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身高一米九的吴有训 极力要求把自己的名字从诺贝尔获奖...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1-11-23 12:42
标题:
身高一米九的吴有训 极力要求把自己的名字从诺贝尔获奖...
身高一米九的吴有训 极力要求把自己的名字从诺贝尔获奖名单中划去
吴有训先生于1897年4月26日出生在江西高安,他的父亲吴其甫先生在高安县城开了一个小店铺,这一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吴有训5岁入读私塾,7岁读小学。15岁考入瑞州中学,后转学到南昌心远中学。南昌的心远中学与天津的南开中学、湖南的明德中学齐名,是民国时期享誉海内外的三大名校。19岁的吴有训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来的国立中央大学,原址就是现在的东南大学) 理化部,此时,吴有训已经长成身高一米九的大汉,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胡刚复。在老师胡刚复的指导下,吴有训逐渐培养起他对X射线研究的浓厚兴趣。23岁时,吴有训从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昌心远中学担任理化老师。第二年,他考取了赴美官费留学生,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留学。他师从仅年长自己5岁的导师康普顿教授,在康普顿的带领下,吴有训做了x射线散射的研究实验,全面地验证了康普顿效应,从而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
图片
江西省高安中学 吴有训塑像
康普顿发现光电效应后,也发现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作用,当时,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能斯特的学生威廉杜安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是石墨材质导致的二次散射。之后,在康普顿的指导下,从1923年底到1924年初,吴有训用7种物质作X射线散射材料,结果都与康普顿的实验效应一致,证明只要散射角相同,不同物质散射的效果都一样,变线和不变线的偏离与物质成分无关。由此证实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适性。后来吴有训又加增了8种物质,共15种,都无一不证明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
1924年,康普顿与吴有训联名发表题为《经轻元素散射后的钼K。射线的波长》一文,论文刊登于《美国科学院通报》(Proc.Nat.Acad.Sci.)第10卷上。文中写道:“这些实验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散射量子理论所预言的光谱位移的真实性。”1925年的4月份,吴有训亲自来到哈佛大学,用哈佛大学的实验仪器来做,同样成功。
1925年的11月,美国物理学会召开第135届会议,吴有训第一个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完美阐述了康普顿效应以及它的普世性,这篇论文也被发表在了1926年物理评论的首篇位置,从这开始光子这一基本粒子才算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将“康普顿效应”的发现列入下年度物理奖名单。康普顿认为吴有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决定除自己外,提名吴有训和威尔逊应同时获奖,但吴有训认为自己是康普顿的学生,极力要求把自己的名字从获奖名单中划去了!
康普顿在1927年写的专著《X射线与电子》,把吴有训的15个实验结果统统收进了著作中,再版时也没有变动。1927年吴有训的导师康普顿就为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年,吴有训30岁。
前苏联学者鉴于吴有训的工作对康普顿效应有很大的功劳,建议康普顿效应改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吴有训却公开表示不同意。康普顿曾对杨振宁教授说:吴有训是我一生中最得意的学生。
在康普顿获诺贝尔奖的前一年,1926年,吴有训获得博士学位,按照公派留学生的规定,吴有训回国任教。
回国后,在清华大学时期,吴有训主张建立我国第一个近代物理研究实验室,从此也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鼻祖之一。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邓稼先先生都曾经是吴有训的学生。1945年,吴有训被蒋介石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47年5月20日上午,中央大学学生游行队伍,一路高呼“反饥饿、反内战、反暴行”的口号,向南京总统府进发,游行队伍在珠江路遭到军警殴打,引发流血惨案,重伤19人,轻伤104人,被捕28人,酿成“五二〇惨案”。南京警备司令部随即对中央大学发布了戒严令,并向校方提出了40名学生的“黑名单”。吴有训坚决拒绝军警进入校园搜捕学生,表示“决不允许到学校来抓学生,你只要抓一个,我吴有训立刻提出辞职。”1947年10月底,吴有训向教育部长朱家骅递交了辞呈,向中央大学师生告别。1948年3月,吴有训被评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物理学院士。不久,到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曾用高音喇叭到处呼唤吴有训跟随国民政府到台湾。但吴有训以沉默来表示坚决不跟随中央政府。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吴有训被任命为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主持校务工作。1950年12月26日,吴有训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启了他后半生中国科学事业的领导工作,1955年6月,吴有训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77年11月30日,吴有训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岁。1988年4月28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J149“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一组4枚,其中第3枚是物理学家吴有训。这是中国邮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物理学家的身影。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