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安庆好人馆中的吴氏族人 与 安庆博物馆中的吴氏院士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2-11-13 17:42
标题: 安庆好人馆中的吴氏族人 与 安庆博物馆中的吴氏院士

中国安徽 安庆好人馆中的吴氏族人

安徽省安庆市文化馆位于安庆市菱湖风景区东大湖西岸,安庆市文化馆一楼南端是安庆好人馆,里面展示了52位安庆好人,其中有5位是吴氏族人,他们分别是:吴江玲、吴学学、吴三宏、吴勇祥、吴秀琴。

章季兵先生虽然不姓吴,但是他的事迹是发生于安庆桐城范岗镇棋盘岭村吴屋组,令吴氏族人缅怀。
在安庆菱湖风景区莲湖西岸的日出亭旁,有一座吴良珠铜像。吴良珠是一位抗洪英雄,1998年安庆长江洪灾期间,吴良珠带病参加救灾,倒在了长江大堤之上,后医治无效而去世,被评为抗洪英雄,并立此铜像。

莲湖西岸日出亭旁的吴良珠铜像
这些吴氏族人,他们或敬业奉献,或孝亲敬长,或见义勇为,或诚实守信,而受到人们的传颂,尤其是,他们不做愚民政策的帮凶,他们是真正的好人。


安徽安庆博物馆中的吴氏院士

在安庆博物馆中的三楼走廊上,挂着二十四位安庆籍的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的院士的照片与简介,其中有三位是吴氏族人,他们是:吴宜灿(宿松)、吴曼青(桐城)、吴立新(桐城)。


吴宜灿,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宿松县,于1985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反应堆工程和安全专业硕士学位  ;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于德国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日本国家聚变研究所、比利时核能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200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领衔组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2013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1年辞去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职务 ,担任该所首席科学顾问  。

1964年,吴宜灿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

1985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反应堆工程和安全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

1993年,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8]  。先后于德国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日本国家聚变研究所、比利时核能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

200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

2011年,领衔组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

2013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21年,辞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职务,担任该所首席科学顾问

2022年6月,吴宜灿受聘为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

奖励名称

2009年  反应堆中子学方法与包层新概念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6年  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7年  强流氘氚聚变中子源科学装置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8年  大型核设计与安全评价软件及其国际规模化应用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吴宜灿经常教育学生们:要调研了解别人的研究方式方法,但不要跟风、不要盲从所谓权威,更不要妥协于已有的一般性做法,而要看到现有方法有什么不足、哪些地方还能提高,设法把事情做到极致 。



吴曼青,1965年8月出生,男,汉族,安徽桐城人,毕业于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院长,“社会安全风险感知与防控大数据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2]  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雷达技术和网络信息体系专家,我国数字阵列雷达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奠基人和引领者。自主创新了数字阵列技术,推动雷达体制的持续创新,成功研制国际领先水平的空警500预警机雷达,推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与应用实现重大突破,积极推进网络信息体系及其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实战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

1983年,毕业于安徽省桐城中学。  

1983—198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系电子工程专业读本科。

1987—1990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读研究生。

1990—1996年,任原机械电子工业部(后为电子工业部)第三十八研究所总体部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总体部副主任。

1997—2001年,任信息产业部第三十八研究所副总工程师(1998年,晋升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2001—2012年,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所长、党委委员,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600990)董事长。

2012—2017年,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电子科学研究院(总体研究院)院长。

2017—2018年,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2018年8月至2022年9月,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2022年7月,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第八届主席团成员。

吴曼青和他的团队一直坚定道路自信、坚持技术自主、坚决实干自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大国重器”的责任和担当,关键时刻和危机关头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经得住考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自主创新了全数字阵列雷达技术的新方向,成功应用于机载预警、空间探测、卫星通信、对地观测等领域,使得我国在数字阵列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004年,淮河流域大洪水,带领团队主动无偿利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为抗洪救灾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搜寻邱光华失事直升机组一度陷入困境,带领团队现场作业,利用雷达技术成像5700平方公里,确定了3个疑似点,经相互印证确定了一个高度疑似点,指挥部据此成功找到失事直升机,打破西方“中国人不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找到失事机组”的论断。

面对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带领团队推进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和体系工程方法创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体系化解决方案。

——主持论证“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科技工程,成为首批启动实施的四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之一,并组织开展工程方案论证和实施。

——主持论证建设“社会安全风险感知与防控大数据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并任实验室主任,致力于在社会安全领域走出一条国家需求引领、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化发展联动的新路子。

——推动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力推进“物联、数联、智联”,通过“物联”实现全域覆盖、全维感知,通过“数联”实现数据归心、心中有数,通过“智联”实现共创共治、共建共享,最终让数据流动起来,让服务开放起来,赋能城市治理。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第一时间主动带领团队,汇聚国家多部委数据,指导研制密切接触者测量仪、“一网畅行”大数据系统,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大数据分析专题组组长、科研攻关组信息化专班专家组组长,在疫情预测、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数字化抗疫战争做出突出贡献,领衔的疫情防控大数攻关团队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吴立新,1966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1983年9月—1988年7月,吴立新在清华大学本科学习;1988年9月—1994年7月,在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习;1994年8月—1995年8月,在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航天与机械工程系博士后研究;1995年8月—2005年7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气候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2005年7月,进入中国海洋大学工作,担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中国民主同盟第十四届青岛市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立新长期从事大洋环流基本理论、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年代际变化、海洋环流与气候系统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2022年3月,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吴立新发现了20世纪全球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系统阐述了副热带环流变异在太平洋气候年代际及长期变化中的作用机理并建立了相关理论,发展了能确定中-低纬海洋-大气通道在气候年代际及长期变化中作用的模式动力实验体系;开拓了利用Argo国际大计划来研究全球深海大洋混合低频变异的新路径,将深海混合研究推向了全球尺度和季节以上的时间尺度;阐明了大洋热盐环流变异影响热带海—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路径,揭示了北大西洋年代际变化模态是海—气耦合模态。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