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吴氏

标题: 黄河北岸的吴氏宗祠 ---河南濮阳吴氏宗祠 [打印本页]

作者: 崇让堂    时间: 2020-10-7 20:28
标题: 黄河北岸的吴氏宗祠 ---河南濮阳吴氏宗祠

河南濮阳,地处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处。相传,黄帝时期的造字圣人仓颉是这个地方的人,仓颉故乡位于濮阳市南乐县吴村,今有仓颉陵。濮阳在春秋时期是卫国的领地,现有中原油田。

当年,季札出使鲁国,在鲁国观周乐,听到《卫风》之时,赞叹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这首曲子很美,忧思却不困顿,就像卫国的康叔、武公的德行是一样的。)季札出使卫国,结交了卫国许多的朋友,季札发现卫国的国君非常的贤明,孔子周游列国14年,在卫国就住了10年。吴起与商鞅这样彪柄千秋的才俊也是卫国人。秦始皇统一天下,唯独留下卫国。卫国的国祚有907年,比周朝的寿命要长。

濮阳郡的地名,是从晋朝开始出现的。最早见于史书的濮阳吴氏历史名人,有二十四孝之一的吴猛,三国时期魏国的吴质,吴质是鄄城郡吴汉的后裔,吴质与司马懿、陈群、朱铄号称曹丕四友,女嫁司马昭尊为吴太妃,子吴应任西晋尚书。吴质的六世孙是东晋时期的广州刺史吴隐之,吴隐之是东晋清廉重臣、孝悌典范,长子吴旷之阵亡,次子吴延之复厉清操为鄱阳太守。

两晋北方永嘉之乱,濮阳吴氏纷纷迁回吴地丹阳。南朝宋齐有大学者吴苞(字天盖、怀德),博通三礼老庄道学。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撰修《贞观氏族志》,从而出现《元和姓纂》、《太平寰宇记》、《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和《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等著名谱书

《元和姓纂》载,濮阳吴隐之七世孙吴景达,唐初官任尚药奉御,其孙吴神泉获唐代宗追赠司徒,神泉生三子,次子吴令瑶获封太子家令、濮阳郡公,三子吴令瑜获封太子谕德、济阳郡公。长子吴令珪也高居要职却受牵连被杀,遗下一女三子,幼女当了宫女,楚楚动人。被太子李亨宠幸生下李豫,李豫后来成为唐代宗,追尊母后为章敬皇太后,与唐肃宗李亨合葬西安建陵。其父后尊封太尉,三个兄弟吴溆、吴澄和吴凑都官居要职。

章敬皇太后的长兄吴溆,官至鸿胪少卿、太子詹事、金吾太将军,后封为鄄城县公、濮阳郡公,生四子:士则、士明、士邻、士矩;
章敬皇太后的二弟吴澄,又名吴澄江,娶妻唐玄宗寿春楚国公主,官封驸马殿中监、濮阳县公,公主后出家成上善道姑,子吴士彦(一作士广)又娶妻唐代宗普宁公主,官封驸马卫尉卿士,生子吴同正;
章敬皇太后的三弟吴凑,官任京兆尹、右金吾大将军、兵部尚书,封监濮县公、濮阳郡公,一生廉让知足显仕40年寿达70,不救治以求外戚善终,有一子吴及。

濮阳吴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后裔分布极广,被称为吴氏的第一大郡望(据称,吴氏第二大郡望为渤海郡,吴氏第三大望是陈留郡)。

濮阳范县,有丹朱墓,丹朱是帝尧的儿子。尧年老禅让帝位时,因丹朱性情刚烈,脾气暴躁、尧帝未能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而传给了舜,舜在范水一带封赐给丹朱一块疆土,让其治理。现有丹朱文化遗址。范县也有范氏始祖范武子(士会)的陵墓。范武子为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范,又称范会,谥号武子。范武子出生在山西省临汾。曾随晋公子重耳一起流亡国外,是公子重耳流亡的“五士”之一,名为司空季子。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范县任知县5年。范县还是顾、姚等姓氏的起源地。

在濮阳范县县城以南十几公里处的杨集乡中牛桥村,有吴氏宗祠,在这座吴氏宗祠以东三公里外,黄河向东北方奔流四百公里,流入渤海。这里是二十四孝之一的吴猛的故里,也是吴隐之的故里。

吴氏祠堂敕建于唐朝章敬皇后去世26年之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27年之后,公元783年,又奉旨扩建,并且在宗祠内,设置泰伯公,仲雍公,季札公石刻画像,这是屹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吴氏三祖的画像。后来,这座宗祠毁于黄河水患,明朝嘉靖年间在旧址重建,主建人为内府司监吴绅。

濮阳吴氏祠堂占地十二亩,三进院,九开间,共有房屋三十九间,重梁七檩,雕梁画栋,大厅有石明柱,属北方建筑风格,是河南省文保单位,现为黄河流域仅存的古代吴氏祠堂。

濮阳吴氏祠堂的后经堂,在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均有大修。目前,吴氏祠堂中还有吴猛,吴隐之,吴凑的石雕塑像。民国时期,十四省联军司令吴佩孚曾到濮阳吴氏祠堂拜谒,并为祠堂题写匾额,以及本支的百世匾,还有吴氏祠堂对联。

在改革开放初期整修濮阳吴氏祠堂时,从祠堂内墙的夹壁中,发现了一些古本濮阳郡吴氏家乘谱牒,这些家乘谱牒由河南吴文化研究会暨濮阳吴氏联谊会秘书长吴承斌收藏。






欢迎光临 当代吴氏 (http://ddwu.net/dwu/) Powered by Discuz! X3.2