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 以及 八纮一宇 京观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2-9-6 11:47
标题: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 以及 八纮一宇 京观
本帖最后由 崇让堂 于 2022-9-8 11:51 编辑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 以及 日本的八纮一宇 中国古代的京观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官方微博
https://weibo.com/u/2272083394

2021年6月,吴先斌将18件珍贵的史料捐借给新华日报报史馆。《新华日报》在南京复刊后,只有1949年4月—1952年10月是作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发行的。这个时期的《新华日报》存世量很少,弥足珍贵。吴先斌捐借的《新华日报》之中,有一张刊登了一则消息:《吴奇伟将军粤东起义 毛主席朱总司令电勉》。

国民党高级将领吴奇伟曾参加过对中央苏区和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围剿”。红军长征后,他率部追击红军至四川。1949年5月,吴奇伟参与和策划了粤东起义,通电与蒋政权决裂,宣布投奔中共。毛泽东、朱德复电,表示“极其欣慰”与“欢迎”。在捐借的目录里,还有1939年5月28日第三卷第二期《群众》杂志,里面刊载有时任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和总编辑吴克坚的文章。

吴先斌是大学学历,学士学位。吴先斌的人生,前四十年是南京城的一个普通市民,读书、经商、关注历史。1983年,在南京大学电教室工作的他,正值19岁,有机会整理一盘从美国带回来的影像资料,这份资料就是美国人约翰·马吉在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拍摄的14分钟短片。从此,这段无声短片深深烙在吴先斌的心中,他开始搜集这段历史史料,至今从未停止。

2005年。41岁的吴先斌是南京一家装饰材料总厂的负责人,爱好搜集的他,举办了“南京城的控诉——民间抗战图片收藏展”,展出自己收藏的280余幅真实记录南京大屠杀的老照片。因为这场展览,他结识了很多研究抗战史的专家,一位专家告诉他,我们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还不如日本。”于是,吴先斌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记录历。

2006年12月12日,在南京“沦陷日”69周年的前一天,吴先斌个人出资300万,在南京安德门大街48号,建成并开放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门口一行小字:“一个寻找英雄的地方”。当时学术界就认为,该馆的成立标志着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由官方走向民间。从此,吴先斌从一位抗战史爱好者,转变为抗战博物馆的创立者、运营者,成为和平的捍卫者。同时,吴先斌也成为了民智的启蒙者,因为,记忆,是智慧的开始。推动更多民众“参与”历史,历史就活了,博物馆就活了,收藏才有意义,才有生命。

从那时起,6000多件藏品,每一件藏品都来自民间,讲述着民间的故事。每年5万多人参观,对社会免费开放,接待参观群众7万余人次。坚持慰问抗战老兵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如今,博物馆有12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志愿者,走到哪里,都有“粉丝”邀约。有人说,吴先斌身上有一种执着的热忱,激情的光芒。吴先斌说:“如果有光芒,那一定是历史的光芒。”

博物馆有一整面墙,挂满抗战老兵的手印,仿佛在向每一个不屈的中国人致敬。在吴先斌心目中,1612位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这些老兵中,年龄最大者已经115岁,最小的也有91岁,其中还有女兵326位。吴先斌和他的团队行程22万公里,花费500多万元采集口述历史的行动仍在继续。“和时间赛跑,在历史的大门关上之前抢救出一些史料”,成了吴先斌的一个执念。

有一位抗战老兵曾经问吴先斌,什么是天堂?他回答,不知道。老兵说:“如今就是天堂,没有战争的日子,就是天堂。”   

后来,吴先斌担任中国民主建国会南京市委副主委,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南京市政协委员,雨花台区政协常委。

吴先斌介绍,“八纮一与”是当时日军宣扬大东亚战争的用语,有“道义上的世界统一”之意义。

“八纮一宇”意为“天下一家”。“八纮”语出中国古籍《列子·汤问》:“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为树立天皇的宗教权威,日本统治者神武天皇下达“八纮一宇”诏书,即完成“征服世间的四面八方,置诸于一个屋顶之下”的使命,也就是说,因为“日本是神国”,“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所以全世界要合并成一个大民族、成立一个大国家,即世界一家。日本著名的军国主义理论家北一辉(北辉次郎)是八纮一宇理论的鼓吹者,他在所著《国家改造大纲》中说:“没有我们的保护和领导,印度和中国的7亿兄弟决不能取得独立。”建设“八纮一宇塔”的倡导者宫崎县知事相川胜六在《筑塔主旨书》中提到:“八纮一宇是显现在东亚大地上的神圣事业。”

1940年,是日本“皇纪2600年”,这一年与这一年之前,发生了很多事情。

之前,自从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离开重庆,1938年12月22日,日本近卫文麿内阁第三次发表声明,表示日满华三国应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共同目标而联合起来,共谋实现相互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为充分保证达到防共的目的起见,要求中国承认在防共协定继续有效期间,在特定地点驻扎日军,进行防共。12月29日,汪精卫发表艳电,响应近卫第三次声明。1939年5月,汪精卫等赴日。回国后,于1939年8月在上海秘密召开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宣布“反共睦邻”的基本政策。1939年12月,与日本特务机关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

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史称汪伪国民政府。之后,汪精卫以“政治独立、军事同盟、经济合作、文化沟通”的“东亚联盟”四大纲领大力宣扬和推行“东亚联盟”理论。此时,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决定,逐步撤兵,放弃华中、华南,将华中与华南交给汪精卫的南京政府,并首先考虑从武汉撤军的计划,只留下华北驻屯军,以防止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同时考虑南下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南进战略,把东南亚和南亚的黄种人从白种人手中解放出来。

为了在日本“皇纪2600年”宣扬天皇的文治武功,宫崎县政府在宫崎县北部和平公园的山上建造了“八纮一宇塔”,高36.4米,由1789个石块组成,塔基的372块石头之中,有来自中国各个地方的238块石头,其中有南京的三块石制文物。

修建者的设计是,塔身只用宫崎出产的石头,因为宫崎是“万世一系”的天皇家族的出生地,以标志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塔基的石头,则是建造者号召在亚洲各地的军队“捐献”的,并且要是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的珍贵石材。塔基的372块石头中,1块掠自库页岛,123块来自朝鲜,来自中国的有238块,占64%;还有一些是日本侨民捐献的加拿大、秘鲁、新加坡、菲律宾的石头。石塔正中是昭和天皇的弟弟秩父宫题写的“八纮一宇”四字。四面的浮雕为“天孙降临”、“神武东征”、“民族协和”、“万世一系”的图样,塔的背面至今还镌刻着日本皇纪2600年以来日本对外用兵所占领的国名、地名等武功战绩。

修建该塔建筑费用1000万日元,500万日元由国库出资,其余的500万日元来自普通民众的捐款。命名为“八纮之基柱”,统称“八纮一宇塔”。战后的一段时期内变更为“和平之塔”,不久,再次恢复为战前的“八纮一宇”四个字。 中国人称之为镇魂塔。

然而,在欧洲,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1939年9月,纳粹德国、苏联、斯洛伐克入侵波兰。半年之后,1940年4月9日,德军偷袭挪威和丹麦,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国对荷兰发动突袭,同一日,纳粹德国对法国发动“闪电战”。5月15日德荷签订停战协议,6月14日,纳粹德军占领巴黎并举行入城仪式。随后,1940年9月27日,日本加入轴心国,德意日三国签订了10年军事经济合作条约,即轴心国同盟条约,建立柏林、罗马、东京铀心。日本取消了从华中与华南撤军的计划,并继续进攻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八纮一宇”塔经历沧桑风雨,一些石头表面已开始风化,但这些石头的来源地仍依稀可辨,其中有泰山石、庐山石、“南京中山陵”、“武汉黄鹤楼”、“朝鲜总督府”、“万里长城多天部队”等。

吴先斌多次前往日本向日本政府要回塔下属于南京的三块石头,虽然因为疫情等原因没能成功,但这件事情在日本民众中引起了关注。

有人认为,以占领区的石制文物来建造高塔,如同中国古代的“京观”。京观是中国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很多古书中都有京观的记载,如《史记》中的长平之战、项羽坑杀20万秦军战俘;《汉书》中王莽坑杀反抗者。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潘党请收晋尸,筑为‘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明梁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先生(袁可立)封之,京观岳如也。”

《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在“邲之战”大胜晋国,楚国军队在衡雍驻扎。潘党说:“您何不将晋军尸体收集起来埋掉,在上面筑土堆作为京观呢?我听说战胜敌人后一定要把战功展示给子孙,让他们不忘记祖先的武功。”

楚庄王说:止戈二字会合起来就是武字。周武王灭亡商朝后,作《周颂》说:收缴兵器,包藏弓箭。我追求美德,并把这一愿望体现在夏乐之中,以求成就王业保有天下。又作《武》篇,诗的最后一章说:巩固你的功业。诗的第三章说:发扬文王的美德,我前去讨伐纣王只是为了安定天下。诗的第六章说:安定万邦,常有丰年。所谓武功,就是禁除残暴、消灭战争、保障发展、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诸国、丰富财物。因此让子孙不要忘记祖先的丰功伟业。

楚庄王接着说,现在我让两士兵暴尸荒野,这是残暴;炫耀武力威胁诸侯,战争便没有停止;既残暴而又没有消除战争,怎么能保有天下?晋国还仍然存在,怎么能够巩固功业?违背百姓愿望的事情还很多,百姓怎么能安定?没有德行而仅凭强大的武力争霸诸侯,又怎么能使各国友好相处,乘人之危而为自己谋利,以别国的动乱求得自己的安定,并以此为荣,怎么能丰富财物?武功有七种德行,我们一种也不具备,又拿什么向子孙展示?还是为祖先建造一座神庙,报告取得了胜利就是了,我这点战功还算不得武功。

最后,楚庄王说,古代圣明的君王讨伐不听王命的国家,杀掉首恶分子并将其埋葬,作为一次大杀戮,在这时才有京观,以惩戒历代罪恶之人。现在晋国的罪恶无法确定,而士兵又都是为了执行国君的命令而尽忠,又怎么能建造京观呢?

于是,楚庄王在黄河边举行了祭祀,建造了祖庙,向先君报告这次战争的胜利后便回国了。
楚庄王主张止戈为武,是止自己的戈,也止别人的戈。而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是只止别人的戈。可见德行不足。

从以上这段《左传》的记载来看,当时已经有习惯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筑为京观。楚庄王批判将普通阵亡者尸体修筑京观的行为。可见楚庄王不愧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隋唐时期,也发生过一次建造京观的事件。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薛举在金城起兵反隋,割据陇西之地,自封为“西秦霸王”。不久,薛举称帝,建立西秦帝国,将国号定为“秦兴”,并册立薛仁杲为太子。薛举与秦王李世民在浅水原(今陕西咸阳长武县)爆发大战,大胜李世民,唐军死伤过半。于是薛举用战场上斩杀的唐军头颅修建京观,以纪念自己赫赫战功。

薛举自此自信满满,想要进一步夺取关中地区。结果突然暴毙而亡。武德元年(618年),薛举长子薛仁杲(杲发音为搞,本名薛明,字仁杲)继位,薛仁杲魁梧雄壮,骁勇善战,号称“万人敌”。薛举去世后三个月,李世民再度出征,大败薛仁杲。西秦帝国一共维持了19个月。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