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合肥晚报 李云胜:走进侨乡六家畈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2-4-21 13:46
标题: 合肥晚报 李云胜:走进侨乡六家畈

被誉为安徽省第一侨乡的六家畈座落于巢湖岸边,宛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千年古镇长临河,侨乡文化在这里更是熠熠生辉。据吴氏宗谱记载,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吴氏一世祖吴宛廷夫妇自徽州婺源迁到茶壶山东。二世祖吴再三生六子迁到此处从事农耕。因人丁兴旺,蔚然成村,故名六家畈。

一、

我们踏上了碎石小路,游览了古民居的小巷长廊。褪色后的青砖灰瓦备显沧桑,斑驳的墙面,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一排排房屋有倒塌的迹象,不过排列整齐,房屋檐角向上轻轻翘起。古民居周围是一排参天的梧桐树,枝繁叶茂,树干粗大,年代悠久。

吴氏祠堂位于老街北头西侧,占地1000多平方米,可谓气派宏伟、富丽堂皇。推开散发着桐木香的木门,映入眼帘的便是悬挂在中堂正上方的三块匾额,它们罗列整齐,一竖成排。在中国古代匾额的摆挂甚是有考究,匾额的摆挂方式暗示着主人官职的高低,通常竖着的匾额表示官职要略高一筹。而吴氏祠堂的三块竖挂的匾额,正无声地向后世述说着先人们骄人的功绩。

据吴氏宗谱记载,从南宋时期开始,800多年来,吴姓在此聚居而憩,繁衍生息,能人将才的传统也一丝不苟地传承下来。四世吴桢良为明朝靖海侯、江阴侯,五世祖吴镒为监察御史,继后显宦辈出,至晚清时期,六家畈出了多位淮军将士,如今更是成为淮军文化的旅游胜地之一。

1862年李鸿章受曾国藩的指示到合肥招募淮军。六家畈这一带居民积极响应号召,当年追随李鸿章、参加淮军的就有数百人。而其中更是诞生了18位杰出的淮军将领,如吴毓芬、吴毓兰、吴同仁、吴育仁、吴谦贞等,而其中以吴毓芬、吴毓兰兄弟最为著名。

吴毓芬兄弟是吴氏家族第十七代子孙。兄弟二人胸怀大志,心系天下。清末,吴毓芬目睹天下丧乱在即,便潜心研究军事。咸丰末年,以“富者济贫,贫者护富”为号召,在六家畈一带组织团练,保卫乡间。

吴毓芬兄弟除了研究军事外,还钻研学术、善工诗词。据吴光明老人介绍,吴毓芬兄弟爱读书钻研,弟弟吴毓兰年少时即习文章。“吴毓芬创作的诗词有几百首,不过可惜保存下来的为数甚少。”吴光明老人惋惜地说道。

吴毓芬兄弟早年组织团练、保卫乡间的经历加上自身的学识为后来追随李鸿章,统领华子营奠定了基础。华字营的将士主要是由六家畈、长临河一带团练组成,他们是李鸿章最早的骨干部队之一。在镇压捻军起义时,吴毓芬兄弟统领的华字营驻守扬州,立下战功。吴毓兰更是因为俘获捻军首领赖文光,以记名道员简放,赏加布政使衔。

在古镇大街上有一条叫“养正路”的街道,这条路有着特殊的历史纪念意义。从当地人口中得知,当年吴毓芬衣锦还乡后,在六家畈建了养正小学,那时村里小孩上学都不收学费。而现在的“养正路”,就是为了纪念吴毓芬,警示着后代以先人为荣,勤奋学习、努力向上。

六家畈古镇,如同珍藏文物的博物馆,抖落了历史的尘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而淮军文化就是古镇璀璨的明珠,让小镇多了一份让人捉摸不透的神秘与蛊惑人心的魅力。

二、

六家畈的古民居群很有名,这里曾经还是康复医院。


六家畈古民居豪宅共有六大片,有房屋13幢、33路,计205间正屋、111间厢房及5条走巷;花园两处;公、私祠堂各1处;望湖楼一座。这些房屋均属徽派建筑,砖木结构,砖雕木雕精细,青砖灰瓦,齐山飞檐,每栋房屋两边设有风火墙,建工考究。六家畈的古民居,因多种原因已面目全非,有的仅剩房屋轮廓,有的成了仅剩两棵名贵树种的空院,有的因无人看管而自然倒塌等等。到目前为止仍有古建筑形象,尚可通过整修恢复原貌的有3片,共8幢21路95间正屋、55间厢屋。

在六家畈老街的后面,修葺一新的“六家畈古民居群”现身眼前。老人家吴怀信介绍说:“这就是曾经康复医院的一部分。如果问当地人战地医院的事,没有人知道;但如果说康复医院,就人人知晓了。”

他口中的康复医院全名曾为安徽省第一康复医院,专门收治在战争中英勇负伤以及在战争年代落下病根的革命军人;先后有1000多名来自战场的军人在此疗伤,部分官兵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而献出生命,长眠于此。牺牲后的烈士骨灰洒在了附近,茶壶山下的纪念碑也正因此而来。吴大爷说,牺牲的烈士中以东北人居多,都是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

吴怀信老人指着眼前的“六家畈古民居群”说:“这就是康复医院四所的旧址,而曾经的康复医院在六家畈共有6处,都是当地存留下来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古民居群。”看着新修建好的古民居,他用手比划着,指着几十米以外的地方激动地说:“过去从那儿到这头是一路房屋,很长,然后一路一路下去,一户人家可能就有近百间屋子。”

康复医院为何建于此?当地人解释说,这儿距离当时的撮镇火车站很近,而且毗邻巢湖,环境优美。另外,这里的大地主大多跑到台湾,甚至海外,留下了很多无人居住的大宅院;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短时间内很难在一个地方建设一个大型医院,六家畈无人居住的地主庄园就被看中了。吴怀信说:“当时从朝鲜战场下来负伤的志愿军,就坐着火车一直到撮镇,再被送到这里治疗。”

三、

六家畈有个利用淮军吴球贞故居开办的“安徽票证博物馆”,里面的各式粮票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

图片
全国粮票

安徽票证博物馆馆长唐永昆先生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见证了粮票的兴盛。

他记得每年入学时,父亲都会将粮票和钞票一起交给学校食堂,作为替他交纳的伙食费。学校食堂收齐学生交来的粮票和钞票,会集中去买米、买油,供应学生伙食。

图片


“计划经济年代,粮票就等同于钱,交了粮票就等于交了伙食费,你可以在学校食堂吃饭。”有一回,夏天里实在太热了,路过小店的自己没忍住嘴馋,用原本交伙食费的粮票换来了冰棒,当时吃着冰棒觉得好吃极了,根本没去想以后的伙食该怎么办。

“那时的粮票作用特别大,相当于‘第二货币’了,所以粮票也特别珍贵。”

唐永昆先生回忆说,粮票流通时期,光有钱可不行,吃饭就餐、买副食品等除了花钱还得用粮票。被称为“粮本”的粮食供应证是十分重要的东西,往往被珍藏,因为没有粮本就无处买粮。

“捡粮票比捡钱还高兴,因为当时就算有钱也不一定能够买到想要的东西,必须要凭票买。”

图片


那个时候,粮票还根据地区分为全国通用粮票和省、市级粮票。全国粮票可以走遍中国,地方粮票则只在某个地区管用,比如江苏粮票到了上海就无效。

各个地方粮票的单位还不一样,比如江苏粮票,最小的单位是一两,上海则还有五钱、二两五钱的粮票。

如今回忆起那段往事,感觉更多的是趣味:“小时候,有一次我父母不在家,邻居过来借一斤粮票。我不懂全国票和省级票的区别,把全国的借给她了,后来她还了我一斤省级的粮票。这在安徽省是没什么区别的,但对于我父亲这样经常外出的人来说,这可就麻烦了。”

图片
1986年 安庆粮票

如果要外出,没有全国粮票是去不了的。由此,唐永昆也更加感叹现代生活的便捷与幸福。

唐永昆介绍说,1953年我国开始发行粮票,一直到1993年停止流通。粮票也在告诉着人们,要铭记老一辈人的不易,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四、

逛累了,自然要去找寻“不得不吃”的美味。

当地从事旅游宣传工作的张优秀女士对我们说:“我们这里有一道招待贵客菜肴,名叫虎头鸡。它的做法和口感都十分有特色,你们一定要尝尝。”

这里的美食不仅品种丰富,而且关于美食的故事也很有味道。特别是富有当地特色的虎头鸡不仅有独特的两种吃法,也是当地人待客的最高礼遇。与速食炸鸡不同的是,侨乡虎头鸡用的是当地的山鸡。切块后的鸡块形状不规则,腌制后再经过油炸,形状类似虎头,当地人称虎头鸡。虎头鸡色泽金黄,味浓郁香醇,肉质肥实鲜嫩,口感酥爽,一直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与其他鸡的吃法不同,六家畈虎头鸡有两种吃饭。据安徽“不得不进”的特色美食名店侨乡别院厨师长昌永祥介绍,虎头鸡的做法是将山鸡斩块,放清水中浸泡1小时待用。随后将鸡块控水后,放入盐、鸡蛋、耗油、葱、姜、蒜、面粉和生粉搅拌成糊状。冷锅放菜籽油,油温升至7成热放入鸡块,炸至鸡块呈金黄色并鸡块漂浮即可。

第一种吃法便是干炸鸡块,配二味碟佐料。好不好吃的关键,除了炸的透不透之外,还有这佐料极为重要。

第二种吃法,则是给炸好的鸡块浇上酸汤汁。秘制酸汤汁配上炸鸡块,既有传统高档食材的厚重感,又有清新细腻的层次感。吃上一口,体验到的是两种不同的味蕾享受。

虎头鸡在当地还有一个传说。据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博士介绍,明朝皇帝朱元璋麾下亲信开国功臣海国公吴祯系合肥东乡六家畈人,是明初抗倭第一人。他所率领的虎头军(朱元璋亲卫队)更是作战英勇,战功不计其数。在一次大战前生死动员时,他将家乡虎头鸡做给将士吃。后此战大获全胜。虎头鸡犒劳士兵打胜仗的故事传播开来。合肥东乡六家畈一带也将此菜宴请宾客的风气流传至今。

海国公吴祯与六家畈虎头鸡的故事已跨越六百多年,这道菜也成为了现在也称为六家畈一带宴请贵客的菜肴,并且还获评游安徽“不得不吃”的特色美食。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