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季札公挂于徐墓的千金之剑 终藏于黄土高原 三晋大地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3-1-15 00:11
标题:
季札公挂于徐墓的千金之剑 终藏于黄土高原 三晋大地
春秋末期,季札公徐墓挂剑的事迹,略知吴族文化的人都比较熟悉,季札挂剑的遗迹,后人也修建了至少五处。当年季札公将吴国千金之宝剑挂于徐墓之旁的松树之上,慨然而去,后来这支剑到了哪里,史无记载。
现在,吴季子剑今藏于山西晋中榆社县的化石博物馆,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吴季子剑,也是榆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大家对榆社县这个知名度不高的县城可能不熟悉,但是提到山西平遥县与左权县,大家应该有所耳闻,平遥是山西著名古城,财力雄厚而且横跨明清两朝的山西钱庄之所在,而左权县是八路军总司令部所在地,也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阵亡的地方。榆社县就在平遥县与左权县之间。这里在太行山西麓,属于黄土高原。
1985年8月,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的县城东北三角坪的一个砖瓦厂,出土了一把吴季子剑,让世人终于可以一见季札佩剑之真容。后经专家鉴定,它是目前全国铭文最多的春秋时期青铜剑,而且是一把吴国的王侯级佩剑,更是全国唯一的一把吴季子剑。季子剑保存较完整,锋刃锐利,柳叶形剑身。中起脊,断面呈扁菱形,菱形窄格。柄两端呈喇叭形,圆首。
剑身后半部一面有两行24字铭文,有专家释为:工吴王姑发訾谒之弟季子肵(qi)扃(jiong)后余厥吉金甸曰其元用剑”。铭文大意为:吴王诸樊得了疾病,请告弟弟季子,为他祈祷福祥,求得永贞,免去灾难,行肵之礼并设扃后,制作了这把剑,甸人读祈辞说,这是他的元用剑。
曹锦炎在《东南文化》发表的《吴季子剑铭文考释》一文指出:剑身有铭文2行24字:“工䲣王姑發聑反之弟季子者尚受余厥司金以作其元用剑”。其中,「工䲣王」即「勾吴王」。「姑發聑反」即诸樊,经各家考证已成定论。郭沫若认为是「四字合为诸樊」,比如服虔认为:「吴蛮夷言多发声,数语共成一言。」马崧良子认为「姑發」是吴王室的氏,「聑反」即诸樊。也有人认为「诸樊」原是任意截取其中两字而成。其中「聑」在铭文中写作:上部是「耳凡耳」,下部是「舌」。「者尚」,《吴季子剑铭文考释》中提出:者字残存下半,是否者字存疑。同时又认为,季子是身份,者尚是人名,并认为「者尚」正是季札之名。「受余厥司金」中,「余厥司」指下属;金,此处指铜。元用,元者善业,用为器用。「元用」一次为兵器铭文之袭用语,如诸樊剑的「自作元用」;夫差剑的「自作其元用」。
综上所述,剑铭的大意是说:吴王诸樊的弟弟季子者尚接受了下属的献铜,用来做了自己的「元用」剑。
季子剑为何从中原徐国辗转至高土高原太行山麓?如果将宝剑的经历还原,必将是一段不朽的传奇。
季子与孔子齐名,被称作“南季北孔”,被称为儒家前驱 ,江南人文始祖,日本学者眼中的“君子中之君子”,在汉代,有人将他与晋国叔向、郑国子产、齐国晏婴列为“春秋四贤”,他居“四贤”之首。在唐代,良相狄仁杰毁江南淫祠,却保留了他和夏禹、泰伯、伍员的祠堂;
在中国文化中,有关季子的成语有:季札挂剑、秋风过耳、泱泱大风、自郐以下、叹为观止、一见如故、礼尚往来、燕巢于幕、披裘负薪。
在吴氏文化中,季子也是一位三让王。历史上,为争王位,兄弟之间的血腥杀戮如同家常便饭,而季札三次让王位,显示出季子英明的政治决策,以及人性的光辉和道德的力量。
李白曾作诗赞曰: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
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
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薄德中见捐,忽之如遗金。
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
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
投珠冀有报,按剑恐相拒。
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
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
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
季子之剑出现在三晋大地,季子本人与晋国也很有缘。
《史记·晋世家》载:“晋平公十四年,吴延陵季子使聘于晋”。当时,吴国和晋国、鲁国的关系最好。季札出使晋国时,认真观察晋国的政治形势,敏锐地看出大夫赵文子、韩宣子和魏献子是晋国政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认为这三个人是很有政治才能的人,晋国的未来就掌握在这三个人手中。他对身边的人说:“晋国的政权恐怕要归属这三家大夫吧!”季札对晋国的贵族叔向很看重,认为他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季札断定晋国数年后就会发生动乱,他很为叔向担心。季札将要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进行了诚恳的劝告:“晋国的国君生活太过奢侈,而晋国有很多有才能的大臣,这些大臣又都很富有。我认为晋国的政权必将归属于赵文子、韩宣子和魏献子三个家族。先生您为人刚直,希望您一定要慎重思考如何免于灾祸。”叔向点头称是,但他已无力阻止晋国六卿的壮大和专权。
叔向名为羊舌肸,姬姓,羊舌氏,名肸(发音为西),字叔向(一作叔响,又字叔誉),又称叔肸;因食邑在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又称杨肸。是中国第六大姓---杨氏的始祖。叔向与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齐名。在哲学上,叔向强调退让、务德,反对争先、聚敛,认为柔能胜刚,这与季札有相通处,与老子的观点也有相通之处。在行政上,叔向主张教化为主、刑法为辅。叔向为人正直,曾经在断案的时候,不偏袒其弟,被孔子称赞为“古之遗直”。
晋国的发展一如季札的观察。季札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晋国未来的政治局势能作出准确预判,显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
德行高盛,重剑无锋,一颗仁心的季札,享年93岁,可谓“仁者寿”。
季子去世三年后,吴国灭亡,季札的后代从吴国向外繁衍开来。山西大同天镇县城北60里处,有一个与内蒙、河北交界的小镇。这个“鸡鸣三省”小镇----新平堡,曾经是一个县,一个叫“延陵”的县。延陵,即延陵季子也。吴国被灭后,季札后代的一支,顺着季札曾经的脚步,一路北上,来到晋地,选择偏远的新平堡一带,开始了平静的生活。这季子后裔到这里来定居,应该与晋吴两国曾经的友好关系,以及季札当年出使晋国建立的良好人脉不无关系。
在新平堡的季札后裔中,有一位,名有延陵生,又作延陵正,载于史籍。
晋国六卿之一的赵襄子接替父位后,杀姐夫代王,将代国划归赵氏版图,并广纳贤才,延陵生进入赵氏核心集团,参与谋略政事。公元前454年,晋国大夫智伯因赵襄子没能应允给割让土地,联合韩、魏两家向赵氏发起进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赵襄子准备带领族人撤到晋阳城。临行前,赵襄子召见延陵生,命令他率车骑先行,自己随后赶到。在困守孤城晋阳的战斗中,延陵生和众臣始终立场坚定,给了赵襄子极大的信心,最终赵襄子采用反间计,联合韩魏两家灭智伯,随后三家分晋。晋阳告捷,延陵生得到赵襄子的封赏,名声鹊起,他所居住的延陵也出了名,称为延陵邑。
延陵生参与的晋阳之战导致三家分晋。延陵生死后,其子延陵钧继续效力赵国,为廉颇手下一员大将。孝成王十八年(前247年)廉颇帮助魏国攻打燕国,延陵钧从代郡起兵与之会师。之后,秦统一天下,设置郡县,代郡治下有十八个县,延陵县正式成为其中之一。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