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让王位的吴泰伯 让后位的阴丽华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2-3-20 18:59
标题: 让王位的吴泰伯 让后位的阴丽华

商朝末期,周国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吴泰伯,遵从古公亶父的意愿,将周国的王位让给三弟季历,与二弟仲雍迁徙到了长江下游之南,泰伯的高风亮节与带来的先进文明,让荆蛮之人折服,有近千家当地人归附于他。于是太伯在太湖流域重建国家,站稳脚根,国号“句吴”,为春秋时期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

一般认为,泰伯让位三弟季历,成就了近八百年的周朝天下,泰伯让位二弟仲雍,成就了近七百年的诸侯吴国。由于吴国建立于周朝成立之前的商朝时期,所以司马迁认为吴国是诸侯国中资历最深的西周姬姓同姓国,因此,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吴太伯世家》列为“第一世家”。吴泰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始祖。

《诗经·皇矣》曰:“帝邦作对,自泰伯、王季”。《论语》中,孔子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周武王灭商后,派人找到仲雍的后人虞仲与周章,正式册封虞仲为公爵诸侯国虞国君主,正式册封周章为子爵應国吴国君主。太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

鉴于春秋时期吴国的强大,与吴国成为一流强国的鼎盛时期同一时代的孔子高赞吴国始祖泰伯三让天下,虽然泰伯所让的是当时还是一个小邦国的周国的王位,这个小邦国刚刚从豳地迁徒到渭河以北的周原,当时的周国人口应该只有几千人,所以泰伯所让的并非天下。但是孔子为了称赞泰伯的高风亮节的至高德行,称泰伯让天下,也是可以的。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有至德也就有至色,所以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中,有四大美女,不过,这四大美女虽然貌美,却少有发出感叹要迎娶她们,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位女子,虽然不是“四大美女”,却是一代贤后,具有“母仪之美”,成为历代枭雄所向往的迎娶对象。这位便是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夫人阴丽华。

阴丽华在当时也是一位绝世美女,而且当时阴丽华家境富裕,然而当时的刘秀只不过是一个没落的皇族,是西汉刘氏长沙王的后裔,虽然有名望,但是很穷困。所以,刘秀只能发出感慨“为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在后世,灭掉唐朝与黄巢的朱温,以及明末的吴三桂,都同样发出这样的“丽华之叹”。

阴丽华的一生,令人称道的是她对婚姻的豁达,如同吴泰伯对于王位的豁达。

早年,刘秀发动了反抗朝廷的大起义之后,迎娶阴丽华,阴丽华成为刘秀的正妻,然而,迫于战局变化,刘秀在蜜月期,就将阴丽华送回老家。在河北期间,为了军事与政治需要,刘秀又迎娶了军阀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面对这个意外变故,阴丽华表现出了博大的胸怀。后来,刘秀成为皇帝,阴丽华推却了刘秀的好意,以郭圣通有子为由,让出皇后之位,退居妃位。

阴丽华本是原配,却主动让出正妻之后位,成为妃妾之列的小老婆。这在宫斗盛行的皇宫后院,可谓一道亮丽的风景。由此,阴丽华赢得了长达两千年的掌声。

然而,如同吴泰伯一样,吴泰伯让出王位之后,又在长江下游的荆蛮之地建立国家,再成君主。阴丽华在退居妃位十六年后,皇后郭圣通被刘秀废掉,阴丽华回归皇后正位。

此事源于刘衡之死,刘衡是刘秀与阴丽华之子,

刘秀有十六个子女,十一个儿子五个女儿,其中郭圣通生五子一女,许美人生一子,阴丽华生五子,另外四个女儿生母不详。刘衡死因不详,刘衡去世后四个月,就发生了郭圣通被废事件。虽说皇后是所有皇子的嫡母,应该把他们都当做自己的儿子,可事实上很难做到,尤其是庶子们的母亲都在世,嫡母的手不宜伸得太长,所以刘衡的健康状况,皇后郭圣通不一定能完全控制。但是,总之是这个原因,刘秀在废后诏书中说:“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刘秀认为郭圣通不称职,从而废掉郭圣通的皇后之位,阴丽华成为皇后。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认为阴丽华如同武则天,武则天为了上位而杀掉自己的女儿,李贽怀疑刘衡也是这样死的,不过,李贽完全没有证据,只是猜测。只是,东汉的历史书---《后汉书》,不是后朝写前朝,而是东汉朝廷官方编撰的,所以出现了刘秀与阴丽华这两个人格完美的帝王与皇后的形象,因此后世认为可信度不高。包括对丽阴华的赞美与对郭圣通的抨击,都认为不可靠。

但是,阴丽华的去世,却引发了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一件惊天大事,阴丽华之子汉明帝刘庄在做了一个梦之后,派遣使者到西域迎请佛教来华。

汉明帝刘庄在母亲阴丽华去世后,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身材高大的金人,头上罩着日月光,来到他的面前。于是刘庄问群臣,大臣中有人说:“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西去寻访佛法,经三十六国来到大月氏(在今中亚阿姆河流域)遇到两个西方僧人,一个叫迦叶摩腾,一个叫竺法兰。遣使延请二僧,并抄写了一些佛经,用白马驮负,同归汉朝。根据胡僧的指点,明帝使宫中画工摹画了释迦牟尼佛像,与其梦中并无多少差别,于是置于诸宫中供奉。接着,明帝又请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胡僧将带回的经典译为汉文。为了译经方便,明帝使人于洛阳西雍门外修建佛寺一座,使二胡僧居其中,专事译经。因经文是白马驮负而来,故将该寺取名为白马寺。由此白马寺的确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寺。迦叶摩腾所译《四十二章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汉译佛经。不过,该经原译本与竺法兰所译的五部佛经一起佚失。现存的是由三国时胡僧再译的《四十二章经》,约两千余字。

佛教由此在中国开始传播。佛教的兴盛,也带动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兴盛。中国本土的方士,以老子的《道德经》的世界观为基础,提倡节欲清修的方法论,又加上画符念咒的中国本土治病方术,以及周易八卦和阴阳五行的预测方术,加上中国本土的干支文化(天干地支纪年文化),形成了道教。东汉时期,先后出现太平道,五斗米道(元朝开始称为正一道),后来又出现全真道,武当道等等。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