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子贡 与 伯噽(伯嚭)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1-11-23 10:25
标题: 子贡 与 伯噽(伯嚭)

一般情况下,人们谈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除了谈到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就是谈到伍子胥、范蠡、文种。这五个人有太多的故事在世间流传。然而,吴越争霸,吴亡越兴,远的原因和直接的原因,却另有其人,这就是子贡与伯嚭。


子贡名为端木赐,是孔子的高徒,据《端木氏家谱》记载,端木氏的始祖是鬻熊,鬻熊是周文王的部下,也是楚国开国君主熊绎之曾祖父。鬻熊有二个儿子,长子熊丽,次子端木。端木的后裔就以端木为姓。端木后裔曾随周平王东迁,后来端木后裔迁居卫国,端木赐也是卫国人。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而齐国出现内乱,齐国权臣为了在齐国立威,而要攻打鲁国,于是孔子派出端木赐(子贡)出使相关国家,以拯救鲁国。最后,子贡做到了存鲁、乱齐、灭吴、强晋、霸越的结果。

子贡先到齐国,劝说齐国权臣田常攻打吴国,这样才可以在齐国立威,而且在攻打吴国的过程中,还可以消耗齐国国内政敌的实力。之后,子贡到吴国,请吴王夫差救鲁国,以取得仁义的美名,而且跟齐国打,赢了就可以各诸侯国前立威称霸。吴王夫差表示担心越国将会趁机抄后路攻打吴国。于是,子贡又来到越国,劝越王勾践帮助吴国打其它强国,这样越国将有翻身的机会。最后,子贡来到晋国,劝晋国对吴国严阵以待。最后,吴国耗尽了国力,亡于越国,这个起因只是齐国权臣想在齐国夺权,在子贡的周旋下,鲁国保存了,而吴国因为衰弱而灭亡。

可见,吴国亡国的远因是子贡(楚国后裔端木赐)

而吴国亡国的直接原因是伯嚭,伯嚭接受越王勾践的财宝美女,让吴王夫差产生战略误判,最终导致吴国的灭亡。

据记载,伯嚭的先祖是宋襄公的弟弟公子遨,孔子与宋国王室也是同宗同祖。宋襄公也是一位推让王位的人,与吴国先祖吴泰伯类似,也算是让王。宋国王室嫡系宋襄公在继承王位之前,想把王位让给他的庶兄,因为宋襄公认为他的庶兄更贤能。但是他的庶兄更加推辞王位,所以宋襄公不得不登上王位。宋襄公的弟弟公子遨后来到晋国做官,公子遨的孙子伯宗被晋国权臣所杀,伯宗之子伯州犁逃到楚国,住在钟离,后代有以钟离为姓的,也有以伯为姓的。在楚国,伯州犁的儿子被楚国令尹囊瓦所杀,伯州犁的孙子伯嚭就逃到吴国,得到吴王宠信,成为吴国宰辅,导致吴国的灭亡。

古代,嚭与噽相通,噽中的丕字,是“大”的意思,因而,噽也有“大”的意思,而且有个“喜”字,可见噽,不仅是大,也有好大喜功之意,伯噽也就是将“大伯(也就是太伯)”颠倒过来了,正与太伯(泰伯)相反,从而也是泰的对立面,也就是“否极泰来”的“否”。

《易经》泰卦,地在上,天在下,地的属性是下沉,天的属性是向上,所以,天地相交,而成为泰,即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吉祥之态。否卦则相反,天在上、地在下。因为天向上,而地向下,天地越来越远,无法交合,天地不交,万物枯竭,不祥之态。在泰卦中,小人的德性逐渐消亡。但在否卦中,小人的德性旺盛,小人风气日盛,小人成堆,正义被邪恶压制,自然灾祸绵绵。有泰卦,则积极作为,成就功业,为万民谋福利。有否卦,则以节俭的美德,不可奢适享受,否则加速败落。

吴国之兴,始于泰伯。吴国之亡,终于伯噽(伯大)。兴于泰,亡于否,吴国走完了一个周期。

实际上,吴国如果不攻齐国,不压晋国,不竭力勉强登上霸主之位,而是保存实力,是有机会再次灭楚。吴王夫差继承王位十七年后,楚国发生白公胜之乱。当初,楚国的太子建被郑国人杀害,伍子胥带着太子建之子白公胜逃到吴国。吴王夫差继承王位九年后,白公胜回到楚国。八年后,白公胜杀死楚国的子西,楚惠王逃走,白公胜自立为楚王,不久兵败身死。楚国的这次内乱,为吴国提供了一次灭楚的好机会。但这个时候,吴国因为攻齐而耗尽国力,无力攻楚。三年后,越国攻吴,又三年后,吴国灭亡。

另外,白公胜死后,爱好名声的吴王夫差,还有一出戏,他要娶白公胜的遗孀为妻。白公胜自杀后,他的妻子不肯改嫁他人,有贤德之名。吴王夫差想要把她聘为夫人。白公胜的遗孀表示,背弃信义而满足欲望,是污秽的,见利益而不顾死活,是贪婪的,如果我答应你,那就是污秽贪婪之人,这哪里是大王所需要的。拒绝夫差之后,吴王夫差感念白公胜的妻子守节有义的贤德,于是以“贞姬”称呼她,以示尊重。

关于伯噽,有记载是被勾践所杀,也有记载被勾践重用,成为越国太宰,后来还继续收受鲁国三桓的贿赂,帮助三桓攻击鲁哀公。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