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论吴国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0-10-7 20:47
标题: 论吴国

中国现在的行省区划主要是来源于元朝,元朝以前的朝代,行政区划主要是来自于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西周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基本上是产生于牧野之战之后的周武王与周成王的分封,也就是说,是靠征战胜利而获得建立国家,但是,有一个国家是例外的,这个国家就是吴国。吴国的建立不是依靠战争,而是依靠和平。

《史记》明确记载: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吴国是因义而归,从而结成国家。

后来,到了“春秋无义战”的“无义”时期,以义而成的吴国,为了争取生存空间,成为了一个军事强国。到了孔子的时期,吴国已经成为了一部可怕的战争机器。孔子与吴王阖闾的年龄相仿,面对吴国这部战争机器的军事能力蒸蒸日上,咄咄逼人,孔子使出了一记招术。孔子盛赞吴国先祖泰伯为至德,让吴祖泰伯与周祖文王(周文王姬昌)并列至德之称号,以图让吴祖泰伯的道德至高点,来抑制吴国的军事优越性。然而,这个时候,面对中原各国在文化方面对吴国歧视的同时,吴国王室核心成员对孔子的高度赞誉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谨慎,吴国王室成员没有产生傲慢的情绪,更没有出现飘飘然的感觉。孔子出招并没有得逞。

吴国王室虽然自吴王寿梦之时开始,自封为王,但中原各国认为吴国连公爵与侯爵的爵位也不是,只是第四等的子爵。后来,在黄池会上,吴王夫差为了吴国争取第三等的伯爵,也大费周折。

由于吴国王室核心成员的警惕,孔子的招术没有对吴国造成影响,但是,后来,孔子的高徒子贡出场了。

子贡不仅是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之一,还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名为端木赐,他善于经商,以诚信经商而著称,留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是孔门弟子中的首富。子贡也善于为官,曾在鲁国、卫国担任丞相。在梁羽生的武侠小说《鸣镝风云录》里也有一个端木赐,在金庸《天龙八部》里有一个端木元,在古龙的《湘妃剑》里有端木方正,都是以端木为姓。

孔子高徒子贡的出场,缘于陈国王室后裔田常,田常也称田恒,田成子、是齐国田氏家族第八任首领。

公元前485年, 田常承袭了父亲田乞之位。田常(田成子)很有野心,他唆使齐国大夫鲍息弑杀齐悼公,立齐简公,田成子任齐国丞相。为了扩大田氏家族势力,让更多的田氏成员获得封赏,史称田成子选齐国身高七尺以上的女子为姬妾,后宫以百数,而且不禁宾客与舍人出入后宫。从而,在田成子死的时候,田成子名义上有七十个儿子,这些姓田的儿子们都获得官职与田地,田氏在齐国的势力更大庞大。庄子在《南华经》记载所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指的就是田成子。

公元484年,田成子为了扩张在齐国的势力,需要消弱齐国的高固、国佐、鲍叔牙、晏婴四大家族,于是田成子要高、国、鲍、晏四大家族出钱出人,组织军队,讨伐鲁国。而在这同一年,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回到了鲁国。为了保卫鲁国,孔子派出子贡出访齐国,劝说齐国攻打吴国,此时的吴国,在吴王夫差的带领下,已经完成了邗沟(中国最早的运河之一)的开凿。于是,子贡单枪匹马,开始了“止吴霸越,乱齐存鲁”的征程。

子贡知道田成子想消弱齐国四大家族的用意,于是子贡到齐国对田成子说: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又广又深,兵甲又硬又新,大臣既有才能又衣食丰盛,精良的武器和士兵都在吴国,又派贤明的大夫防守。鲁国与齐国交战,达不到消弱齐国四大家族的目的,只有吴国与齐国交战,才可以实现消弱齐国四大家族的目的。

子贡也知道处于荆蛮地位并且以义立国的吴国,急于在诸侯之中树立一个讲义气的好名声,于是,子贡南下吴国,对吴王夫差说:齐国如果占领了鲁国,就更加强大了,如果吴国在齐国占领鲁国之前,援救礼仪之邦的鲁国,那是非常显扬名声的事情,并且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就可以震慑晋国,也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情。而对于吴王夫差对越国的警惕与担忧,子贡对吴王夫差说,使灭亡之国复存,使断绝之嗣得续,是一件名声非常好的事情,保存越国,就可以向各国诸侯显示吴国的仁德。并且,子贡还向吴王夫差保证,他可以让越国派军队与吴国一同去攻打齐国,一方面补充吴国兵力,一方面消弱越国的兵力。

之后,子贡继续南下,来到越国,对整天担忧着被吴国灭掉的越王勾践说:吴王猛暴,民怨沸腾,如果这个时候你用谦卑的言辞吹捧他,再出兵出钱帮助他攻齐,等吴国的精锐部队消耗在齐国,你就可以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吴国,灭掉吴国,从而保障越国的安全。

最后,子贡挑起了吴国与齐国的大战。吴王夫差杀掉了把自己儿子安置的齐国的伍子胥,以拯救鲁国的行义之名,对齐国发动艾陵之战。在艾陵之战中,吴王夫差大胜齐国军队,齐国军队伤亡惨重,齐国四大家族的势力被消弱,而吴国军队也损失巨大。两年之后,在吴王夫差北上黄池,与晋国争霸之时,越国撕下了温顺的面纱,攻入吴国国都。九年之后,吴国被越国灭亡,越国称霸。

就这样,吴王夫差没有死在孔子的“让王位,称至德”的赞誉中,却死在了孔子的门徒子贡的“救鲁以显名;伐齐以取利,这才是聪明人做的事”的诱导之下。孔子没有做到的事,子贡做到了。

吴王夫差在中原各国对荆蛮吴国的文化歧视的氛围下,在吴国先前的从一个战争胜利走向另一个战争胜利的基础之上,在孔儒们高叫的至德名邦的吹捧之下,在飘飘然的心态之下,追求德之名、仁之名、义之名、智之名,终于没有摆脱这样的陷阱,最终国力衰竭而亡。

吴王夫差的败亡,似乎是在追求仁义之中犯了错误,是在实施仁慈的过程之中犯了错误,也似乎是在追求良好声誉的好名声的过程中犯下了错误,而实际上,吴王夫差从来没有放松过警惕。越王勾践用了一代人的时间灭掉吴国,正是彰显了越王勾践在增加人口方面卓有成效。当年,勾践被夫差打败之后,越国就开始了以举国之力来鼓励生育的政策,所以在二十年后,整整一代人,越国的人口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兵员广泛,兵力加强。在冷兵器时代,兵力上的优势是根本的优势,从而,最后越国战胜吴国。

孔儒们口口声声仁爱、爱人,给吴国扣上一个又一个好名声与高帽子,但孔儒们没有鼓励吴国增长人口,吴王夫差虽然不缺乏警惕性,但在增加人口这件事情上,吴王夫差并没有着力过多。最后,却由于齐国田成子阴谋扩大自我势力而讨伐鲁国,以此为开端,最终的结局却是因为越国极力增加人口,增强兵力,而导致吴国的灭亡。

虽然说春秋无义战,可能是由于缺什么就提倡什么的缘故,在春秋时期却是一个最提倡仁义的时期。在春秋时期最提倡仁义的国家是殷商后裔建立的宋国。宋国发起了两次弭兵大会,为西周和平出贡献,历史上以讲求仁义而著称的宋襄公,在成为宋国君主之前,曾经要把君位让给他的哥哥,他的哥哥逃到卫国之后,宋襄公不得己才坐上宋国君主之位,宋襄公和吴泰伯一样有让王之美誉,宋襄公在成为宋国君主之后,在泓水之战,坚称要率仁义之师,不忘大礼、君子不重伤(不再次伤害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捉拿头发花白的敌军老兵)、不以阻隘(不阻敌人于险隘中取胜)、不鼓不成列(不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被后世的毛泽东称之为蠢猪式仁义。宋襄公是在泓水之战中受伤,一年后去世,但是宋国却并非亡国于仁义。

不过,吴国与宋国不同,吴国以义而立国,以义而亡国,周朝号称八百诸侯,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但是,在如此众多的大大小小的国家之中,如同吴国是唯独的一个以义立国的国家一样,吴国是唯独的一个以义而亡国的国家。

吴国,是一个独特的国家。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