾坤、良善、乔庚、乔清、乔梓、第联、齐家、修齐、勤俭等若干分,另有迁往周庄、云阳、藤料沙、句容等地的。
2.润东周庄吴氏,这支吴氏出自润东下令吴氏,吴英五传至吴一言,元至大年间,自下令迁周庄。吴一言生二子:瑞一、瑞三。瑞一自西墙门迁土地桥,其后衍为东分、中分、西分、祥分及株树巷、骆家村等若干支;瑞三居西墙门,其后又衍出北堰、下祁、昶家巷等若干支。
3.古润吴氏,这支吴氏自称延陵季子后裔,宋室南渡时自扬州滦江迁润州,因谱牒亡佚,先祖名讳世次不可考,谱以元至正时人吴碧为始祖。九世起命名班次为:嘉道长延,文光必照,士在于善,怀德受教,克承佑启,惟以永保……近代实业家、藏书家吴寄尘出自这支吴氏,谱名兆曾,系第十七世。
4.润州吴氏,这支吴氏其实是由几支徽州迁镇江的吴姓共同组成的。新安始祖吴少微,唐代人,谱称泰伯六十一世孙。始迁祖吴元昭(九十世)、吴鸣时(九十三世)、吴光国(九十三世)、吴梦弼(九十四世)等,明末清初自歙县迁丹徒,为各支支祖。民国初年任镇江商会会长的吴泽民(谱名兆恩)出自梦弼一支。
5.京江吴氏,始迁祖吴八二,元末明初自徽州迁镇江,生三子:仲荣、仲华、仲实。后裔散居镇江南城里东观巷、南门外柴院、西门打索街等处,另有多支避乱流离他处。
6.润南巉岗吴氏,这支吴氏尊季札为始祖。始迁祖吴永铉,谱称季札六十一世孙,宋枢密副使,世居润州高庄,晚年致仕后,卜居郡城南长山之阳,名曰巉岗。吴永铉生二子:德庆、德善,德善一支迁居丹阳。德庆居巉岗,其后有迁居镇江城内、丹阳、句容、金坛、扬州及浙江浦江、福建等地的。
7.润州城南吴氏,始迁祖吴椿,字寿卿,号静斋,宋代人。
8.润南诈输冈解巷吴氏,这支吴氏以季札为外纪一世祖,以南宋抗金名将吴璘为内纪始祖。谱称吴璘为季札四十五世孙,曾孙吴中㑺生三子:尚志,本支祖;尚仁,迁练湖庄前;尚义,迁大港圩里。五十二世添三、五十六世珍别为张巷祖,五十三世志中别为山巷祖,五十八世榛迁缪家甸,六十世起字派为:邦应永懋文、志朝秉启贤、良国家祥瑞、万世克明……
9.丹徒吴氏,这支吴氏尊宋代吴安国为始迁祖。吴安国,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北宋宣和二年进士,曾以太常寺少卿出使金国,被留作人质七年,终不变节,《宋史》有传。
10.润州丹徒镇吴氏,始迁祖吴生一,元明间迁居丹徒。
11.润东当江沙吴氏,这支吴氏奉季札为外纪始祖,元末,季札四十九世孙吴锦,因避募兵,从延陵迁至当江沙,为本支内纪始祖,后裔陆续迁居补东洲、德兴洲、帽子洲、细民洲等地。二十一世起字派为:发达天良在、和同万世祥、兴家先立德、大国焕文章……
12.开沙吴氏,始迁祖吴启文,清康熙年间人。
13.云阳固村吴氏,这支吴氏奉季札为始祖,始迁祖吴文初,宋代人,谱称季札四十世孙。
14.丰洛吴氏,这支吴氏以宋代吴中复为始迁祖。吴中复,谱称季札五十世孙,兴国军永兴(今湖北阳新)人,景祐五年进士,任监察御史,清廉刚直,宋仁宗书“铁御史”三字以赐,当时号为“铁面御史”。
15.延陵荆村吴氏,这支吴氏亦称吴中复之后,始迁祖吴式,吴中复之孙,谱称季札五十二世孙,南宋末年由延陵迁居荆村。
16.云阳吴氏,这支吴氏奉季札为始祖。始迁祖吴大本,又名归生,谱称季札六十四孙,明初自婺源迁丹阳吕城河北三里铺,生一子:元禄,元禄生四子:荣四,居三里铺;荣五,迁居江家渡;荣七,居吕城河北闸口;荣十,分居郝家庙。合族为四大分,各分后又衍出若干支。
17.休宁吴田分迁云阳吴氏,始迁祖吴文元、吴文华兄弟,明清之际自黎阳(今屯溪)迁丹阳。
18.延陵吴氏,这支吴氏奉季札为始祖,始迁祖吴文裕,宋代人,谱称季札四十世孙。
19.丹阳吴氏,这支吴氏以南宋吴曜为始迁祖。吴曜,谱称季札五十四孙,南宋嘉定年间任起居郎,后迁为宫讲,因看不惯奸相误国,托疾辞归,迁居丹阳双井巷,被尊为丹阳城内吴姓始祖。七世孙吴敷,因执教于珥村,明洪熙年间定居于此,为珥陵一支支祖;吴廉,嘉靖年间迁居访仙桥博望堰,为访仙一支支祖。
20.太平洲吴氏,这支吴氏又称润东吴氏、云阳吴氏,实为丹阳吴氏分支,始祖吴成,谱称季札五十七世孙,元代人,韬迹田亩,曾孙吴敬,居丹阳城内双井巷,数传至吴基,卜宅润东包港,子孙或江南,或江北,或太平洲,迁居不一,被尊为本支支祖。清同治年间,创修支谱,鼎建宗祠,自称“太平洲吴氏”。这支吴氏字派为:振昌守先志、庆兆锦长春……
■吴姓小档案
吴
吴姓是全国第九大姓,将近2800万人姓吴,约占全国人口的1.98%;
吴姓是江苏第十大姓,全省将近185万人姓吴,约占全省总人口2.2%;
吴姓是镇江第七大姓,全市将近8万人姓吴,约占常住人口的2.5%。
■镇江吴姓名人
吴淑
宋代著名文学家,字正仪,丹阳人,博览群书,以才气闻名江左,参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书,编有《事类赋》,被历代士子文人当作常用参考书。
吴遵路
北宋官吏,字安道,丹阳人,吴淑子,大中祥符进士,历常州知州、尚书司封员外郎、代理开封府推官、三司盐铁判官、淮南转运副使、兵部郎中、代理开封知府,后被宰相吕夷简排斥,贬知宣州,再转知永兴军,居官廉俭,勤于政务,卒后家无长物,好友范仲淹分俸周济其家人。
吴毓庭
清代书画家,字梓林,篆隶、八分皆精,行楷亦有风格,不立宗派,自成一家,所画山水,亦知名。
吴寄尘
民国知名实业家、藏书家,名兆曾,字缙云,别号味秋,辅助张謇兴办实业达20余年,嗜书成癖,藏书数万卷,1930年创建“绍宗藏书楼”,以示继承文宗阁之意。
镇江吴姓历代涌现的名人有不少。明清两代,镇江吴姓有进士12人,举人31人,《镇江人物辞典》收录吴姓人物110多人。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