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安徽桐城 文昌街道 西后街 延陵巷 开国烈士吴越故居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2-3-20 19:41
标题:
安徽桐城 文昌街道 西后街 延陵巷 开国烈士吴越故居
安徽安庆的桐城,有“中国文都”之称,桐城的“桐城派”(也称桐城古文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曾经主盟中国文坛近200多年。
在中国文都桐城,有一座著名的文庙,位于龙眠河以西约300米处,在桐城文庙前的龙眠西路,西行约100米,是桐城文昌街道办的大门。在这个大门的西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宽约两三米,名为西后街。在西后街从北向南走,遇到的第一个巷道,是向西延伸的巷道,就是延陵巷。延陵巷南边不远处,是一条向东延伸的西辕门巷。延陵巷在西后街56号附近,延陵巷是一条不长的巷道,在巷道的尽头,延陵巷12号,就是吴越故居所在地。在延陵巷以南约200米处,是大名鼎鼎的六尺巷的东门。六尺巷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一条长约100米的巷子,宽六尺,与延陵巷平行,也是东西走向,从西后街向西延伸。
“六尺巷”的典故是历史上的一段相互礼让的佳话。
清康熙年间,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
吴家人本来是被孔子赞为“至德”的三让王位并创建吴国的商末时期的吴泰伯(周文王的伯父)后裔,自古有谦和礼让的家传,但吴氏族人对于豪强也有无所畏惧甚至敢于拼死的一面。比如历史上的吴国,面对庞大的楚国咄咄逼人,吴王阖闾率三万军队攻击楚国二十万军队,不仅大获全胜,而且攻入楚国的国都-郢都,这就是著名的柏举之战。
在张英于北京任职期间,一次,豪气冲天的吴家人要建新房,虽然吴家人只是一介平民,但是陈胜吴广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一直深植于心,所以根本不在乎张家在北京的朝廷有人,不在乎张家有礼部尚书张英做靠山,想用这条路建房子,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于是张家人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人见状,在吴氏家族血脉之中浸透了三千年的谦和礼让的至德传统精神也自然显现出来,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就在六尺巷的事迹发生并开始流传的二百多年之后,与张英家族为邻的吴家人的后裔,出现了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物,这就是孙中山所称赞的“爰有吴君,奋力一掷”的主人翁 - 中华民国的开国先烈:吴越。
吴越,字梦霞(后改为孟侠),清光绪四年(1878)生于安徽桐城延陵巷。其父吴尔康,早年在浙江官府任职,后在县城教私塾。吴越在23岁时,到保定投靠族长吴汝纶(桐城派文坛领军人物之一),经举荐入保定高等师范学习。在保定期间,吴越大量阅读新书报,包括《中国白话报》、《警钟报》、《自由血》、《孙逸仙》、《新广东》、《新湖南》、《广长舌》、《攘书》、《警世钟》、《近世中国秘史》、《黄帝魂》等书,从推崇君主立宪的保皇思想转变为反清排满的革命思想,立志恢复中华汉魂。
这时,孙中山已经发动了两次起义-广州起义与惠州起义,但是,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发动的广州起义,尚未爆发,就泄露消息,陆浩东等志士被捕身亡,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的惠州起义,虽然成功爆发,并攻击了清军,但由于军火接济不上,起义部队就地解散。在孙中山发动惠州起义之前两个月,吴禄贞等人在长江流域的安徽铜陵大通发动自立军起义,由于此时在武汉长沙等地的自立军因故未能响应,起义部队就地解散。
对此,吴越在他的《暗杀时代》一文中写到:排满之道有二:一曰暗杀,一曰革命。暗杀为因,革命为果。暗杀虽个人而可为,革命非群力即不效。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
吴越不愧是一条汉子,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吴越选择了做先驱者,于是他广结革命同志,与赵声、张榕、陈独秀、章太炎、蔡元培、杨笃生、秋瑾等过从甚密,,并加入了北方暗杀团以及光复会。
北方暗杀团最初定下的暗杀对象是晚清重臣铁良,吴越从日本购买了手枪,并将铁良的照片悬于屋内,作为靶子经常对着照片练习枪法。
吴越深知暗杀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为此当他与陈独秀(安徽安庆人)、赵声(镇江丹徒人)在芜湖相会,商量如何实施刺杀计划时,他和赵声二人争着去行刺,他问:“舍一生拼与艰难缔造,孰为易?”(拼死一搏与缔造共和,哪个更容易)。赵说:“自然是前者易而后者难。”他说:“然则,我为易,留其难以待君。”
吴越慷慨赴死,这种冲天的义气,与吴越的先祖-吴泰伯的第十九世孙季札相类似,司马迁曾赞叹季札“慕义无穷”,吴越同样是“慕义无穷”,从而行义无悔,举义无悔。
1905年五月,日俄两国海军在日本海爆发大海战,俄国战败。同一时期,日俄在中国东北的战争,也以俄国战败而告终。日本君主立宪获得成效。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俄国将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海陆区域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
1905年七月,清廷宣布将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准备施行君主立宪制。但是暗杀团料定清廷必定是假立宪,真皇权,于是决定刺杀五大臣。吴越立即动身前往北京,住在桐城会馆,由杨笃生进入载泽府中,作为幕僚随同考察,张榕在其中传递消息。杨笃生和吴越一起制造好了炸弹,并将五大臣出国的准确行程告诉了吴越:五大臣将于九月二十四日由正阳门火车站上车。
在京期间,吴越由堂姐吴芝瑛介绍结识了秋瑾,他曾与秋瑾一道去火车站踩点。从七月到九月,他从容地做着刺杀前的准备:制造炸弹、现场踩点,还写下了《暗杀时代》、《革命主义》、《敬告我同胞》、《与妻书》、《与同志某君书》等十三篇文章。
九月二十三日晚,张榕来桐城会馆,宴请各方友人为吴越壮行,为了机密起见,席间座客除张榕外并不知明日的刺杀计划。吴越慷慨悲歌的豪放气势令人不解,询问理由,吴越只说不日将有大事发生。
九月二十四日,星期天,农历八月二十六日,正值秋分节气。这天上午,正阳门火车站人群熙熙攘攘,五大臣的专列将于十点种发车。八点钟,送行的人已经陆续来到,吴越怀揣炸弹,身着保定学堂的操衣,想混进人群,可车站防卫甚严。吴越急中生智,就近买来一套清隶仆役的衣服:蓝布袍、皂靴、无花翎的红缨帽,伪装成随从仆役进入车站,五大臣坐在中间第五节车厢里,吴越从第四节车厢上车,当他从第四节车厢欲进入第五节车厢里,被卫兵拦住询问,他的南方口音引起了卫兵的怀疑,几个兵卒围拢上来,火车正要起动,他急忙拉开炸弹引信,欲硬闯进五号车厢,谁知那时火车起动时的两节车厢接头处相互撞击,将炸弹震落在地,一声巨响,车厢里血肉横飞。
硝烟过后,捡点战场,死伤数十人,由于五大臣离得远,仅受轻伤,而吴越自己被炸去双腿,肚破肠流……
吴越殉难后,清廷将其曝尸荒野,然有仁人志士私下里将其安葬。清廷为了泄愤,将他的名字加上了“木”字旁,以示枷号。
吴越谋炸五大臣的行动之后,清廷继续派人出国考察君主立宪。几个月之后,清廷表示开始预备立宪,但不出北方暗杀团所料,清廷以民智未开为由,表示立宪要设以期限,并迫使袁世凯将已练成的“北洋六镇”交出四镇,划归满族亲贵控制的陆军部统率。同时,清廷削减了地方督抚的权力,于次年八月,把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调任中央任军机大臣,剥夺了这两位实力最强的汉族总督的实权。而且在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里规定,召集开闭解散议院、设官制禄、统率海陆军、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司法等大权,全在君主一人手中。特别是用人、军事、外交等大权,议院更不得干预。光绪帝和慈禧的相继死亡后,溥仪的生父载沣成为清廷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他表示会深入推行宪政,并要求各省成立咨议局。宣统元年至二年(1909—1910),各省咨议局和北京资政院相继成立,宣统三年三月(1911年5月),载沣宣布清廷中央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内阁阁员共13人,其中满族贵族9人(皇族又占5人)。因此,这个清廷内阁又被称为“皇族内阁”,一切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族亲贵手中。完全不是君主立宪,清廷假立宪,真皇权的意图原形毕露。
五个月之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朝新军第八镇工程营队官吴兆麟率军攻入湖广总督府,辛亥革命成功,中国结束了帝制,迎来了共和。清廷不仅彻底丧失皇权,而且形式上的皇位也丧失了。
辛亥胜利后,吴越谋炸五大臣的行动得到孙中山、章太炎、蔡元培等先生的高度称赞,认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吴越应该记头功。1912年5月26日,在北京的桐城会馆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
不久,其弟吴楚将吴越的遗体迁回安庆,举行了隆重的葬仪。同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时牺牲的8位烈士一起安葬于安庆西门外的“皖江烈士墓”(原址在安庆第五中学<安庆四中的西校区>,现已不存)。孙中山亲题“皖江九烈士墓”,并亲撰祭文。
孙中山为皖江九烈士撰文
为了纪念这位辛亥革命的先驱者,1929年,安徽安庆将最繁华的一条大街命名为吴越街,桐城建有吴越祠、孟侠小学、孟侠中学。据传桐城市曾经想改名为孟侠市。吴越在延陵巷故居仍在六尺巷的不远处,1986年被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越家族的吴敬仲宗长
目前仍然居住在吴越故居里面
吴敬仲宗长生于1945年3月。吴敬仲宗长的祖父是吴楚,父亲叫吴振宗(吴越继子吴大元,字振宗,1910生,1948年去世)。
据介绍,吴越是桐城高甸吴氏保庆股族人。明朝万历年间,高甸吴氏八世祖吴思贞写了宗谱序言,介绍了本族迁徙史。吴氏世居徽州婺源, 吴泰一在元末时避乱至桐城,始居高甸峡山(今属枞阳县)。吴泰一,即高甸吴氏始祖。吴泰一有两儿:吴七评、 吴八评。两人的后裔,又分别称为保庆股、荣华股。
从宗谱记载的墓葬地看,吴越的前九代先祖生活在桐城南乡,十世祖母方氏( 吴汝亮之妻)葬西乡挂车河童铺。民国时期,桐城诗人吴光祖曾去拜谒,写有七律《童家铺谒十世祖妣方太君墓》。方氏卒于顺治七年(1650 ),生有五子,长子吴先登、次子吴先攀均活过了90岁。
吴先攀的长子吴子雲( 1627 —1685 ),顺治八年(1651 )中举、顺治十二年(1655 )荣登进士,官至河南学政。可惜的是,吴子雲没有子女,以胞弟吴玉藻(知府)之女为女,以堂弟吴子霈(吴先登第三子)次子为子。此女即大学士张英儿媳、户部侍郎张廷瑑之妻。此子即吴越的十三世祖,名吴祖佑。
吴越的先祖历经十代人,最后通过科举出仕,在第十一世左右来到桐城县城,跻身上层社会。
烈士吴越的勇毅决绝,有家族传统。明朝末年,流寇掠桐,烈士的十一世祖母舒夫人(吴先攀妻)骂贼,被贼绑缚。舒夫人骂不绝口,撞石而死,被乡人奉入节孝祠。
节孝祠在民国时期曾重修过,位于桐城城西。吴光祖曾拜谒过,见到东墙碑题第二行即是“ 吴先攀妻舒氏”。吴光祖就将吴越与老祖母联系起来,有诗咏赞:“末世风气衰不振,礼教藩篱今爬梳。惟母八传至烈士(吴越),大节凛然有谁如!”
吴越祖父吴启瑞生在乱世,因是书香门第,被捻军胁迫办事。但吴启瑞不愿做危害乡里之事,宁死不从,惨遭杀害,后入祀昭忠祠。
吴越父亲吴琦,字丽卿,号尔康,曾在浙江於潜县(杭州临安)任过典史。吴越兄弟四人:寿华、尧辅、越、楚。
吴越自述,八岁时,母亲方氏即去世,自己靠两兄抚养。没几年,两兄又逝,父亲只得弃官从商,“奔走风尘间,集所得以为予弟兄教养之用”。吴越说自己少年时代“慕科名,岁岁疲于童试”,二十岁以后,不再追求八股,但还是“惟诵古文辞”,二十三岁考虑父亲年老,于是离开桐城,开始赴江苏、北京谋生。
到了民国,吴越的堂兄吴葆桐路过南京,专门拜访孙中山,痛论国事,得到孙中山的激赏,聘为高等顾问,并在明皇陵拍照纪念。其后,吴葆桐又安排吴楚赴京,将兄长吴越尸骨运回安庆安葬。民国二年(1912),吴越父亲吴琦去世,吴葆桐又料理后事,安葬在大关小徐岭。
据吴氏宗谱记载,吴越未生养,有继子三人,分别是吴楚之子大兴(早夭)、 大元,吴葆桐之子吴毓灵。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