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桐城六尺巷 与 桐城吴越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2-12-5 16:27
标题: 桐城六尺巷 与 桐城吴越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2-12-11 20:56 编辑

美国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第二段的第一句话是:人人生而平等。然而,在《独立宣言》发表的100多年之前,康熙年间的桐城六尺巷的吴氏就实践着这一理念。在《独立宣言》发表的100多年之后,光绪年间居住在桐城延陵巷的吴越同样实践着这一理念。

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有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然而,桐城六尺巷吴氏,以及居住在六尺巷以北100米处的延陵巷里的吴越,表现出的是”粪土当今万户侯“。

六尺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张英的那句“让他三尺又何妨”以及“不见当年秦始皇”。大家提到这事的时候,都会提到相互谦让,相互礼让。同时,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到了“让”这一理念上。
很显然,在六尺巷的这一事迹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互”。

在六尺巷的吴张两家出现地皮纠纷的时候,吴家是平民,张家是朝廷高官,张英父子都是朝中一品二品大员,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或委员。如果一开始吴家就举起让德,实施退让,那么很显然会被人们认为是怕官,是对高官畏畏缩缩,唯唯诺诺,面对高官,就不敢讲理,不敢据理力争。如同现在的某些人,那些不公布财产的官僚们给了某人一张荣誉称号的纸,就把这张纸当个宝,丝毫没有天地之间的人人平等的观念。而没有平等观念的人,在得势之时,也必然表现出仗势欺人的一面。从张家写信给朝中的张英,也就可以见得张家有仗势欺人之意。

面对这种情况,深悟老子《道德经》中的“以万物为刍狗”的观念的吴家,坚持平等的理念,有理说理,在道理面前人人平等,在道理面前,面对不讲道理的官僚,则是粪土当今万户侯。

一方仗理,一方仗势,表现出来的是互不相让,就差一点剑拔弩张了。

好在朝中为官的张英以和为贵,率先提出“让三尺”。毕竟,知书达理的宰相级别的高官张英,也知道“不见当年秦始皇”,也知道秦始皇死后也是臭肉一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还要用鲍鱼的臭来掩盖秦始皇的尸臭。这件事,张英必定是读到过。

吴家对于此情此境,也就不再据理力争,而是再次坚持平等的理念,同样是退让三尺。在这里,吴家表现的是,可以让利(让出三尺地皮),但不可以丧失原则。这里的原则,一是平等的观念,一是主动的观念。

让出三尺地皮这一行为,并非被动的在逼迫之下做出的,而是根据出现的情势与情理而主动选择的,是让,还是不让,是让一尺,还是让两尺,还是让三尺,或是让四尺五尺,完全都是自主的主动的做出的决定。

把地皮让出三尺,并不伤筋动骨,并非根本利益,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可以让出一些利益。但是,原则问题不能让。在平等的理念与主动的理念方面,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坚持平等,坚持主动,才可以立于天地之间,这是六尺巷吴家的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

居住于六尺巷以北100米处的延陵巷的开国烈士吴越,同样坚持的是平等与主动的理念,同样是在道理面前,面对不讲道理的官僚,同样是“粪土当今万户侯”,从而做出了主动用炸弹攻击清廷五个大臣(同样是朝廷的一品二品大员)的举动。

清朝时期,统治者制定的政策,就使汉人与旗人之间形成了巨大的不平等。在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在外国列强的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态,假装将要实行宪政,还权于民。为此派出五个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而吴越等人看穿清廷的虚伪,主动采取了在北京正阳门(今天的天安门广场南边的前门)火车站行刺五大臣的行动。为此,吴越不惜让出生命,不惜献出生命。吴越认为个人生命的利益与民族平等的理念以及民族平等给整个汉民族带来的巨大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出让的,是可以贡献出来的。

虽然行动失败,吴越牺牲,但是这一行动,一方面向全国人民宣示了平等的理念,朝廷一品二品大员其实也是可以粪土的万户侯而己,同时,另一方面也激励了全国革命志士的斗志。在五年之后,清廷声称实行宪政之时,成立的却是一个皇族占多数的皇族内阁,坚持不肯让权于民,最终,全国的革命志士起来推翻了清廷,建立了民国。

由此可见,从表面上看,六尺巷吴氏与延陵巷吴越的故事,一个是相让,一个是拼死力争,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但从深层的实质上看,这两件事完全是相通的,都是因为出于平等的理念与主动的理念,都是因为坚持平等与主动这两个原则,所以在六尺巷相让,在北京正阳门力争。

也由此可见,六尺巷吴家与延陵巷吴越,确实是同一家族,不仅五百年前是一家,而且从康熙年间到光绪年间,两百多年来,在精神与理念方面一脉相承,是血脉与灵魂的传承。


在六尺巷以北100米处的延陵巷至今有吴越故居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