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陆军一级上将吴佩孚 与 开国中将吴克华 以及马克沁重机枪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2-4-21 14:02
标题:
陆军一级上将吴佩孚 与 开国中将吴克华 以及马克沁重机枪
1937年12月,日军从海上登陆进攻青岛、烟台等地,胶东地区形势紧张,原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立即在文登县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发动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12月24日,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山东烟台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中共胶东特委在山东威海文登县天福山举行武装起义,同时宣布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揭开了胶东武装抗日的序幕。起义部队一开始只有八十多人。12月30日,第三军第一大队在文登县岭上村遭到国民党文登县长李毓英部数百人围攻,宋澄政委等谈判代表被逮捕,大队长于得水率余部突围,起义暂时受挫。
1938年1月,时年30岁的理琪(原名游建铎,河南省太康人,与秦末大起义的领袖吴广是同乡)成立了“胶东军政委员会”,理琪任主席,吕志恒任副主席。同时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理琪兼任司令,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下辖2个大队、1个特务队。
1938年2月5日,以烟台蓬莱市潮水镇的张季瑞为县长的傀儡政权,打电话要求在蓬莱村里集镇车里张家村一带活动的抗日武装“限期离开”蓬莱。
2月13日,理琪亲率第三军,长途奔袭牟平城,俘伪县长以下百余人。当日下午,又与烟台来援的日军激战于牟平城南的雷神庙。在雷神庙战斗中,二十多名第三军骨干,遭到日本海军陆战队五十多人的围攻。战斗中,理琪中弹牺牲。
这支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路军第三大队),这支部队的实力太过弱小。人枪不过百,很多战士手里拿的还是大刀长矛。
此时,曾经是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拥兵过百万的吴佩孚,在老家蓬莱县城北街留有一处宅院,由一位忠心耿耿的老管家带着几个仆人代为打理。救国军连续几次派人登门“拜访”,动员老管家献出枪支,均被其一个“没有”挡回。但第三大队大队长兼政委的王子衡对老管家讲民族大义,晓利害关系。最终,老管家答应向北平请示一下。
很快,吴佩孚的批示回来了:献出家中的全部枪支弹药,计有6挺冲锋枪、10支20响驳壳枪、数十支步枪,另附一万多发子弹。包括一挺镀铜的每分钟可以发射600发子弹的马克沁重机枪,并且还将一名机枪手送给第三大队。
关于吴佩孚,曾经有一次,日本人找他谈话,希望能资助银元一百万,枪十万条,大炮五百门,让吴佩孚东山再起,当日本在华北的代言人。吴佩孚掷地有声地说道:“我曾经有钱不下百万,有枪亦不下百万,然而终究落了一个今日的下场。可见,成败并不在钱和枪上。我虽不才,但不敢背叛祖宗。”
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去世。抗战胜利后,为表彰其保持晚节,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一级上将。
自从有了马克沁重机枪之后,三大队一跃成为“第三路军”中装备最精良,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当时,国民党中央军精锐部队,一个连平均有一挺重机枪,而日军一个步兵大队(1100人)有12挺重机枪。
1939年,第三大队被改编为八路军第五旅十四团(41军361团)一营,吴佩孚捐献的那挺金色马克沁重机枪参加了一百多次战斗,在战斗中发挥稳定,被战士们亲切地称呼为“老黄牛”。
1940年12月,日军一个加强中队突袭团部。团部好容易突围了,却发现“老黄牛”没有带出来。团长李绍桥和政委苏晓风不肯放弃,带着人马就又杀了回去。经过战斗,“老黄牛”虽然被抢了回来,但是团长和政委却双双牺牲。1942年3月29日,日军驻胶东部队800余人,再次突袭第5旅旅部。担任警卫的一营抬出“老黄牛”,喷出火舌,最终,日军指挥官大岛恒一郎死在枪口之下,日伪军伤亡330多人。一营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营长和政治部主任阵亡。
随着战争的发展,一营又缴获了几挺日军的92式重机枪,单独依靠“老黄牛”的日子慢慢过去了。后来,“老黄牛”终于耗光了弹药,退出了军火库。全国解放以后,这挺战功卓著的马克沁重机枪被北京军事博物馆收藏。
关于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这支部队,1938年9月,第三军与掖县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高锦纯任司令员,宋澄任政治委员,吴克华任副司令员,下辖6个团,共7000余人。1939年秋,第五支队改称第五旅,为胶东地区主力部队,旅长吴克华,政委高锦纯。吴佩孚的马克沁重机枪在吴克华的部队中大显神威。
抗战胜利后,这支部队扩编为山东人民解放军第五、第六师及警备第三、第四旅。1945年10月,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政治部主任彭嘉庆率领这支部队共1万余人,分批渡过渤海,挺进东北,11月进至辽宁丹东、庄河、营口等地区,被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纵队和第三纵队,1946年2月,部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治委员彭嘉庆,共2.3万余人,后被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吴克华任军长,全军共6.4万余人。
吴克华,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曾用名吴克家。1913年12月7日生于江西上饶弋阳县中畈乡芳家墩一个农民家庭。吴克华与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创建人方志敏是同乡,吴克华少年时读过3年私塾。14岁丧父后,在弋江镇一家豆腐店做杂役,还当过皮匠学徒。吴克华少年老成,人称“小大人”,1928年在家乡参加农民暴动。
1929年,吴克华十六岁参加方志敏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曾任红10军第1团连长、军部特务连连长,闽赣军区教导大队大队长,红7军团第20师第60团营长,少先队中央总队部参谋长,红8军团第21师第63团参谋长。参加赣东北和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长征中任红5军团第13师第35团团长。1934年参加长征,先后任红5军团直属第39团参谋长、红5军13师37团团长。
四纵参加了在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在塔山阻击战中,国民党军只有4门榴弹炮,10门山炮和5架螺旋桨飞机。而吴克华的四纵及支援部队却有超过50门的75MM山炮,10门野炮,超过3门105MM榴弹炮和超过10门高射炮,还有150MM重型榴弹炮,105MM野战加农炮,57MM战防炮,炮火远远强大于国民党军。最后,吴克华的以超过80门大炮的部队,以伤亡5000多人(其中四纵伤亡3000多人)的代价(原本准备伤亡一万人),造成只有14门大炮和5架飞机的国民党军伤亡6000多人的战果。塔山阻击战挡住了国民党军援助锦州,取得胜利。四纵荣获荣誉称号和战功的集体和个人,均为参战各部队之冠。
“文革”开始后,吴克华受林彪、江青反党集团迫害。“9·13”林彪事件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照下,吴克华于1972年7月解除监禁,恢复组织生活。1974年1月,炮兵党委上报中央军委《关于吴克华同志问题的复查报告》,否定了强加在吴克华身上的诬蔑不实之词。1975年4月,中央军委任命吴克华为铁道兵司令员。1979年调任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1980年1月调作广州军区司令员,人称是“司令员专业户”。1982年9月参加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7年2月13日,吴克华在广州逝世,终年74岁。1987年2月,吴克华将军病危时留下遗嘱:“每当想起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心里就非常难过。我死后,就把骨灰撒往塔山,与战士们做个伴吧。”。1988年8月1日,遵照遗愿,吴克华与阻击战牺牲的烈士们一起长眠于塔山。
吴克华将军颜面白皙,身材颀长,语言儒雅,气宇轩昂,有勇有谋,军政皆优,指挥作战以稳、细、准、狠见长。莫文骅与吴克华一起统领四十一军,莫文化骅是政委,常常戎服佩枪,望之凛然。吴克华是司令员,却常常便衣布履,手执书卷,人们说:“不像个司令员,倒像个穷教员。”
总政治部原副主任、解放军报社原社长华楠(原名孙宝楠)有诗赞吴克华将军:土城阻击护北斗,塔山鏖战震两京。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