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商周时期八大让国事件(八个推让王位的事件)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0-10-7 20:48
标题:
商周时期八大让国事件(八个推让王位的事件)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但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甲骨文记载的盘庚迁殷开始,至今约3300多年。盘庚迁殷之后,商朝也被称为殷朝。中国最早有明确历史年份记载的历史,是从周武王的九世孙、周朝第十位国王---周厉王姬胡被国人赶下王位,周朝实行周召共和的那一年开始,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据今有2861年。姬胡因为剥夺国人利益,压制国人言论,国人在“道路以目”(在路上相遇之时,不敢说话,只能以目光交互来交流信息)之后,发动国人暴动,将周武王的九世孙姬胡赶出国都。
盘庚迁殷之前的历史,是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开始,即没有当时文字记载,也没有确切年份。在这段历史时期,战争传闻之外的道德传闻,是尧舜禹的王位禅让传说。当然,禅让与让国不同,前者是让国者濒临死亡之前,决定把王位传给贤者,并且在自己死亡之后,让贤者继位,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后裔。后者是让国者具有成为国君的资格之后或者是坐上王位之后,将王位传给贤者,不是在自己死后,才让贤者继位。
按照历史记载,在先秦时期,中国历史上有十大让国事件,最早是在三皇五帝时期,第一个是许由让国事件,第二个是务光让国事件。当时,尧帝准备禅让王位,先准备将君位禅让给许由,许由二话不说就逃走了,之后尧帝又准备将君位禅让给务光,务光也是二话不说就逃走了。最后尧帝将君位禅让给舜,舜接受了王位。就这样,据称舜开创了中国的大虞王朝(虞朝)。这是禹所开创的夏朝之前的一个朝代。
但是上述的两次让国事件,是在文字记载之前的时期所发生,属于传闻。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让国事件(将王位推让给别人的事件),在先秦时期,一共有八件。一是商朝末期周国的泰伯让国,二是商朝末期孤竹国的伯夷让国,三是商朝末期孤竹国的叔齐让国,四是东周时期宋国的宋兹甫让国,五是东周时期宋国的目夷让国,六是东周时期曹国的子藏让国,七是东周时期吴国的季札让国,八是东周时期燕国的姬哙让国。从商末到周末这近一千年历史时期里的这八次让国事件中,伯夷、叔齐、宋兹甫、目夷,这四人是属于商朝贵族,泰伯、子臧、季札、姬哙,这四人是属于周朝贵族。
燕国姬哙让王位的事件之后,基本上也是秦朝之后的中国历史上,也还有很多让王位的事件,但是,那些很多都是属于沽名与伪饰的伪道德事件,有的是出于战争或宫斗失败,被迫让位,以让位的形式被赶下台,有的是让位给自己的后代,实际上自己做太上皇。这与禅让以及让国的高尚道德(包括高超的智识智慧)完全无关。
老子的《道德经》崇尚自然,讲究天然、天性、合乎自然规律。按照自然天性,在自然界是自由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里并不主张礼让与辞让,而是讲究竞争与斗争。但是,人类社会是一个智能社会、智识社会、从而并非一味地讲究“争”。因为人类意识到,一味地讲究“争”,必然会产生瞒骗与暴力的扩散,最后整个人类社会乌烟瘴气,人类的生存状况与生活质量将急剧下降。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在崇尚自然的同时,也推崇慈、俭、退。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因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当一个人达到明与智的时候,自然会审时度势、审势量力,从而决定进退。当一个人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势不足之状态下,老子的《道德经》向他推荐与鼓吹的,就是充满智识的“退与让”,以打消其不合时宜与势局的“有余之心”。
与老子道家不同,孔子儒家强烈推崇“退与让”,将让国(推让王位)置于至德(极高道德)的地位,这在老子道家来看是违背天性自然的,也是灭绝人性的,后世的儒家理学,直接就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孔儒推崇退让,其本意是为强者让路,是让人知道天高地厚识时务,是为人们给强者让路而制造舆论环境与退让的台阶,让人们在为强者让路(包括让国、让王位)的同时,不会感到过于尴尬,从而减少人类不必要的纷争,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现在聊一聊商周时期的八大让国事件。
第一个让国事件,是商朝末期周国的泰伯让国,关于泰伯让国的事迹,吴氏族人耳熟能详,因为泰伯是吴氏立姓始祖。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姬亶)的长子,古公亶父想把王位传给泰伯的三弟季历,泰伯知道父亲的心意之后,与二弟仲雍离开渭水北岸的周国,将王位让给三弟季历,泰伯仲雍兄弟二人远赴东南,在一千公里之外的长江下游南岸的江苏无锡梅里建立吴国。泰伯被孔子誉为“至德(极高道德)”,吴国也被称为“至德名邦”。
第二个与第三个让国事件,是发生于商朝的孤竹国,时间约为泰伯让国奔吴一百多年之后。孤竹国是与商朝王室同宗的墨姓诸侯,位置在古代的燕国,现今的河北唐山一带。商朝末年,孤竹国的国君墨初(墨子朝)遗命立第三子叔齐为君,叔齐名为墨智,字为公达。叔齐讲究长幼有序,所以不接受君位,并将君位转交给长兄伯夷,伯夷名为墨允,字公信。伯夷也不接受君位,于是兄弟二人就离开孤竹国,向西南行走一千多公里,来到周国。在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兄弟二人还扣马谏阻,不让武王伐纣,认为武王伐纣不合君臣之道。在武王灭商之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于黄河南岸的河南洛阳偃师市首阳山。三百八十多年后,东周春秋时期,孤竹国被齐桓公所灭。
第四个与第五个让国事件,是发生于孤竹国灭亡八年之后,地点是在首阳山以东约三百公里的宋国(现今的河南商丘)。宋国国君宋桓公的次子宋兹甫是宋桓公的嫡子,宋兹甫有一位兄长,名为目夷,目夷的母亲是地位一般的妾侍,因此,目夷是庶子。兹甫以嫡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公元前652年,宋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重,宋兹甫认为目夷年长,而且仁义,所以恳求父亲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但是目夷认为,宋兹甫肯把国家让出来,这是最大的仁,而且废嫡立庶,不合礼制。于是目夷逃到卫国,兹甫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出去。虽然兹甫在第二年还是登上王位,但其让王位的诚心是肯定的。后来兹甫成为宋襄公,目夷也成为宋国的国相,二人均享有让国之美名。宋襄公执政期间,处处以仁义为旗号,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最后在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因为强调仁义而兵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位于河南商丘睢县)。三百六十多年后,宋国被齐国、楚国、魏国所灭,国土被这三国瓜分。由于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都出自于宋国,商丘由此被誉为“中国圣人文化圈”,河南商丘可谓“至圣名邦”,与江苏无锡的“至德名邦”相媲美。
第六次让国事件是发生于宋襄公让国事件76年之后,地点是在宋国以北约70公里处的曹国(山东菏泽定陶)。公元前578年,曹宣公去世,曹国公子姬负刍杀了他的哥哥姬强(曹强),自立为国君,成为曹国第十九任国君曹成公。负刍的弟弟子臧准备逃亡,曹国人都要跟随他逃亡。曹成公承认自己的罪过,请求子臧留下来。之后子臧返回曹国,还把自己的地盘交给曹成公。两年后,公元前576年,各个诸侯国联合讨伐曹成公,并逮捕曹成公,准备立子臧为曹国国君。子臧说:古书上说,圣人通达节义,其次保守节义,最下失去节义,做国君不合于我的节义,我虽然不能像圣人那样,但是岂敢失节?于是子臧南下七十多公里,逃到同样讲究仁义的宋国。一年后,在曹国人的请求下,子臧回到曹国,曹成公也被释放回到曹国,子臧把他的封邑和官职全部交出去,不再做官。曹成公继续担任曹国国君,直到二十年之后去世。
第七次让国事件是发生于吴国,事件的主角是季札,季札正巧出生于曹国的子藏推让王位的那一年,公元前576年。季札是吴泰伯的第十九世孙,也是吴氏先祖之一,所以吴氏族人对季札的事迹非常熟悉。公元586年,在季札十岁的时候,吴国国君寿梦继位,并自封为王,吴国国势逐渐强大。几年之后,吴王寿梦看到季札聪慧贤能,熟悉中原文化,讲究礼制礼仪,于是想让季札继承王位,但季札是寿梦的第四子,认为自己继位不合礼制,而且也有可能同样出于中原礼教的原因,季札不认同父亲寿梦自封为王的行为,同样认为这不合于封建礼制,所以就拒绝继承王位。于是寿梦决定,在自己去世后,让儿子们采取兄终弟及制,最后传位给季札。公元前561年,寿梦去世,季札的长兄诸樊要让位于季札,季札说:以前曹成公不义,各诸侯国以及曹国人欲立子臧为国君,子臧逃离曹国以成就曹成公,并且子臧还说自己要做到“能守节义”,我季札虽然不材,但是愿意跟随子臧之义。由于子臧让国事件正好发生于季札出生的那一年,所以季札应该对此事印象深刻。但是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为吴王,季札于是抛弃自己的官邸,也抛弃自己的奉禄(工资),搬到乡野,过上了自食其力的农耕生活。
季札辞让王位之后,还有很多著名的贤能事迹,让世人尤其是吴氏族人津津乐道。在季札的兄长为王时期,季札担负外交工作,观周乐于鲁国,对各国音乐逐一品评剖析,评说诸侯盛衰。还出访徐国、齐国、郑国、晋国、卫国等,交游各国贤人与君王,获得各国好评,季札留下的徐墓挂剑的事迹,为吴国赢得声誉。后来由于季札推让王位之后,没有处理好吴国王位的继承问题,导致吴国发生宫廷血腥政变,引发吴国王室内部的分裂,消弱了吴国的力量,为吴国灭亡留下了隐患。在季札第一次辞让王位的88年之后,也是在季札去世10年之后,吴国灭亡。
先秦时期发生的第八次让国事件,是发生于季札第一次让王位的245年之后,也是在吴国亡国157年之后。地点是在燕国,也就是商朝末年的伯夷叔齐让国事件所在的孤竹国附近,此时的孤竹国的地盘属于燕国。燕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召公建立的国家。公元前316年,崇信儒家禅让学说的燕王姬哙,在继位五年之后,决定废除自己儿子姬平的太子地位,把自己的王位禅位于国相子之,自己向子之称臣,并且出居别宫。
与季札让王位之后很久才引发血腥事件不同的是,燕王姬哙让王位,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血腥事件与动乱。
在燕王姬哙让出王位,国相子之成为燕国国王并行使国王权力之后不久,燕国将军市被因为不服子之的执政,而起兵攻打子之,死伤数万人,在攻打子之失败后,市被又攻打太子姬平,子之则以平叛为名,打败市被,并杀死市被,子之还下令捉拿太子姬平。燕国王室成员纷纷逃亡国外。两年后,在孟子(孟轲)的鼓动下,齐国(田氏齐国)挑起战争,发兵攻燕,姬哙自缢身亡,子之被逮捕之后被剁成肉酱,并且齐军摧毁了燕国的宗庙,拿走了燕国的祭祀重器。中山国也乘机攻占燕国城池数十座,燕国几乎亡国。
但是,赵武灵王(王后是吴孟姚)想吞并中山,不愿燕国就此破灭,于是把流亡在韩国的燕王姬哙之子姬职请到赵国,立为燕王,送回燕国,之后又在秦国的支持下,姬职成为燕王,这即是燕昭王,也称燕昭襄王。燕国复国成功,
燕昭王继位后,修复宗庙,并立志向齐国报仇。二十八年之后,燕哙之子燕昭王派大将乐毅,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战争开始后,楚国也加入联军。六国联军大败齐军,攻克齐国72城,并直入齐国都城临淄,燕军为了复仇,同样也烧毁了齐国的宗庙。齐国只剩下即墨(位于现今的山东青岛)与莒城(位于现今的山东日照)两座城池。燕国在燕王姬之子的努力下,国力达到最高峰,燕国终于复兴。五年后,姬哙之子燕昭王去世。齐国名将田单退守即墨城,使用离间之计,把燕国大将乐毅赶走,并使用火牛阵,战胜燕国军队,收复了所有的齐国土地。
这八大让国事件中,只有泰伯在让国之后,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吴国。其它让国事件中,主人翁均是一走了之。在商周时期最后两个让国事件中,虽然季札的让国与姬哙的让国,都造成了国家的内乱,而且以至于亡国,但是,季札做为德高贤能之人,其后裔十分发达繁多,在现今约三千万人口的吴氏族人中,很多吴氏族人都认为自己是季札的后裔。而姬哙有好贤行仁之心,虽然姬哙的让国之举几乎造成燕国灭亡,但姬哙之子终于复国并且让燕国达到顶盛。正可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